《史記新讀》儒林子弟(11):他們都有廉潔的德行節一操一,治理官民也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儒林子弟(11)

史記新讀

儒林子弟(11)

申公的學生當博士的有十多人:孔安國官至臨淮太守,周霸官至膠西內史,夏寬官至城一陽一內史,魯賜官至東海太守,穆生官至長沙內史,徐偃任膠西中尉,闕門慶忌任膠東內史。

他們都有廉潔的德行節一操一,治理官民也很有成效,尤其喜好學習,經常受到人們的稱讚。

其他的申公弟子們,品行雖然不如他們完美,但是官至大夫、郎中、掌故的也有百餘人。

他們講論《詩經》的風格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卻大都依循申公的見解,不離其左右。

《禮經》學派

當時,講解、論述《禮經》的學者也大有人在,而魯地人高堂生的講解最接近《禮經》的原意,是當時講解最好的一個。

從孔子的時候起,《禮經》的經書就不完整。

到了秦朝焚書以後,經書散失的篇目就更多了。

此時,只有其中的《士禮》篇是保存完整的,高堂生也以能夠完整地講解它而聞名於世。

另外一個禮學大師是魯地人徐生,他善於演習禮儀。

孝文帝時期,徐生靠著懂得禮儀而出任禮官大夫。

他把這套禮儀又傳給他的兒子,兒子又傳給孫子徐延、徐襄。

徐襄這個人有善於演習禮儀的天賦,但是不懂得《禮經》書的原本內容;徐延稍微能讀懂《禮經》,但是不夠一精一通。

徐襄也靠著懂得禮儀而出任漢廷的禮官大夫,後來官至廣陵內史。

徐延和徐門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都曾經出任漢廷的禮官大夫。

而瑕丘人蕭奮因為通曉《禮經》曾官至淮一陽一太守。

此後,能夠講論《禮經》、演習禮儀的人,大都出自徐家門下,成為禮官專業戶。

《易經》學派

魯國的商瞿向孔子學習過《易經》。

孔子死後,商瞿開始教授《易經》,歷經六代而傳到齊地人田何。

田何,字子莊,秦末漢初人。

漢朝建立後,田何把這門學問傳授給東武人王同,後來,王同又將其傳授給淄川人楊何。

楊何因為通曉《易經》,於元光元年受到漢廷皇帝的徵召,曾官至中大夫。

齊地人即墨成因為通曉《易經》而官至城一陽一國相。

廣川人孟但也因為深諳此道而出任太子門大夫。

魯地人周霸,莒地人衡胡,臨淄人主父偃,都因為通曉《易經》而官至二千石。

但是,在他們之中,一精一於解說《易經》的,都出自楊何這一學門。

董仲舒及其學門

董仲舒是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他熱衷於研究《春秋》,並深有所得。

在孝景帝時期出任博士。

他公開講授《春秋》,弟子們根據入學時間的長短來依次的輾轉互相傳授,所以有的弟子甚至沒有見過他的面。

董仲舒曾經三年不到家裡的後園遊玩,只為了留出時間專心學術研究。

他出入時的儀容舉止是最標準的,沒有不合乎禮儀的地方,學者們都效仿、尊敬他。

漢武帝繼位後,董仲舒出任江都國相。

他依據《春秋》裡記載的自然災害和特異現象的變化來推求一陰陽一交替運行的規律,結果大有所成。

採取了許多方法預測和影響降雨,後來在江都國推行,無不實現了預期的效果。

在任職期間,他被貶為中大夫,專心在家裡撰寫《災異之記》這捲著作。

此時,遼東郡的高帝廟發生了火災,他在書中認為是天災示警。

主父偃很嫉妒董仲舒的才能,便竊取他的書上奏天子,說他妖言惑眾污蔑當今天子,想要陷害他。

天子召集眾儒生,將此書給他們看,大家都認為書中有指責、譏諷朝廷和天子的內容。

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不知道此書為其師所作,竟指責該書的作者十分愚蠢。

於是,天子把董仲舒交給司法機關處置,結果他被判處死刑,武帝劉徹感慨他的知識淵博也因為知道他有些懵懂,所以下詔赦免了他。

此後,董仲舒再也不敢談論災異的事情了。

董仲舒為人廉潔正直。

此時,朝廷正在大規模興兵征討四方的蠻夷,公孫弘研究《春秋》比不上董仲舒,而他卻善於迎一合世俗的準則來處理事情,所以官至公卿。

董仲舒認為,公孫弘的為人阿諛奉迎,品行不端,非常看不起他。

公孫弘為此也十分憎恨他,便對皇帝說:「論當今之世,只有董仲舒可以勝任膠西王的國相。」

劉徹聽取了公孫弘的「建議」,董仲舒被排擠出中央。

膠西王平日裡聽說過董仲舒的德行,因此對待他很好。

可是,董仲舒還是害怕時間長了會生出是非,不久後便以身一體原因為借口,告老回家去了。

直到去世,他始終不置辦家產,而專心從事學問研究、著書立說。

所以,從漢高祖一直到漢武帝這五代君王在位時期內,只有董仲舒以一精一通《春秋》出名,他所研究的是《公羊春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