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英雄末路(17):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英雄末路(17)

史記新讀

英雄末路(17)

從諫如流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

於是有人捆著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一開繩索,請他面東而坐,自己則向西對坐,像對待老師那樣侍奉他。

韓信問廣武君說:「我要北攻燕國,東伐齊國,怎麼辦才能成功呢?」

廣武君推辭說:「敗軍之將,何足言勇。

而今我是兵敗國亡的俘虜,有什麼資格議論大事呢?」

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了,在秦國而秦國卻能稱霸,這並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愚蠢,而到了秦國就聰明了,而在於國君是否採納他的意見。

成安君如果採納了你的計謀,我也早被生擒了。

我是真心聽從你的計謀,請您不要推辭。」

廣武君說:「智者考慮事情無論怎麼細緻,也肯定會有一次失誤;愚者再怎麼笨拙考慮多了,也會有一次是對的。

所以說,就是鄉村無知的狂人的話,聖人也可以有選擇地接納。

只恐怕我的計謀不一定適合您的心意,但我願獻愚誠,忠心效力。

而今將軍連破魏、趙兩國,名揚四海,名震天下。

然而,眼下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很難再讓他們賣力征戰了。

如果將軍發動疲憊之師,駐紮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和燕國作戰,恐怕久攻不克,力量不足。

實情暴露,威勢就會減弱。

曠日持久,糧食耗盡,連弱小的燕國也不肯降服,齊國一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

燕、齊兩國堅持不肯降服,那麼,劉邦和項羽雙方的勝負就不能斷定。

我的見識淺薄,但我認為興師動眾的攻燕伐齊是失策啊。

善於帶兵之人不會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韓信急忙問:「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廣武君回答說:「如今將軍不如按兵不動,安定趙國,撫恤遺孤。

方圓百里之內,百姓每天都會送來酒食,犒勞將士。

將軍擺出北攻燕國的姿態,用武力恫嚇住它,攪亂他的心神,而後派出說客,誇耀自己的長處加上送點甜頭,這樣軟硬兼施,燕國必然不敢不聽從您的命令。

燕國順從之後,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

齊國應是孤家寡人了,就會聞風而降。

如果這樣,將軍爭取天下的大事也就可以考慮了。

用兵本來就該先虛張聲勢,而後採取實際行動。」

韓信聽從了他的計策。

派遣使者出使燕國,燕國果然立刻降服。

韓信於是派人報告漢王,並請求立張耳為趙王,用以鎮撫趙國。

漢王答應了他的請求,封張耳為趙王。

進攻齊國

韓信繼續領兵向東進發,進攻齊國。

他還沒渡過平原津,聽說漢王派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順了。

韓信打算停止進軍,說客蒯通規勸韓信說:「將軍是奉詔攻打齊國,漢王只不過暗中派遣一個密使遊說齊國投降,難道有詔令讓將軍停止進攻嗎?為什麼不進軍呢?況且酈食其不過是個讀書人,憑借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

將軍率領數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

為將多年,反不如一個讀書小子嗎?說出去讓人恥笑!」韓信認為他所說有理,就聽從他的計策,率軍渡過黃河直搗齊國心臟地區。

齊王在聽從酈生的規勸以後,打算投降漢王,挽留酈生開懷暢飲,撤除了防衛漢軍的軍備。

韓信乘機突襲齊軍,很快就打到國都臨淄。

齊王田廣認為被酈生出賣了,就把他烹煮,而後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國求救。

韓信平定臨淄以後,就向東追趕田廣,一直追到高密城西。

楚國得知後,派龍且率領二十萬兵馬,前來救援齊國。

水淹楚軍

齊王田廣和龍且兩支部隊合兵準備與韓信作戰,還沒交鋒,有人規勸龍且說:「漢軍遠離國土,拚死作戰,其鋒芒銳不可當。

齊楚兩軍在本土作戰,士兵容易逃散。

不如深溝高壘,堅守不出。

讓齊王派他親信大臣,去安一撫已經淪陷的城池,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們的國王還在,楚軍又來援救,一定會反叛漢軍。

漢軍客居兩千里之外,齊國城邑的人都紛紛起來反叛他們,那勢必得不到糧食,這就可以迫使他們不戰而降。」

龍且不以為然地說:「我一向瞭解韓信的為人,不過是個膽小怕事的人,真打起仗來,很容易就可以解決了。

而且援救齊國,不打仗就讓韓信投降了,我還有什麼功勞?如今戰勝他,齊國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給我,為什麼不打?」

齊楚聯軍於是與漢軍隔著濰水擺開陣勢。

韓信下令軍士連夜趕做一萬多個口袋,裝滿沙土,堵住濰水上游,帶領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擊龍且,假裝戰敗,往回逃跑。

龍且不知是計高興地說:「我就知道韓信膽小怕事。」

於是率軍渡過濰水追趕韓信。

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濰水的沙袋。

河水洶湧而至,龍且的軍隊一多半還沒渡過河去,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殺死了龍且。

濰水東岸尚未渡河的楚軍,見狀四散逃跑,齊王田廣也只得逃跑。

韓信一直追至城一陽一,把楚軍士兵全部俘虜,齊王田廣也被抓住殺死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