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英雄末路(11):他十分器重英布,視其為心腹,經常派遣英布等人幹些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英雄末路(11)

史記新讀

英雄末路(11)

後來,項羽帶兵向西到達了新安(今河南省澠池縣東)。

他十分器重英布,視其為心腹,經常派遣英布等人幹些隱秘的事,英布都完美地辦好了。

比如乘夜襲擊,並且活埋了秦朝的降卒二十餘萬人。

還有到了函谷關下,大軍被擋在外面,英布受命抄小路攻破了關下的守軍,因此,大軍才能夠入關,到達了鹹一陽一城。

後來,項羽重分天下,他重賞跟隨自己的將領,英布由於經常擔任先鋒,功勞卓著,因而被封為九江王,建都於六縣。

漢元年四月,諸侯們離開戲下,各自前往自己的封國。

項羽擁立楚懷王為義帝,把他遷到長沙。

但是,他暗中命令九江王英布等人在義帝到長沙的路上將其殺死。

這年八月,英布派遣手下人襲擊了義帝,在郴縣(今湖南省郴州市)將其殺害。

隨何勸降(上)

漢二年,齊王田榮起兵反抗項羽。

項羽率軍北進攻齊,兵力不夠,向英布徵兵。

英布並不買賬,借口生病沒有親自前往,只是派出了幾千人的隊伍,還是老弱病殘那種類型的,只能幹些運送糧食、打雜之類的工作。

即使是漢軍在彭城擊敗楚軍的時候,英布還是以生病為借口,不肯救助楚軍。

從此,項羽開始怨恨英布,多次派遣使者去責備他,並且詔令他前來。

英布害怕項羽拿自己開刀,不敢前往。

當時,項羽正擔憂擋不住北面的齊國、趙國,西面又擔憂劉邦的漢軍侵襲,面臨四面楚歌的局勢,他所能爭取的只有保持中立的九江王,如果他也反了,那就真麻煩了!而且自己很欣賞英布的才幹,所以,便沒有去進討英布。

而劉邦也特別看重英布的位置,只要他倒向誰,誰就可能贏得戰爭。

所以也在極力地拉攏他,因此,也沒有派兵前來攻打。

次年,劉邦攻打楚國,兩軍在彭城交戰,漢軍大敗。

劉邦逃到了梁地的虞城。

他對身邊的人說:「像你們這些人,要你們有什麼用,我還與你們一同謀劃天下的大事,這簡直就是笑話!」謁者隨何上前說:「臣不明白陛下的意思。」

於是,劉邦說道:「有誰能夠為我出使九江國,不管採用什麼辦法,只要讓英布出兵叛楚,把項羽拖在齊地幾個月。

那麼,我奪取天下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了。

事成後,我一定重賞他。」

於是,隨何請求出使,劉邦便派了二十人與其一同前往。

到了九江國以後,隨何通過該國的太宰求見了英布,英布知道他的來意,也明白奇貨可居的道理,就想晾他幾天。

隨何白白等了三天,後來,隨何沉不住氣了,遊說這位太宰說:「你們大王之所以不肯接見我,一定是認為楚國強大,漢國弱小,害怕跟著漢王沒有前途。

我這次出使的原因就是要跟大王說明這個問題。

如果我能夠見到大王,說的話又是對的,那也正是大王想要聽的;如果說的話不對,就請大王將我們這班漢國的使者當眾處死,來表明大王與楚國同心協力的誠心。」

太宰把隨何的這番話轉告給了英布,英布看到時機差不多了,就召見了隨何。

隨何勸降(下)

隨何見到了英布,對他說:「這封書信是漢王囑咐我一定要鄭重地呈獻給大王的,以表達他對您的敬意。

我私下裡很奇怪,在這亂世中,大王為什麼要與楚國保持那麼親近的關係呢?」

英布回答說:「這有什麼可奇怪呢?我早已經是楚國的臣子了,我不與楚王搞好關係和誰搞好關係?」

隨何接著說:「大王您與項羽都身為諸侯王,大家的地位都是一樣的,您卻情願當他的臣子,這不是自甘墮一落嗎?我猜這一定是您認為楚國強大,只有跟隨它,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那麼項羽率軍攻打齊國,大王應該像過去一樣,身先士卒,傾盡一柄一中的軍隊,作為楚軍的先鋒才是。

如今,您只是調撥了幾千人的部隊去援助楚軍。

臣侍奉君主,就是您這樣嗎?漢王攻打彭城,項王被齊國拖住,分身乏術。

大王您本應該發動所有的部隊,渡過淮河,與漢軍血戰於彭城下。

您擁兵無數,卻沒有命令一人渡河作戰,而是在此觀望。

試問,把國家托付給他人的人,就像您這樣嗎?您名義上歸附楚國,而實際上是想要獨立自主。

我私下裡認為您這種蛇鼠兩端的做法不可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