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
儒林子弟(3)
子貢完成學業後,問孔子說:「我是怎麼樣的人呢?」
孔子說:「你好比是一個器皿。」
子貢說:「什麼器皿呢?」
孔子說:「是瑚璉(古代宗廟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來比喻有立朝執政才能的人)」。
陳子禽問子貢說:「你的老師仲尼正在研習什麼呢?」
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思想沒有絕跡,還在人間流傳。
賢能的人注重這些思想的一精一髓,愚蠢的人注重這些思想的末節。
周文王、周武王的思想無處不在。
所以先生沒有什麼不研習的,可哪裡又有固定的老師!」陳子禽又問:「孔子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過問它的政治。
這是他自己爭取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請他的呢?」
子貢說:「先生憑借溫和、善良、恭謹、儉樸、謙讓的態度得來的。
先生的這種求取方法,也許不同於別人的求取方法吧。」
子貢問道:「富有了卻不驕傲欺負人,貧窮了也不去諂媚有錢人,這種人怎麼樣?」
孔子說:「好是好,但不如安於貧窮樂善好施,富裕了卻不吝嗇,以禮待人。」
子貢使齊
田常想在齊國謀反叛亂,但害怕擺不平高氏、國氏、鮑氏和晏氏的勢力,於是調動他的軍隊,打算攻打魯國,壯大自己的聲威和勢力,也正好試探一下其他大族的反應。
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對他門下的學生說:「魯國是祖宗墳墓的所在地,是父母一之國。
國家處於如此危難之時,你們幾個人為什麼不挺身而出解救祖國的危難?」
子路挺身而出,孔子認為他太衝動容易壞事阻止了他。
子張和子石請求出行,孔子認為他們的能力不夠,也沒有答應。
子貢請求出行,孔子高興地點了點頭,答應了他。
子貢就出發了,到齊國後,勸告田常說:「您攻打魯國可就失策了。
魯國很難攻打,它的城牆又薄又矮,護城河又窄又淺,國君愚昧不仁,大臣虛偽無能,士兵和老百姓又厭惡戰爭,這樣的國家是不能與之交戰的。
您還不如去攻打吳國。
吳國的城牆又厚又高,護城河又寬又深,甲冑又堅又新,戰士一精一銳,兵源充足,城中兵勇器利,又有賢明的官員鎮守,這樣的國家容易攻打。」
田常氣得臉色發青心想這人難道瘋了嗎,說:「您認為困難的,別人覺得容易;您認為容易的,別人覺得困難。
您就這樣指點我嗎?」
子貢說:「我聽說,憂慮出自國內的就該攻打強國,憂慮出自國外的就該攻打弱國。
如今您的憂慮是出自國內。
聽說,您三次封爵而不成,是因為有的大臣反對您。
如今您要攻克魯國以擴大齊國領土,戰勝魯國是很容易的,齊國國君見到魯國被征服了,會更加驕傲放縱,大臣們便會更加養尊處優,然而您的功勞卻不會有人記得,那麼您和國君的關係就會日益疏遠。
您這樣上使國君驕縱,下使群臣放肆,想以此成就大事,難呀。
國君驕縱就會無所顧忌,群臣驕縱就會爭權奪利,這樣,您上與國君關係不睦,下和群臣明爭暗鬥,您在齊國就危險了。
因此說不如攻打吳國。
攻打吳國如不能取勝,軍民在國外戰死沙場,大臣們在朝內的勢力也會受到削弱,這樣您在朝沒有強臣對抗,在民間也無人指責,能夠孤立國君、控制齊國的也就只有您了。」
田常說:「好吧。
可話雖如此,但是我軍已經開赴魯國了,如果撤離魯國而進軍攻打吳國,大臣們對我起疑,該怎麼辦呢?」
子貢說:「您按兵不動,不要攻打魯國,我請求出使吳國,使它救魯國攻打齊國,那時您就可以順水推舟了趁勢率軍迎擊。」
田常同意了,派子貢南下拜見吳王。
巧諫吳王
在吳國,子貢勸說吳王夫差道:「我聽說,國王是決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國家被消滅的,如果想稱霸天下就不能另有強大的敵人,千鈞的重量就算加上一銖一兩,也會移位。
如今擁有萬輛兵車的齊國企圖侵佔僅有千輛兵車的魯國,與吳國爭雄,我私下認為這是大王您揚名諸侯的最佳時機啊。
救援魯國,可以顯示大王您的仁義;攻打齊國,可以獲得許多想不到的好處。
借救援魯國安一撫泗水以北的諸侯,討伐強一暴的齊國順便抑制強大的晉國,利益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名義上挽救了行將滅亡的魯國,實際上卻使強大的齊國陷入困境,聰明人是不會有絲毫猶豫的。」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