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漢相逸事(4):武安侯田蚡顯貴後,想當丞相。於是,他對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漢相逸事(4)

史記新讀

漢相逸事(4)

籍福獻策

武安侯田蚡顯貴後,想當丞相。

於是,他對賓客謙恭有禮,推薦那些閒居在家的知名人士為官,想用這種辦法贏得天下士人的支持,壓倒魏其侯以及其他的將相大臣。

漢武帝建元元年,丞相衛綰因病被免職,天子打算任命新的丞相和太尉。

籍福勸田蚡說:「魏其侯顯貴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天下的人士平日裡都來歸附他。

如今,將軍您勢力剛剛興起,比不上魏其侯。

假如天子任命您為丞相,您一定要讓位給魏其侯。

魏其侯擔任了丞相,您一定會出任太尉。

太尉與丞相是同等的尊貴,而您卻有了讓賢的好名聲。」

於是,田蚡將此事委婉地告訴了王太后,讓她去暗示天子。

因此,天子任命魏其侯為丞相,武安侯為太尉。

竇嬰出任丞相以後,籍福去向他祝賀,順便勸諫他說:「您的天一性一是喜歡好人、憎惡壞人。

如今,好人頌揚您,所以您當上了丞相;可是您又憎恨壞人,而壞人是很多的,將會譭謗您。

如果您能夠同時容納這兩種人,那麼,您的相位就會保持長久;而假如您不能這麼做,很可能馬上會遭到人家的譭謗而丟掉官位。」

魏其侯卻沒有聽從籍福的忠告。

一山更比一山高

魏其侯、武安侯都喜歡儒家學說,他們推薦儒生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

他們迎請了魯國的申公,籌劃明堂的修建事宜;還命令列侯們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並且廢除了關禁,按照古禮來制定各種服飾制度,希望興起全新的政治流派。

此外,這些儒官們還檢舉、譴責竇氏子弟和皇族中的品行惡劣的人,開除他們的族籍。

當時,竇太后和王太后一娘一家的一些子弟被封為侯,列侯們很多都娶公主為妻,不想回自己的封國都很怨恨竇、田等人。

因此,譭謗魏其侯等人的話每天都傳到竇太后的耳朵裡。

竇太后喜歡黃老學說,而魏其侯、武安侯、趙綰、王臧等人竭力推崇儒家學說,貶斥道家言論,所以,太皇太后越來越反感這些人。

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奏請不要把政事再稟告給居住在東宮的竇太后。

對此,對朝政有深厚影響力的竇太后十分氣憤,一逼一迫武帝罷黜了趙綰、王臧等人,而稍後,丞相、太尉也被免職,以侯爵的身份在家閒居。

在竇太后的一操一縱下,柏至侯許昌出任丞相,武強侯莊青翟出任御史大夫。

田蚡雖然失去了官職,但因為王太后的緣故,他依然受到親幸,屢次向天子獻計獻策,大多都被採用,可以說勢力仍存。

而竇嬰因為惹惱了竇太后,仕途上始終沒有起色。

天下趨炎附勢的士人和官吏,都離開魏其侯而歸附了武安侯。

田蚡的驕橫日甚一日。

建元六年,竇太后去世後,許昌、莊青翟先後被免官。

天子任命武安侯為丞相、大司農韓安國為御史大夫。

天下的士人、郡守、諸侯都更加趨附武安侯。

兩次徵召的儒士

公孫弘是齊地淄川國薛縣(今山東滕縣南)人。

他年輕時當過薛縣的監獄官員,因為犯了罪,被免官。

他家裡貧窮,只得到海邊去放豬。

直到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學習《春秋》。

他十分孝順,奉養後母也非常細心謹慎。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剛剛即位,就招選賢良文學之士輔佐自己。

這時,公孫弘已經六十歲了,他以賢良的身份被徵召入京,當了博士。

他曾奉命出使匈奴,回來後向武帝報告情況,這次出使的效果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就借有病為名,辭官歸家。

公元前130年,武帝再次下詔徵召文學之士,淄川國又推薦公孫弘。

公孫弘向國人推讓拒絕說:「我已經西去京城接受過皇帝的任命,因為無能而罷官歸來。

請推舉別的人選吧。」

國人卻堅決推舉公孫弘,公孫弘只得到了太常那裡。

太常讓所徵召的一百多個儒士分別對策,公孫弘的對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後邊。

等全部對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裡,武帝看了很欣賞,就把公孫弘的對策文章提拔為第一。

公孫弘被召去進見皇帝,武帝見他相貌堂堂,就封他為博士。

這時,漢朝開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裡設置郡縣,巴蜀人民突然受到管理十分地不適應,叫苦連天,皇帝命公孫弘前去視察。

公孫弘視察歸來,向皇帝報告,極力宣揚西南夷沒有用處,但皇上沒採納他的意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