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漢相逸事(5):公孫弘見聞廣博,常說皇帝的一毛一病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漢相逸事(5)

史記新讀

漢相逸事(5)

日漸一寵一信

公孫弘見聞廣博,常說皇帝的一毛一病在於心胸不廣大,人臣的一毛一病在於不節儉。

公孫弘蓋著布被,吃飯也十分節儉。

他後母死了,他也依禮守喪三年。

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議論政事,總是先陳述種種選擇,讓皇上自己去定奪,他從不肯當面駁斥某個人的觀點,也不在在朝廷上與他們爭論。

皇上暗中觀察他,發現他的品行忠厚,善於言談,熟悉文書法令和官一場事務,而且還能用儒家學說加以文飾,皇上非常喜歡他。

兩年之內,他就被提拔為左內史。

武帝曾經召見他和主爵都尉汲黯,汲黯先向皇上提出問題,公孫弘則隨後把問題闡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興。

他所說的事情也常被採納,從此,公孫弘一天天受到皇帝的親近,地位也顯貴起來。

一次,他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與皇帝辯論,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順從了皇上的意旨。

汲黯在朝廷上責備公孫弘說:「齊地的人多半都欺詐而無真一性一情,他開始時同我們一起提出這個建議,現在全都違背了,他不是個忠厚的人。」

皇上責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瞭解我的人認為我忠厚,不瞭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厚。」

皇上讚許公孫弘的說法。

皇上身邊受一寵一的大臣每每詆毀公孫弘,但皇上卻從沒往心裡去,而是越發厚待公孫弘。

雙面公孫弘

公元前126年,漢武帝任命公孫弘為御史大夫。

汲黯對皇上說:「公孫弘位列三公,俸祿優厚,但他卻蓋布被,這實際上是沽名釣譽的虛偽行為。」

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有這樣的事。

九卿中與我交好的人沒有能超過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詰難我,確實說中了我的一毛一病。

我有三公的高貴地位卻蓋布被,確實是巧行欺詐,妄圖釣取美名。

況且我聽說管仲當齊國國相的時候,有三處住宅,其奢侈的程度可與齊王相比,但齊桓公最終依靠管仲稱霸。

晏嬰為齊景公的國相,很少吃肉,他的妾也不穿絲織衣服,齊國也治理得很好,這是晏嬰主動向下面的百姓看齊。

如今我當了御史大夫,卻蓋布被,這是從九卿以下直到小辟吏都沒有了貴賤的差別,我是真如汲黯所說的那樣。

況且沒有汲黯的忠誠,陛下怎能聽到這些話呢!」武帝認為公孫弘謙讓有禮,對他越發厚待,終於讓公孫弘當了丞相,封為平津侯。

公孫弘常常猜疑忌恨別人,他外表寬宏大量,內心卻城府很深。

那些曾經同公孫弘有仇怨的人,公孫弘雖然表面與他們相處很好,暗中卻設計陷害他們。

像殺死主父偃、貶黜董仲舒之類的事,都是公孫弘的主意。

但他生活儉樸,他的俸祿全部用來供給他的老朋友和門客的衣食之用,家中沒有餘財。

士人都以此認為他很賢明。

主動辭官

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後,朝廷正加緊追究一黨一羽,公孫弘卻重病不起,他自認為沒有什麼功勞可以身居高位,身為丞相應當輔助國君安一撫天下,使人人都遵循當臣子的準則。

如今諸侯反叛,這是丞相工作不稱職的結果。

他害怕自己病死,無法表明心跡,於是上書武帝說:「我聽說天下的常道有五種,用來實行這五種常道的有三種美德。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長幼的次序,是天下的常道。

智慧、仁一愛一和勇敢,是天下的常德。

所以說:『力行近乎仁,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

』知道這三種情況,就知道怎樣自我修養了。

知道自我修養,就知道怎樣治理別人。

天下沒有不搞好自我修養卻能去治理別人的,這是百代不變的道理。

現在陛下躬行大孝,以三王為借鑒,採用起周代治國的方針,兼備文王和武王的才德,根據才能授予官職。

我才質低劣,沒有功勞,陛下卻特意把我從平民百姓提拔起來,封為列侯,賜給三公之位。

我的品行才能不能與您的賞賜相稱。

我平素就有舊病,恐怕先陛下而去,無法報答陛下的恩德。

我希望交回侯印,辭官歸家,給賢者讓路。」

武帝卻說:「古代獎賞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事業要崇尚文德教化,遇到禍患要依仗武功,這個道理是永久不會改變的。

我從前能夠幸運地繼承皇位,心中十分不安,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應當知道我的想法。

君子都是善待賢良,憎惡惡人的。

你不幸得病,不要擔心治不好,也沒有必要辭官歸家,您這樣做實際是彰顯我的無德呀!你還是安心養病吧。」

幾個月後,公孫弘病情好轉,再次上朝辦理政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