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情偶寄
頤養部 ○貴人行樂之法
【原文】
人間至樂之境,惟帝王得以有之;下此則公卿將相,以及群輔百僚,皆可以行樂之人也。
然有萬幾在念,百務縈心,一日之內,除視朝聽政、放衙理事、治人事神、反躬修己之外,其為行樂之時有幾?曰:不然。
樂不在外而在心。
心以為樂,則是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
身為帝王,則當以帝王之境為樂境;身為公卿,則當以公卿之境為樂境。
凡我分所當行,推諉不去者,即當擯棄一切,悉視為苦,而專以此事為樂。
謂我為帝王,日有萬幾之冗,其心則誠勞矣,然世之艷慕帝王者,求為片刻而不能,我之至勞,人之所謂至逸也。
為公卿將相、群輔百僚者,居心亦復如是,則不必於視朝聽政、放衙理事、治人事神、反躬修己之外,別尋樂境,即此得為之地,便是行樂之場。
一舉筆而安天下,一矢口而遂群生,以天下群生之樂為樂,何快如之?若於此外稍得清閒,再享一切應有之福,則人皇可比玉皇,俗吏竟成仙吏,何蓬萊三島之足羨哉!
此術非他,蓋用吾家老子「退一步」法。
以不如己者視己,則日見可樂;以勝於己者視己,則時覺可憂。
從來人君之善行樂者,莫過於漢之文、景;其不善行樂者,莫過於武帝。
以文、景於帝王應行之外,不多一事,故覺其逸;武帝則好大喜功,且薄帝王而慕神仙,是以徒見其勞。
人臣之善行樂者,莫過於唐之郭子儀;而不善行樂者,則莫如李廣。
子儀既拜汾一陽一王,志願已足,不復他求,故能極欲窮奢,備享人臣之福;李廣則恥不如人,必欲封侯而後已,是以獨當單于,卒致失道後期而自剄。
故善行樂者,必先知足。
二疏1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不辱不殆,至樂在其中矣。
【註釋】
1二疏:這裡指西漢的疏廣、疏受兩叔侄,官至太傅、少傅,年老後辭官閒居,每日以與賓客行樂為事。
【譯文】
人間最快樂的境界,只有帝王才能達到。
在他以下的公卿將相,以及眾多輔臣官僚們,都是可以行樂的人。
但是他們百務纏身,每一天,除了上朝聽政、居職理事、治人奉神、反思修身之外,又有多少時間可以去行樂呢?我說:不是這樣。
快樂不在人的外表而在內心。
內心覺得很快樂,那麼處在什麼樣的境地都會覺得快樂;內心覺得悲苦,那麼任何境地都會讓人覺得悲苦。
身為帝王,就應當把帝王這個位置作為快樂的環境,身為公卿,就應當把公卿的身份作為快樂的環境。
凡是我分內應當承擔的任務就不能推諉出去,應當把其他的事情都摒棄掉,將無關的事看做苦事,而專門把分內的事情作為樂趣。
假如說我是帝王,每天都想著要處理一堆冗繁的事務,我的心就真的很勞累,然而世上那些羨慕帝王生活的人,連一時片刻的帝王都做不了,我認為的最勞苦的事情,恰恰是眾人眼中最安逸的。
同樣,作為公卿將相、文武百官的人,也應這樣想,就不必在上朝聽政、放衙理事、治人奉神、反思修身以外,另外尋找快樂的環境,自己在的地方,就是行樂的場所。
手中的筆一舉起來就能使天下得到太平,一開口發誓就能使天下眾生都實現心願,把天下眾生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還有什麼樣的快樂可以趕上這個呢?如果在這之外還能有一些清閒的時間,再來享受一切應該享受到的福氣,那麼人間的皇帝就可以和天上的玉皇大帝相比,俗世的官吏也就成了天上的仙官,難道還會羨慕蓬萊三島的神仙嗎?
這種方法並不是什麼特殊的方法,而是運用道家老子所說的「退一步」的方法。
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來對照,那麼天天都會覺得快樂;同那些勝過自己的人來對照,那麼時時都會覺得有憂慮的地方。
自古以來作為君主帝王而善於行樂的,要算是漢代的文帝和景帝;其中不善於行樂的,要算是漢武帝。
因為漢文帝和漢景帝在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以外,不再多做一件事情,所以覺得安逸;漢武帝則是好大喜功,而且鄙薄帝王的身份羨慕神仙,所以他的行為只能顯示他的勞苦。
人臣之中善於行樂的人,要算是漢代的郭子儀;不善於行樂的人,要算是唐代的李廣。
郭子儀被封為汾一陽一王,他的願望已經得到了滿足,不再有其他的要求,所以能夠極盡yu望和奢侈,享受作為人臣的福氣;李廣則總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羞恥,一定要封侯才滿足,所以獨自抵擋單于的進攻,最終因為行軍迷路誤期而自一殺。
所以善於行樂的人,必須先要知足。
疏廣、疏受說:「知足就不會受辱,知道停止就不會疲勞。」
不受辱不疲勞,快樂就在其中。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