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情偶寄
居室部 ○小山
【原文】
小山亦不可無土,但以石作主,而土附之。
土之不可勝石者,以石可壁立,而土則易崩,必仗石為藩籬故也。
外石內土,此從來不易之法。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
此通於彼,彼通於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謂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瓏,所謂漏也;壁立當空,孤峙無倚,所謂瘦也。
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則不應太甚。
若處處有眼,則似窯內燒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閉者矣。
塞極而通,偶然一見,始與石性相符。
瘦小之山,全要頂寬麓窄,根腳一大,雖有美狀,不足觀矣。
石眼忌圓,即有生成之圓者,亦粘碎石於旁,使有稜角,以避混全之體。
石紋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紋與粗紋當並一處,細紋與細紋宜在一方,紫碧青紅,各以類聚是也。
然分別太甚,至其相懸接壤處,反覺異同,不若隨取隨得,變化從心之為便。
至於石性,則不可不依;拂其性而用之,非止不耐觀,且難持久。
石性維何?斜正縱橫之理路是也。
【譯文】
小山主要是以石頭為主,以土為輔,但也不能沒有土。
土之所以沒有石頭好,是因為石頭可以豎立起來,而土很容易崩塌,必須依靠石頭作保護。
外面用石,裡面填土,這是自古以來不可改變的法則。
說到山的美,全在「透、漏、瘦」三個字上。
彼此相通,好像有道路可走一樣,叫做「透」。
石頭上有眼,四面玲瓏,叫做「漏」。
當空直立,獨立無依,叫做「瘦」。
但是「透」和「瘦」這兩個字,山的每個地方都應該如此,「漏」就不能太過分。
如果處處有眼,就像窯裡燒成的瓦器,有尺寸的限制,一個小洞都不能堵塞。
堵塞應該有一定的限度,偶然見到一個眼,這才跟石頭的本性相符。
瘦小的山,全都應該頂寬底窄。
山腳一大,即使形狀很美,也不值得看了。
石眼要避免太圓,就算天生是圓的,也要在旁邊粘上碎石,使它顯得有稜有角,以避免過於圓滑。
石頭的紋理和顏色要選取相同的。
例如粗紋的和粗紋的歸在一起,細紋的和細紋的歸在一起,各種顏色的石頭也各自歸在一起。
然而如果分得過於細緻,在不同顏色相接的地方,也會覺得顏色過度太生硬,反不如隨取隨放,隨心所欲的好。
至於石性,就不能不順從;如果違背石性來用石,不但不耐看,而且難以持久。
石性是什麼?就是它的正斜縱橫的紋理。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