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英雄末路(1):作為人臣,他們建立了赫赫功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英雄末路(1)

史記新讀

英雄末路(1)

他們放棄了成為霸主的機會,選擇了甘為人臣的命運。

作為人臣,他們建立了赫赫功勳。

然而,功高蓋主引來的人生悲劇,卻無法逃脫。

生死之交

張耳是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在信陵君魏無忌的門下做過賓客。

後來,張耳犯了法,被迫流亡他國。

他曾經匿名流竄到了外黃(今河南杞縣東)地區。

當時,外黃有一位富人,他的女兒十分漂亮,但是卻嫁給了一個平庸愚蠢的丈夫。

因此,女子逃離了夫家,投奔到父親的一位老友家中。

這位老友向來十分瞭解張耳,見他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就對該女說:「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位好丈夫,就跟從張耳吧。」

女子聽從了他的話,並且請這人做主,與她原來的丈夫離婚,改嫁給張耳。

那時候張耳打算到處去交遊,廣交朋友,妻子家中很富有,於是用重金資助他,後來,張耳因為慷慨好施,名聲大了起來,千里之外的賓客也來做客。

再後來,張耳在魏國做了官,擔任外黃的縣令,名望更加高了。

陳余便在這時投奔到了他的門下。

陳余也是大梁人,他一愛一好儒家學說,多次遊歷趙國的苦陘(今河北省定縣東南)地區。

當地有位富人名叫公乘氏,他知道陳余不是等閒之輩,便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後來,陳余得知了張耳的大名,且兩人又是同鄉,所以,便去投奔他。

陳餘年輕,就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張耳。

於是,兩人之間結下了生死般的情誼。

秦國滅亡魏國的時候,張耳家住外黃。

劉邦還是平民的時候,曾經多次與張耳交遊,在其門下為客達幾個月之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秦國滅亡魏國以後,聽說張耳、陳余二人是魏國的名士,認為此二人不能為己所用,便想殺了他們,於是就懸賞:張耳價值千金,陳余價值五百金。

無奈,二人只得改名換姓,一起逃到了陳縣,充當裡門的看守,維持生活。

兩人看門,相對而立,一站就是一天,吃盡了苦頭。

一次,裡中的官吏認為陳余犯了錯,就用鞭子一抽一打他,陳余心想:「你是什麼狗東西,竟然真當我是看門的了。」

想要起身反抗,張耳則暗中踩住陳余的腳,不讓其反抗,眼睜睜地看著陳余挨打。

等到那個官吏離開以後,張耳將陳余拉到了桑樹下,責備他說:「當初我是怎麼對你說的?如今,你蒙受了一點點的屈辱,便不能忍耐了,打算動手殺人嗎?如果你因為殺死長官而被處死,我們以後怎麼能夠成就大事業呢?」

陳余清醒了過來,認為張耳的舉動與話語都是對的。

秦朝詔令懸賞、通緝他們,最危險的地方果然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他們反而利用守衛的名義,來命令裡中的居民嚴密搜查,轉移人們的注意力。

後來,陳勝在大澤鄉起義反秦,他領兵攻入陳縣的時候,隊伍已經發展到了數萬人,聲勢越發壯大。

於是,張耳、陳余求見陳勝,打算加入他的隊伍。

陳勝以及他身邊的人,平日裡多次聽說張耳、陳余二人的賢能,但是並沒有見過面。

聽到二人前來投奔,大家彼此自然是相當高興的。

率軍略地

陳縣的豪傑、父老勸陳勝說:「將軍您披堅執銳,率領義軍去討伐暴秦,重建楚國的江山。

救活了滅亡的國家,重新接上了已經斷絕的祭祀,按照這樣的功德,您理應稱王。

況且,您如果要統馭天下的各路將領,不稱王也是不行的。

我們希望您自立為楚王。」

陳勝就此事詢問張耳、陳余的看法,二人回答說:「秦朝無道,滅亡他人的國家,毀壞他人的社稷,斷絕他人的後代,使得百姓一精一疲力竭、財產消耗殆盡。

將軍您毅然起事、九死一生,為天下人除殘去暴。

現在,您剛剛到了陳縣,如果此時就稱王,會讓天下人覺得您自私,起兵反抗暴秦只是為了榮華富貴。

所以,希望您暫時不要稱王,趕快率領軍隊向西推進,派人尋訪六國諸侯的後代,為自己多找些幫手,增加秦國的敵人,增強自己的實力。

如此,秦朝的力量就會分散,我方的力量就會強大,那麼,我們就不用再在野外進行大規模的戰鬥,縣邑之中也沒有抵抗的力量。

我們就可以誅伐暴秦,佔據鹹一陽一來號令諸侯。

諸侯亡國之後得以復立,對您感恩戴德,必然心悅誠服,如此,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稱王,成就帝王的大業。

如果您現在急於稱王,恐怕天下人會離散而不聽從您的命令。」

陳勝沒有聽取二人的意見,還是自立為王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