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英雄末路(2):於是,陳余對陳勝說:「大王從梁地、楚地起兵而西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英雄末路(2)

史記新讀

英雄末路(2)

張耳、陳余認為陳勝遲早會失敗,便打算另找出路。

於是,陳余對陳勝說:「大王從梁地、楚地起兵而西進,目的在於攻入關中,是來不及收復黃河以北地區的。

我曾經遊歷趙國,瞭解那裡的豪傑與地理環境,因此,希望您派我率領一支奇兵向北攻取趙地。」

於是,陳勝任命他以前的好友陳國人武臣為將軍,又任命邵一騷一為護軍,而張耳、陳余則擔任左右校尉,率領著三千士兵,向北攻取趙地。

高歌猛進

武臣等人率軍從白馬津渡過黃河,來到黃河以北的各縣以後,他們會見當地的豪傑,痛斥秦朝的暴政給天下人帶來的苦難,為豪傑們分析了現今的天下大勢,並且用豐厚的利益來慫恿他們。

於是,豪傑們紛紛加入武臣的隊伍,他們一邊行軍一邊招兵,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武臣被稱為武信君。

義軍攻佔了趙地的十座城邑,但是其他的城邑都進行堅守,不肯投降。

於是,武信君決定向東北進軍,攻打范一陽一(在今河北省境內)。

范一陽一人蒯通對范一陽一縣令說:「我私下裡聽說您就要死了,所以特意前來弔唁。

雖然如此,但是我還要慶賀您,因為如果您接受了我的幫助,學會變通,就重新有了生路。」

范一陽一縣令十分迷惑,便問蒯通說:「先生為什麼來弔唁我?」

蒯通回答說:「秦朝的法律相當嚴酷。

您做范一陽一的縣令有十年了,殺死多少家的父親,殺了多少家的兒子,砍斷多少人的腳,在多少人的額頭上面刺字,這樣的事情數也數不完。

然而,這些受難者及其家人之所以不敢來向您報仇,只是因為他們畏懼秦朝那嚴酷的法律罷了。

現在,天下大亂,秦朝的法律已經形同廢紙,您的那些仇人可就要來向您報仇,成全他們有仇必報的名聲了。

這是我來弔唁您的原因。

諸侯們開始反叛暴秦,武信君的大軍就要到來,而您卻打算固守范一陽一城,殊不知城內外的年輕人都爭著要殺死您,迎降武信君。

但是,如果您立即派遣我去會見武信君,就可以轉危為安了,您的生死就在今日的一念之間了。」

於是,范一陽一縣令派遣蒯通去會見武信君。

蒯通到達義軍的營地以後,面見武信君,對他說:「君侯一定是認為先打了勝仗,然後才能夠得到土地;先攻破守敵,然後才能夠佔領城邑,我私下裡卻認為這樣做是錯誤的。

如果您能夠聽從我的計策,就可以不用進攻就能佔領城邑,不用交戰就能奪得土地。

您一聲令下,就可以平定千里之地,這怎麼樣?」

武信君十分吃驚,問道:「請先生指教我怎麼做才好呢?」

蒯通解釋說:「現今,范一陽一縣令本來是應該整頓士兵來守城的,但是他膽怯怕死,貪心而看重富貴,所以打算率先來投降。

但是,他擔心您認為他是秦朝所任用的官吏,像您前面攻下的十個城邑的長官一樣,遭到被殺的厄運。

同時,范一陽一城內外的年輕人也正要殺死他們的縣令,自己守城來反抗您。

因此,您為什麼不讓我帶著侯爵的大印,前去委任范一陽一縣令呢?那麼,他就會把城邑獻給您,而那些企圖滋事的年輕人也就不敢發作了。

接著,君侯就讓范一陽一縣令乘坐著華麗的車子,在燕、趙大地上奔馳往來。

當地人在郊野上看見了他,會認出這是秦朝的范一陽一縣令,他首先投降了義軍,不僅沒有生命危險,反而還得到了重用。

如此,這些人就放了心,燕、趙地區的城池便可以不戰而下。

這就是我所說的一聲令下便能夠平定千里之地的計策。」

武信君聽從了蒯通的計策,派遣他賜給范一陽一縣令侯爵的大印。

趙地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以後,竟然有三十多個城邑沒有經過交戰便歸降了義軍。

另立旗幟

到達邯鄲以後,張耳、陳余聽說周章的軍隊進入關中以後,到了戲水便被打敗退了回來;同時又得知替陳王攻城掠地的各路將領,大多因為受到讒言的誹謗遭到陳王的誅殺,內心便產生了恐懼。

另外,二人怨恨當初陳王沒有採納他們的計策,又不用他們做將軍,而只是任命為校尉。

他們認為陳勝的大業不會長久,便勸說武臣道:「陳王從大澤鄉起義,到了陳縣就稱王,可見,他不一定會確立六國諸侯的後代。

將軍現在率領三千兵馬攻佔了趙地的幾十個城邑,單獨駐守在黃河以北,如果不稱王,恐怕無法守住這些地方。

再者,陳王容易聽信讒言,將軍回去覆命,恐怕會有不測,這都是有前車之鑒的。

所以,將軍不如擁立自己的兄弟為王,要麼就擁立趙王的後代,號令燕趙大地,這才是長久之計。

希望將軍不要失去時機,此事刻不容緩。」

武臣聽從了他們的意見,自立為趙王。

他任命張耳為右丞相,邵一騷一為左丞相,陳余為大將軍,並且派人通報陳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