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忠臣良將佐秦王(5):甘茂客死他鄉,家人在秦國平靜地生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忠臣良將佐秦王(5)

史記新讀

忠臣良將佐秦王(5)

年少有為

甘茂客死他鄉,家人在秦國平靜地生活著,他有個孫子叫甘羅。

甘羅機智伶俐,招人喜一愛一,十二歲就侍奉在秦國丞相文信侯呂不韋的身邊。

呂不韋為了進攻趙國,採用遠交近攻的外交方針,先假意跟燕國和好,然後打發使者打入燕國的內部搞間諜活動,去破壞燕、趙聯盟,為攻趙創造條件。

於是他派剛成君蔡澤去侍奉燕國三年,誘騙燕王派燕太子丹來秦國做了人質。

太子丹到秦國做了抵押,呂不韋就打算叫張唐上燕國去當相國,想與燕國約定前後夾擊趙國,一起攻打趙國,擴大河間(今河北省中部河間縣一帶)一帶的疆域。

張唐對文信侯說:「我曾替秦昭王攻打趙國,趙國記恨我,聲稱『逮捕到張唐的人獎土地百里』。

如果我去燕國,必然途經趙國,我不能去自投羅網。」

文信侯心中不高興,卻又無法勉強一時垂頭喪氣,眉頭緊縮。

正巧被甘羅看到了,他說:「君侯今天怎麼了?遇到了什麼樣的事惹得您這樣不高興呢?」

文信侯說:「我派剛成君蔡澤去侍奉燕國已有三年,燕太子丹也已經來做人質了。

現在我親自要求張唐去扶助燕國,他卻不願意去,太不給我面子了。」

甘羅說:「讓我去試試看。」

呂不韋不耐煩地揮揮手,說:「去,去,去,小孩子家懂什麼!我親自要求,他都不肯去,你怎能讓他去呢?」

甘羅說:「項橐七歲時就能當孔子的老師。

我現在都已經十二歲了,您就讓我試試吧,再說我從小就在爺爺身邊,知道的事很多,或許我能幫您辦好這件事呢!」呂不韋覺得這話說得有理,又聽他說得那麼堅定自信,就改了主意,同意讓他去試一下。

然後甘羅立刻去見張唐。

張唐聽說呂不韋的門客來訪,連忙出來相見。

不料是個一乳一臭未干的小一毛一孩,態度就十分惡劣,覺得是丞相在侮辱自己。

甘羅不慌不忙地對他說:「先生您覺得您自己的功勞與武安君白起相比哪一個更大?」

張唐帶著不屑的口氣說:「武安君挫敗南方強大的楚國,威懾北方的燕國和趙國,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攻克的城邑不計其數,我的功勞可比不上他。」

甘羅說:「應侯范睢在秦國執政時,跟文信侯相比,哪一個專權?」

張唐說:「應侯不如文信侯專權。」

甘羅說:「先生確實知道應侯不如文信侯專權嗎?」

張唐說:「確實知道。」

甘羅說:「應侯想攻打趙國,武安君刁難他,結果離開鹹一陽一才七里便在杜郵斃命,現在文信侯親自要求先生去扶助燕國而您卻不肯去,您想想他會放過您嗎?」

一席話說得張唐渾身直冒冷汗,甘羅心中暗自好笑,又補上一句:「我真不知道您會埋骨在那裡?」

張唐此刻非但不敢看輕這個十多歲的小孩,反而連連感謝他救了自己一命,並且讓甘羅轉告呂不韋,自己立刻動身前往燕國。

官拜上卿

張唐出發幾天後,甘羅擔心張唐在經過趙國時會遇到麻煩,請求呂不韋允許他先到趙國去疏通一下。

甘羅就對文信侯說:「請借給我五輛車子,讓我替張唐先通報趙國。」

文信侯便入朝把這件事稟告給秦始皇,他上奏道:「甘茂的孫子甘羅,雖年紀尚輕,但因為是名門之後,因此在各諸侯國都小有名氣。

時下張唐本想借口生病不去燕國,甘羅去說服了他並讓他即刻動身前往。

現在甘羅想先去趙國通報此事,請您恩准。」

秦始皇召見了甘羅,十分欣賞,派甘羅出使趙國。

趙王聽說秦國派來使者,不敢怠慢,親自出城迎接。

不料這位使者居然是個小孩,就不免小看他。

甘羅對趙王說:「大王聽說燕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的事了嗎?」

趙王說:「聽說了。」

甘羅說:「那您聽說張唐扶助燕國的事了嗎?」

趙王說:「聽說了。」

甘羅說:「燕太子丹到秦國去做人質,表明燕國不會欺騙秦國。

張唐去扶助燕國,表明秦國不會欺騙燕國。

燕國和秦國互相信任的目的是為了要進攻趙國,那趙國就危險了。

燕國和秦國互不欺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想進攻趙國以擴大河間的土地。

依我看,大王不如把河間那裡的五座城池割給秦國,那樣的話秦王自然很高興,您再趁此機會請求秦王把太子丹遣送回燕國,斷絕與燕國的關係。

這樣的話,憑趙國的實力攻打弱小的燕國絕不成問題,到時您得到的恐怕不僅僅是五座城池了。」

趙王立即答應了,並親自割讓五個城池來擴大秦國河間的土地。

於是秦國讓燕太子回國了。

趙國進攻燕國,獲得上谷三十個城池,讓秦國佔有其中的十一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