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忠臣良將佐秦王(6):甘羅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十二歲時就當上了上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忠臣良將佐秦王(6)

史記新讀

忠臣良將佐秦王(6)

秦國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十六座城池,秦王非常高興,對甘羅大加讚賞,封他為上卿。

甘羅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十二歲時就當上了上卿,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大權在握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弟弟,也就是秦昭王的舅舅,他的祖先是楚國人,姓羋。

秦武王死後,沒有兒子,他的弟弟們爭相繼承王位,是魏冉物色並擁立了昭王。

昭王的母親原是宮內女官,等到昭王即位,她才被稱為宣太后。

宣太后並不是武王的生母,武王的母親稱作惠文後,在武王去世之前就死了。

宣太后有兩個弟弟:她的異父弟弟就是魏冉,同父弟弟叫羋戎,就是華一陽一君。

昭王還有兩個同母弟弟:一個叫高陵君,一個叫涇一陽一君。

在眾多貴族中,數魏冉最為一精一明,在惠王、武王時就開始擔任職位掌握大權。

昭王即位後,他有擁立的功勞,便被任命為將軍,戍衛鹹一陽一城。

他曾經平定了季君公子壯及一些大臣們的叛亂,並且把武王的王后也驅逐到了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圖謀不軌的,也全部被誅滅。

一時,魏冉的聲威震動秦國。

當時昭王年紀還小,宣太后親自主持朝政,讓魏冉執掌大權。

昭王七年(前300年),樗裡子死去,秦國派涇一陽一君到齊國做人質。

趙國人樓緩來秦國任相,這顯然對趙國不利,於是趙國派仇液到秦國遊說,請求讓魏冉擔任秦相。

仇液上路前,他的門客宋公對仇液說:「先生勸秦王拜魏冉擔任丞相,假如秦王不同意,樓緩知道後必定會怨恨您的。

先生不如先告訴樓緩說:『秦王接見時,我會勸說秦王不要急於讓魏冉擔任丞相』之類的話安一撫他。

秦王見趙國使者請求任用魏冉的心情並不急切,必定會感到奇怪,也將不會聽從您的勸說。

這時先生再提出請求,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仍然會任樓緩為相。

這樣樓緩也不會怪罪您;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了魏冉為相,那麼魏冉當然會感激先生了。」

於是,仇液聽從了宋公的意見。

秦國果然免掉了樓緩,起用魏冉為相。

計退秦兵

公元前275年,魏冉帶兵進攻魏國。

秦軍包圍了魏國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魏國大夫須賈勸說穰侯道:「我聽說魏國有一位賢明的官吏,勸說魏王要借鑒宋國、中山國不斷割地而最終亡國的教訓,要一愛一惜每一寸土地,堅決抵抗到底。

上天是不會賞賜給先生這麼多幸運的機會的。

秦軍屢戰屢勝,並不是兵一精一糧足,也不是計謀高超,而主要靠的是運氣。

現在秦軍又圍攻大梁,看來是把運氣當作一般普通的事物了。

據我所知,魏國已經調集了全部的一精一兵良將來保衛大梁,看來不會少於三十萬人。

以三十萬的大軍來守衛七丈高的城垣,我認為即使商湯、周武王死而復生,也是難以攻下的。

現在先生背後又有楚、趙兩國的聯軍,也想要登上七丈高的城垣與您的大軍對壘,而且他們志在必得,我看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這是不曾有過的。

大梁久攻不下,秦軍必然疲憊不堪,到時就會前功盡棄。

現在魏國正對秦國是否會割讓土地進行籠絡之事,猶疑未決。

希望先生抓住楚、趙兩國援軍尚未到達的時機,趕快以割地的辦法來收服魏國。

魏國現在拿不定主意,肯定會把割地求和作為上策。

楚、趙兩國對於魏國搶先與秦國媾和,必定會大為惱火,他們也會爭著討好秦國,到時合縱便會因此而瓦解。

而後先生就可以從容地選擇對象,各個攻破。

況且,我認為要取得別國的土地,也不一定非得動用武力啊!秦軍不必硬攻,魏國就會乖乖地獻出自己的國土,這就為先生打通了河西、河東兩條通道,原來的宋國的土地也將全部為秦國所有,衛國隨即也必會獻地求和。

這樣秦軍不必動用一兵一卒,而先生卻能控制全局,有什麼得不到,有什麼不成功呢?希望先生不要冒險圍攻大梁。」

魏冉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停止攻城,解圍而去。

蘇代說穰侯

後來,魏冉攻打韓趙魏三國,大敗敵軍,奪取了魏國和趙國的許多土地。

但魏冉接著就把趙國的土地還給了趙國,還幫助趙國增加兵力,之後讓它去攻打齊國,自己好得漁翁之利。

齊襄王十分害怕,就讓蘇代寫信給魏冉,勸說他道:「我聽說秦國要給趙國增援四萬士兵,來攻打齊國,我曾對我們的國君說:『秦王一精一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一精一通軍事,一定不會這麼做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韓、趙、魏三國結盟,就會成為秦國最大的敵人。

它們三國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盡避之間有多次的背棄和相騙,但一旦對外,它們是互信不疑、一團一結一致的。

現在要打敗齊國就會使趙國強盛起來,趙國強大顯然對秦國控制三晉不利。

第二,秦國的謀臣策士們一定會說:『先打敗齊國,就會削弱三晉和楚國的力量,然後再各個擊破』。

其實,齊國是個勢單力薄的疲憊的國家,調集天下諸侯的兵力來攻打齊國,就如同用千鈞強一弩一去衝開潰爛的癰疽,齊國必亡無疑,而其他的國家卻可以趁機發展起來,這樣怎麼能削弱三晉和楚國呢?第三,秦國若出兵少,那麼三晉和楚國就不會相信秦國是真心幫助;若出兵多,就會讓三晉和楚國擔憂會被秦國控制。

齊國懼怕被伐,必定不會投靠秦國,而必定投靠三晉和楚國,一旦合縱再起,試問秦國有多少力量可以抵抗。

第四,秦國以瓜分齊國來引一誘三晉和楚國攻打齊國,如果三晉和楚國派兵佔據齊國的土地,再進行堅守,秦國反而會腹背受敵。

第五,這種做法就是讓三晉和楚國借秦國之力謀取齊國,拿齊國之地對付秦國,為什麼三晉、楚國如此聰明而秦國、齊國如此愚蠢?先生不如攻取安邑,之後好好治理。

秦國佔據了安邑,韓國也就必定無法控制上一黨一地區了。

奪取天下的中心區域,與盲目出兵比較起來,哪個更有利?這些道理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才說秦國一精一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一精一通軍事,肯定不會給趙國四萬士兵讓他攻打齊國了。」

於是穰侯不再進軍,領兵回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