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
忠臣良將佐秦王(6)
秦國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十六座城池,秦王非常高興,對甘羅大加讚賞,封他為上卿。
甘羅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十二歲時就當上了上卿,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大權在握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弟弟,也就是秦昭王的舅舅,他的祖先是楚國人,姓羋。
秦武王死後,沒有兒子,他的弟弟們爭相繼承王位,是魏冉物色並擁立了昭王。
昭王的母親原是宮內女官,等到昭王即位,她才被稱為宣太后。
宣太后並不是武王的生母,武王的母親稱作惠文後,在武王去世之前就死了。
宣太后有兩個弟弟:她的異父弟弟就是魏冉,同父弟弟叫羋戎,就是華一陽一君。
昭王還有兩個同母弟弟:一個叫高陵君,一個叫涇一陽一君。
在眾多貴族中,數魏冉最為一精一明,在惠王、武王時就開始擔任職位掌握大權。
昭王即位後,他有擁立的功勞,便被任命為將軍,戍衛鹹一陽一城。
他曾經平定了季君公子壯及一些大臣們的叛亂,並且把武王的王后也驅逐到了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圖謀不軌的,也全部被誅滅。
一時,魏冉的聲威震動秦國。
當時昭王年紀還小,宣太后親自主持朝政,讓魏冉執掌大權。
昭王七年(前300年),樗裡子死去,秦國派涇一陽一君到齊國做人質。
趙國人樓緩來秦國任相,這顯然對趙國不利,於是趙國派仇液到秦國遊說,請求讓魏冉擔任秦相。
仇液上路前,他的門客宋公對仇液說:「先生勸秦王拜魏冉擔任丞相,假如秦王不同意,樓緩知道後必定會怨恨您的。
先生不如先告訴樓緩說:『秦王接見時,我會勸說秦王不要急於讓魏冉擔任丞相』之類的話安一撫他。
秦王見趙國使者請求任用魏冉的心情並不急切,必定會感到奇怪,也將不會聽從您的勸說。
這時先生再提出請求,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仍然會任樓緩為相。
這樣樓緩也不會怪罪您;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了魏冉為相,那麼魏冉當然會感激先生了。」
於是,仇液聽從了宋公的意見。
秦國果然免掉了樓緩,起用魏冉為相。
計退秦兵
公元前275年,魏冉帶兵進攻魏國。
秦軍包圍了魏國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魏國大夫須賈勸說穰侯道:「我聽說魏國有一位賢明的官吏,勸說魏王要借鑒宋國、中山國不斷割地而最終亡國的教訓,要一愛一惜每一寸土地,堅決抵抗到底。
上天是不會賞賜給先生這麼多幸運的機會的。
秦軍屢戰屢勝,並不是兵一精一糧足,也不是計謀高超,而主要靠的是運氣。
現在秦軍又圍攻大梁,看來是把運氣當作一般普通的事物了。
據我所知,魏國已經調集了全部的一精一兵良將來保衛大梁,看來不會少於三十萬人。
以三十萬的大軍來守衛七丈高的城垣,我認為即使商湯、周武王死而復生,也是難以攻下的。
現在先生背後又有楚、趙兩國的聯軍,也想要登上七丈高的城垣與您的大軍對壘,而且他們志在必得,我看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這是不曾有過的。
大梁久攻不下,秦軍必然疲憊不堪,到時就會前功盡棄。
現在魏國正對秦國是否會割讓土地進行籠絡之事,猶疑未決。
希望先生抓住楚、趙兩國援軍尚未到達的時機,趕快以割地的辦法來收服魏國。
魏國現在拿不定主意,肯定會把割地求和作為上策。
楚、趙兩國對於魏國搶先與秦國媾和,必定會大為惱火,他們也會爭著討好秦國,到時合縱便會因此而瓦解。
而後先生就可以從容地選擇對象,各個攻破。
況且,我認為要取得別國的土地,也不一定非得動用武力啊!秦軍不必硬攻,魏國就會乖乖地獻出自己的國土,這就為先生打通了河西、河東兩條通道,原來的宋國的土地也將全部為秦國所有,衛國隨即也必會獻地求和。
這樣秦軍不必動用一兵一卒,而先生卻能控制全局,有什麼得不到,有什麼不成功呢?希望先生不要冒險圍攻大梁。」
魏冉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停止攻城,解圍而去。
蘇代說穰侯
後來,魏冉攻打韓趙魏三國,大敗敵軍,奪取了魏國和趙國的許多土地。
但魏冉接著就把趙國的土地還給了趙國,還幫助趙國增加兵力,之後讓它去攻打齊國,自己好得漁翁之利。
齊襄王十分害怕,就讓蘇代寫信給魏冉,勸說他道:「我聽說秦國要給趙國增援四萬士兵,來攻打齊國,我曾對我們的國君說:『秦王一精一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一精一通軍事,一定不會這麼做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韓、趙、魏三國結盟,就會成為秦國最大的敵人。
它們三國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盡避之間有多次的背棄和相騙,但一旦對外,它們是互信不疑、一團一結一致的。
現在要打敗齊國就會使趙國強盛起來,趙國強大顯然對秦國控制三晉不利。
第二,秦國的謀臣策士們一定會說:『先打敗齊國,就會削弱三晉和楚國的力量,然後再各個擊破』。
其實,齊國是個勢單力薄的疲憊的國家,調集天下諸侯的兵力來攻打齊國,就如同用千鈞強一弩一去衝開潰爛的癰疽,齊國必亡無疑,而其他的國家卻可以趁機發展起來,這樣怎麼能削弱三晉和楚國呢?第三,秦國若出兵少,那麼三晉和楚國就不會相信秦國是真心幫助;若出兵多,就會讓三晉和楚國擔憂會被秦國控制。
齊國懼怕被伐,必定不會投靠秦國,而必定投靠三晉和楚國,一旦合縱再起,試問秦國有多少力量可以抵抗。
第四,秦國以瓜分齊國來引一誘三晉和楚國攻打齊國,如果三晉和楚國派兵佔據齊國的土地,再進行堅守,秦國反而會腹背受敵。
第五,這種做法就是讓三晉和楚國借秦國之力謀取齊國,拿齊國之地對付秦國,為什麼三晉、楚國如此聰明而秦國、齊國如此愚蠢?先生不如攻取安邑,之後好好治理。
秦國佔據了安邑,韓國也就必定無法控制上一黨一地區了。
奪取天下的中心區域,與盲目出兵比較起來,哪個更有利?這些道理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才說秦國一精一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一精一通軍事,肯定不會給趙國四萬士兵讓他攻打齊國了。」
於是穰侯不再進軍,領兵回國。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