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英雄末路(6):陳余對使臣說:「漢王如果殺死張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英雄末路(6)

史記新讀

英雄末路(6)

次年,劉邦率軍進攻楚國,派遣使臣通知趙國,希望趙王出兵助他一臂之力。

陳余對使臣說:「漢王如果殺死張耳,我國就從命。」

使者回報,於是,劉邦找到一個長相酷似張耳的人,將其殺死,拿了他的人頭來送給陳余。

於是,陳余發兵幫助漢軍。

後來,漢軍在彭城以西被項羽打敗,陳余也察覺到張耳並沒有死,於是,他背叛了劉邦。

一年以後,韓信已經率軍平定了魏地。

於是,劉邦派遣張耳與韓信一道率軍攻破了趙國的井陘(今河北井陘縣),在泜水邊上殺死了陳余,並且追亡逐北,在襄國殺死了趙王歇。

劉邦封張耳為趙王。

漢五年,張耳病逝,謚號為景王,他的兒子張敖繼位。

而劉邦的長女魯元公主則是趙王張敖的王后。

圖謀弒君

漢七年,劉邦從平城回京,途經趙國,到了女婿家自然要住下休息了。

趙王張敖早晚脫一下外衣,戴上袖套,親自為漢高祖進獻食物,態度十分謙卑,頗有女婿的禮貌。

然而劉邦他出身就是一個社會混混,可能隨便慣了,就喜歡兩腳前伸,兩膝微曲岔開腿坐著。

這是個較隨便也比較舒服的坐一姿。

可是在古代卻是不允許在公開場合如此的,會被認為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行為,《禮記》就有一條規定,正確的坐一姿應該是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一臀一部靠在腳後跟上,和現在跪著差不多。

盡避有禮教的要求,可是劉邦一時卻改不過來,而且好擺老丈人的架子,動輒就對趙王破口大罵,態度極其傲慢。

趙國的相國貫高以及大臣趙午等人都已經是六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了,是張耳從前的門客,他們生一性一豪氣,看到這種情況,便惱怒地說:「我王真是懦弱啊!現在,天下豪傑並起,有才能的就率先稱王。

如今,大王對劉邦非常恭敬,而他卻傲慢無禮。

我們都看不下去了,請讓我們為您殺了他吧!」張敖聽了這話,很是不高興,他把自己的手指咬出了血,以此表明自己對漢家的忠心,並且告誡臣下說:「你們的話是錯誤的!先王亡國以後,完全是依靠著高祖才得以復國的。

先王的德澤能流傳給子孫們,點滴之間都是高祖的恩賜。

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再提及此事。」

退朝以後,貫高、趙午等人私下裡議論說:「這件事實在是我們的不對!我王為人忠厚,不肯背棄恩德。

再者,我等為人的原則是不受他人的侮辱,如今,我等怨恨劉邦侮辱我們的大王,所以想要把他殺掉,這又何必玷污我等的大王呢?如果我等殺死了劉邦,那麼便歸功於大王;如果刺殺行動失敗,我等就單獨受罪罷了。」

漢八年,劉邦從東垣回京,途經趙國。

貫高等人就在柏人縣館舍的夾壁中隱藏了武士,準備刺殺劉邦。

劉邦到了柏人,打算留宿,但是忽然之間感到心慌,便問隨從:「這個縣叫什麼名字?」

有人回答說是柏人。

於是,劉邦說:「柏人,意思就是受制於人!」結果,他沒有在這裡留宿,連夜離開了。

武士們苦守了一一夜也沒有等到,只好作罷!沒想到劉邦的第六感這麼厲害,竟然讓貫高天衣無縫的計劃付之東流了,可見人算不如天算!

忠義的貫高

漢九年,貫高的仇家得知了他企圖刺殺高祖的一陰一謀,就向朝廷告發他。

於是,劉邦將趙王、貫高等人一同逮捕。

趙國的這十幾位罪臣爭著要自一殺,只有貫高保持了冷靜,怒罵他們說:「誰叫你們自一殺了!如今,我王確實沒有參與謀刺,卻與我等一同被捕。

如果你們都死了,那麼誰來證明大王的清白呢!」貫高被關在密閉的囚車裡,與趙王一起被押送到長安,朝廷開始審判趙王張敖的罪行。

劉邦下令:趙王的臣子與賓客有敢隨從來京的,一律滅族。

於是,賓客孟舒等十餘人,都把自己的頭髮剃光,用鐵圈鎖住脖子,裝作趙王的家奴,與他們一同進京。

隨後,貫高出庭受審,他交代說:「謀刺行動是我們私下策劃的,趙王根本不知情。」

執法官命令對他用刑,打了他幾千大板,又用燒紅的鐵條去刺他。

貫高遍體鱗傷,身上已經沒有可以用刑的地方了,但是,他始終不再說話。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