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憂國文人(1):無盡才華也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苦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憂國文人(1)

史記新讀

憂國文人(1)

他們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文人。

無盡才華也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苦惱。

憂國憂君的心思,又有誰能夠體會?

《離一騷一》的由來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一愛一國詩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丹一陽一(今湖北秭歸)人。

他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博聞強識,深知國家存亡興衰的道理,對外交禮節也非常熟悉,善於外交辭令。

因此他入朝就能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制定政令;出外就能接待各國使節,處理對各諸侯國的外交事務。

楚懷王對他非常信任。

上官大夫和屈原職位相同,他因為屈原得到懷王的一寵一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懷王命屈原制定國家法令,屈原剛寫完草稿,還沒修訂完成。

上官大夫見到之後想據為己有,但屈原不肯給他。

他就對楚懷王說屈原的壞話:「大王您讓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的。

但每頒布一條法令,屈原就大肆宣揚自己的功勞,說是『除了我之外,誰也做不出來』。」

懷王聽了,非常生氣,對屈原日漸疏遠。

楚懷王不能明辨是非,被佞諂之徒所蒙蔽,顛倒是非,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

屈原對此感到萬分痛心,所以憂愁苦悶,沉鬱深思而寫成《離一騷一》。

所謂「離一騷一」,就是遭遇憂患的意思。

屈原堅持公正,行為耿直,對君王一片忠心,竭盡才智,但是卻受到小人的挑一撥離間,其處境可以說是極端困窘。

他為了國家大公無私卻被君王懷疑,盡心盡力為國君工作卻被小人誹謗,怎能沒有悲憤之情呢?屈原寫作《離一騷一》,無非是為了抒發這種悲憤之情。

這篇詩傳到宮中,卻成了子蘭、靳尚等人攻擊的材料,誣陷說屈原把懷王比作桀紂。

懷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職。

憂國忠君

屈原被貶退之後,秦國派張儀出使楚國。

張儀騙取了楚王的信任,使齊楚絕交。

楚懷王此後一再被秦國侮辱,而屈原由於遠在齊國出使,鞭長莫及也不能規勸楚王,只能乾著急。

秦昭王時,秦楚結為姻親。

楚懷王忽然接到秦王的來信,請他到秦國武關地方,商談秦楚永世友好的辦法。

懷王左思右想,決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軍向南進攻;要去呢,又怕秦國心懷叵測。

懷王的小兒子子蘭首先勸懷王:「秦王願意和好,這機會可失不得。」

靳尚也說:「走一遭兒,至少有幾年太平。

於是決定前往,出發前屈原伏一在車前,大聲慟哭,悲聲說道:「大王啊!秦國如虎口,這危險冒不得喲!你要想想楚國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單聽小人的說話喲!」無奈楚王猶豫不決,靳尚站出來狠狠地對屈原說:「今天是大王出門的好日子,三閭大夫說這些喪氣話什麼意思?」

然後吩咐侍從拉開屈原,揚鞭催馬,簇擁著懷王走了。

正如屈原所料,懷王剛一到秦國,就被扣押,最終落得客死他鄉的可悲下場。

楚頃襄王繼位後,任命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

因為是子蘭勸懷王入秦,楚國人都把此事的責任歸罪於子蘭。

屈原對子蘭的所作所為,也非常痛恨。

雖然自己遭到放逐,卻依然眷戀楚國,懷念懷王,時刻惦記著能重返朝廷,重振朝綱為國家效力。

他總是希望國王能突然醒悟,他的荒唐行為一下子徹底改變。

他總是不忘懷念君王,復興國家,扭轉局勢,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流露這種心情。

然而他終究無可奈何,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了。

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懷恨自己後勃然大怒,讓上官大夫去向頃襄王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生氣,就把屈原放逐到了更為邊遠的地方。

屈原投江

頃襄王二十一年,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傳來:秦將白起進攻楚國,佔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

楚國要亡了!他沉浸在無限的悲哀之中,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的,就這樣走了幾天,到了汨羅江邊。

他在清澈的江水裡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髮,心裡像波一浪一一樣翻騰起來。

一位漁翁看到他,就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到這裡來呢?」

屈原說:「全世界的人都污濁而只有我是乾淨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

漁翁說:「一個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能隨著世俗風氣而轉移,全社會的人都污濁,你為什麼不在其中隨波逐流?大家都昏沉大醉,你為什麼不在其中吃點殘羹剩酒呢?為什麼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落了個被流放的下場呢?」

屈原回答說:「我聽說過,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身軀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塵土抖乾淨,人們又有誰願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寧願跳入江水之內,葬身魚腹之中,也不讓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於是,屈原寫下了著名的《懷沙》,然後懷抱石頭,投入汨羅江自一殺而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