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崔鴻《十六國春秋·南涼錄》曰:禿髮烏孤,河西鮮卑人也。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

太平御覽

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

○南涼禿髮烏孤

崔鴻《十六國春秋·南涼錄》曰:禿髮烏孤,河西鮮卑人也。

八世祖疋孤自塞北遷於河西。

孤卒,子壽闐立。

闐孫機能,壯果多謀略。

晉太始中,殺秦州刺史一胡一 列於萬斛堆,敗涼州刺史蘇愉於金山,又殺涼州刺史楊欣於丹嶺,盡有涼州之地。

武帝為之肝食。

能死,從弟務丸代立。

丸死,孫推斤立。

斤死,子思復鞬立,部落轉盛,遂據涼土。

鞬卒,子烏孤襲位,養民務農,循結鄰好。

呂光進封孤廣武郡公、益州牧、左賢王。

太初元年正月,改元,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

以弟鹿孤為驃騎將軍,辱檀為車騎將軍。

二年,改稱武威王。

三年正月,徙治樂都。

八月,孤因酒走馬,馬倒傷脅,笑曰:"幾使呂光父子大喜。

"俄而患甚,顧謂群臣曰:"方難未靖,宜立長君。

"言終而薨。

謚武王,廟號高祖。

《晉書》曰:禿髮烏孤,其先與後魏同出。

八世祖疋孤率其部自塞北遷於河西,其地東至麥田、牽屯,西至顯羅,南至澆河,北接大漠。

疋孤子壽闐之在孕,母一胡一 掖氏因寢而產於被中,鮮卑謂被為禿髮,因而氏焉。

○禿髮利鹿孤

崔鴻《十六國春秋·南涼錄》曰:利鹿孤,烏孤弟。

太初三年八月,即位,大赦,改治西平。

建和元年正月,大赦,改元。

延耆老訪政治。

二年,群臣固請即尊號,不許,乃僣稱河西王。

三年三月,寢疾,令曰:"昔我諸兄弟傳位非子者,蓋以泰伯三讓,周道以興故也。

武王創踐寶歷,垂諸樊之試,終能克昌家業者,其在車騎乎!吾寢疾惙頓,是將不濟,內外多虞,國機務廣,其令車騎經總百揆,以成先王之志。

"薨,謚康王,葬西平陵。

○禿髮辱檀

崔鴻《十六國春秋·南涼錄》曰:辱檀,利鹿孤弟也。

少機警,有才略。

建和三年襲位,徙號涼王,遷於樂都,改為弘昌元年。

秦遣使拜車騎將軍、廣武公。

四年六月,秦遣授河右諸軍事、涼州刺使,鎮姑臧。

七月,宴群寮於宣德堂,仰視而歎曰:"古人言作者不居,居者不作,信矣。

"前昌松太守孟禕進曰:"張文王築城苑,繕宗廟,構此堂為貽厥之資,萬世之業,秦師濟河,漼然瓦解。

此堂之建,年垂百載,十有三主,惟信順可以久安,仁義可以永固。

願大王勉之。

"檀曰:"非君無以聞讜言也。

"八月,以鎮南大將軍文鎮姑臧。

檀遷於樂都,雖受制於秦,車服禮制一如王者。

十一月,遷於姑臧。

嘉平元年十一月,即涼王位於南郊,大赦,改年嘉平,置百官。

立世子虎台為太子。

二年正月,以子明德歸為南中郎將,領昌松太守。

歸俊爽聰悟,檀甚一寵一 之,年始十三,命為《昌高殿賦》,援筆即成,影不移漏,檀覽而善之,擬之曹子建。

七年,辱檀議欲征西乙弗,孟愷諫曰:"連年不收,上下饑弊,南逼熾盤,北迫蒙遜,今遠征雖克,後患必深。

"辱檀曰:"孤將略地,卿無阻眾。

"謂其太子武台曰:"今不種多年,內外俱窘,事宜西行,以拯此弊。

蒙遜近去,不能卒來,旦夕所慮,惟在熾盤。

彼名微眾寡,易以討御,吾不過一月,自足周旋。

汝謹守樂都,無使失墜。

"辱檀乃率騎七千西襲乙弗,大破之,獲牛馬羊四十餘萬。

熾盤乘虛來襲,一旦而城潰。

安西樊尼自西平奔告辱檀,辱檀謂眾曰:"今樂都為熾磐所陷,卿等能與吾藉乙弗之資,取契汗以贖妻子者,所望也。

"遂引師而西,眾多逃返,遣鎮北段荀追之,荀亦不還。

於是將士皆散。

辱檀曰:"熾盤昔委質於吾,今而歸之,不亦鄙乎!四海之廣,無所容其身,何其痛哉!吾老矣,寧見妻子而死。

"遂歸熾盤。

六月,至西平,盤遣使郊迎,以上賓之禮。

歲餘,為熾盤所鴆。

謚景王,時年五十一。

武台亦為熾磐所害。

少子保周歸魏,魏以為張掖王。

自烏孤太初元年歲在丁酉,至檀薨之歲甲寅,十有八歲。

《晉書》曰:烏孤以安帝隆安元年僣立,至辱檀三世,凡十九年,以安帝義熙十年滅。

○南燕慕容德

崔鴻《十六國春秋·南燕錄》曰:慕容德,字玄明,皝之少子。

皝每對諸宮人言:"婦人妊娠,夢日入懷,必生天子。

"公孫夫人方娠,夢日入臍中,獨喜而不敢言。

晉鹹康二年,晝寢生德,左右以告,方寤而起。

皝曰:"此兒易生,似鄭莊公,必有大德。

"遂以德為名。

年十二而皝薨,哀毀過禮。

年十八,長八尺二寸,額上有日月兩角,下偃月重文。

元璽初,封梁公。

建熙初,進號安北將軍,封范一陽一王,入為魏尹。

秦滅燕,徙於長安。

秦伐涼,德請征自效,後為張掖太守。

符堅伐晉,垂請德為副。

堅敗,德乃隨垂如鄴。

垂稱燕王,復封范一陽一王。

建興元年,為司隸校尉。

八年,拜司徒。

垂臨薨,謂太子寶曰:"鄴是舊郡,宜委范一陽一王。

"永康元年,以德鎮鄴。

及寶失中山,奔龍城,以德為丞相,領冀州,承製南夏。

德曰:"中山既沒,魏必乘勝來攻鄴。

"元年正月,德率戶四萬三千、車二萬七千乘,自鄴徙滑台黎一陽一。

魏軍垂至,三軍危懼,欲堡據黎一陽一,昏日流澌冰合,是夜濟訖,冰亦尋消。

德大悅,改黎一陽一津為天橋津。

德入滑台,趙王麟等九十八人上言:"今中山傾陷,龍都蕭條,趙魏遺黎,鵠企皇澤,伏願仰承俯順,以安宗廟,謹上皇帝尊號。

"德許之,令曰:"令假順來議,且依燕元故事,統符行帝制奏詔而已。

"改永康三年為元年,大赦殊死以下,置百官,封進有差。

寶自龍城南奔,至黎一陽一城西數里,伏於河西,遣中黃門趙思告北地王鍾曰:"上以去二月得丞相表即自南征,段速骨作逆於乙連,今失據來此,呼丞相奉迎。

"鍾馳使白狀。

寶遣思之後,見採樵者,知德稱帝,懼而北奔。

初,符登既滅,登弟廣率所部三千來降,拜冠軍將軍,處之乞活塹。

至是復叛,稱秦王。

德留撫軍魯一陽一王和守滑台,德率眾攻廣,斬之。

和長史李辨殺和,以滑台降魏。

德曰:"符廣雖平,撫軍失據,進有強敵,退無所托,計將安出?"尚書潘聰曰:"滑台四通八達,非帝王之居。

青、齊沃壤,號曰東秦,地方二千里,戶餘十萬,四塞之固,可謂用武之國。

"德猶預未決。

於是遣牙門蘇撫問沙門朗公,報曰:"山棲絕俗之士,不應預問朝議,但有待之累,非有托無以立。

陛下今來,即朗之檀越,敬覽潘尚書之議,可謂興邦。

"撫又問以年世,朗以《周易》筮之,曰:"燕衰庚戌。

"撫曰:"幾何?"曰:"年則一紀,世則及子。

"撫曰:"何其促乎?"朗曰:"卦兆然也,豈關人哉!"撫秘不敢言,德大悅。

三月,德引歸而南。

五月,次薛城。

八月,入廣固,即皇帝位於南郊。

大赦,改元為建平元年。

又曰:"漢宣憫吏民犯諱,故改名,朕今增一備字,以為復名,庶開臣子避諱之路。

"於是敘賞有差。

褒德仕賢,新舊鹹悅。

十月,太極、端門並就,以公匠張剛為材官將軍、尚方令。

二年十月,徐州刺史潘聰、青州刺史鞠仲來朝,宴於延賢堂,酒酣,德歎謂群臣曰:"朕雖寡薄,拱己南面,在上不驕,夕惕於位,可稱自古何等主也?"仲曰:"陛下中興之聖後,少康、光武之儔也。

"顧命左右賜仲帛千匹。

仲疑,多陳讓。

德曰:"卿知調朕,朕不知戲卿乎!卿飾對非實,故亦虛言相賞。

賞不謬加,何足謝也!"韓范進曰:"臣聞天子無戲言,忠臣無妄對。

今日之論,可謂君臣俱失。

"德大悅,賜范絹五十匹。

三年三月,德如齊城,登營丘,望見晏嬰塚,顧左右曰:"禮,大夫不逼城葬。

平仲,古之一賢人達者,而生居近市,死葬近城,豈有意乎?"青州秀才晏謨對曰:"孔子稱臣先人平仲賢矣,豈不知高其梁,豐其禮?蓋政在家門,故儉以矯世。

存居湫隘,卒豈擇地而葬乎!所以不遠門者,猶冀悟平生意也。

"德悅之。

三月,以太牢祀漢城一陽一景王廟,遂北登社首山,東望鼎足,因目牛山,問謨以齊之山川、賢哲故事。

謨歷對詳辯,畫地成圖。

德深嘉之,拜尚書郎。

五年二月,夜地震,在棲之雞皆驚擾飛散。

三月,德疾動經旬,幾於不振,會前尚書右丞曹默自冀州來奔,以白酒解之,乃瘳。

以默為御史中丞,封永熙侯。

五年正月,兄子超自秦還。

九月,汝水竭。

十一月,德疾篤,夜夢皝曰:"汝既無子,何不早立超為太子。

不爾,惡人生心。

"戊午,引見群臣於東一陽一殿,議立超為太子,俄而震起,百寮驚越,德亦不安,還宮,疾甚,呼段後、公主及超申以後事,執超手曰:"若得至曉更見公卿,顧托以汝,死無所恨。

"目視公主,欲有所言,竟遂不能。

段後大言:"今日召董中書造浩立超。

"開目頷之。

是夕,薨於顯安宮,年七十。

為十餘棺,夜分出四門,潛瘞山谷,莫知其一屍一所在,虛葬於東一陽一陵。

謚獻武皇帝,廟號世宗,在位五年。

○慕容超

崔鴻《十六國春秋·南燕錄》曰:慕容超,字祖明,德兄北海王納之子。

秦滅燕,以納為廣武太守,數歲去官,與母公孫太妃就弟德於張掖。

德從符堅南征,留金刀,辭母而去。

及垂兵山東,張掖太守符昌誅納及德之諸子,公孫太妃以耄不合刑,納妻段氏以懷妊未決,執於郡獄。

獄掾呼延平,德之故吏也,將公孫、段氏逃於羌中,而生超焉。

公孫氏臨卒,授超金刀,曰:"聞汝伯已中興於鄴都,吾朽病將沒,相見理絕。

汝脫得東歸,可以此刀還汝叔也。

"後因呂隆歸秦,秦徙涼州民於長安,超因而東歸。

母謂超曰:"母子得全濟者,呼延氏之力也。

惠而不報,天不祐人。

平今雖死,吾欲為汝納其女,以答厚惠。

於是納之。

超至長安,佯狂行乞,由是往來無禁。

濟一陰一人宗正謙善卜相,西至長安,賣術於路,超行而遇之,因就謙相。

謙奇其姿貌。

超乃內斷於心,不告母妻,辭母詣霸上,乃與謙俱歸。

至諸關禁,自稱張伏生。

二十日達梁父。

建平六年四月,至廣固,呈以金刀,且宣祖母臨終之言,德撫之號慟。

超身長八尺,腰帶九圍,姿器魁傑,有類於德。

德愛之,名之曰超,封北海王,拜侍中、驃騎大將軍、司隸校尉,開府置佐。

十一月,立為太子。

己未,僣即皇帝位,大赦,改建平六年為太上元年。

三年七月,遣中書令韓范聘秦,姚興許還超母妻。

八月,秦使兼員外散騎常侍韋宗還聘,贈以千金。

超復遣右僕射張華、給事中宗正元聘秦,送大樂伎一百二十人。

姚興大悅,還超母妻。

十月,華發長安,宗正元馳先反命。

超大悅,遣征虜公孫五樓率騎二千迎於境上,超親率六宮迎於馬耳關。

四年正月,大赦,尊父北海穆王為穆皇帝,母段氏為皇太后,居長樂宮,妻呼延氏為皇后。

五年二月,晉相劉裕率眾來伐。

三月,晉師渡淮,超聞晉軍之盛,自率眾四萬拒戰,大敗,奔還廣固,徙郭內民入保小城。

晉攻陷大城,長圍列守,超請為藩臣,以大峴為界,裕不許。

六年正月,超登天門,朝群臣於城上,殺馬以饗將士。

十一月,尚書悅壽開門納晉師,超出奔,為晉所執。

送建康市斬之,時年二十六。

殺鮮卑王公已下三千餘人,以男女萬餘口為軍賞。

始德建平元年歲在己亥僣號居齊,至為劉裕所滅在己酉,凡二十二年。

《晉書》曰:超在位六年,初德以安帝隆安四年僣立,至超二世,凡十一年,以義熙六年滅。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