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十八 ◎時序部三:《釋名》曰:春之言蠢也,萬物蠢然而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十八 ◎時序部三

太平御覽

卷十八 ◎時序部三

○春上

《釋名》曰:春之言蠢也,萬物蠢然而生。

又曰:正月少一陽一建寅,寅者,演也。

律中太蔟,律之言率也,所以率氣也。

太者,大也,蔟者,湊也,言萬物始大,湊地而出也。

《書》曰: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於路。

注云:遒人,宣令之官。

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教也。

又曰: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平秩東作。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詩》曰:春日遲遲,采蘩祁祁。

鄭注曰:遲遲,舒緩也。

又曰: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又曰:春日載一陽一,爰求柔桑。

又曰:嗟嗟保介,維暮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

(田二歲曰新,三歲曰畬。

《箋》云:保介,車右也。

)

《月令》曰:正月之節,日在虛,(立春為正月之節,謹按《春秋傳》曰:履端於始,謂節也。

舉正於中,謂氣也。

歸余於終,謂閏也。

既有閏,則立春進退不恆在正月朔日,氣不定為孟春之月,但得立春,則是正月之節,可以行春令矣。

)昏昴中,曉心中,(凡記昏昴曉心中,為人君南面而聽天下,觀時候以授人事也。

)斗建寅位之初,(地有十二辰,斗柄杓常左旋指地位,故立春正月之節,則斗建寅位之初。

《書》云:璿璣玉衡七政,此之謂矣。

)其日甲乙,(《春秋傳》曰:天有十日,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甲乙屬木,主春,故雲其曰甲乙也。

)其帝太皞,其神勾芒,(昔太皞氏以木德繼天而王,故為春帝。

高辛氏有天下,置五行之官而木正曰勾芒,故勾芒為木神,佐太皞於春。

)律中太蔟。

(律者,候氣之管,以竹為之。

中猶應也。

正月氣至,則太蔟之律應。

應謂吹灰也。

太蔟者,林鍾所生,三分益一,管長八寸,空徑三分,圍九分。

)立春之日,東風解凍。

後五日蟄蟲始振。

後五日魚上冰。

(昔在周公作時訓,定二十四氣,辨七十二候,每候相去各五日,以明天時,將驗人事,言聖人奉順天時,則萬物及節候也。

)命有司祭風師。

(立春之丑日,祭風師於國城東也。

)正月中氣,日在危,(雨水為正月中氣,凡中氣前後去節十五日,《春秋傳》曰:舉正於中,此之謂也。

)昏畢中,曉尾中,斗建寅位之中,雨水之日,獺祭魚。

後五日,鴻雁來。

後五日,草木萌動。

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元,吉也。

謂上辛祈穀,郊祀昊天上帝於國丘。

高祖神堯皇帝配坐,以五方帝從祀於壇。

《春秋傳》曰:啟蟄而郊,郊而後耕,此之謂也。

)命樂正一習一 舞,(春夏尚舞,故命一習一 之。

)禁止伐木,(為盛德所在。

)無麛無卵,(無傷芒勾之類。

)掩骼埋胔。

(為死氣逆生氣。

枯骨曰骼,肉腐曰胔。

)

《釋名》曰:二月之夾鍾何?夾者孚也,言萬物孚甲,種類分也。

《禮》曰:二月之節,日在營室,(驚蟄為二月之節。

)昏東井中,曉箕中,斗建卯位之初,律中夾鐘。

(二月之氣至則夾鍾之律應。

夾鍾者,夷則之所生,三分益一,管長七寸四分。

其日、其音、其數,並同孟春。

)驚蟄之日,桃始華。

後五日,倉庚鳴。

後五日,鷹化為鳩。

省囹圄,去桎梏,(省,減也。

囹圄所以禁守系者,今之獄矣。

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

)上丁釋奠於國學,(釋謂置也,置牲幣之奠於文宣王。

)上戊釋奠於太廟。

(廟亦用牲幣之奠。

)

又曰:二月中氣,日在奎,(春分為二月中氣。

)昏東井中,曉南斗中,斗建卯位之中。

春分之日,玄鳥至,雷乃發聲,祀朝日於東郊,(春分日祭之。

)獻羔開冰,(謂立春藏冰,在春分方一溫一 ,故獻羔以祭司寒,而後開冰。

《春秋傳》曰: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先薦寢廟。

)祠高禖,(昔高辛氏之代,玄鳥遺卵,簡狄吞之而生高辛氏,後王以為禖官嘉祥而立其祠焉。

)祭馬祖。

(謂仲春祭馬祖於大澤,用剛日。

)無竭川澤,無漉陂池,無焚山林。

(順一陽一養物也。

蓄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

)

又曰:三月之節,日在婁,(清明為三月之節也。

)昏柳中,曉南斗中,斗建辰位之初,律中沽洗。

(三月氣至,沽洗之律應。

沽洗者,南呂之生也。

三分益一,管長七寸一分。

其日、其音、其數,並同孟春。

)

又曰:清明之日,桐始華,田鼠化為鴽。

後五日,虹始見。

天子居青一陽一右個。

是月也,天子乃薦鞠衣於先帝。

(鞠衣,衣名,蓋黃桑之服。

薦於先帝者,為進宇太廟。

)天子始乘舟,薦鮪於寢廟,(進時美味。

)聘名士,禮賢者。

(聘謂問也。

名士,謂有名譽也。

)

又曰:三月中氣,日在胃,(谷雨為三月中氣。

)昏張中,曉南斗中,斗建辰位之中。

穀雨之日,萍始生。

後五日,鳴鳩拂其羽。

後五日,戴勝降於桑。

命有司無伐桑柘,(受蠶食。

)乃修蠶器,擇吉日大合樂。

(大合樂者,言行射禮。

)

《禮》曰:仲春之月,天子乃獻羔開冰,先薦寢廟。

又曰:季春之月,蠶事既登,分繭秤絲效功,以供宗廟之服。

又曰:季春之月,天子乃為麥祈實。

鄭玄注曰:於含秀求其成也。

又曰:春生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

又曰:天子五年一巡狩。

(天子以海內為家,時一巡狩省之。

五年者,虞夏之制也。

周制十二歲一巡狩也。

)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柴祭天,告至也。

)覲諸侯,(覲,見也。

)問百年者就見之。

(就見老人。

)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陳詩,謂采其詩而視之。

)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一婬一好辟。

(市典者賈,謂知物貴賤厚薄也。

質則用物貴,民則侈。

物貴民之志一婬一邪,則其所好者不正。

)

《周禮》曰:媒氏掌萬民之判,(判,半也。

合成夫婦也。

)仲春月會男女。

(成春禮。

)是時奔者不禁,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又曰:仲春詔後率內外命婦,始蠶於北郊,帥六宮之夫人,生穜稑之種,而獻之於王。

又曰:羅氏仲春獻鳩以養國老。

鄭玄注云:春鷹化而為鳩,變舊為新,宜以養老,助生氣。

又曰:司烜氏掌仲春以木鐸修火禁。

又曰:籥章掌仲春晝擊鼓,歌豳詩以逆之。

又曰:四時皆有厲疾,春時有痟首疾。

(厲疾,氣不和之疾。

痟,酸削也。

)

《傳》曰: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武事也。

《穀梁傳》曰:魯桓公十有四年春正月,無冰。

(皆君不明去就,政治舒緩之所致。

《五行傳》曰:視之不明,是謂不哲,厥咎舒,厥罰常燠。

)無冰,時燠也。

又曰:四時之田,皆為宗廟之事也。

春曰田,(取獸於田。

)夏曰苗,(因為苗時除害,故曰苗。

)秋曰蒐,(蒐,擇之,捨小取大。

)冬曰狩。

(狩,圍狩也。

冬物畢成,獲則取之無所擇。

)

《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爾雅》曰:春為青一陽一,一曰發生。

又曰:春獵為蒐。

(搜索取也。

)

又曰:春祭為祀。

(薦尚韭柳,《禮疏》曰:祀者,思也。

思向所以設之曰祀也。

)

《大戴禮》曰: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祭日東壇,祭月西壇,故別外內,以端其政位。

)所以明有敬也。

(教天下之臣也。

)

又曰:司徒典春,以教民之不時不若不全,成長幼老疾孤寡,以時通於四疆,有闔而不通,有煩而不治,則民不樂生,不利衣食。

凡民之藏貯,以及山川之神加於民者,發圖功謀齋戒必敬,會時必節,日曆巫祝執伎以守官俟命而作,祈王年,禱民命,及畜穀蜚征庶虞草。

方春三月,緩施生育,動作百物,於時有事,享於皇祖皇考朝,孤子八人,以成春事。

又曰:二月祭鮪,鮪者魚之先至也。

又曰:三月參則伏不見。

又曰:古者,天子孟春論吏之德行,能法者為有行,能理得法者為有能,盛法德者為有功。

故論吏而法行,事治而功成。

季冬正法,孟春論吏,治國之要也。

(春論班賞,冬考量刑,則莫不懲勸也。

)

又曰:諸侯相見,治卿為介,以其教士畢行,使仁者守會朝於天子。

天子以歲二月為壇於東郊,建五色,設五兵,具五味,陳六律,品奏五聲,聽明教,置離抗,大張侯,規鵠豎物。

九卿佐三公,三公佐天子,天子踐位,諸侯各以其局就位,乃升諸侯之教,士執弓挾矢,揖讓以升,履物以射其地,以心端色容正,時以效技有慶以地,不時有讓以地,天下之有道也。

《開元禮》曰:仲春上丁,釋奠於太學,孔宣父為先聖,顏子為先師。

上戊,釋奠於齊太公。

(以張良配。

)

《易通統圖》曰:日春行東方青道曰東陸。

《易說》曰:春有白鶴雲。

京房《易占》曰:春當退貪殘,進柔良,恤幼孤,賑不足,求隱士,則萬物應節而生,隨氣而長,所謂春令也。

春取榆柳之火。

《尚書大傳》曰:萬物非天不生,非地不載,非春不動,非夏不長,非秋不收,非冬不藏。

故《書》"禋於六宗",此之謂也。

(禋,祭也。

字當為禋。

馬氏以為六宗謂日月星辰泰山河海也。

經曰: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秩於山川,遍於群神。

《月令》:孟冬,天子祈來年於天宗。

如此,則六宗近謂天神也。

以《周禮》差之,則為星辰,司人,司命,風師,雨師也。

)

又曰:東方者何也?動方也,物之動也。

何以謂之春,春出也,物之出也。

故春謂之東方也。

《尚書說》曰:東方春,龍房位,其規仁,好生不賊。

(五靈,東方曰蒼龍,五均,東曰規,五姓,曰仁也。

)其帝青,表聖明,行趨德。

(表,德也。

春好生,故曰德。

)

《尚書考靈耀》曰:春佩蒼璧,(蒼佩玉,以象德也。

)乘蒼馬以出遊,發令於外,春行仁政,順天之常,以安國也。

又曰:鳥星為春候。

《詩含神霧》曰:齊地處孟春之位,海岱之間,土地汙泥,流之所歸,利之所聚。

律中太蔟,音中宮角。

陳地處季春之位,土地平夷,無有山谷,律中沽洗,音中宮徵。

《韓詩外傳》:簡主曰:夫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

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

故君子擇而後種。

又曰:天有四時,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

《韓詩章句》曰:溱與洧,方渙渙兮。

謂三月桃花水下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已於此水招魂續魄,祓除不祥之故也。

《三禮義宗》曰:五行之官也,木正曰勾芒者,物始生皆勾屈而芒角,因用為官名。

又曰:祭六宗之禮,寒暑有往來之期,可退則祭禳卻之命退,應至而不至,則祭求之命至。

故春則送寒而迎暑,秋則送暑而迎寒。

又曰:東嶽所以謂之岱者,代謝之義。

一陽一春用事,除故生新,萬物更生,相代之道,故以代為名也。

又曰:天子諸侯宮寢之制,若春氣三月之中居正寢,退息之時常居東北之寢,三月之末,土王之日則居中寢,夏之三月則居東南之寢,秋之三月則居西南之寢,冬之三月則居西北之寢。

此三時後,土王之日,亦各居中寢,以從時氣。

又曰:古之學者,干戈之舞得從春夏,羽籥之職得入秋冬,四事之中有文有武,故得分之。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