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漢書·百官表》曰: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組綬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

太平御覽

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

○諸王上

《漢書·百官表》曰: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組綬。

《史記》曰:高帝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王如意,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無廢。

高帝崩,惠帝立。

呂後使人持鴆飲之,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飲喑藥,使居廁中,名曰人彘。

居數日,乃召惠帝視人彘。

帝視,而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

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

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

"

又曰:燕王劉澤,(《漢書》曰:澤,高帝從祖昆弟。

)高帝十一年,封為營陵侯。

高後時,齊人田生以畫干營陵侯澤。

澤大悅之,用金二百斤金為壽。

田生已得金,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呂太后所幸大謁者張卿。

居數月,請張卿,酒酣,乃屏人說張卿曰:"太后欲立呂產為王,恐大臣不聽。

今卿最幸,大臣所敬,何不諷大臣以聞太后,太后必喜。

諸呂已王,萬戶侯亦卿有。

"卿大然之,乃諷大臣立呂產為王。

田生因說張卿曰:"呂產王也,諸大臣未服。

今營陵侯澤,諸劉長,為大將軍,尚觖望。

今卿言太后,裂十縣王之,彼得王喜,於諸呂益固矣。

"張卿入言,太后乃以澤為琅琊王。

又曰:齊哀王襄,悼惠王子,高祖孫也。

太尉周勃誅諸呂,大臣欲立齊王,琅琊王澤曰:"齊王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者。

(張晏曰:言鈞惡戾,如虎而著冠者。

)方以呂氏,幾亂天下,又立齊王,是復為呂氏也。

"

《漢書》曰:吳王濞,高帝兄仲之子也。

高祖立濞於沛,為吳王。

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狀有反相。

"因撫其背曰:"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豈若耶?天下同姓一家,汝慎無反。

"濞頓首曰:"不敢。

"

又曰:楚元王一交一 ,高帝少弟也。

高帝即帝位,一交一 與盧綰常侍上,出入臥內,傳語言諸內事隱謀。

文帝尊一寵一 元王,子爵比皇子。

又曰:齊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時外婦也。

高祖六年,立,食七十餘城。

孝惠二年,入朝,帝與齊王燕飲後前,置齊王上坐,如家人禮。

太后怒,遣人酌兩卮鴆酒置前,令齊王為壽。

齊王起,帝亦起,欲俱為壽。

太后恐,自起反卮。

齊王怪之,因不敢飲,一陽一醉而去。

又曰:濟北王興居,初以東牟侯與大臣共立文帝於代邸,曰:"誅呂氏,臣無功,請與太僕滕公入清宮。

"遂將少帝出,迎皇帝入宮。

始誅呂氏時,朱虛侯功尤大,大臣許盡以趙地王朱虛侯章,盡以梁地王東牟侯興居。

及孝文帝立,聞朱虛、東牟初欲立齊王,故黜其功。

又曰:淮南王安,為人好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騁馳,亦欲以行一陰一德撫循百姓,流譽。

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篇,《外書》甚眾,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萬言。

時武帝方好藝文,以安屬為諸父,百博善為文辭,甚尊重之。

每為報書及賜,(張晏曰:賜,賜書。

)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

初,安入朝,獻所作《內篇》,新出,上愛秘之。

使為《離一騷一》賦,旦受詔,食時上。

又曰:孝文皇后生景帝、梁孝王。

孝王,太后少子,愛之,賞賜不可勝道。

於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廣睢一陽一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於平台三十餘里。

(如淳曰:在梁東北離宮所在也。

)得賜天子旌旗,從千乘萬騎,出稱蹕,入言警,擬天子。

招延四方豪傑,自山東遊士莫不至。

又曰:梁懷王揖,文帝子也。

文帝愛之,異於他子。

五年壹朝,因墮馬死。

又曰:孝景栗姬生河間獻王德。

孝景二年,立。

修學好古,從民間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豐,加金帛賜以招之。

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

修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於儒者。

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及詔策問三十餘事。

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

又曰:一江一 都易王非,景帝子。

吳、楚反時,非年十五,有材氣,上書願擊吳。

景帝賜非將軍櫻吳已破,二歲,為一江一 都王,治吳故國,以軍功賜天子旌旗。

元光五年,匈一奴一大入漢為賊,非上書願擊匈一奴一,上不許。

又曰:孝景程姬生魯恭王餘。

二年,立為淮一陽一王。

吳楚反破後,徙王魯。

好治宮室苑囿狗馬,好音樂,口吃難言。

王初治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宮室,聞鐘磬琴瑟之一聲 ,遂不敢復壞,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

又曰:孝景賈夫人生中山靖王勝。

建元三年,來朝,天子置酒,勝聞樂聲而泣。

帝問其故,勝對曰:"臣聞悲者不可為累欷,思者不可為歎息。

故高漸離擊築易水上,荊軻為之泣而不食;雍門子壹微吟,孟嘗君為之於邑。

今臣之心結日久,每聞窈眇之一聲 ,不知涕泣之橫集也。

夫眾喣漂山,聚蚊成雷,朋一黨一 執虎,十夫橈椎。

臣身遠與寡,莫為之先,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聚輕折軸,羽翮飛肉。

今臣雍閼不得聞,竊自悲也。

臣聞社鼷不懽,屋鼠不熏,何則?所托者然也。

臣雖薄也,得蒙肺腑;位雖卑也,得為東藩,屬又稱兄。

今群臣非有葭莩之親,(張晏曰:葭,蘆葉。

莩,裡白皮也。

)鴻毛之重,群居一黨一 議,朋友相為,使夫宗室擯卻,骨肉冰釋。

斯伯奇所以流離,比干所以橫分也。

"勝又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餘人。

常與趙王彭祖相非曰:"兄為王,專代吏治事,王者當日聽音樂,御聲色。

"趙王亦曰:"中山王但奢一婬一,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稱為藩臣!"

又曰:景帝唐姬生長沙定王發。

唐姬,故程姬侍者。

景帝召程姬,有所避,不願進,而飾侍者唐兒使夜進。

上醉,不知,幸之,遂有身。

及生子,因名曰發。

以母微,無一寵一 ,故王居卑濕貧國。

(應劭曰:景帝后二年,諸王來朝,有詔稱爵歌舞定王,但張袖小舉手,左右嗟其拙。

上怪而問之,對曰:"臣國小地狹,不足迴旋"。

帝以武陵、桂一陽一屬焉。

)

又曰:孝武李姬生燕刺(盧達切)王旦。

為人辯略,博學經書。

及衛太子敗,齊懷王又薨,旦自以次第當立,上書求入宿衛。

上怒,下其使獄。

遂立少子為太子。

帝崩,太子立,是為孝昭帝,賜諸侯王璽書。

旦得書,不肯哭。

霍光秉政,褒賜燕王錢三千萬,益封萬三千戶。

因怒曰:"我當為帝,何賜也!"多繼金寶走馬,賂遺蓋主。

上官桀及御史大夫桑弘羊等皆與一交一 通,數記疏光過失與因,令上書告之。

桀欲從中下其章。

旦聞之,喜,上疏。

是時昭帝年十四,覺其有詐,桀等皆伏誅。

旦聞之,憂懣,置酒萬載宮,會賓客臣妾坐飲。

王自歌曰:"歸空城兮,狗不吠,雞不鳴,橫術何廣廣兮,(蘇林曰:廣音曠,瓚以"術"為道路。

)固知國中之無人!"華容夫人起舞曰:"發紛紛兮置渠,骨籍籍兮亡居。

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

徘徊兩渠間兮,君子獨安居。

"坐者皆泣。

又曰:孝武李姬生廣陵厲王胥。

倡樂逸游,故終不得為漢嗣。

始,昭帝時,胥見上年少無子,有覬欲心。

迎女巫李女須,使下神祝詛。

女須泣曰:"孝武帝下我。

"左右皆伏。

言:"吾必令胥為天子。

"胥多賜女須以錢。

會昭帝崩,胥曰:"女須良巫也。

"殺牛塞禱。

及昌邑王徵,復使巫祝詛之。

後王廢,胥浸信女須等。

宣帝即位,胥曰:"太子孫何以反得立?"復令女須祝詛如前。

又胥女為楚王延壽後弟婦,相饋遣,通私書。

後延壽謀反誅,辭連及胥。

又聞漢立太子,謂姬南等曰:"我終不得立矣。

"居數月,祝詛事發覺,有司按驗,天子遣廷尉大鴻臚即訊胥。

胥既見使者還,置酒顯一陽一殿,召太子霸及子女董訾、一胡一 生等夜飲,使所幸八子郭昭君、家人子趙左君等鼓瑟歌舞。

王自歌曰:"欲人生兮無終,長不樂兮安窮!奉天期兮不得須臾,千里馬兮駐待路。

下黃泉兮幽深,人生要死兮何為苦心!何用為樂心所喜,出入無悰為樂極。

蒿里召兮郭門閱,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

"左右悉更涕泣奏酒,至雞鳴時罷。

胥謂太子霸曰:"上遇我厚,今負之甚。

我死,骨骸當暴。

幸而得葬,薄之,無厚也。

"即以綬自絞死。

又曰:淮一陽一憲王欽,宣帝子。

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才,帝甚愛之。

數嗟歎憲王,曰:"真我子也。

"

又曰:初,楚元王敬禮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也。

又曰:王尊為東平相。

東平王以至親驕奢不奉法度,傅相連坐。

及尊視事,奉璽書至庭中,王未及出受詔,尊持璽書歸捨,食已乃還。

致詔後,謁見王,太傅在前說《相鼠》之詩。

尊曰:"毋持布鼓過雷門。

"王怒,起入後宮。

復延請登堂,尊謂王曰:"尊來為相,人皆吊尊也,以尊不容朝廷,故見使相王耳。

天下皆言王勇,王顧但負貴,安能勇?如尊乃勇耳。

"王變色視尊,意欲格殺之,即好謂尊:"欲願觀相君佩刀。

"尊舉掖,顧謂旁侍郎:"前引佩刀視王,王欲誣相拔刀向王耶?"王又雅聞尊高名,大為尊屈,酌酒具食,相對極歡。

《東觀漢記》曰:東平獻王蒼,少有孝友之質,寬仁弘雅。

明帝即位,詔以為驃騎將軍,位在三公上。

四年,蒼上疏願朝,上以王觸寒涉道,使中謁者賜乘輿、豹裘。

蒼到洛一陽一,使鴻臚持節郊迎,引入不在贊拜之位。

升殿乃拜,上親答拜。

諸王歸國,上特留蒼。

八月,飲酎畢,大鴻臚奏遣蒼。

蒼發,上親臨送,流涕,賞賜以億萬數。

又曰:明帝詔書示諸國曰:"詔問東平王蒼處家何等最樂?"王對云:"為善最樂。

"帝曰:"其言甚大,稱是腰腹。

"蒼美鬢髯,腰帶圍八尺二寸。

又曰:北海靖王興,每朝廷有異政,京師雨澤,秋稼好醜,輒乘驛馬問焉。

其見親重如此。

又曰:廣陵思王荊,性刻急隱害,善文法,有才能。

中元二年,世祖崩,不悲哀,而作飛書與東海王強說之,令舉兵為逆亂。

強得荊書,即臣其行書者,封上之。

以親親隱其事,遣荊止河南宮。

又曰:明德後詔書流布,咸稱至德。

王主諸家,莫敢犯禁。

廣平鉅鹿樂成王在邸,入問起居。

帝望,見車騎鞍勒,皆純墨,無金銀采飾,馬不逾六尺。

於是以白太后,即賜錢各五百萬。

於是施親戚,被服自如。

范曄《後漢書》曰:沛獻王輔,矜嚴有法度,好經書,善說京氏《易》、《孝經》,世號之曰:《沛王通論》。

在國謹節,終始如一,稱為賢王。

顯宗敬重,數賞賜焉。

又曰:琅琊孝王京,建武十七年,進爵為王。

京性恭孝,好經學,顯宗尤愛幸,賞賜恩一寵一 殊異,莫以為比。

光烈皇后崩,帝悉以太后遺金財寶賜京。

都莒,好治宮室,窮極伎巧,皆飾以金銀。

上詩賦頌德,帝嘉美,下之史官。

又曰:樂成靖王一黨一 ,永平十五年,封樂城王。

一黨一 聰慧,善史書,如正文學字。

與肅宗同年,尤相親愛。

又曰:清河王慶為太子,竇後諷有司奏廢慶。

慶時雖幼,而知避嫌畏禍,言不敢及宗氏。

帝更憐之,敕皇后令衣服與太子齊等。

慶小心恭孝,自以廢黜,尤畏事慎法。

每朝謁陵廟,常夜分嚴裝,衣冠待明,約敕官屬,不得與諸王車馳。

常以貴人葬禮有闕,每竊感恨,至四節臘,輒祭於私寢。

竇氏誅後,始使乳母於城北遙祠。

及竇太后崩,慶求上塚致哀,帝許之,詔太官四時給祭。

慶垂涕曰:"生雖不獲供養,終得奉祭祀,私願足矣。

"

又曰:李燮,字德公,靈帝時拜安平相。

先是,時安平王續為張角賊所略,國家贖王,還,欲復其國。

燮奏曰:"續在國無守,蕃政不稱,損辱聖朝,不宜復國。

"續竟歸蕃,燮以謗毀宗室,輸作佐校。

未滿歲,王果坐不道被誅,乃貴燮為議。

又曰:董卓置弘農王於閣上,使郎中令李儒進鴆,曰:"服此藥,可以辟惡。

"王曰:"我無疾,是欲殺我!"乃與妻唐姬、宮人飲宴別。

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如!棄萬乘兮退居蕃。

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兮適幽玄!"因令唐姬起舞,姬抗袖而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頹,身為帝王兮命夭摧。

死生異路兮從此乖,奈我煢獨兮心中哀!"因泣下嗚咽,王曰:"卿王者妃,勢不復為吏民妻。

自愛,從此長辭!"遂飲鴆死,時年十八。

《漢名臣奏》曰:杜業奏曰:"河間獻王經術通明,積德累行,天下雄駿,眾儒皆歸之。

"孝武帝時,獻王朝,武帝色難之,謂獻王曰:"湯以七十,文王百里,王其免之。

"知其主意,即縱酒聽樂,因以終也。

《漢雜事》曰:中元二年,光武崩。

王莽之亂,國無制度。

皇太子與諸王同席坐,尊卑無別,是時上下莫之是正,太尉趙喜乃正色,橫劍殿階,扶下諸王,以明尊卑。

《魏略》曰:任城王彰,字子文,武帝子也。

太子嗣立,既葬,遣彰之國。

始彰自以先王見任有功,冀因此見授用,而聞當隨例,意甚不悅,不待遣而去。

時以鄢陵瘠薄,使治中牟。

及帝受禪,因封為中牟王。

是後大駕幸許昌,北州諸使上下,畏其剛嚴,每過中牟,不敢不速。

又曰:趙王朝幹,一名良。

良本陳妾子,良生而陳氏死,太祖令王夫人養之。

良年五歲而太祖疾,因遺令語太子言:"此兒三歲亡母,五歲失父,以累汝。

"太子由是親待,隆於諸弟。

良年小,常呼文帝言阿翁,帝言良曰:"我,汝兄耳。

"愍甚如是,每為涕淚。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