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風俗通》曰:苑,蘊也;言薪蒸所蘊積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

太平御覽

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

○苑囿

《風俗通》曰:苑,蘊也;言薪蒸所蘊積也。

又曰:囿者,畜魚鱉之處也。

囿,猶有也。

《說文》曰:苑有園曰囿,一曰養禽一獸 曰囿。

《毛詩·文王·靈台》曰:王在靈囿,麀鹿攸伏。

《左傳·僖上》曰: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

公怒,歸之未絕。

蔡人嫁之。

又《成下》曰:十八年秋,築鹿囿,書,不時也。

又曰:冬,築郎囿。

書,時也。

季子欲速成,叔孫昭子曰:"焉用速成?其以剿民也。

無囿猶可,無民其可得乎?"

又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

註:皆囿名也。

《毛萇詩注》曰:囿,所以養禽一獸 ,天子百里,諸侯四十里。

《大戴禮》曰:正月,祭韭囿。

《周官》曰:囿人,掌囿游之獸禁。

鄭玄注云:囿,游囿之離宮。

小苑,遊觀處也。

禁者,其蕃衛也。

囿游之獸,遊牧之獸也。

《史記》曰:漢二年,東略地,諸故秦苑囿園池,皆令民田之。

又《滑稽傳》曰:秦始皇欲大苑囿,東至函谷關,西至陳倉。

優旃曰:"善。

多縱禽一獸 於其中,寇從東方來,令獸觸之足矣。

"始皇以故輟止。

又:蕭相國請曰:"上林中多空地,願令民得田苑中。

"上大怒曰:"相國多受民財,乃為民請吾苑。

"乃下廷尉械系。

數日,王衛尉侍,曰:"便於民而請,真宰相事。

陛下距楚數歲,陳豨黥布反,上自擊之,當是時,相國守關中,搖足則關已西非陛下有也。

相國不此時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陛下何疑?"於是使持節赦出何,徒跣謝。

上曰:"休矣!相國為民請吾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耳。

"

《漢書》曰:武帝好微行,後南山下乃知帝微行數出也,然尚迫於太后,未敢遠出。

丞相御史知旨,乃使右輔都尉徼循長楊以東,右內史發小民供待會。

後乃私置更衣從宣曲以南一十二所,中休更衣,(師古曰:宣曲,宮名,在昆明池西。

)投宿諸宮,長楊、五柞、倍楊、宣曲尤幸。

於是上以為道遠勞苦,又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壽王待詔能用算者二人,舉籍阿城以南,盩厔以東,宜春以西,堤封頃畝,及其賈直,欲除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

又詔中尉、左右內史表屬縣草田欲以償。

時東方朔在傍,進諫曰:"臣聞謙遜靜愨,天表之應,應之以福;驕溢靡麗,天表之應,應之以異。

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師古曰:郎者,堂下周屋也。

)弋獵之處,恐不廣也。

如今不為變,則三輔之地盡可以為苑,何以勢厔、鄠、杜乎!奢侈起制,天為之變。

上林雖小,臣尚以為大也。

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一江一 淮,北有河渭,其地從汧、隴以東,商、雒以西,厥壤肥饒。

漢興,去三河之地,止霸產以西,都涇、渭之南,此所謂天下陸海之地,秦之所以虜西戎,兼山東者也。

其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類之物,不可勝原,(師古曰:原,本也。

言說不能盡其根本也。

)此百工所取給,萬民所足仰也。

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饒,土宜姜芋,水多蛙魚,貧者得以人給家足,無饑寒之憂,故酆、鎬之間號為土膏,其賈畝一金。

今規以為苑,絕陂池水澤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損耗五穀,是其不可一也。

且盛荊棘之林,而長養麋鹿,廣狐兔之苑,大虎狼之墟;又壞人塚墓,發人室廬,令幼弱懷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是其不可二也。

斥而營之,垣而囿之,騎馳東西,車騖南北,又有深溝大渠,夫一日之樂,不足以危無堤之輿,(蘇林曰:堤,限也。

輿,乘輿也。

不敢斥天子,故言輿也。

張晏曰:一日之樂,謂田獵也。

無堤之輿,謂天子富貴無堤限也。

)是其不可三也。

故務苑囿之大,祇恤農時,非所以強國富人也。

夫殷作九市之宮而諸侯叛,(應劭曰:紂於宮中設九市。

)靈王起章華之台而楚民散,秦興阿房之殿而天下亂。

糞土愚臣,忘生觸死,逆盛意,犯隆指,罪當萬死,不勝大願,願陳《泰階六符》,(孟康曰:泰階,三台也。

每台而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驗也。

應劭曰:黃帝泰階六符,經曰:泰階者,天之三階也。

上階為天子,中階為諸侯、公卿、大夫,下階為庶人。

上階上星為男主,下星為女主;中階上星為諸侯,三公;下星為卿大夫;下階上星為元士,下星為庶人。

三階平則一陰一陽一和,風雨時,社稷神祇,威護其宜,天下大安,是謂太平。

三階不平,則五神乏祀,日有蝕之,水潤不浸,稼穡不成,冬雷夏霜,百姓不寧,故治道傾,天子行暴令,好興兵甲,修宮室,廣苑囿,則上階為之奄奄。

疏,闊也,以孝武皆有此事,故朔為陳之。

)以觀天變,不可不剩"是日因奏《泰階》之事,上乃拜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黃金百斤。

然遂起上林苑。

又曰:武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至池一陽一,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遊宜春。

(皆宮觀名。

)八九月中,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門,故有期門之號,自此始也。

旦入山下馳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羆,馳騖禾稼粳稻之地,民皆號呼罵詈也。

又曰:宣帝神爵三年,起樂游苑。

《三輔黃圖》雲在杜陵。

又曰:元始元年,罷安定呼池苑以為安民縣。

又曰:枚乘說吳王曰:"漢上林離宮,積聚玩好,圈守禽一獸 ,不如長洲之苑。

游曲台,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

"

又曰:房太子既冠就宮,為立博望苑,以通賓客。

范曄《後漢書》曰:永初六年春正月庚申,詔越巂置長利、高望、如昌三苑,又令益州置萬歲苑,犍為置漢平苑。

又曰:延熹二年初,造昆一陽一苑,置丞尉。

又曰:安帝永初元年,以廣成遊獵地假與貧民。

廣成,苑名。

在汝州。

又曰:靈帝光和三年,作罼圭靈昆苑。

(畢圭苑有二,東圭週一千五百步,中有魚梁台;西苑週三千三百步,在洛一陽一宣平門外。

)

又曰:靈帝光和五年,始制置圃囿,以宦者為令。

又曰:楊賜為少府光祿勳,代劉郃為司徒,帝欲造畢圭靈琨之苑,賜上疏諫曰:"竊聞使者並出,規度城南人田,欲以為苑。

昔先王造苑囿,裁足以修容三驅之禮,薪萊芻牧,皆悉往焉。

先帝之制,左補鴻池,右作上林,(鴻池在洛一陽一東,上林在西。

)不奢不約,以合禮中。

今猥規郊城之地,以為苑囿,壞沃衍,廢田園,驅居人,畜禽一獸 ,殆非所謂若保赤子之義。

今城外苑已有五六,(一陽一嘉元年起西苑,延熹三年造顯一陽一苑,《洛一陽一宮殿名》有平樂苑、上林苑,桓帝延熹元年置鴻德苑。

)可以逞情意,順四時也,宜惟夏禹卑宮,太宗露台之義,以慰下人之勞。

"書奏,帝意欲止,以問侍中任芝、中常侍樂松等,曰:"昔文王之囿百里,人以為小;齊宣七十里,人以為大。

今與百姓共之,無害於政也。

"帝悅,遂令築苑。

《漢官典職》曰:宮內苑聚土為山,十里九阪,種奇樹,育麋鹿麑麂,鳥獸百種,激上河水,銅龍吐水,銅仙人銜杯,受水下一注,天子乘輦,遊獵苑中。

《漢舊儀》曰:上林苑中廣長三百里,置令、丞、左右尉,苑中養百獸。

天子遇秋冬獵射苑中,取禽無數。

其中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

又曰:武帝時,使上林苑中官一奴一婢,及天下民貧貲不滿五十萬徙置苑中,人日五錢,到元帝得七十億萬,以給軍擊西域。

《續漢書·獻帝紀》曰:昭寧元年,董卓住兵屯一陽一苑,使者就拜司空。

《續漢書·百官志》曰:上林苑令一人,六百石,主苑中禽一獸 。

《東觀漢記》曰:桓帝延熹元年,初置鴻德苑。

張璠《漢記》曰:梁冀多規苑囿,西至弘農,東至滎一陽一,南入魯一陽一,北到河淇,周旗十里。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趙錄》曰:趙王八年春正月,立桑梓苑於襄國。

又《後燕錄》曰:慕容熙築龍騰苑,廣袤十餘里,役徒二萬人。

又起景靈山苑,內基廣五百步,峰高十七丈。

又起逍遙宮、甘露殿,連房數百,觀門相一交一 ;鑿天河渠引入宮。

《晉宮閣名》曰:洛一陽一有洪德苑、靈昆苑、平樂苑。

《河南十二境簿》曰:河南縣有鹿子苑,洛一陽一城西有桑梓苑。

《孟子》曰:齊宣王問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何其大也?"孟子曰:"猶以為小也。

"王曰:"寡人囿方四十里,民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芻蕘、雉兔者往焉。

與民同之,民以為小,宜矣。

王之囿,殺麋鹿者如殺人之罪,是以四十里為阱於國中也。

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呂氏春秋》曰:昔先王之為苑囿園池,足觀望勞形而已矣,非好侈,節乎性也。

陶季直《京都記》曰:覆舟山,周回二十里,有林名白水苑。

又曰:建康縣北,吳朝為桂林苑。

《南朝宮苑記》曰:樂游苑,在覆舟山,南北連山築台觀,苑內起正一陽一、林光等殿。

又曰:桂林苑,在落星山之一陽一。

《吳都賦》雲"數軍實於桂林之苑",即此也。

又曰:芳林苑,一名桃花園,本齊高帝舊宅,在廢東府城東邊秦淮大路北。

齊王融作《曲水詩》序載"懷平浦乃睠芳林",即此也。

又曰:南苑,在台城南鳳台山。

宋孝武以南苑地給張永,雲"且給三百年,期訖更啟",即此也。

《渚宮故事》云:湘東王於子城中造湘東苑,穿地構山,長數百丈,植蓮蒲,緣岸雜以奇木。

其上有通波閣跨水為之。

南有芙蓉堂,東有禊飲堂,堂後有隱士亭。

北有正武堂,堂前有射堍馬埒。

其西有鄉射堂,堂安行堋,可得移動。

東南有連理,太清初生此連理,當時以為湘東踐祚之瑞。

北有映月亭、修竹堂、臨水齋。

前有高山,山有洞石,潛行宛委二百餘步;山上有一陽一雲樓,極高峻,遠近皆見;北有臨風亭、明月樓、顏之推雲"屢陪明月宴",並將軍扈義熙所造。

《三輔黃圖》曰:宮二、觀十四,在甘泉苑垣內。

甘泉苑起仙人觀。

石虎《鄴中記》曰:鄴城西三里桑梓苑,有宮臨漳水,凡此諸宮皆夫人、侍婢。

又並有苑囿養獐鹿雉兔虎,數游宴其中。

《西京雜記》曰:廬陵王胥有勇力,恆於別囿學格熊羆,後遂能空手搏之。

又曰:樂游苑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蓿。

又曰:文帝為太子,立思賢苑以招賓。

又曰:梁孝王好宮室苑囿之樂,作曜華之宮,築兔園。

園中有白室山,山上有膚寸石、落猿巖、棲龍岫。

又有雁池,池間有鶴洲鳧渚。

宮館相連,延亙數里;奇果異樹,瑰禽怪獸,靡不畢備。

王與宮人賓客弋釣其中。

《韓子》曰:秦大饑,應侯請發五苑果棗栗以活民,王曰:"秦法,賞有功,誅有罪。

今發五苑,是有功無功俱賞也。

"

《禮稽命微》曰:外內之制,各得其所;四方之事,無有畜滯,則麒麟游囿,六畜繁多,天苑有德星應。

《白虎通》曰:苑囿所以在東方何?苑囿,養萬物者也,東方所以生也。

《戰國策》曰:張儀說韓王曰:"大王不助秦,鴻台之宮,樂林之苑,非韓之有也。

"

《拾遺記》曰:黃帝為養龍之囿。

《洞冥記》曰:北及玄阪,雲空同七十萬里,日月不至,其地自明,有紫河萬里,流沫千丈,中有寒荷,霜下方香茂也。

北有潰一陽一之山。

有兔如鼠能飛,毛色光如漆,以腦和丹食則不死。

帝使放兔於昭祥苑,苑在甘泉宮西,周千里,萬國獻異物,皆集此中。

《三輔黃圖》曰:甘泉苑起仙人觀,緣山谷行至雲一陽一,三百八十里,入右扶風,周回五百四十里。

《兩京記》曰:東宮有九殿。

禁苑在宮城之北,苑中有四面監,分掌宮中種植及修緝,又置苑總監都統,並屬司農寺。

又曰:東都苑,隋曰會通苑,又改為芳華。

又曰:神都苑,周回一百二十六里,東面七十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

司馬相如《封禪文》曰:般般之獸,樂我君囿。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