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六典》曰:中書舍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凡詔旨、制敕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

太平御覽

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

○中書舍人

《六典》曰:中書舍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

凡詔旨、制敕及璽書、冊命,皆按典故起章草進畫,既下,則署而行之。

其禁有四:一曰漏洩,二曰稽緩,三曰違失,四曰忘誤,所以重王命也。

制敕既行,有誤則奏而正之。

《通典》曰:自永淳以來,天下文章道盛,台閣、髦彥無不以文章達,故中書舍人為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諸官莫比焉。

《晉中興書》曰:劉起遷中書舍人,時台省初建,內外多事,出內書命以忠慎稱。

加以治身清苦,衣不重帛,每上所賜,皆固辭曰:"凡陋小臣,橫竊賞賜,無德而祿,殃咎必至。

"上益嘉焉。

又曰:徐邈字仙民,東莞姑幕人也。

少好學問,尤善經傳。

時烈宗始覽典籍,招延禮學之士,謝安舉選,補中書舍人。

在西省撰正五經音訓,學者宗之。

每預顧問,輒有獻替,多所補益。

烈宗甚愛之。

《齊書》曰:永明元年,熒惑入紫微,時中書通事舍人四人各住一省,謂之曰四戶。

既總重權,勢傾天下。

會玄象失度,太史奏:"宜修福禳之。

"太尉王儉謂帝曰:"天文乖忤,此由四戶。

"乃具舍人王文明等名奏之。

又曰:明帝踐阼,引傅昭為中書舍人,時居此職者,皆權傾天下。

昭獨廉靜,無所干預,器服率略,身安粗糲,常插燭板床 。

明帝聞之,賜漆合燭盤,敕曰:"卿有古人之風,故賜卿古人之物。

"

又曰:茹法亮久為中書通事舍人,後出為大司農中書。

勢利之職,法亮戀之,垂涕而去。

《梁書》曰:裴子野以中書侍郎鴻臚常兼中書通事舍人,別敕知詔誥。

《南史》曰:顧協為舍人,同官者皆潤屋。

協在省十六載,器服食飲不改於常。

有門生始來事協,知其廉潔,不敢厚餉,止送錢二千。

協發怒,杖二十,因此事者絕於饋遺。

《北齊書》曰:荀士遜,世祖時為中書舍人。

狀貌甚醜,以文辭見用。

曾有事須奏,值世祖在後庭,因左右傳通者不得士遜姓名。

乃云:"丑舍人。

"世祖曰:"必士遜也。

"看封題,果是,內人莫不欣笑。

又曰:顏之推,天保末從顯祖至天池以為中書舍人,令中書郎段孝信將敕書出示之推。

之推營外飲酒,孝信還,以狀言顯祖,仍曰:"且停。

"由是遂寢。

《北史》曰:魏收兼中書舍人,與一溫一 子昇、邢子才齊譽,世號三才。

《隋書》曰:虞世基拜內史舍人,煬帝即位,顧遇彌攏秘書監河東柳顧言博學有才,罕所推謝,至是與世基相見,歎曰:"海內當共推此一人,非吾儕所及也。

"

《唐書》曰:貞觀中,中書舍人高季輔上封章曰:"時已平矣,功已成矣,然而刑典未措者,何哉?良由謀猷之臣,不弘簡易之政。

台閣之吏,昧於經遠之道,執憲者以深刻為奉公,當官者以侵下為益國。

未有坦平恕之懷,副聖明之旨,伏願隨方訓浩,使各揚其職。

人敦樸素,俗革澆浮,家識孝慈,人知廉恥,杜其利慾之心,載以清淳之化。

自然家富國肥,禍亂何由而作?"太宗善之,特賜鐘乳一劑,曰:"卿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報之也。

"

又曰:顏師古遷中書舍人,專掌機密。

於時軍國多務,凡有制誥,皆成其手。

師古達於政理,冊奏之工,時無及者。

又曰:武後天授元年,壽春郡王成器兄弟五人初出閣,同日受冊。

有司撰儀注,忘載冊文;及百寮在列,方知缺禮,宰臣相顧失色。

中書舍人王劇立召小史五人,各令執筆,口授分寫同時,須臾俱畢。

詞理典贍,時人歎伏。

又曰:景龍四年初定內難,惟中書舍人蘇頲在太極殿後文詔填委,動以萬計,手操口對,無毫釐差誤。

主書韓禮、談子一陽一轉書詔草,屢謂頲曰:"乞公稍遲!禮等書不及,恐手腕將廢。

"

又曰:楊炎為中書舍人,與常袞並掌綸誥,袞長於制書,炎善為德音。

開元已來,言詔制之美者,號常、楊焉。

又曰:王徽曾祖擇從,擇從兄易從,天後朝登進士第;從弟朋從、言從睿宗朝並以進士擢第,昆仲四人開元中三至鳳閣舍人,故時人號鳳閣王家。

又曰:齊澣,開元中遷中書舍人。

論駁書詔,潤色王言,皆以古儀謨誥為準的。

侍中宋璟、中書侍郎蘇頲並重之。

又曰:薛元超,道衡孫也,為中書舍人。

中書省有一盤石,初,道衡為內史侍郎,嘗踞而草制。

元超每見此石,未嘗不泣然流涕。

又曰:賈曾授中書舍人,曾以父名"忠"固辭,乃拜諫議大夫知制誥。

至開元初,復拜中書舍人,又固辭。

議者以為中書是曹司名,又與曾父音同字別。

於禮無嫌,乃就職,與蘇晉同掌制誥,皆以詞學見知,時人稱為"蘇、賈"。

又曰:許景先轉中書舍人,中書令張說常稱曰:"許舍人之文,雖無峻峰激流嶄絕之勢,然屬詞豐美,得中和之氣,實一時之秀也。

"

又曰:卻高卿為中書舍人,處事不回,為宰相元載所忌。

魚朝恩署牙將李琮為兩街功德使,琮暴橫,於銀台門毀辱京兆尹崔昭。

高卿立詣元載,抗論以為國恥,請速論奏。

載不從,高卿遂以疾辭。

以前中書舍人居東洛,凡十年,自號伊川田父,清名高節,稱於天下。

又曰:建中三年,詔中書舍人分署尚書六曹,復舊制也。

又曰:高郢掌誥累年,家無制草,或謂曰:"人皆留制集,公焚之,何也?"曰:"王言不可存私家。

"時人重其慎密。

又穆宗詔曰:"中書舍人,故事分押六司,佐宰臣判按。

廢革日久,頓復稍難,宜漸令條舉。

有須慎重者,便令參議;如關機密者,即且如舊。

"

又曰:路隨,敬宗初登極,拜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仍錫金紫。

有以金帛謝除制者,必叱而卻之曰:"吾以公事接私財耶!"終無所納。

又曰:太和四年敕,前行郎中知制誥者,約滿一週年即與正,授從諫議大夫知者,亦宜准此。

又曰:封敖為學士,拜中書舍人。

敖構思敏速,語近而理勝,不務奇澀,武宗深重之。

嘗草《賜陣傷邊將詔》警句云:"傷居爾體,痛在朕躬。

"帝覽而善之,賜之宮錦。

又曰:崔郾轉中書舍人,入思政殿謝恩。

郾奏曰:"陛下用臣為侍講,卒歲有餘,未嘗問臣經義。

今蒙轉改,實慚一屍一素,有愧厚恩。

"帝曰:"俟朕機務稍閒,即當請益。

"高釴曰:"陛下意雖樂善,既未延接儒生,天下之人寧知重道?"帝深引咎,錫之錦采。

又曰:中書舍人鄭居中,少有時名,揚歷清貫,晚年尤薄名利,以疾辭官,恣游名山。

一日,搦管為詩,才書五字曰:"雲山游已遍。

"紙猶在手,筆忽墮地而終。

又曰:晉初,中書置舍人、通事各一人,東晉合為一職,晉代入直閣內宣詔命,而侍郎之任輕矣。

梁秩四百石,品第八。

梁用人殊重,簡以才能,不限資地,多以它官兼領。

其後,除"通事",直曰中書舍人。

《五代史·後唐書》曰:明宗時,劉贊為中書舍人,與學士竇夢征同年登第,鄰居友善。

夢征早卒,贊與同年楊疑式緦麻為位而哭。

其家無嫡長,與視喪,恤孀稚,士人稱之。

《五代史·晉史》曰:陳乂,長興中自舍人銜命冊公主於太原,(公主即帝后也。

)帝深待之,但訝其高岸。

人或有獻可於乂,宜陳一謳頌,以稱帝之美,可邀其異待耳。

乂曰:"人生貧富鹹有定分,未有持天子命違禮以求利,既損國綱,且虧士行,乂今生所不為也。

"聞者無不嘉之。

又曰:天福五年九月詔曰:《六典》云:"中書舍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

凡詔旨、制敕、璽書、策命,皆按故事起草進畫;既下,則署而行之。

其禁有四:一曰漏洩,二曰稽緩,三曰違失,四曰忘誤,所以重王命也。

"古昔已來,典實斯在,爰從近代,別創新名。

今運屬興,王事從師古,俾仍舊貫,以輝前規。

其翰林學士院公事宜,並歸中書舍人。

《五代史·漢史》曰:唐李昭以尚書郎出為蘇州刺史,期歲,以中書舍人召還,不拜。

謂宰輔曰:"省郎拜舍人,以知制誥為次序;便由刺史玷綸闈,非敢聞命。

"乃以兵部郎中知制誥,翌歲拜舍人,受之。

《五代史·周史》曰:王延為中書舍人,權知貢舉。

有崔頎者,協之子也。

授偃師簿,薄其卑屑棄去,數年應進士。

延將入貢院見舊相,吏部尚書盧文紀素與協不睦,謂延曰:"舍人以謹重聞於時,所以老夫去冬與諸相首以長者聞奏,然此一途取事者頗多面目,說者云:越人善泅,生子方晬,乳母浮之水上;或駭然止之。

乳母曰:其父善泅,子必無溺。

今若以名下取士,征泅之類也。

舍人當求實才以副公望。

"延退而嗤曰:"盧公之言為崔頎也。

縱與其父不悅致意,何至此耶!"來春以頎登甲科,其仁而徇公皆此類也。

《百官志》曰:魏初,中書置通事一人,主呈奏。

晉初,中書又置舍人一人。

至東晉合通事及舍人二職,謂之通事舍人,猶掌呈奏。

《陶氏職官要錄》曰:中書舍人,舊視給事中。

《梁選簿》云:梁天監用人務簡英才,不限資次。

又曰:隋內史舍人八員,專掌詔誥。

煬帝減四人,後改為內史舍人。

《荀勖集》曰:晉武帝時,門下啟令史伊羨、趙鹹為中書舍人,對掌文法。

勖奏以為不可。

○起居郎

《六典》曰:起居郎掌記天子之法度,以修記事之史。

凡記事之制,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

必書其朔日甲乙以紀歷數,典禮文物以考制度,遷拜旌賞以勸善,誅伐黜免以懲惡。

季冬則授之於國史焉。

《唐書》曰:太和九年十二月,左右省起居郎繼筆硯及紙,於螭頭下記言記事。

又曰:鄭朗,開成中為起居郎。

初,太和末風俗稍奢,文宗恭勤節儉,冀革其風。

宰臣等言曰:"陛下躬儉節用,風俗已移,長裾大袂,漸以減損,若更令戚屬絕其侈靡,不慮下不從教。

"帝曰:"此事亦難戶曉,但去其泰甚,自以儉德化之。

朕聞前時,內庫惟二錦袍飾以金烏,一袍玄宗幸一溫一 湯時御之,一與貴妃,當時貴重如此。

今奢靡,豈復貴之邪?今富家往往皆有。

左街副使張元昌便用金唾壺,昨因李訓已誅之矣"。

時朗執筆螭頭下,宰臣退,上謂朗曰:"適所議論,卿記錄未?吾試觀之。

"朗對曰:"臣執筆所記,便名為史,伏准故事,帝王不可取觀。

昔太宗欲覽國史,諫議大夫朱子奢云:史官所述,不隱善惡,或主非上智,飾非護失,見之則致怨,所以義不可觀。

又褚遂良曰:今之起居郎,古之左右史也。

記人君言行,善惡必書,庶幾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

"帝曰:"適來所記,無可否臧,見亦何爽?"乃宣謂宰臣曰:"鄭朗引故事,不欲朕見起居注。

夫人君之言,善惡必書,朕恐有平常閒話,不關理體,垂諸將來,竊以為恥。

異日臨朝,庶幾稍改,何妨一見,以誡丑言。

"朗遂進之。

又曰:開成二年十二月,閣門對左右史裴素等上自開成初復故事,每入閣左右史執筆立於螭頭之下,君臣論奏得以備書,故開成政事最詳於代。

○起居舍人

《六典》曰:起居舍人掌修記言之史,錄天子之制詔德音,如記事之制,以紀時政之損益。

季冬則授之於國史。

《唐書》曰:邢文偉,滁州全椒人。

時右史官缺,高宗謂侍臣曰:"邢文偉事我兒能減膳切諫,此正直人也。

"遂擢拜右史。

又曰:李讓夷字達心,為諫議大夫。

開成元年,以本官兼知起居舍人事。

時起居舍人李褒有痼疾,請罷官。

宰臣李石奏闕官,上曰:"褚遂良為諫議大夫,嘗兼此官,卿可盡言今諫議大夫姓名。

"石遂奏李讓夷、馮定、孫簡俶。

帝曰:"讓夷可也。

"李固言欲用崔球、張次宗。

鄭覃曰:"崔球游宗閔之門,赤墀下秉筆記注,為千古法,不可用朋一黨一 ,如裴中孺、李讓夷,臣不敢有纖芥異論。

"其為人主、大臣知重如此。

又曰:魏謨轉起居舍人,紫宸中謝,帝謂之曰:"以卿論事忠切,有文貞之風,故不循月限授卿此官。

"又謂之曰:"卿家有何舊書詔?"對曰:"比多失墜,惟簪笏見在。

"上令進來。

鄭覃曰:"在人不在笏。

"上曰:"鄭覃不會我意。

此即甘棠之義,非在笏而已。

"

又曰:魏謨,文宗時為起居舍人,紫宸入閤,遣中使取謨起居注,欲視之。

謨執奏曰:"自古置史官,書事以明鑒誡。

陛下但為善事,勿畏臣不書;如陛下所行錯忤,臣縱不書,天下人書之。

臣以陛下為文皇帝,陛下比臣如褚遂良。

"帝又曰:"我嘗取觀之,"謨曰:"由史官不守職分,臣豈敢陷陛下為非法!陛下一覽之後,自此書事須有迴避。

如此,善惡不直,非史也,遺後代何以取信?"乃止。

又曰:張次宗有文學,稽古厲行,開成中為起居舍人。

文宗復故事,每入閣,左右史執筆立於螭頭之下,宰相奏事得以備錄,宰臣既退,上召左右史更質證所奏是非,故開成政事詳於史氏。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