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春秋演孔圖》曰:戴玉英,(玉英,文帝之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

太平御覽

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

○漢孝文皇帝

《春秋演孔圖》曰:戴玉英,(玉英,文帝之首表象玉英而秀出。

)光中再,(光,日光也。

再,再中也。

《漢含孳》曰:衣夜景移,位復中,支庶起也。

)仁雄出,日角用。

(為仁人之雄傑,既戴玉英且日角也。

謂用於天下。

)

《史記》曰:孝文皇帝諱恆,(諱恆之,字曰常。

謚法,慈惠愛民曰文。

)高祖之中子也。

高祖十一年春,以破陳豨軍,定代地,立為代王,都中都。

高後八年,高後崩。

呂產等欲為亂,以危劉氏,大臣共誅之,使迎代王。

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議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一習一 兵,多謀詐。

今誅諸呂,新啑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

願大王稱疾無往,以觀其變。

"中尉宋昌進曰:"夫秦失其政,諸侯豪傑並起,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然卒踐天子位者,劉氏也,天下絕望,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強,二矣。

漢興,除秦苛政,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三也。

夫以呂太后之嚴,立諸呂為三王,擅權專制,然而太尉以節入北軍,一呼士皆左袒,為劉氏,叛諸呂,卒以滅之。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忽疑也。

"代王卜之龜,兆得大橫。

占曰:"大橫庚庚,余為天王,夏啟以光。

"代王曰:"寡人固已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謂天王者乃天子也。

"代王乃命宋昌參乘,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

昌至渭橋,丞相已下皆迎。

宋昌還報,代王馳至渭橋,群臣拜謁。

太尉勃進曰;"願請間言。

"昌曰:"所言公,公言之。

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太尉乃跪上天子之璽符。

代王謝曰:"至代邸而議之。

"遂馳入代郟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皆伏固請。

代王西向讓者三,南向讓者再,遂即天子位。

即日夕入未央宮。

三年,匈一奴一入北地,居河南為寇。

辛卯,帝自甘泉之高一奴一,因幸太原,見故郡臣,皆賜之,舉功行賞。

十三年,齊太倉令淳於公有罪當刑,少女緹縈自傷泣,乃隨其父至長安,上書"願沒入為官婢,贖父刑罪,使得自新。

"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乃下詔曰:"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楚痛,豈稱為民父母一之 意哉!其除肉刑。

"

又曰:孝文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

嘗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

吳王詐病不朝,就賜幾杖。

群臣如袁盎等稱說雖切,常假借用之。

群臣如張武等受賂遺金錢,覺,上乃發御府金錢賜之,以愧其心,弗下吏。

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

後七年六月,帝崩於未央宮,遺詔無發民男女哭臨,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纖七日,釋服。

《史記》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後仁。

善人為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

"誠哉是言也!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

《漢書》曰:張蒼免相,文帝以皇后弟竇廣國賢有行,欲相之,曰:"恐天下以吾私廣國。

"乃以御史大夫申徒嘉為丞相。

又曰:武帝從容問東方朔曰:"吾欲化民,豈有道乎?"朔對曰:"願近述孝文皇帝之時,當世耆老皆聞見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綈,足履革舄,以韋帶劍,莞蒲為席,兵木為刃,(服度曰:兵器如木而無刃。

)衣縕無文,集上書囊以為殿帷,以道德為麗,以仁義為準。

於是天下望風成俗,昭然化之。

"

又曰:賈捐之曰:"孝文皇帝,閔中國未安,偃武行文。

"時有獻千里馬者,詔曰:"鸞旗在前,屬車在後,吉行,日五十里,朕乘千里之馬,獨先安之!"於是還馬,與道裡費。

荀悅《漢記》曰:韓信為左丞相,與曹參、灌嬰擊魏王豹。

豹有姬曰薄姬,許負相之,當生天子。

豹猜此言而反。

豹敗,漢王納薄姬,實生文帝。

又曰:以孝文之明,大朝之治,百僚之賢,而賈誼見排逐,張釋之十年不見省,馮唐首白屈於郎,豈不惜哉!夫以絳侯之忠,功存社稷,而猶見疑,不亦痛乎!

《帝王世紀》曰:孝文即位二十三年,年四十七,葬霸陵,因山為體,廟名顧城。

桓子《新論》曰:漢太宗文帝,有仁智通明之德,承漢初定,躬儉省約,以惠休百姓,救贍困乏,除肉刑,滅律法,薄葬埋,損輿服,所謂達於養生送終之實者也。

及始從代徵時,謀議狐疑,能從宋昌之策,應聲馳來即位,而偃武行文,施布大恩。

欲息兵革,與匈一奴一和親,總撮綱紀。

故遂褒增隆為太宗也。

而溺於俗議,斥逐材臣,又不勝私恩使嬖妾慎夫人與皇后同席,以亂尊卑之倫。

所謂通而蔽也。

《風俗通》曰:孝成皇帝問劉向:"世俗多傳道,文皇帝少生於軍,不知父所在,日祭於代城東門外。

高帝數夢見一兒祭己,使使至代求之,果得文帝,立為大王,後徵到,後期不得立,日為再中,遂即位為天子。

躬行至儉,集上書囊以為前殿幔常居明光宮聽政。

為皇太子,治三年服。

天下平,米升一錢,有此事不?"向對曰:"文帝生而為王者子,常居宮闕內,不棄捐軍中祭代東門外也。

高後八年九月己酉夕即位,時已昏夜,日不再中也。

文帝雖節儉,未央宮前殿至奢,雕文及五彩畫,華欀、壁牆、軒檻、皆飾以黃金,其勢不可以書囊為幔又帝率聽政宣室,不在明光宮也。

薄太后,孝景二年薨,不持三年服也。

匈一奴一數犯塞,侵擾邊境,候騎至甘泉,烽火通長安。

由是北邊置屯,守戰設備,一胡一 兵連不解,轉輸一騷一擾,費積虛耗。

因以年歲不登,百姓饑乏,穀糴嘗至石五百,非一升一錢也。

"上曰:"臨朝總政施號令何如?"未及對,上復謂向:"校尉宗室師傅,耆舊洽聞,親事先帝,歷見三世得失,勿有所隱。

"向曰:"文帝嘗過輦郎署呼郎中馮唐,問以趙將廉頗、李牧。

唐言今雖有此人,不能用也。

推輦而去,還歸禁中,召責讓唐:一鄧一 通以佞幸吮癰見愛,賜以蜀郡銅山,令得鑄錢,通私家之富,侔於王者。

邦君又為微行,數幸通家,衣罽襲旃從侍中近臣,常侍期門武騎獵漸台下,騎射狐兔。

"上曰:"後世皆言文帝治天下,幾致太平,其德偕周成王。

此語何從生?"向曰:"文帝治禮,言者不傷其意;臣無以大小,至即從容言,上止輦聽之,言事者多褒之,後人見其遺文,則以為然。

世之毀譽莫能得實,審形者少,隨聲者多,然文帝之節儉約身以變天下,忍容言者含咽臣子之短,此過人難及也。

"

《典論》曰:文帝慈孝,寬弘仁厚,躬修玄默,以儉帥下。

奉生送終,事從約剩美聲塞於宇宙,仁風暢於四海。

又曰:文帝思賢甚於飢渴,用人速於順流。

班固《漢書述》曰:太宗穆穆,允恭玄默。

化民以躬,帥下以德。

我德如風,民應如草。

國富刑清,登我漢道。

○孝景皇帝

《史記》曰:孝景皇帝,孝文帝之中子也。

母竇太后。

文帝初在代,前後有三男。

及竇太后行前,三子更死,故景帝得立。

《漢書》曰:孝景皇帝,(諱啟,字開。

應劭曰:禮謚法,布義行剛曰景。

)文皇帝太子也。

母竇太后。

七年六月,文帝崩。

丁未,太子即皇帝位。

又曰:孔子稱"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弊,網密文峻,而奸宄不勝。

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

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周言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又曰:孝景帝即位,竇嬰為太子詹事。

帝弟梁孝王,母竇太后愛之。

孝王朝,因宴昆弟飲。

是時上未立太子,酒酣,上於是從容曰:"千秋萬歲後傳王。

"太后大欣。

嬰引卮酒進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也,父子相傳,漢之約也,何以得傳梁王!"太后由此憎嬰。

《帝王世紀》曰:孝景帝即位十六年,年四十八。

葬一陽一陵,廟名德一陽一。

班固《漢書述》曰:孝景蒞政,諸侯放命。

(《尚書》放命圮族,鯀之惡壞其族類,吳、楚七國亦然也。

)克伐七國,王室以定。

非怠非荒,務在農桑。

著於甲令,民用寧康。

魏陳王曹植《漢景帝贊》曰:景帝明德,繼文之則。

肅清王室,克滅七國。

省役薄賦,百姓殷昌。

風移俗易,齊美成康。

○孝武皇帝

《史記本紀》曰:孝武皇帝,(《漢書音義》曰:諱徹也。

)孝景帝中子也。

母曰王太后。

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

七年,栗太子廢為臨一江一 王,以膠東王為太子。

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

為孝武皇帝。

《漢書·武帝紀》曰:後三年正月,景帝崩。

甲子,太子即位。

元朔四年冬,行幸甘泉。

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乃作《白麟》之歌。

元鼎四年冬十月,行自夏一陽一,東幸汾一陰一。

十一月甲子,后土祠於汾一陰一睢之上。

(蘇林曰:睢音雖。

如淳曰:睢者河之東岸也。

)元封元年,(應邵曰:始封太山,故改年也。

)行自雲一陽一,北歷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登單于台,至於朔方,臨北河。

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里,威震匈一奴一。

還,祠黃帝於橋山,乃歸甘泉。

遂東巡於海上。

夏四月,上還,登封太山,(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於天,封岱宗也。

助天高也。

刻石記號,有金策玉函金泥玉撿之封焉。

)降明堂。

(案《郊祠志》曰:初天子封太山,太山東北趾,古時有明堂也。

)行自太山,復東巡於海上,至碣石。

(文穎曰:在遼西絫縣,今罷,屬臨榆,此石著海旁。

韋昭《地理》曰:在古北平疆域西南也。

)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

春,幸緱氏,遂至東萊。

夏四月,還祠太山。

至瓠子,(服虔曰:瓠子堤名也。

蘇林曰:在鄄縣以南,濮一陽一北西,廣百步,深五丈。

)臨決河,命從臣將軍以下皆負薪塞河堤,作《瓠子》之歌。

四年冬十月,幸雍,祠五畤。

通回中道,(應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險阻,隸關在其北,通至長安也。

孟康曰:回中在北池山險,有武帝故宮。

如淳曰:《三輔黃圖》云:回中宮在汧也。

)遂北巡肅關。

(如淳曰:《匈一奴一傳》:匈一奴一入朝那肅關,在安定朝那縣也。

)五年冬,南巡狩,至於盛唐,(如淳曰:縣名也。

韋昭曰:南郡也。

)望祀虞舜於九疑。

(應劭曰:舜葬蒼梧九疑山,今零陵營道也。

)祭灊天柱山,(應劭曰:灊音潛,南嶽霍山,灊,縣名,屬廬一江一 。

文穎曰:天柱山灊縣南有祠。

)自尋一陽一浮一江一 ,親射蛟一江一 中,獲之。

舳艫千里。

太初元年,(應劭曰:用夏正,以正有為歲首,故改元為太初。

)行幸太山。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於明堂。

天漢三年,(應劭曰:時頻年苦旱,故改年為天漢以祈甘雨。

晉灼曰:取雲漢之詩,求雨之意也。

)初榷酒酤。

三月,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還幸北地,祠常山,瘞玄玉。

夏四月,赦天下,行所過毋出田租。

泰始三年,行幸甘泉宮,饗外國客。

二月令天下大酺。

五月,行幸東海,獲赤雁,作《朱雁》之歌。

幸琅邪,禮日成山。

(孟康曰:禮日,祠日也。

韋昭曰:成山在東萊界。

)四年夏五月,還幸建章宮。

後元二年,朝諸侯王於甘泉宮,賜宗室。

乙丑,立皇子弗陵為皇太子。

(張晏曰:昭帝也。

後但名弗,以多難諱。

)丁卯,帝崩於五柞宮,(案帝年十七即位,即位,五十四年,壽七十一歲也。

張晏曰:有五柞之樹,故因以名宮,在盩厔縣也。

)葬於茂陵。

《漢書·贊》曰:漢承百王之後,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遂疇咨海內,舉其俊民,與之立功。

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章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焉可述。

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

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漢書·宣帝紀》曰:本始三年,尊孝武帝廟為世宗廟,奏盛德之舞。

武帝巡狩所幸郡國皆立廟。

荀說《漢紀》論曰:孝武皇帝,規矩萬世之業,固後世之基地。

內修文學,外耀武威,以延天下之士,先王之風粲然可考者矣。

然猶好其文,未盡其實;發其始,不克其終。

奢侈而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罷弊。

當此之時,天下一騷一然,海內無聊,而孝文之業衰焉。

劉歆《宗廟議》曰:孝武皇帝愍中國罷勞,無安寧之時,乃遣大將伏波、樓船之屬,滅百越七郡。

北攘匈一奴一,降昆邪之眾,置五屬國,起朔方,以奪其肥饒之地。

東伐朝鮮,起玄菟、樂浪以斷匈一奴一之左臂。

西伐大宛,並三十六國,結烏孫,起敦煌、酒泉、張掖,以隔氐羌,裂匈一奴一之右肩。

單于孤將遠遁漠北,四垂無事,斥地遠境,起十餘郡。

功業既定,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以安天下,富實百姓,其規模可見。

又招集天下賢俊,與協心同謀,興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祀。

建封禪,殊官號,存周後,定諸侯之制,永無逆爭之心,至今累世賴之。

單于守蕃,百蠻百蠻服從,萬世之基也。

中興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漢武故事》曰:漢景皇帝後妊身,夢日入其懷。

景帝又夢見高祖謂己曰:"王美人生子,可名為彘。

"及生男日,因名之焉。

武帝生於猗蘭殿,年四歲,立為膠東王。

數歲長主抱著其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

"長主指左右長御百餘人,皆雲不用。

末指其女,問曰:"阿一嬌 好不?"於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一嬌 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長主大悅,乃苦要上,遂定婚焉。

膠東王為皇太子時年七歲。

上曰:"彘者,徹也。

"因改曰"徹"。

丞相周亞夫宴見,時太子在側,亞夫失意有怨色,太子視之不輟,亞夫於是起。

帝曰:"爾何故視此人耶?"對曰:"此人可畏,必能作賊。

"帝笑曰:"因此怏怏,非少主之臣也。

"廷尉上囚防年,繼母陳殺父,因殺陳。

依律,年殺母大逆論,而帝疑之。

詔問太子,太子對曰:"夫繼母,如母明其不及母也。

緣父之愛,故比之於母耳。

今繼母無狀,手殺其父,則下手之日,母恩絕矣。

宜與殺人者同,不宜大逆論。

"帝從之。

年棄市刑,議者稱善。

時太子年十四,帝益以奇之。

及即位,常晨往夜還,與霍去病等十餘人皆輕服為微行,且以觀戲市裡,察民風俗。

嘗至蓮勺通道中行,行者皆奔避路。

上怪之,使左右問之,雲有持戟詐呵者數十人。

時微行率不過二十人馬七八匹,更步、更騎,衣如凡庶,不可別也。

亦了無騶御,而百姓鹹見之。

又嘗至柏谷,夜投亭宿,亭長不內,乃宿於逆旅。

逆旅翁謂上曰:"汝長大多力,當勤稼穡,何忽帶劍眾夜行此,不欲為盜,則一婬一耳。

"上嘿然不應,因乞漿飲。

翁答曰:"吾止有溺,無漿也。

"有頃,還內。

上使覘之,見翁方與少年十餘人,皆持弓矢刀劍,令主人嫗出,安過客,嫗歸,謂其翁曰:"吾觀此丈夫,非常人也,且亦有備,不可圖也。

"天寒,嫗酌酒多與,夫及諸少年皆醉。

嫗自縛其夫,諸少年皆走。

嫗出,謝客,殺雞作食。

平旦,上去,是日還宮,乃召逆旅夫妻見之。

賜嫗千金,擢其夫為羽林郎。

自是懲戒弗復微行。

上少好學,招求天下遺書,上親自省校,使莊助、司馬相如等以類分別之。

好詞賦,每所行幸及奇獸異物,輒命相如等賦之。

上亦自作詩賦數百篇,下筆即成。

初不留時,相如造文遲,彌時而後成。

上每歎其工妙,謂相如曰:"以吾之速,易子之遲。

可乎!"相如曰:"於臣則可,未知陛下何如耳!"上大笑而不責也。

然性嚴急,不貸小過,刑殺法令,殊為峻刻。

汲黯每諫曰:"陛下愛才樂士,求之無倦,比得人,勞苦神明未盡其用,輒已殺之。

以有限之士,資無已之誅,臣恐天下賢才將盡於陛下,欲與誰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喻之。

行幸河汾,中流與群臣飲宴乃自作《秋風》辭,顧謂群臣曰:"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

"群臣進曰:"漢應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孫孫,萬世不絕,陛下安得此亡國之言,過聽於臣妾乎?"上曰:"吾醉言耳。

然自古以來,不聞一姓遂長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行幸五祚宮,謂霍光曰:"朕去死矣,可立鉤弋子,公善輔之。

"三月丙寅,上晝臥不覺,顏色不異,而身冷無氣。

明日,色漸變,閉目,乃發哀告喪。

未央前殿朝晡上祭,若有食之者。

常所幸御,葬畢悉居茂陵園,上自婕妤以下二百餘人,上幸之如平生,而傍人不見也。

光聞之,乃更出宮人,增為五百人,因此遂絕。

始元二年,吏告民盜用乘輿御物者,案其題,乃茂陵中明器也,民別買得,光疑葬日監官不謹,容致盜竊,乃收將作以下系長安獄考訊。

居歲餘,鄴縣又有一人於市貨玉杯。

吏疑其御物,欲捕之,因忽不見,縣送其器推問,又茂陵中物也。

光自呼吏問之,說市人形貌如先帝。

光於是默然,乃赦前所繫者。

歲餘,上又見形,謂茂陵令薛平曰:"吾雖失世猶為汝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上磨刀劍乎?"忽然不見。

因推問,陵旁有方石,以為礪,吏卒常盜磨刀劍。

甘泉宮恆自然有鐘鼓聲,候者時見從官鹵簿似天子,自後轉稀,至宣帝世乃絕。

宣帝即位,尊孝武廟,奏樂之日虛中有唱善者,告祠之日白鵠群飛集後庭。

西河立廟,神光滿殿中,狀如月。

東萊立廟,有大鳥跡,意路上,白龍夜見河東。

立廟告祠之日,白虎銜肉置殿前。

又有一人騎馬,馬異於常馬,持捉一札,賜將作丞曰:"聞汝績克成,賜汝金一斤。

"因忽不見,札乃變為金,稱之有一斤。

廣川告祠之明日,有鐘磬音,房戶皆開,夜有光,香氣正聞二三里。

宣帝親祠甘泉,有頃,紫黃氣從西北來,散於殿前,肅然有風。

空中有妓樂聲,群鳥翔舞蔽天。

宣帝既親睹光怪,乃疑先帝有神,復招諸方士,冀得仙焉。

《帝王世紀》曰:孝武皇帝,廟名淵龍。

《幽明錄》曰:漢武帝在甘泉宮,有玉女降,常與帝圍棋相娛。

女風姿端正,帝密悅,乃逼之,玉女因唾帝面而去,遂病瘡經年。

故《漢書》雲"避暑甘泉宮",此其時也。

劉歆《七略》曰: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孫弘,廣開獻書之路。

百年之間,書積如丘山,故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

桓子《新論》曰:漢武帝才質高妙,有崇先廣統之規,故即位而開發大志,考合古今模範,獲前聖代故事,建正朔,定制度,招選俊傑,奮揚威怒,武義四加,所征者服,興起六藝,廣進儒術,自開闢以來,惟漢家最為盛圖,故顯為世宗,可謂卓爾絕世之主矣。

然上乃多過差,既欲斥境廣土,又乃貪利爭物之無益者。

聞西夷大宛國有名馬,即大發軍兵,攻取歷年,士眾多死,但得數十匹耳。

又歌兒衛子夫因幸愛重,乃一陰一求陳皇后過惡而廢退之。

即立子夫其男為太子。

後聽邪臣之譖,衛後以憂死,太子出走滅亡,不知其處。

信其巫蠱,多征會邪僻,求不急之方;大起宮室,內竭府庫,外罷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勝數。

此可謂通而蔽者。

《典論》曰:孝武帝承累世之遺業,遇中國之殷阜,府庫餘錢帛,倉廩畜腐粟。

因此有意平滅匈一奴一而廓清邊境矣。

故即位之初,從王恢之書,設馬邑之謀。

自元光以迄征和四五十載之間,征匈一奴一四十餘舉,逾廣漢,絕梓嶺,封狼居,禪姑幕,梁北河,觀兵瀚海。

列單于之旗,剿閼氏之首,采符離之窟,掃五王之庭,納休屠昆耶之附,獲祭天金人之寶,斬名王以千數,馘首虜以萬計。

既窮追其散亡,又摧破其積聚。

虜不暇於救死扶傷,疲於孕重墮殰。

元封初,躬執武節,告以天子自將,懼以南越之誅。

彼時號為威震匈一奴一矣。

後漢班固《武帝述》曰:世宗曄曄,思弘祖業。

疇咨熙載,髦俊並作。

厥作伊何,百蠻是攘。

恢我疆宇,外薄四荒。

武功既抗,亦迪斯文。

憲章六學,統一聖真。

封禪郊祀,祭旅百神。

協律改正,饗茲永年。

魏陳王曹植《漢武帝贊》曰:世宗光光,文武是攘。

威震百蠻,恢拓土疆。

簡定律歷,辨修舊章。

封天禪土,功超百王。

周庾信《漢武帝聚書贊》曰:獻書路廣,藏書府開。

秦儒出谷,漢簡吹灰。

芝泥即土,玉匣封來。

坐觀風俗,不出蘭台。

陳沈炯《祭漢武帝陵文》曰:臣聞橋山雖掩,鼎湖之靈可祠;有魯遂荒,大庭之跡不泯。

伏惟陛下,降德猗蘭,纂靈豐谷,漢道既登,神仙可望。

射之杲於海浦,禮曰觀而稱功。

橫中流於汾河,指柏梁而高宴。

何其甚樂,豈不然歟!既而運屬上仙,道窮晏駕,甲帳珠簾,一朝零落。

茂陵玉碗,遂出人間。

陵雲故塞,與原田而膴膴;別風餘趾,帶陵阜而茫茫。

羈旅之纆臣,豈不落淚!昔者承明見厭,嚴助東歸,駟馬可乘,長卿西返。

恭聞故實,竊有愚衷。

黍稷非馨,敢望徼福,爵台之薦,空愴魏君。

雍丘之祠,未光夏後,瞻仰徽猷,伏增淒懼。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