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十七 ◎時序部二:《釋名》曰:五行者,言五氣於其方各施行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十七 ◎時序部二

太平御覽

卷十七 ◎時序部二

○五行

《釋名》曰:五行者,言五氣於其方各施行者。

《尚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皆其生數。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言其自然之常性也。

)木曰曲直,金曰從革,(木可以揉曲直,金可以改更者。

)土爰稼穡。

(種曰稼,斂曰穡,可以種可以斂也。

)潤下作鹹,(水鹵所生。

)炎上作苦,(焦氣之味。

)曲直作酸,(木實之性。

)從革作辛,(金之氣味。

)稼穡作甘。

(甘味生於百穀,五行以下箕子所陳也。

)

《禮》曰:五行之動,迭相竭也。

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

又曰:五行之秀氣也。

《傳》曰:秋,龍見於絳郊。

無獻子問於蔡墨,蔡墨對曰:"古有豢龍氏,有御龍氏。

"獻子曰:"今何故知之?"對曰:"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

木正曰勾芒,(正,官長也。

取木生勾曲而有芒角。

)火正曰祝融,(融,明貌也。

)金正曰蓐收,(初秋摧折而可收也。

)水正曰玄冥,(水出而一陰一幽冥也。

)土正曰后土"。

(土為群物之主,故曰后土。

)獻子曰:"社稷五祀,誰氏之官也?"對曰:"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理金木及水,使重為勾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二子相代為水王也。

)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三祀也。

(窮桑,少昊之號,四子能治其官。

)顓頊氏有子號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號曰勾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

后土為社稷田正也。

(掌播殖也。

)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棄,周之始祖,能播百穀。

湯既勝夏,廢柱而以棄代之也。

)自商以來祀之。

"

《漢書》曰:五行者,五常之形氣也。

又:《律歷志》曰: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

《魏略》曰:詔以漢火行,火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魏於行次為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軟,故除隹加水,變雒為洛。

《家語》曰:季康子問於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一歲三百六十日,五行,行至七十三日化生長育,萬物莫不成也。

)其神謂之五帝。

(五帝,五行之神,佐天理萬物者也。

而說皆謂之名字,亦為妖怪而妄也。

)古之王者易代改號,取法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也。

(法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以木德王天下,其次所生之行轉相承。

)故其生為明王者,死配五行。

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少皞配金,顓頊配水,黃帝配土。

"康子曰:"太皞氏其始之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於木,木,東方也,萬物之初皆出焉。

是故王者作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

"康子曰:"吾聞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此則五行之主也,而不稱何?"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也。

(言但王五行之官名,安得同名為帝。

)五行佐成上帝而稱五帝,太皞之屬配焉,亦云帝,從其號。

昔者,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該,曰熙,曰修,實能理金木水火土。

使重為勾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顓頊氏之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子曰勾龍為后土,此五者,各以所能業其官職,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別稱五祀,不得同帝也。

"(五祀,上公之神耳,故不得稱帝。

五正不及五帝,五帝不及天地也。

)

《遁甲開山圖榮氏解》曰:五龍受爰皇后君也。

兄弟四人,皆人面龍身。

長曰角龍,木仙也;次曰羽龍,水仙也;父曰宮龍,土仙也。

父子同得仙,治在五方,今五行之神也。

《白虎通》曰: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

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

地之承天,猶婦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親視事,故自同於一行,尊於天也。

《尚書》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位在北方者,一陰一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

水之為言准也,一陰一化沾濡任生木。

木在東方者,一陽一氣始動,萬物始生,木之為言觸也。

一陽一氣動躍。

火在南方,一陽一在上,萬物垂枝,火之為言委隨也。

萬物佈施,火之為言化也,一陽一氣用事萬物變化也。

金在西方者,一陰一始起,萬物禁止,金之為言禁也。

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萬物,土之為言吐也。

《樂記》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時者,地,土之別名也,比於五行最尊,故自居部職也。

又曰:萬物懷任一交一 易,變化始起,先有太初,然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

清濁既分,一精一曜出布,庶物生。

一精一者為三光,粗者為五行。

五行生情性,情性生汙中,汙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

○四時

《釋名》曰:四時,四方各一時。

時,期也,不失期也。

《書》曰:乃命羲和,敬授民時。

《禮》曰: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無非教也。

《周禮》曰:典瑞掌玉器之藏,土圭以致四時日月。

(度其影至不至,以知其形失也。

)

《爾雅》曰:四時和為玉燭。

又曰:春為青一陽一,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

《論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

《周禮》曰:凡四時成歲,歲者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

月中氣以著時應,春三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夏三中氣,小滿,夏至,大暑;秋三中氣,處暑,秋分,霜降;冬三中氣,小雪,冬至,大寒。

閏無中氣,斗指兩辰之間。

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時之極,不易之道。

《春秋繁露》曰:四時天之四選,春者少一陽一之選,夏者太一陽一之選,秋者少一陰一之選,冬者太一陰一之眩四時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志,君臣之義也;一陰一陽一之理,聖人之法也。

《廣雅》曰: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止也。

又曰:時,司空也。

(司空,主也。

各主一方物之生死。

)

京房《易妖占》曰:海燕自來,眾燕隨之,穀不登。

君失春政則蒼燕見於邑,民多流亡,失夏政則赤燕見於邑,失秋政則白燕見於邑,失冬政則黑燕見於邑,皆如春占。

《管子》曰:歲有四秋而分四時。

故曰,農事既成,農夫賦其耜鐵,此之謂春之秋;大夏且至,絲纊之所作,此之謂夏之秋;秋成五穀之所會,此之謂秋之秋;營室中,女事紡績,緝縷之所作也,此之謂冬之秋。

又曰:東方曰歲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風生木。

南方曰日,其時曰夏,其氣曰一陽一,一陽一生火。

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一陰一,一陰一生金。

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寒生水。

《淮南子時則》曰:六一合 :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孟夏與孟冬為合,仲夏與仲冬為合,季夏與季冬為合。

孟春始盈,孟秋始縮,(盈,長也。

縮,短也。

)仲春始出,仲秋始內,(二月播植也,八月取斂也。

)季春大出,季秋大內,孟夏始緩,孟冬始急,(緩,四月一陽一炎也。

急,十月寒縮也。

)仲夏德畢,季冬刑畢。

(德畢,一陽一施窮也。

刑畢,一陰一殺盡也。

)

又曰:一陰一陽一之專一精一為四海,四時之散一精一為萬物。

四時者,天之吏也。

又曰: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四時為馬。

又曰: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游。

徐整《三五歷記》曰:北斗當崑崙,崑崙氣連注天下,春夏為露,秋冬為霜。

晉張華詩曰:四氣鱗次,寒暑環周。

晉陸機詩曰:年往迅勁矢,時來諒急弦。

○閏

《說文》曰:閏余分之月,五歲再閏也。

告朔之禮,天子居宗廟門中,故其字從王在門中也。

《白虎通》曰:月有閏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十二月日不匝十二度,故三年一閏,五歲再閏也。

明一陰一不足,一陽一有餘。

閏者,一陽一之餘也。

《書·堯典》曰: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咨,嗟;暨,與也。

匝四時曰期,一歲十二月,月三十日,正三百六十日,除小月六為六日,是為一歲。

有十二日未盈,三歲足得一月則置閏焉。

以定四時之節氣,成一歲之歷象。

)

《傳》曰:閏月不告朔,非禮也。

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余於終。

(杜預注曰:步歷之始,以為術之端首也。

日月之行,有遲有速,必分十二月,舉中氣以正月也。

餘日則歸於終,積為閏也。

)履端於始,序則不愆;舉正於中,人則不惑;歸余於終,事則不悖。

又曰:閏月戊寅,濟於一陰一阪。

注以為門五日,蓋誤以門字與五字合為閏月也。

《公羊傳》曰:閏月不告朔。

曷為不告朔?天無是月也。

閏月矣,何以謂之天無是月?月非常月也。

(所在無常,故無正也。

)

《穀梁傳》曰:閏月者,附月之餘日也,(一歲三百六十日,余六日,又有小月,積五歲得六十日而再閏,故曰附月之餘日也。

)積分而成於月者也。

天子不以告朔,而喪事不數也。

《禮·玉藻》曰:聽朔於南門之外,(諸侯聽朔於廟,天子聽朔於明堂,諸侯告朔於祖,則天子告朔於文武也。

)閏月則闔門左扉,立乎其中。

(閏無中氣無時令,故不聽於堂也。

門謂廟門,立其中當視朝。

)

《周禮·春官》曰:閏月,太史詔王居門終月。

(門謂路寢門也。

鄭司農云:《月令》十二月令在青一陽一明堂總章玄堂左右之位,惟閏無,居於門。

故於文,王在門謂之閏。

)

《春秋元命包》曰:三年一閏以起紀。

(宋均注曰:紀,法也。

三年加以一閏以會成歲也。

)

《史記》曰:黃帝起消息,正閏余。

《漢書音義》曰:歲之餘為閏。

《文士傳》曰:陸續,字公紀,作《渾天說》,曰:"閏月無中氣,斗斜指二辰之間。

"

《荊楚歲時記》曰:周禮雲,王出居寢門,故為字門中從王也。

是月也,不舉百事,以非中氣也。

○歲

《釋名》曰:歲,越也,越故限也。

年,進也,進而前也。

祀,已也,新氣生,故氣已也。

載,載生物也。

《白虎通》曰:年者,仍也,年以紀事。

歲者,以紀氣物,據日為歲,據月言年。

載之為言成也,載成萬物終始也。

五帝言載,三王言年。

《世本》曰:"後益作占歲。

"

《易》曰: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洪範》曰:葉用五紀,一曰歲。

(孔安國曰:所紀四時也。

)

《禮》曰: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

(歲者四時一終日一周天之名也。

言前至孟春之月,日復在營室,月復建寅,昏復參中,旦復尾中,故曰更始也矣。

)

《爾雅》曰: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著,孫炎音豬略切,《郭璞音義》曰:著者,或作祀黎是也。

)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郭璞音翼。

)在癸曰昭一陽一。

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郭璞音孑郎反。

)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郭璞曰:涒音湯昆反。

灘音湯干反。

)在酉曰作噩,(孫炎音愕。

)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

又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郭璞注曰:歲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也,年取禾一熟也,載取物終歲更始者也。

)

《史記曰·天官書》曰:臘之明日,人眾卒歲一會,飲酒,發一陽一氣,故曰初歲。

《魏略》曰:董遇好學,讀書常以三余,冬,歲之餘,夜與一陰一雨,日之餘。

《晉書》曰:博士張亮議曰:"俗謂臘之明日為初歲,秦漢以來有賀,此皆古之遺語也。

"

《易乾鑿度》曰:孔子曰:"歲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而備歲事。

"

《尚書大傳》曰:凡六沴之作,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後王受之;歲之中,月之中,日之中,則正卿受之,歲之夕,月之夕,日之夕,則庶民受之。

鄭玄曰:自正月盡四月為歲之朝。

後志曰:凡六氣相傷謂之沴。

《尚書考靈曜》曰:天地開闢,元歷紀名,月首甲子,冬至日月五緯俱起牽牛。

初,日月若懸璧,五星若編珠,青龍甲子攝提格孳。

(青龍,歲也。

歲在寅曰攝提格。

孳猶生也。

)

《春秋元命苞》曰:歲之為言遂也。

(遂,出也。

出行事於所直辰也。

)

《淮南子》曰:太一陰一治春,則欲行仁惠一溫一 良;(木德仁,故柔良。

)太一陰一治夏,則欲佈施宣明;(火德一陽一也,故佈德遍明。

)太一陰一治秋,則欲修備繕兵;(金德剛斷,故修兵也。

)太一陰一治冬,則欲猛毅剛強。

(水德純一陰一,冰凍閉固,故堅強也。

)三歲而改節,六歲而一衰,(衰,疫疾也。

)十二歲而一荒。

(蔬不熟為荒也。

)

《淮南子》曰:見一葉之落,知歲之將暮。

《呂氏春秋》曰:天行不信,莫能成歲。

《師曠占》曰:黃帝問師曠曰:"吾欲知歲苦樂吾惡,可以知否?"師曠對曰:"歲欲豐,甘草先生,薺也;歲欲饑,苦草先生,葶藶也;歲欲惡,惡草先生,水藻也;歲欲旱,旱草先生,蒺藜也;歲欲溜,溜草先生,蓬也;歲欲病,病草先生,艾也。

"

《廣志》曰:青龍、天一、太一陰一,太歲也。

袁子《正書》語曰:歲在申酉,乞漿得酒;歲在辰巳,嫁妻賣子。

夫盛衰更代,豐荒相半,天之常道也。

《楚辭》曰:獻歲發春兮。

(獻,進也。

)

又曰:開春發歲兮。

(承一陽一施惠,養百姓也。

)

○歲除(附)

《呂氏春秋注》曰:前歲一日,擊鼓驅疫癘之鬼,謂之逐除,亦曰儺。

(《論語》曰:鄉人儺,孔子朝服立於阼階。

張衡《東京賦》曰:卒歲大儺。

)

《荊楚記》曰:歲暮家傢俱餚蔌,謂宿歲之儲,以迎新年,相聚酣飲。

又曰:歲前又為藏鉤之戲。

(《辛氏三秦記》曰:昭帝母鉤弋夫人手拳而國色,帝披之得鉤。

人人學藏鉤亦法此。

鉤亦作驅。

)

又曰: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月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

唐太宗文皇帝《守歲詩》曰: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又曰:歲一陰一窮暮紀,獻節啟新芳。

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

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

對飲歡經宴,傾壺待曙光。

又《於太原召侍臣賜宴守歲詩》曰:四時運灰琯,一夕變冬春。

送寒余雪盡,迎歲早梅新。

梁庾肩吾《歲盡應令詩》曰:歲序已雲殫,春心不自安。

聊開百葉酒,試奠五辛盤。

金薄圖神燕,朱泥印鬼丸。

梅花應可折,惜為雪中看。

隋薛道衡《歲窮應教詩》曰:故年隨夜盡,初春逐晚生。

方驗從軍樂,飲至入西京。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