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北齊書》曰:廢帝殷字正道,文宣帝之長子也。母曰李皇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

○北齊高殷

《北齊書》曰:廢帝殷字正道,文宣帝之長子也。

母曰李皇后。

天保元年,立為皇太子,時年六歲。

性敏慧,初學反語,於跡字下一注雲"自反"。

時侍者未達其故,太子曰:"跡字,足傍亦為跡,豈非自反耶?"文宣每言"太子得漢家性質,不似我",欲廢之,立太原王。

初詔國子博士李寶鼎傅之,鼎卒,復詔國子博士邢峙侍講。

太子雖富於春秋,而一溫一 裕開朗,有人君之度,貫綜經業,省覽時政,甚有美名。

七年冬,文宣召朝臣文學者及禮學官於東宮宴會,令以經義相質,親自臨聽。

太子手筆措問,在坐莫不歎美。

九年,文宣在晉一陽一,太子監國。

十年十月,文宣崩。

癸卯,太子即位於晉一陽一宣德殿,大赦。

庚戌,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

乾明元年庚辰,春正月癸丑朔,改元。

己未,詔寬徭賦。

癸亥,高一陽一王湜薨,車駕至自晉一陽一。

戊申,以常山王演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三月甲寅,詔軍國事皆申晉一陽一,稟大丞相常山王規算。

秋八月,太皇太后令廢帝為濟南王,以大丞相常山王演入纂大統。

是日,王居別宮。

皇建二年九月,殂於晉一陽一,時年十七。

謚閔悼王。

○高演

《北齊書》曰:孝昭皇帝演字延安,神武皇帝第六子,文宣皇帝之母弟也。

幼而英峙特,早有大成之量,武明皇太后早所愛重。

魏元象元年,封常山郡公。

天保初,進爵為王。

五年,除並省尚書令。

帝善斷割,長於文理,省內畏服。

七年,從文宣還鄴。

以尚書奏事有異同,令帝與朝臣先論得失,然後敷奏。

帝長於政術,剖斷鹹盡其理,文宣歎重之。

八年,轉司空、錄尚書事。

九年,除大司馬,仍錄尚書。

文宣崩,帝居禁中護喪事,幼主即位,朝班。

除太傅、錄尚書事,朝政皆決於帝。

月餘,乃居藩邸,自是詔敕多不關帝。

客或言於帝曰:"鷙鳥捨巢,必有探卵之患,今日之地,何宜屢出。

"

乾明元年,從廢帝赴鄴,居於領軍府。

時楊愔、燕子獻、可朱渾天和、宋欽道、鄭子默等以帝威望既重,內懼權逼,請以帝為太師、司州牧、錄尚書事,長廣王湛為大司馬、錄並省尚書事,解京畿大都督。

帝既以尊親而見猜斥,乃與長廣王期獵,謀之於野。

三月甲戌,帝初上省,旦發領軍府,大風暴起,壞所御車幔,甚惡之。

及至省,朝士咸集。

坐定,酒數行,於坐執尚書令楊愔、右僕射燕子獻、領軍可朱渾天和、侍中宋欽道等於坐。

帝戎服與平原王段韶、平秦王高歸彥、領軍劉洪徽入自雲龍門,於中書省前遇散騎常侍鄭子默,又執之,同斬於御府之內。

帝至東閣門,都督成休寧抽刃呵帝。

帝令高歸彥喻之,寧厲聲大呼不從。

歸彥既為領軍,素為兵士所服,悉皆伏,寧方歎息而罷。

帝入至洛一陽一殿,幼主、太皇太后、皇太后並出臨御坐。

帝奏愔等罪,求伏專擅之辜。

時庭中及兩廊下衛士二千餘人,皆披甲待詔,武衛娥永樂武力絕倫,又被文宣重遇,撫刃思效。

廢帝性吃訥,兼倉促不知所言,太皇太后又為皇太后誓,言帝無異志,惟去逼而已。

高歸彥敕勞衛士解嚴,永樂乃內刀而泣。

帝乃令歸彥引侍衛之士向華林園,以京畿軍入守門閣,斬娥永樂於園。

詔以帝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相府佐史進位一等,帝尋如晉一陽一,有詔軍國大政鹹諮決焉。

帝既當大位,知無不為,擇其令典,考綜名實,廢帝恭己以聽政。

太皇太后尋下令廢少主,命帝統大業。

皇建元年八月壬午,皇帝即位於晉一陽一宣德殿,大赦,改乾明元年為皇建。

壬辰,詔分遣大使巡省四方,觀察風俗,問人疾苦,考求得失,搜訪賢良。

二年十一月甲辰,詔曰:"朕嬰此暴疾,奄忽無遠。

今嗣子沖眇,未嫻政術,社稷業重,理歸上德。

右丞相長廣王湛研機測化,體道居宗,人雄之望,海內瞻仰,同胞共氣,家國所憑。

可遣尚書左僕射趙郡王睿喻旨,徵王統此大寶。

"先是,帝不豫而無闕聽覽,是日,崩於晉一陽一宮,時年二十七。

大寧元年閏十二月癸卯,梓宮還鄴。

上謚曰孝昭皇帝,葬於文野陵。

帝聰敏有識度,深沉能斷,不可窺測。

身長八尺,腰帶十圍,儀望風表,迥然獨秀。

自居台省,留心政術,閒明簿領,吏所不逮。

及正位宸居,彌所克勵。

輕徭薄賦,勤恤人隱。

內無私一寵一 ,外收人物,雖後父,位亦特進無別。

日是臨朝,務知人之善惡。

每訪問左右,冀獲直言。

曾問舍人裴澤在外議論得失,澤率爾對曰:"陛下聰明至公,自可遠侔古昔,而有識之士,鹹言傷細,帝王之度,頗為未弘。

"帝笑曰:"誠如卿言。

朕初臨萬機,慮不周悉,故致爾耳。

此事安度可久行,恐後又嫌疏漏。

"澤因被一寵一 遇。

其樂聞過也如此。

趙郡王睿與庫狄安侍坐,帝曰:"須拔我同堂弟,顯安我親姑子,今序家人禮,除君臣之敬,可言我之不逮。

"顯安曰:"陛下多妄言。

"曰:"若何?"對曰:"陛下昔見文宣以馬鞭撻人,常以為非,而今行之,非妄言耶?"帝握其手謝之。

又使直言,對曰:"陛下太細,天子乃更似吏。

"帝曰:"朕甚知之,然無法來久,將整之以至無為耳。

"又問王晞,晞答如顯安,皆從容受納。

○高湛

《北齊書》曰:世祖武成皇帝諱湛,神武皇帝第九子,孝昭皇帝之母弟也。

儀表瑰傑,神武尤所鍾愛。

神武方招懷荒遠,乃為帝娉蠕蠕(而蠢切。

)太子庵(烏含切。

)羅辰女,號鄰和公主。

帝時年八歲,冠服端嚴,神情閒遠,華戎歎異。

元象中,封長廣郡公。

天保初,進爵為王,拜尚書令,尋兼司徒,遷太尉。

乾明初,楊愔等密相疏忌,以帝為大司馬,領并州刺史。

帝既與孝昭謀誅諸執政,遷太傅、錄尚書事,領京畿大都督。

皇建初,進位右丞相。

孝昭幸晉一陽一,帝以懿親居守鄴,政事鹹見委託。

二年,孝昭崩,遺詔徵帝入統大位。

及晉一陽一宮,發喪於崇德殿。

皇太后令所司宣遺詔,左丞相斛律金率百僚敦勸,三奏,乃許之。

大寧元年冬十一月癸丑,皇帝即位於南宮,大赦,改皇建二年為大寧。

庚申,詔大使巡行天下,求政善惡,問人疾苦,擢進賢良。

是歲,周武帝保定元年也。

河清元年春正月乙亥,車駕至自晉一陽一。

辛巳,祀南郊。

壬午,享太廟。

景戌,立妃一胡一 氏為皇后,子緯為皇太子,大赦。

四月乙巳,青州刺史上言,今月庚寅,河、濟清。

以河、濟清改大寧二年為河清。

二年癸未春正月乙卯,帝詔臨朝堂,策試秀才。

以太子少傅魏收為兼尚書右僕射。

十二月,大雨雪連月,南北千餘里平地數尺,霜晝下,雨血於太原。

四年三月,彗星見;有物隕於殿庭,如赤漆鼓帶小鈴;殿上石自起,兩兩相對。

又有神見於後園萬壽堂前山穴中,其體壯大,不辨其面,兩齒絕白,長出於唇。

帝直宿嬪御已下七百人鹹見焉。

帝又夢之。

夏四月戊午,大將軍東安王婁睿坐事免。

乙亥,陳人來聘。

太史奏天文有變,其占當有易王。

景子,乃使太宰段韶兼太尉,持節奉皇帝璽綬,傳位於皇太子。

大赦,改元為天統元年。

百官進級,降罪各有差。

又詔皇太子妃斛律氏為皇后。

於是群公上尊號為太上皇帝,軍國大事,鹹以奏聞。

始將傳政,使內參乘子尚乘送詔書於鄴。

子尚出晉一陽一城,見人騎馬隨後,忽失之,尚未至鄴,而其言已布矣。

天統四年十二月辛未,太上皇帝崩於鄴宮乾壽堂,時年三十二。

謚曰武成皇帝,廟號世祖,葬永平陵。

○後主高緯

《北齊書》曰:後主諱緯,字仁綱,武成皇帝之長子也。

母曰一胡一 皇后,夢於海上坐玉盆,日入裙下,遂有孕。

天保七年五月五日生帝於并州郟帝少美容儀,武成特所愛一寵一 ,拜王世子。

及武成入纂太業,立為皇太子。

河清四年,武成禪位於帝。

天統元年乙酉夏四月景子,皇帝即位於晉一陽一宮,大赦,改河清四年為天統。

三年二月壬寅朔,帝加元服,大赦。

四年秋,周人來通和,太上皇帝詔侍中斛斯文略報聘於周。

十二月辛未,太上皇帝崩。

武平三年二月,侍中祖珽為左僕射。

是月,敕撰《玄洲苑御覽》,後改名《聖壽堂御覽》。

三月辛酉,詔文武官五品以上舉一人。

秋七月戊辰,誅左丞相鹹一陽一王斛律光及其弟幽州行台荊山公豐樂。

八月庚寅,廢皇后斛律氏為庶人。

是月,《聖壽堂御覽》成,敕付史閣,後改修《文殿御覽》。

六年八月,周師入洛川,屯芒山,攻逼洛城,縱火船焚浮橋,河橋絕。

閏月己丑,遣右丞相高阿那肱自晉一陽一御之,師次河一陽一,周師夜遁。

七年冬十月,帝大狩於祁連池。

周師攻晉州。

癸亥,帝還晉一陽一。

甲子,出兵,大集晉一陽一。

庚午,帝發晉一陽一,列陣而行,上雞棲原,與周齊王憲相對,至夜不戰,周師斂陣而退。

十一月,周武帝退還長安,留偏師守晉州。

阿那肱等圍其城。

戊寅,帝至圍所。

十二月戊申,周武帝來救晉州。

庚戌,戰於城南,齊軍大敗。

帝棄軍先還。

癸丑,入晉一陽一,憂不知所之。

甲寅,大赦。

帝謂朝臣曰:"周師甚盛,若何?"群臣鹹曰:"天命未改,一得一失,自古皆然。

宜停百賦,安朝野,收遺兵,背城死戰,以存社稷。

"帝意猶預,欲向北朔州。

乃留安得王延宗、廣寧王孝珩等守晉一陽一。

若晉一陽一不守,即欲奔突厥。

群臣皆曰不可,帝不從其言。

開府儀同三司賀拔伏恩、輔相慕容鍾葵等與宿衛近臣三十餘人西奔周師。

乙卯,詔募兵,遣安德王延宗為左,廣寧王孝珩為右。

延宗入見,帝告欲向北朔州,延宗泣諫,不從。

帝密遣王康德與中人齊紹等送皇太后、皇太子於北朔州。

景辰,帝幸城南軍,勞將士,其夜欲遁,諸將不從。

丁巳,大赦,改武平七年為隆化元年。

其日,穆提婆降周。

詔除安德王延宗為相國,委以備御,延宗流涕受命。

帝乃夜斬五龍門而出,欲走突厥,從官多散,領軍梅勝郎叩馬諫,乃回之鄴。

時惟高阿那肱等十餘騎,廣寧王孝珩、襄城王彥道續至,得數十人同行。

戊午,延宗從眾議,即皇帝位於晉一陽一,改隆化為德昌元年。

庚申,帝入鄴。

辛酉,延宗與周師戰於晉一陽一,大敗,為周師所虜。

帝遣募人,重加官賞,雖有此言,而竟不出物。

廣寧王孝珩奏請出宮人及珍寶班賜將士,帝不悅。

斛律孝卿居中受委,帶甲以處分,請帝親勞軍,為帝撰辭,且曰宜慷慨流涕,感激人心。

帝既出臨眾,將令之,不復記所受言,遂大笑,左右無辭,將士莫不解體。

於是自大丞相已下太宰、三師、大司馬、大將軍、三公等官,並增員而授,或三或四,不可勝數。

甲子,皇太后從北道至。

引文武一品已上入朱華門,賜酒食及紙筆,問以御周之方略。

群臣各異議,帝莫知所從。

又引高元海、宋士素、盧思道、李德林等欲議禪位皇太子。

先是,望氣者言,當有革易,於是依天統故事,傳位幼主。

自稱太上皇。

幼主名恆,帝之長子也。

母曰穆皇后。

武平元年六月生於鄴。

其年十月,立為皇太子。

隆化二年正月乙亥,即皇帝位,時年八歲。

改元為承光元年,大赦。

於是黃門侍郎顏之推、中書侍郎薛道衡、侍中陳德信等勸太上皇往河外募兵,更為經略,若不濟,南投陳國。

從之。

丁丑,太皇太后、太上皇自鄴先趣濟州。

周師漸逼,癸未,幼主又自出鄴東。

己丑,周師至紫陌橋。

癸巳,燒城西門,太上皇將百餘騎東走。

乙亥,渡河入濟州。

其日,幼主禪位於大丞相任城王湝,令侍中斛律孝卿送禪文及璽綬於瀛州。

孝卿乃以之歸周。

又為任城王詔,尊太上皇為無上皇,幼主為宋國天王。

留太后於濟州,遣阿那肱留守。

太上皇並皇后攜幼主走青州,韓長鸞、一鄧一 顒等數十人從。

太上皇既至青州,即為入陳之計。

而阿那肱召周軍,約生致齊主,而屬使人告言,賊軍在遠,已令人燒斷橋路,太上所以停。

後周軍奄至青州,太上窘急,將遜於陳,置金囊於鞍後,與長鸞、淑妃等數十騎至青州南一鄧一 林,為周將尉遲剛所獲。

送鄴,周武帝與抗賓主禮,並太后、幼主、諸王俱送長安,封帝一溫一 國公。

在位凡一十三年。

帝業昏亂,加之暴虐,崔季舒、斛律光等皆以直見殺。

帝好自彈琵琶而唱無愁曲。

每處深宮。

羞見朝士。

三日一臨小殿,啟事者走如飄風,頭著於胸,不得平視。

凡諸犬馬,皆有儀同、郡君之號。

又於宮中立貧窮村舍,帝自弊衣為乞兒。

每好不急之求。

一夜 索蠍,及曉,得三斗;置之浴斛,使人裸臥斛中,觀其號叫宛轉而為笑樂。

又賣官爵,各分州縣,下至鄉官皆降中旨。

於是州縣官人多出富商大賈,競為貪縱,人不聊生,以至於敗也。

初,武成夢大蝟攻破鄴城,乃悉索境內蝟膏以絕之。

議者以帝之名聲與蝟和協,亡齊之征也。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