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晉書·載記序》敘曰:劉元海以惠帝永興元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

太平御覽

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

○前趙劉元海

《晉書·載記序》敘曰:劉元海以惠帝永興元年據離石稱漢。

後九年,石勒據襄國稱趙。

張氏先據河西,是歲,自石勒後三十六年也,重華自稱涼王。

後一年,冉閔據鄴稱魏。

後一年,符健據長安稱秦。

慕容氏先據遼東稱燕,是歲,自符健後一年也,俊始僣號。

後三十一年,後燕慕容垂據鄴。

後二年,西燕慕容沖據阿房。

是歲也,乞伏國仁據枹罕稱秦。

後一年,慕容永據上一黨一 。

是歲也,呂光據姑臧稱涼。

後十二年,慕容德據滑台稱南燕。

是歲也,禿髮烏孤據廉川稱南涼,段業據張掖稱北涼。

後三年,李玄盛據敦煌稱西涼。

後一年,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稱後涼。

四月,譙縱據蜀稱成都王。

後二年,赫連勃勃據朔方稱大夏。

後二年,馮跋殺離班,據和龍稱北燕。

堤封天下,十喪其八,莫不龍旌帝服,建社開祊,華夷鹹暨,人物斯在。

或篡通都之鄉,或擁數州之地,雄圖內卷,師旅外並,窮兵凶於勝負,盡人命於鋒鏑,其為戰國者一百三十六載,抑元海為之禍首雲。

○劉淵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趙錄》曰:劉淵,字元海,新興匈一奴一人。

先夏後氏之苗裔曰淳維,世居北狄,千有餘歲,至冒頓,襲破東一胡一 ,西走月氏,北服丁零,內侵燕、岱,控弦四十萬。

漢祖患之,使劉敬奉公主以妻之,約為兄弟,故子孫遂冒姓劉氏。

建武初,入居西河美稷。

後漢中平,單于羌渠使子於扶羅將兵助漢,討平黃巾。

會羌渠為國人所殺,扶羅以其眾留漢,立為單于。

屬董卓之亂,寇掠太原、河東,屯於河內。

扶羅死,弟呼廚泉立,以於羅子豹為左賢王,即元海之父也。

入朝,魏武因留之,為分其眾為五部,以左賢王豹為左部帥,其餘帥皆以劉氏為之。

太康中改置都尉。

雖分屬五部,皆家於晉一陽一汾、澗之賓。

豹妻呼延氏,魏嘉平中祈子於龍門,有一大白魚,頂有二角,軒鬐躍鱗而至祭所,久之乃去。

巫覡皆異之,曰:"此嘉祉。

"其夜,夢所見魚變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雞子,光景非常,授呼延曰:"此是日一精一,服之生貴子。

"寤以告豹,豹曰:"吉征也。

"自是十二月而生淵。

淵生,左手有文曰淵海,遂以名焉。

幼而好學,不捨晝夜,常謂同門生朱紀、范隆等曰:"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無武,絳、灌無文。

一物之不知,固君子恥之也。

二生遇高皇不能建封侯之業,兩公屬太宗不能開庠序之美,惜哉!"於是學武事,並皆工絕,猿臂善射,膂力過人。

身長八尺四寸,須長三尺餘,當心有赤毫毛三根,長三尺六寸。

太原王渾虛衿友之,命子濟拜焉。

鹹熙中,為任子在洛一陽一,晉文王深待之,時東萊王彌等皆憑結渾,言之於晉武帝。

帝召見,與言,大悅之。

後謂王濟曰:"劉元海容貌風儀,機談鑒智,雖由余、日磾無以加也。

"會父豹卒,帝以淵代為左部帥,轉寧朔將軍,監五部軍事。

大安中,惠帝失政,諸王迭相殘廢,州郡奸豪,所在蜂起。

從祖北部都尉、右賢宣等議曰:"右左賢淵姿器絕人,幹宇超世,天下恢崇單于,終不虛生此人也。

"於是共推淵為大單于。

淵曰:"當為崇岡峻阜,何能為培螻乎!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生於西戎,文王生於東夷,顧惟德所授耳。

今見眾十餘萬,皆一當晉十,鼓行摧亂晉,猶拉枯耳。

上可成漢高之業,下不失為魏氏,何呼韓耶足道哉!"宣等稱善。

元熙元年,遷於左國城,晉人東附者數萬。

宣等上尊號,淵曰:"今晉氏猶在,四方未定,可仰遵高皇初法,且稱漢王,權停皇帝之號,聽宇宙混一當更議之。

"十月,為壇南郊,僣漢王位,改晉永興元年為元熙元年,大赦天下,追遵劉禪為孝懷皇帝,立三宗五祖之神主而祭之。

置百官,以劉宣為丞相,拜授各有差。

四部之東萊王彌起兵青、徐,遣使來降,拜鎮東大將軍、青州刺史、東萊郡公。

四月,汲桑叛,自稱趙王,選置州郡。

十一月,石勒及一胡一 部等帥眾來降。

永鳳元年秋七月,鳳凰集於蒲子,丞相劉宣等六十四人上尊號。

十月,僣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元。

以衛將軍和為大將軍,撫軍劉聰為車騎大將軍,建武曜為龍驤大將軍。

河瑞元年,遷都平一陽一,汾水中得玉璽,大赦,改元。

二年,以大司馬、梁王和為皇太子。

八月,淵寢疾,以劉洋為太傅,延年為太宰,司徒聰為大司馬、大單于,並錄尚書,置單于台平一陽一西。

淵薨於光極殿,太子和即位。

聰自西明門攻,斬和於西室。

九月,葬淵永陵,謚曰光文皇帝,廟號高祖。

○劉聰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趙錄》曰:劉聰,字玄明,一名載,淵第四子。

母張夫人之孕,夢日入懷,寤而告淵,淵曰:"吉征也。

"自是十五月而生聰,夜有白光之異。

左耳有一白毫,長二尺餘。

幼而聰寤,究通經史百家之言,孫吳兵法靡不通之。

猿臂善射,彎弓三百斤,膂力驍捷,冠絕一時。

以永嘉四年僣即帝位於光極前殿,大赦,改年光興元年。

以衛尉呼延宴為前鋒大都督,配禁兵二萬七千,自宜一陽一入洛州;命東萊彌、龍驤曜、鎮軍勒進軍會之。

比及河南,十二敗晉師,長驅圍洛一陽一,陷之,縱兵大掠。

幽晉帝於端門,殺晉太子及諸百官已下二行餘人,洛水北築為京觀。

遷帝及太后、侍中庾珉等於平一陽一。

大赦,改元興為嘉平元年。

二月,晉帝進號儀同三司、會稽郡公。

聰引帝入宴,謂曰:"卿為豫章王時,朕曾與王武子相造,武子示朕於卿,言聞其名久矣。

以卿所作樂府歌文示朕,謂朕曰:'聞君善為辭賦,試為看之。

'朕時與武子俱為《盛德頌》,卿稱善久之,又引朕射於皇堂,朕得十二籌,卿與武子俱得九籌,卿贈朕柘弓、銀硯,頗憶不?"帝曰:"臣敢忘之,俱恨爾日不早識龍顏。

"聰曰:"卿家骨肉相殘,何其甚也?"帝曰:"此殆非人事,皇天之意。

大漢將應乾受歷,故為陛下自相驅除。

且臣家若能奉武皇之業,九族敦睦者,陛下何由得之!"三年正月,宴於光極前殿,逼晉帝行酒,庾珉、王雋等起而大哭,聰惡之。

二月丁未,懷帝崩於平一陽一,於是誅珉等。

三月,立貴嬪劉氏為皇后。

四月,愍帝即位於長安,車騎曜等攻長安。

河東地震,雨於平一陽一。

建元元年正月,黑霧四塞,著人如墨,五日而止。

辛酉庚時,日落地,三月相承出於西方東行,平一陽一地震,崇明觀陷為池,水赤如血,赤氣至天,有赤龍奮迅而去。

流星起於牽牛,入紫微,龍形逶迤,其光照地,落於平一陽一北十里。

視之,則肉臭聞於平一陽一,長三十步,廣二十七步,肉旁常有哭聲,晝夜不止。

聰甚惡之。

癸未,劉後產一蛇一虎,各害人而走,尋之不得,頃之,見在隕肉之旁。

己丑,劉氏卒,乃失此肉,哭聲亦止。

十一月,以晉王粲為國相、大單于,總百揆。

十二月,宣光陵石人皆行數步,宮中鬼哭。

麟嘉元年,武庫陷入地一丈五尺。

聰自去冬至是,遂不復受朝賀,軍國之事一決於粲,立市於後庭,與宮人宴戲,或三日不醒。

秋七月,河東大蝗,惟不食粟豆。

司隸靳准率部民收而埋之,哭聲聞於十餘里,然後鑽土飛出,復食黍豆。

大司馬曜攻陷長安外城。

九月,犬與豕一交一 於宮門,有豕著進賢冠,昇聰御坐。

犬冠帶綬,與豕並昇。

俄而,斗死殿上,宿衛莫有見其入者。

長安饑甚,死半。

麴允為粥以供帝膳,帝泣曰:"今窘厄如此,外無救援,勢不自支。

"乃使侍中宗敞奉箋降曜。

敞隨使者至,帝肉袒牽羊,輿櫬銜璧,出降東門。

曜受璧焚櫬,遷愍帝及司徒梁汾、驃騎麴允等諸臣百餘人至於平一陽一。

聰臨光極殿,帝稽顙於前,麴允伏地大哭,扶不能起,聰大怒,允自一殺。

以帝為光祿大夫、懷安侯。

以大司馬曜假黃鉞,大都督陝西諸軍事、太宰、秦王。

二年正月,東平王約卒。

十一月,聰校獵上林,以晉帝行車騎大將軍,戎服執戟前導,行三驅之禮。

觀者皆指帝曰:"此故長安天子。

"聚而觀之,故老亦有悲泣者。

十二月,大饗於光極前殿,聰欲觀晉臣之意,使帝行酒洗爵更衣,又使帝執蓋。

多有涕泣,或有失聲者。

尚書郎辛賓起而抱帝大哭,引出斬之。

戊戌,愍帝崩於平一陽一。

三年,聰所居螽斯則百堂災,會稽王康已下二十一子焚焉而卒。

自此鬼哭宮,至於九月,夜聲不絕。

四月,尚書令王監、崔懿之等極諫,聰大怒,收監等斬之。

七月,鬼哭於光極殿,聰晝見東平王約,甚惡之。

征秦王曜為丞相,錄尚書事;固辭,仍以丞相領雍州牧。

靳准為大司空,領司隸校尉。

癸亥,薨於建始殿。

甲子,粲即位,大赦,改年漢昌。

葬宣光陵,為謚昭武皇帝,廟號烈宗。

八月,以丞相曜為相國、大都督;司空靳准為將軍,領尚書事。

粲荒酗酒色,游宴後庭,軍國之事一決於准。

准遂勒兵入宮,執粲,數而殺之。

追諡靈帝。

劉氏無少長男子盡刑於市,發掘二陵,焚燒宗廟。

鬼大哭,聲聞百里。

准自號漢大王,置百官,遣使稱藩於晉。

相國曜自長安赴難。

《前趙錄》曰:麟嘉元年十二月,大將軍、東平王約卒,一指猶暖,遂不殯殮。

至甲戌乃蘇,言見淵於不周山,經五日,遂復從至崑崙山,三日而復反於不周,見諸王公卿將相死者悉在,大有人民宮室,甚壯麗,號曰蒙珠離國。

淵謂約曰:"東北遮須夷國,無主久,待汝父為之。

汝後二年當來,後國中大亂相殺害,吾家死亡略盡,但可永明輩十數人在耳。

汝但還,後年當來,見汝不遲。

"不久,約拜辭而歸,道過一國曰猗尼渠餘國,引約入宮,與皮囊一枚,曰:"為吾遺漢皇帝。

"約辭而歸,謂約曰:"劉郎後年來必見過,當以女相妻。

"約歸,置皮囊於機上,俄而蘇,謂左右曰:"機上取囊來。

"左右取得,開有一方白玉,題文曰:"猗尼渠餘國天王敬信遮須夷國天王,歲在攝提,當相見。

"馳使奏呈聰曰:"若當如此,吾不懼死也。

"及聰以戊寅歲薨,與此玉並葬焉。

○劉曜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趙錄》曰:劉曜,字永明,淵之族子。

少孤,見養於淵。

幼而聰慧,性托落高亮,與眾不群。

鐵厚一寸,射而洞之。

身長九尺三寸,手垂過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須不過百餘根,皆長五尺。

光初元年十月,太保呼延宴等自平一陽一來奔,上尊號於曜,僣即皇帝位。

十二月,靳准左右軍騎喬太、王騰等殺准,奉六璽來降。

二年夏四月,徙都長安,立子熙為皇太子。

六月,繕宗廟,社祭,南北郊於長安,令曰:"蓋王者之興,必禘始祖,我皇家之先出自夏後,居於北夷,世跨燕朔,光文以漢有天下歲久,恩德結於民庶,故立漢祖宗之廟以懷民望,昭武因循,遂未悛革。

今欲除宗廟,改國號,御以大單于為太祖,其速議以聞。

"於是太保呼延宴等議曰:"今宜承晉母子傳號,以光文本封盧一奴一,中山之屬城,陛下勳功懋於平、洛,終於中山,中山分野屬大梁,趙也。

宜革稱大趙,遵以水行。

"曜從之。

於是以冒頓配天,淵配上帝。

三年五月,西明門內大樹風吹折,一宿,樹撥撥變為人形,發長一尺,鬚眉長三寸,皆黃白色,有斂手之狀,亦有兩腳著履之形,惟無目鼻,每夜有聲,十日而生柯條,遂為大樹,枝葉甚茂。

四年,將於霸陵西南營壽陵。

侍中喬豫、和苞上疏諫曰:"伏聞敕旨營陵,將周回四十,下深二十五丈,以銅為棺槨,黃金飾之。

臣聞堯葬穀林,市不改肆;顓頊葬廣一陽一,下不及泉。

聖王之終也如是。

秦始皇下固三泉,周逾七里,身亡之後,毀不旋踵,暗王之終也如此。

從喪亂已來,漢帝諸陵鹹見踐辱,惟霸陵獨全。

此雖太宗之達至然,抑亦釋之之功。

興亡奢儉,冏然於前,惟陛下覽之。

"曜大悅。

終南山崩,崩所得白玉一尺,有字曰:"皇亡,皇亡,敗趙昌。

"以為己瑞,群臣鹹賀。

中書監劉均曰:"山崩石壞,國傾民亂。

'皇亡,皇亡,敗趙昌,'者,此言皇室將為趙所敗,趙因之而昌。

大趙都於秦、雍,而勒跨全趙,趙昌之應,當在石勒,不在我也。

"曜撫然改容。

五年,曜後羊氏卒,故晉惠後也,洛一陽一之陷納之。

六年正月,天裂,廣一丈餘,長五十丈。

十一年七月,石虎帥眾四萬人寇擾河東,進攻蒲阪。

曜盡中外一精一銳,自潼關北濟。

虎懼,引師而還。

曜追而敗之,枕一屍一二百餘里,虎奔朝歌。

遂攻石生於金墉,分遣諸將攻討汲郡、河內。

十二月,勒自帥眾拒之,陣於洛西。

曜性少酗酒,末年尤甚。

將戰,飲數鬥。

常乘赤馬無故跼頓,乃乘小馬。

比出,復飲斗餘。

至於西一陽一門,摠陣就平,勒將石堪因而乘之,師遂大潰。

曜昏醉奔退,馬陷石渠,墜於水上,為堪所執。

勒將還襄國,喻曜使與太子毗書,令速降,曜但敕毗"與諸大臣匡維社稷,勿以吾易意。

"建平末,為勒所殺。

十二年正月,太子毗、大司馬南一陽一王胤等議欲西保秦州,遂相率奔上邽。

石虎乘勝追戰,枕一屍一千里,上邽潰。

虎執毗及王公已下三千餘人皆殺之。

自劉淵建號西河,至是二十有六載。

《晉書·載記》曰:曜在位十年而敗。

始,元海以懷帝永嘉四年僣立,至曜三世,凡二十有七載,以成帝鹹和四年滅。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