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漢書》曰:宣帝以劉德謹重,封為一陽一城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

太平御覽

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

○德行封(《漢書》在恩澤表)

《漢書》曰:宣帝以劉德謹重,封為一陽一城侯。

又曰:邴吉有一陰一德於孝宣帝微時,帝即位,眾莫知,吉亦不言。

吉從大將軍長史轉遷御史大夫。

帝聞,將封之,會吉病甚,將使人加紳而封之,及其生存也。

太子太傅夏侯勝曰:"此未死也。

臣聞有一陰一德者,必饗其樂以及子孫。

今未獲其樂而病甚,非死也。

"後愈,封為博一陽一侯。

《東觀漢記》曰:建武元年,詔曰:"故密令卓茂,束身自修,執節淳固,斷斷無他,其心休休焉。

夫士,誠能為人所不能為,則名冠天下,當受天下重賞。

故武王誅紂,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

今以茂為太傅,封褒德侯,賜安車一乘,衣一襲,金五百斤。

"

○討亂定策封(《漢書》在《恩澤表》)

《漢書》曰:莽何羅與弟重合侯通謀逆,時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共誅之,功未錄。

武帝病,封璽書曰:"帝崩發書以從事。

"遺詔封金日磾為秺(丁固切)侯,上官桀為安一陽一侯,光為博陸侯,(文穎曰:博,大;陸,平。

取其嘉名,無此縣也。

食邑北海之河間。

臣瓚案:漁一陽一有博陸城也。

)皆以前捕反者功封。

時衛尉王莽子男忽侍中,揚語曰:"帝崩,忽常在左右,安得遺詔封三子事?群兒自相貴耳。

"光聞之,切讓王莽,莽鴆殺忽。

○奉使封

《史記》曰:高祖使劉敬使匈一奴一,還報曰:"匈一奴一不可擊,此必見短,伏奇兵以爭利。

"上怒,械系敬。

必往而厄於白登,七日乃得解。

還至廣武,赦敬,封千戶,號建信君。

《漢書》曰:武帝以校尉張騫從大將軍擊匈一奴一,知水草處,軍得以無飢渴;因前使外國功,封騫博望侯。

又:昭帝以平樂廄監傅介子誅樓蘭王,封宜一陽一侯。

又:元帝以甘延壽使西域郅支單于,封義成侯。

《蜀志》曰:陳震,字孝起。

使吳賀孫權踐祚。

及到武昌,權與震昇壇歃血。

還,封一陽一亭侯。

○尊賢繼絕封

《尚書大傳》曰:武王勝殷,箕子走,之朝鮮,因以封之。

《禮記·郊特牲》曰:天子存二代之後,由尊賢。

不過二代。

又《禮記》曰:武王克殷,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杞,封殷之後於宋。

《史記》曰:武王克紂,以紂子武庚祿父續殷祀,使管、蔡相之。

武王崩,成王少,管、蔡疑周公,乃與武庚作亂。

周公以王命誅之,命微子開為殷後,奉其先祀,國於宋。

至宋王偃立,於是齊、魏、楚伐宋,滅之,而三分其地。

《漢書》: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絕,修廢舉逸,然後天下歸仁,四方之政行。

高祖撥亂,日不暇給,然猶修祀六國,來聘四皓,適魏則垅無忌之墓,適趙則封樂毅之後。

又曰:武帝元狩中,復詔御史:"以酇二千四百戶封蕭何曾孫慶為酇侯,佈告天下,令明知朕報蕭相國德厚也。

"

又曰:武帝過洛一陽一,下詔以三十里地封周後為周子南君。

又曰:封周公後公孫相如為褒魯侯。

又曰:元始四年,靳翕、夏侯嬰、陳平、張良、周勃等一百一十八人後,詔爵復家。

《東觀漢記》曰:建武二年,封殷紹嘉公為宋公,周承休公為衛公。

十四年,封孔子後孔志為褒成侯。

《魏志》曰:文帝以議郎孔羨為崇聖侯,奉孔子祀。

《晉中興書》曰:元帝封孔亭為崇聖侯,不食戶邑。

又曰:元帝詔封魏後曹勵為陳留王。

《呂氏春秋》曰:武王勝殷,封帝堯之後於犁丘,成湯之後於宋,以奉桑林。

○死王事子孫封

《左傳·哀下》曰:晉荀瑤率師伐鄭,次於桐丘。

鄭駟弘請救於齊。

齊師將興,陳成子屬孤子,(屬,會也。

孤子,死事者之子也。

)三日朝。

設乘車兩馬,系五邑焉。

(乘車兩馬,大夫車服也。

系五邑,加之五邑也。

一曰兩飾也。

)召顏涿聚之子晉,曰:"隰之役,而父死焉。

(隰役在哀二十三年。

)國之多難,未汝恤也。

今君命汝以是邑也,服車而朝,無廢前勞。

"

《漢書》曰:周苛以內史守滎一陽一,罵項羽死。

高帝封苛子成為高景侯。

又曰:酈食其使約諸侯,至齊,死事。

高祖封食其子疾為高梁侯。

又曰:趙王反,內史王捍、相建德諫不聽,遂燒殺捍等。

景帝封捍子乘之、建德子橫皆為侯。

楚王反,太傅趙夷吾、相張尚並諫不聽,死。

景帝封夷吾子周、尚子居皆為侯。

《魏志》曰:鮑信為濟北相,協視太祖,身以遇害。

太祖追錄信功,封子郈為新都亭侯。

《說苑》曰:邯鄲傳捨吏子李談說平原君,令盡散家財以饗士,攻秦國。

平原從其計。

勇敢三千人皆出,從談赴秦軍,秦軍為卻三十里;亦會楚、魏救至,秦軍遂罷。

李談死,封其父為李侯。

○異域降封

《漢書》曰:匈一奴一王徐盧等五人降漢,景帝欲侯之以勸後。

亞夫曰:"彼背其王降陛下,陛下侯之,即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上曰:"丞相議不可用。

"乃悉封徐盧等為列侯。

亞夫因謝玻免相。

又曰:武帝時,匈一奴一王及太子、相、都尉以下,趙信、南越王兄建德等,凡三十五人來降,並封侯。

又曰:宣帝時,匈一奴一單于先賢禪等二人降,並封侯。

《魏志》曰:鮮卑軻比能,明帝時將其部眾降,拜歸義侯。

○雜恩澤封

《漢書》曰:高後以大謁者張澤勸王諸呂,封為建一陽一侯。

又曰:孝武以方術封欒大為樂通侯。

又曰:宣帝掖庭令張賀有舊恩,封賀子彭祖為都一陽一侯。

又曰:王莽居攝,安眾侯劉崇與張紹攻宛而敗。

紹從兄竦、崇父嘉詣闕自歸,竦因嘉作奏莽,莽大悅。

太后下詔:"惟嘉父子兄弟,雖有屬,不敢阿私。

以千戶封嘉為師禮侯,嘉子七人皆賜爵關內侯。

"後又封竦為淑德侯。

長安人為語曰:"欲求封,過張伯松;力戰鬥,不如巧為奏。

"

《東觀漢記》曰:馬防子鉅為常從小侯,上欲冠之,夜拜為黃門侍郎。

華嶠《後漢書》曰:元和元年,遂置鴻都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

其諸生皆敕州郡、三公舉用辟召,或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乃有封侯拜爵者,士君子皆恥與為列。

《魯國先賢志》曰:汶一陽一鮑氏起於鮑吉,吉字利主。

桓帝初為蠡吾侯,吉為書師。

及桓帝立,歷位至河南尹。

詔曰:"吉與朕有龍潛之舊,其封西鄉侯。

"宗族以吉勢力,至刺史二千石者五。

○雜名號封

《漢書》曰:高祖微時,嘗避事,時與賓客過其丘嫂食。

(應劭曰:丘氏女也。

孟康曰:西方謂上女婿立為婿,立空也,上有嫂也。

晉灼曰:丘,大也。

大婦為塚婦也。

)嫂厭叔與客來,佯為羹盡,鑠釜,客以故去。

已而視釜中有羹,由是怨嫂。

及立齊、岱等王,而伯子獨不得侯。

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敢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

"七年十月,封其子信為頡羹侯。

又曰:霍去病以校尉伐匈一奴一,乃封為冠軍侯。

又曰:趙破一奴一以司馬再從驃騎將軍擊匈一奴一,封為從驃騎侯。

《東觀漢記》曰:彭一寵一 一奴一子密殺一寵一 ,詣闕降,封為不義侯。

《魏志》曰:初平二十年,置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皆金印紫綬。

又置關內外侯十六級,銅印龜鈕墨綬。

五大夫十五級,銅印環紐,亦墨綬。

皆不食租。

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

注曰:臣松之以為:今之虛封,蓋自此始也。

《搜神記》曰:張顥為梁相。

天新雨後,有鳥如山鵲飛翔,墮地,市人擿之,隨地化為石。

顥椎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顥藏之秘府。

後校書東觀,奏言曰:"堯、舜時,朝有此官。

今落印,宜可復置。

"

○宦者封

《漢書》曰:高後大謁者寺人張澤勸王諸呂,封建一陽一侯。

《東觀漢記》曰:孫程為中黃門。

安帝崩,初一江一 京等譖誣太子,廢為濟一陰一王,居西鍾下,徵北鄉侯為嗣。

程等十八人殺一江一 京、閻顯等,立一陰一濟王為帝。

以功封程為浮一陽一侯,萬戶。

又封中黃門王康華容侯,王國為酈侯。

《續漢書》曰:呂強為中黃門。

靈帝例封宦者,以強為都鄉侯,強辭讓懇惻,帝乃聽之。

數上書諫諍,為中常侍趙忠等所譖,死。

《晉起居注》曰:惠帝永平元年,詔曰:"中常侍董猛固讓封邑,其封為武安侯。

猛前求餘戶封三兄,今皆封為亭侯。

"

○遜讓

《史記》曰:晉文公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之推,推亦不言祿。

使人召之,則亡。

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山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以旌善人"。

(旌,表之也。

)

又曰:魯連說魏人新垣衍以帝秦之害,秦軍為卻。

平原君欲封魯連,魯連辭謝者三,曰:"吾與富貴而屈於人,寧貧賤而肆意。

"

《戰國策》曰:趙王以武城封孟嘗君,擇舍人以為武城吏,而進之曰:"鄙說,借車者馳之,借衣者被之。

夫借衣車者,非親友即兄弟也。

夫馳親友之車,被兄弟之衣,文以為不可。

今趙王不以文不肖,封之以武城,願大夫之往也,無伐樹木,無廢房屋,然趙王悟而知文也,謹使可全而歸之。

"

《漢書》曰:初,武帝遺詔以討莽何羅功封金日磾為秺侯,日磾以帝少,不受。

又曰:武帝詔曰:"匈一奴一逆天理,亂人倫。

車騎將軍青度西河至高闕,斬輕銳之卒,執訊獲丑,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

益封三千戶,封青三子皆為侯。

"青固謝云:"皆諸校尉之力。

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勞而受之封,非臣待罪行間以勸士力戰之意。

"

又曰:張延壽歷位九卿,國在陳留,別邑在魏郡,租入歲千餘萬。

延壽自以身無功德,何以久堪,數上書減戶邑。

天子以為有讓,乃封平原,並一國,戶口如故而租稅減半。

又曰:張賀為掖庭令,收養皇曾孫,恩甚密。

皇曾孫即位,是為宣帝,而賀已死,欲封其塚為恩德侯。

其子彭祖,小與上同席研書,欲封之,先賜爵關內侯。

賀弟安世深辭讓,上曰:"吾自為掖庭令,不為將軍也。

"安世乃不敢言。

《東觀漢記》曰:竇融數辭爵位,曰:"臣有一子,質性頑鈍,何乃當傳以連城廣土享諸侯之國也!"因會見,詔曰:"公欲讓職還土,今相見,不宜論也。

"

又曰:永元元年,以定策功增封一鄧一 騭三千戶,讓,不獲,遂逃避使者,上疏自陳。

又曰:劉愷,字伯預,以當襲父爵封居崇侯,讓於弟憲。

有司奏之,侍中賈逵上書陳之,和帝詔:"愷致國於弟,遁亡,所守彌固。

"乃拜為郎。

又曰:丁綝拜河南太守。

及封功臣,上令各言所樂,綝曰:"昔孫敖教其子,受必求磽確之地。

綝德薄功微,鄉亭可矣。

"上從之,封為定陵謝安鄉侯,食千戶。

又曰:帝欲封樊興,置印綬於前,固讓曰:"臣未有先登陷陣之功,一家數人並受爵土,令天下觖望。

"上嘉興之讓,不奪其志。

又曰:封朱祐為高侯,邑七千三百戶,祐自陳功薄而國大,願受南一陽一五百戶足矣。

上不許也。

又曰:翟歆,字敬子。

父於以功封臨沮侯。

歆當嗣爵,以母年老國遠,上書辭讓。

詔許,乃賜關內侯。

又曰:丁綝卒,子鴻上書,讓國於弟盛。

既葬,乃掛縗結塚廬而逃。

又曰:大將軍竇憲封舞一陽一侯,食邑二萬戶,竇固辭封,詔曰:"大將軍憲前歲出征,克滅北狄,朝加封賞,固辭不受;舅氏舊典,並蒙爵土,其封憲冠軍侯,邑二萬戶。

"

《魏志》曰:田疇從太祖入盧龍塞,太祖猶欲侯之。

疇素與夏侯惇善,太祖語惇曰:"且往以情喻之。

"答曰:"疇,負義逃竄之人耳,蒙恩令活,已為多矣。

豈可賣盧龍塞以易賞祿哉?獨不愧於心乎?"太祖知不可屈,乃拜為議郎。

《魏志》曰:王基拔壽春,進封東武侯,上疏固辭,歸功參佐。

由是長史、司馬等七人皆侯。

又曰:司馬宣王誅曹爽,進蔣濟封都鄉侯,上疏固辭,不許。

孫盛曰:"蔣濟之辭邑,可謂不負心矣。

"

蔡邕《獨斷》曰:漢總名諸侯王,子弟封者為諸侯;異姓者為徹侯,避武帝諱,曰通侯。

法律家皆曰:列侯功德優,朝廷所異者,賜位在三公下;其次諸侯,在九卿下;其小國侯,以肺腑宿衛、親、公主子孫,墳墓於京師者,亦隨會見,猥諸侯。

○誅貶

《漢書》曰:高帝子淮南厲王長,孝文六年謀反,徙蜀,至雍死。

趙王如意、趙王恢、趙王友為呂後所殺。

孝景子膠東王自一殺。

孝武子燕王旦、廣陵王胥,並自一殺。

齊王肥子濟北王興居、濟南王辟光、膠西王卯、膠東王雄渠、高帝兄子吳王濞、弟孫楚並反,伏誅。

淮南王長子安、衡山王賜、一江一 都王非子建並謀反,誅。

楚王六世孫延壽、淮南王曾孫寬並謀反,死。

武帝子孫侯者,凡坐酎金等失侯及誅、免者一百九人。

又曰:陳平薨,子何代立。

坐略人一妻 棄市,國除。

始平曰:"我多一陰一謀,道家之所禁。

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興。

"

又曰:平一陽一侯曹參六世孫宗坐闌入宮掖門,配城旦。

留侯張良子不疑坐謀殺楚內史,贖為城旦,封絕;其餘功臣子孫皆罪誅、免,輒復立嗣。

又曰:高後封諸呂五人為侯,八年九月並誅,張澤一人免。

孝文元年,軹侯薄昭自一殺。

景帝魏其侯竇嬰有罪棄市。

武帝樂通侯欒大斬。

昭帝安一陽一侯上官桀、桑樂侯安反,誅。

宣帝平丘侯王遷自一殺。

昌永侯田廣明自一殺。

一陽一成侯田延年盜都內錢,自一殺。

元帝樂安侯匡衡,免。

成陵侯淳於長大逆誅。

宜鄉侯馮參自一殺。

商一陽一侯薛宣坐不忠孝,免。

哀帝丁明、傅晏、丁滿、朱博、王嘉、傅商、鄭崇、董賢、孫一寵一 、息夫躬並誅、免。

平帝甄豐、劉歆為王莽所殺。

高陵侯翟方進子盧坐弟舉兵,為王莽所殺。

《東觀漢記》曰:光武子楚王英謀反,自一殺。

廣陵王荊誼自一殺。

又曰:成德侯朱鮪玄孫朱祀坐殺人,國除。

昌成侯桓公孫述坐與楚謀反,國除。

又曰:魏成、曾純坐訐訕,國除。

山桑侯王常孫廣坐楚事,國除。

利取侯畢尋玄孫守坐奸人一妻 ,國除。

首卿侯段普曾孫勝坐殺婢,國除。

夕一陽一侯邢崇孫之為賊所盜,亡印綬,國除。

廣平侯吳漢無後,國除。

穎一陽一侯祭遵無子,國除。

華嶠《後漢書》曰:傅俊子昌徙封蕪湖侯,建初中遭母憂,因上書,以國貧不之封,乞錢五萬,為關內侯。

肅宗貶為關內侯,竟不賜錢。

《魏志》曰:曹洪性吝,文帝少時求假不稱,恨之。

後犯罪當死,太后謂郭後曰:"今曹洪犯死,吾敕帝廢後。

"後泣涕請,乃得免前官削爵土。

又曰:彭城王據坐私遣人詣中尚方作禁物,削戶二千。

申王袞、楚王彪併入朝,犯京都禁,削縣戶。

又曰:楚王彪坐王陵同謀延彪都許昌,遣御史案驗收治,使自圖,乃自一殺。

又曰:黃初三年,臨淄侯植監國;謁者灌均希旨,奏植酒悖,劫脅使者。

有司奏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為安都侯。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