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後魏書·序紀》曰: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

○後魏諸帝

《後魏書·序紀》曰: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

昌意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

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

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

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

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於弱水之北,民賴其勳,帝舜嘉之,命為田祖。

爰歷三代,以及於秦,薰鬻、獫狁、山戎、匈一奴一之屬,累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一交一 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

積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諱屯立。

聰武明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成帝崩,節皇帝諱貸立。

節帝崩,其後四世,宣帝諱推寅立,南遷大澤,方千餘里,厥土昏冥沮洳。

謀更南徙,未行而崩。

其後六世,獻皇帝諱鄰立。

時有神人言於國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復徙居。

"帝時年衰老,乃以位授子。

聖武帝諱詰汾。

獻帝命令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

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

始居匈一奴一之故地。

其遷徙策略,多出宣、獻二帝,故時人並號曰:"推寅"。

蓋俗雲"鑽研"之義。

初,聖武帝常率數萬騎田於山澤,欻見輜軿自天而下。

既至,見美婦人,侍衛甚盛。

帝異而問之,對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

"遂同宿。

旦,請還,曰:"明年同時,復會於此。

"言終而別,去如風雨。

及期,帝至先所游處,果復相見。

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善視之。

子孫相承,當世為帝王。

"語訖而去。

即始祖神元皇帝也。

故時人諺曰:"詰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

"帝崩。

始祖神元皇帝立,諱力微,生而聰睿。

元年,歲在庚子。

先是,西部內侵,國民離散,依於沒鹿回部大人竇賓。

始祖有雄傑之度,時人莫測。

後與賓攻西部,賓軍敗,失馬步走,始祖使人以所乘駿馬給之。

賓歸,令其部內求與馬之人賞,當加重賞,始祖隱而不言。

賓後知大驚,將分國之半,以奉始祖,始祖不受,乃進其愛女。

賓猶思報恩,固問所欲。

賓臨終戒其二子,使謹奉始祖。

其子不從,乃一陰一謀為逆。

始祖召而殺之,盡並其眾,諸部大人悉皆從服,控弦士馬二十餘萬。

三十九年,遷於定襄之盛樂。

始祖乃告諸大人曰:"我歷觀前世匈一奴一、蹋頓之徒,苟貪財利,抄掠邊民,雖有所得,而多其死傷,復不足相補,更招寇讎,百姓塗炭,非長計也。

"於是與魏和親。

四十二年,遣子文帝如魏,且觀風土。

是歲魏景元二年也。

文皇帝諱沙漠汗,以國太子留洛一陽一,為魏賓之冠。

魏晉禪代,和好仍密。

始祖春秋已邁,帝以父老求歸,晉武帝具禮護送。

四十八年,帝至自晉。

五十六年,帝復如晉;其年冬,還國。

晉遺帝錦、罽、繒、采、綿、絹諸物,咸豐厚,車牛馬百乘。

行達并州,晉征北將軍衛瓘,以帝為人雄異,恐為後患,乃密白晉帝,請留不遣。

晉帝難於失信,不許。

瓘復請以金帛賂國之大人,令致間隙,使相厄害。

晉帝從之,遂留帝。

於是國之執事及部人皆受瓘貨。

五十八年,方遣帝。

始祖聞帝歸,大悅,使諸部大人詣一陰一館迎之。

酒酣,帝仰視飛鳥,謂諸大人曰:"我為女曹取之。

"授彈飛丸,應弘而落。

時國俗無彈,眾鹹大驚,並先馳還。

始祖曰:"我子既歷他國,進德何如!"皆對曰:"太子才藝非常,引空弓而落飛鳥,似得晉人異法怪術,亂國害民之兆,惟願察之。

"自帝在晉之後,諸子愛一寵一 日進,始祖年逾期頤,頗有所惑,聞大人語,意乃有疑。

因曰:"不可容者,便當除之。

"於是諸大人乃馳詣塞南,害帝。

後乃追諡焉。

始祖尋崩,凡享國五十八年,年一百四歲。

太祖即位,尊為始祖。

章皇帝諱悉鹿立,始祖之子也。

享國九年而崩。

平皇帝諱綽立,章帝之少弟也。

雄武有智略,威德復舉。

享國七年而崩。

惠帝諱弗立,文帝少子也,聰哲有大度,為諸父兄所重。

政崇寬簡,百姓懷服,即位一年崩。

昭皇帝立,諱祿官,始祖神元之子也。

九年,分國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東,在上谷北,須源之西,東接宇文部,以文帝之長子桓皇帝諱猗迤統一部,居代郡之參合陂北;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諱猗盧統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

自始祖以來,與晉和好,百姓乂安,財畜富實,控引騎士四十餘萬。

十年,晉惠帝為成都王穎逼留在鄴。

匈一奴一別種劉淵反於離石,號漢王。

并州刺史司馬騰來乞師。

帝與桓帝同時大舉以助之,大破淵眾於西河、上一黨一 。

晉假桓帝大單于,金印紫綬。

是歲,桓帝崩。

帝英傑魁岸,馬不能勝。

常乘安車,駕大牛,牛角容一石。

帝曾中蠱,嘔吐之地仍生榆木。

參合陂土無榆樹,故世人異之,至今傳記。

十三年,昭帝崩。

是歲,羯一胡一 石勒與晉馬牧帥汲桑反。

穆皇帝天資英特,勇略過人,昭帝崩後,遂總攝三部,以為一統。

元年,劉淵僣帝,自稱大漢。

三年,晉并州刺史劉琨遣使,以子遵為質。

又遣使乞師救洛一陽一,帝遣步騎二萬助之,晉大傅東海王司馬越辭以洛中饑饉,師還。

是年,劉淵死,子聰僣立。

五年,劉琨遣使乞師以討劉聰、石勒。

帝以琨忠義,矜而許之。

會聰遣其子粲攻洛一陽一,害琨父母而據其城,琨來告難,帝大怒,遣長子六修、桓帝子普根,及衛瓘、范班、姬澹等為前鋒,帝統大眾二十四萬為後繼。

粲懼,棄輜重,突圍遁走。

縱騎追斬其將劉儒、劉豐,伏一屍一數百里。

琨來拜謝,帝以禮待之。

琨固請進軍,帝曰:"吾不早來,致卿父母見害,誠以後時相愧,今卿已復州境,然吾遠來,士馬疲弊,且待後期,賊豈可盡乎?"與琨馬牛羊各千餘,車牛百乘,金百鎰,又留勁銳戍之而還。

六年,城盛樂以為北都,修故平城以為南郡。

帝登平城西山,望觀地勢,乃更南百里,於灅水之一陽一黃瓜堆築新平城,晉人謂之小一平城,使長子六修鎮之,統領南部。

九年,帝召六修不至,帝怒,討之,失利,乃微服民間,遂崩。

普根先守外境,聞難來赴,攻六修,滅之。

普根立,月餘而薨也。

平文皇帝諱鬱律立,惠帝之子也。

二年,西兼烏孫故地,東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馬將有百萬。

劉聰死焉。

淵族子曜僣立。

帝聞晉愍帝為曜所害,顧謂大臣曰:"今中原無主,天其資我乎?"劉曜遣使請和,帝不納。

是年,司馬叡稱大位於一江一 南。

五年,桓帝后以帝得眾心,恐不利於己子,害帝,遂崩,大人死者數十人。

天興初,尊曰太祖。

惠皇帝諱賀辱立,桓帝之中子也。

未親政事,太后臨朝,遣使與石勒通和,時人謂之女國使。

四年,帝始臨朝。

五年崩。

煬皇帝諱紇那立,惠帝之弟也。

五年出居於宇文部。

賀蘭及諸部大人,共立烈帝。

烈皇帝諱翳槐立,平文之長子也。

石勒遣使來和,帝遣弟昭成皇帝如襄國。

二年,石勒僣立,自稱大趙王。

烈皇帝崩,昭武皇帝諱什翼犍立,平文之次子也。

生而奇偉,寬仁大度,喜怒不形於色。

身長八尺,隆準龍顏,立發委地,臥則乳垂至席。

烈帝崩,顧命曰:"必迎立什翼犍,社稷可安。

"烈帝崩,帝弟彌乃自詣鄴奉迎,與帝俱還。

建國元年十一月,帝即位於繁畤之北,時年十九。

二年春,始置百官,分掌眾職。

八年,張駿私置假涼王。

十三年,魏郡人冉閔,殺石鑒僣立。

十四年,氐苻健僣稱天王,自號大秦。

十五年,慕容俊滅冉閔,僣稱尊號。

二十七年春,車駕還雲中。

冬十一月,討沒歌部,破之,獲牛馬羊數百萬頭。

三十四年春,長孫斤謀反,伏誅。

斤之反也,拔刃向御座,太子獻明皇帝諱實格之,傷脅。

夏五月,薨,後追諡焉。

秋七月,皇孫珪生,大赦。

三十九年,苻堅遣其大司馬苻落率眾二十萬,朱彤、張蠔、一鄧一 羌等諸道來寇,侵逼南境。

冬十一月,白部、獨孤部御之,敗績。

南部大人劉庫仁走雲中。

復遣庫仁率騎十萬逆戰於石子嶺,王師不利。

帝時不豫。

十二月,至雲中,旬有二日,帝崩,時年五十七。

太祖即位,尊曰高祖。

帝雅性寬厚,智勇仁恕,時國中少繒帛,代人許謙盜絹二匹,守者以告,帝匿之,謂燕鳳曰:"吾不忍視謙之面,卿勿洩言,謙或慚而自一殺,為財辱士,非也。

"

○太祖道武皇帝

《後魏書》曰:大祖道武皇帝,諱珪,昭成皇帝之嫡孫,獻明皇帝之子也。

母曰獻明賀皇后,初因遷徙,遊子雲澤,既而寢息,因夢日出室內,寤而見光自牖屬天,欻然有感。

以建國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太祖於參合陂北,其夜復有光明。

昭成大悅,群臣稱慶,大赦,告於祖宗。

保者以帝體重倍於常兒,竊獨奇怪。

明年,有榆生於埋胞之坎,後遂成林。

弱而能言,目有光曜,廣顙大耳,眾鹹異之。

年六歲,昭成崩。

元年,葬昭成皇帝於金陵,營梓宮,木材盡生成林。

帝雖沖幼,而嶷然不群,劉庫仁常謂其子曰:"帝有高天下之志,興復洪業,光揚祖宗者,必此王也。

"登國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會於牛川。

復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以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

班敘勳舊各有差。

夏四月,改稱魏王。

是歲,慕容垂僣稱皇帝於中山,自號大燕。

姚萇僣稱皇帝於長安,自號大秦。

六年秋七月,講武於牛川。

慕容永使其大鴻臚慕容鈞奉表勸進尊號。

冬十月,北征蠕蠕,(如蠢切。

)追之,及於大磧南商山下,大破之,班賜從臣各有差。

十有二月,出居於馬邑。

是歲,起河南宮。

七年秋八月,行幸漢南,仍築巡台。

八年春正月,帝出南巡。

二月,幸羖羊原,赴白樓。

皇始元年春正月,大蒐於定襄之虎山。

三月,慕容垂來寇桑乾川。

陳留公元虔先鎮平城。

時帝徵兵未集,虔率麾下邀擊,失利,死之。

垂遂至平城西北,逾山結營,聞帝將至,乃築城自守。

疾甚,遂遁走,死於上谷。

子寶迎喪而還,至中山乃僣立。

秋七月,左司馬許謙上書勸進尊號,帝始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蹕,於是改元。

八月,治兵於東郊。

大舉討慕容寶,帝親勒六軍四十餘萬,南出馬邑,逾於句注,旌旗駱驛二千餘里。

寶并州牧遼西王農棄城東遁,并州平。

初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將軍、刺史、太守,尚書郎已下悉用文人。

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納,諸王、大夫詣軍門者,無少長,皆引入賜見,存問周悉,人得自盡,苟有微能,鹹蒙敘用。

冬十月,車駕出井陘。

十一月,進軍中山,引騎圍之。

二年春正月,饗群臣於魯口。

慕容寶遣其左衛將軍慕容騰寇博陵,殺中山太守及高一陽一諸縣令長,抄掠租運。

是時,信都未下。

帝乃進軍,引騎圍之。

寶將軍張讓、護軍將軍徐超率將吏以下舉城降。

寶聞帝幸信都,乃趣博陵之深澤,屯滹沱水,遣弟賀麟寇楊城。

三月,車駕次於盧一奴一。

寶遣使求和解焉。

仍請割常山以西奉魏,乞守中山以東,帝許之。

已而寶背約,辛亥,車駕次中山,命諸將圍之。

是夜,寶弟賀麟將妻子出走西山。

寶見賀麟走,恐先據和龍,壬子夜,遂將其妻子及兄弟親族數千騎北遁。

城內共立慕容普鄰為主。

麟復入中山,殺普鄰而自立。

九月,賀麟饑窮,率三萬餘人出寇新市。

甲子晦,帝進軍討之,太史令晁崇奏曰:"不吉。

"帝曰:"其義雲何?"對曰:"昔紂以甲子亡,兵家忌之。

"帝曰:"紂以甲子亡,周武不以甲子勝乎?"崇無以對。

冬十月,帝進軍新市,賀麟退阻泒水,依漸洳澤以自固。

甲戌,帝臨其營,戰於義室塢,大破之,斬首九千餘級。

賀麟單馬走西山,遂奔鄴,慕容德殺之。

甲申,中山平。

丁亥遣三萬騎赴衛王儀將以攻鄴,天興元年春正月,慕容德走保滑台,克鄴,車駕幸鄴,巡登台榭,觀覽宮城,將有定都之意。

乃置行台,以龍驤將軍日南公和跋為尚書,與左丞賈尋率郎吏及兵五千人鎮鄴。

車駕自鄴還中山,所過存問百姓。

詔大軍所在州郡,復貲租一年,除山東民租賦之半。

車駕將北還,發卒萬人治直道,自望都鐵關鑿恆嶺至代五百餘里。

六月,詔有司議定國號。

群臣奏曰:"昔周秦以前,帝王居所生之土,有國有家,及王天下,即承為號。

自漢以來,罷侯置守,時無世繼,其應運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資。

今國家萬世相承,啟基雲代。

臣等以為若取長遠,應以代為號。

"詔曰:"昔朕遠祖,總御幽都,控制遐國,雖踐王位,未定九州。

迨於朕躬,處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諸乏之主。

民俗雖殊,撫之在德,故躬率六軍,掃平土宇,凶逆蕩除,遐邇率服。

宜仍先號,以為魏焉。

"秋七月,遷都平城,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

八月,詔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經術,標道裡,平五權,較五量,定五度。

冬十月,起天文殿。

十有一月,詔尚書吏部郎中一鄧一 淵典官制,立爵品,定律呂,協音樂;儀曹郎中盧謐撰郊廟、社稷、朝覲、饗宴之儀;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申科禁;太史令晁宗造渾儀,考天象;吏部尚書崔玄伯總而裁之。

十有二月,帝駕臨於天文殿,太尉、司徒進璽綬,百官咸稱萬歲。

大赦,改年。

追尊成皇帝已下及後號謚。

樂將用皇始之舞。

詔有司議定行次,尚書崔玄伯等奏從土德,服色尚黃,數用五,未社辰臘,犧牲用白,五郊立氣,宣贊時令,敬授民時,行夏之正。

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傑、吏民二千家於代都。

二年春正月,初祠上帝於南郊,以始祖神元皇帝配,降壇視燎,成禮而反。

二月,破高車,以所獲之眾起鹿苑於南台一陰一,北距長城,東苞白登,屬之西山,廣輪數十里,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為三溝,分流宮城內外。

己穿鴻雁池。

三月初,令《五經》群書各置博士,增國子太學生員三千人。

秋七月,起天華殿。

大閱於鹿苑,饗賜各有差。

冬十月,太廟成,遷神元、平文、昭成、獻明皇帝神主於太廟。

三年三月戊午,立皇后慕容氏。

是月,穿城南渠通於城內,作東西魚池。

夏四月,姚興遣使朝貢。

五月,車駕東巡,遂幸涿鹿,遣使者以太牢祀帝堯、帝舜廟。

七月,車駕還宮。

起大中殿及雲母堂、金華室。

四年三月,帝親漁,薦於寢廟。

五月,起紫極殿、玄武樓。

冬十二月,集博士儒生,比眾經文字,義類相從,凡四萬餘字,號曰《眾文經》。

六年冬十月,起西昭一陽一殿。

乙卯,立皇子嗣為齊王,加車騎大將軍,位相國。

是年,島夷桓玄廢其主司馬德宗而自立,僣稱大楚。

天賜三年九月,幸漢南鹽池。

至漠中,觀天鹽池。

六年夏,帝不豫。

初,帝服寒食散,自太醫令一陰一美死後,藥數動發,至此愈甚。

而災變屢見,憂懣不安,或數日不食,或不寢達旦。

歸咎群下,喜怒乖常,謂百寮左右,曰人不可信,慮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

追思既往成敗得失,終日竟夜獨語不止,若傍有鬼物對揚者。

朝臣至前,追其舊惡便見殺害,其餘或以顏色變動,或以喘息不調,或以行步乖節,或以言辭失措,帝皆以為懷惡在心,變見於外,乃手自毆擊,死者皆陳天安殿前。

於是朝野人情各懷危懼,有司廢怠,莫敢相督攝,百工偷劫,盜賊公行,巷裡之間人為稀少。

帝亦聞之,曰:"朕故縱之使然,待過災年,當更清治之耳。

"冬十月,帝崩於天安殿,在位十四年,時年三十九歲。

先時國內有讖曰:"珪厄清河死萬人。

"帝破滅清河郡,手殺萬人以厭之,夜恆變易寢處,人莫得知,惟愛妾萬人知處。

帝子清河王紹與萬人通,懼罪,同害帝。

帝歎曰:"清河萬人,乃是汝耶!"元帝立誅紹及萬人。

永興二年,九月,上謚宣武皇帝,葬於盛樂金陵,廟號太祖。

太常五年,改謚曰道武。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