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釋名》曰:熱,爇也,如火之燒爇也。或曰,暑,煮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

太平御覽

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

○熱

《釋名》曰:熱,爇也,如火之燒爇也。

或曰,暑,煮也,如煮物也。

《說文》曰:溽,濕暑也。

《易》曰:暑往則寒來。

《書》曰:哲時燠若。

又曰:豫恆燠若。

(君行逸豫,常暖順之。

)

《詩》曰: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禮》曰:季夏之月,土潤溽暑。

(鄭玄注曰:潤溽塗濕。

)

又曰:仲春行夏令,則國乃大旱,暖氣早來。

又曰:仲秋行夏令,則其國火災,寒熱不節。

《漢書》曰:罽賓國,武帝時剽殺漢使,成帝時復遣使奉獻謝罪。

杜欽說大將軍王鳳,不令使(上聲。

)使(去聲。

)向罽賓國,曰:"此國道經大小頭痛之山,赤土熱身之阪,令人頭痛嘔吐。

"

《唐書》曰:代宗時有迎涼草、鳳首木,迎涼草干如竹,葉細於杉,乾枯而未嘗凋落,盛暑而刺之窗戶間,則涼風自至。

《易稽覽圖》曰:夏至之後三十日極一溫一 。

京房《易飛候》曰:有雲大如車蓋十餘,此一陽一火之氣,必暑,有暍者。

(暍音謁。

)

《禮斗威儀》曰:君喜怒無常時則常熱。

《五經通義》曰:冬至一陽一動於下,推一陰一而上之,故大寒於上;夏至一陰一動於下,推一陽一之上,故大熱於上。

故《易》云:"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日在牽牛則寒,在東井則暑。

牽牛外宿遠人故寒,東井內宿近人故一溫一 也。

《白虎通》曰:夏至一陰一始起,反大熱何?一陰一起一陽一氣推而上,故大熱也。

又曰:至人神矣,入大澤不濡,焚而不能熱也。

又曰:暍者反凍於冷風。

《管子》曰:善為國者,使農寒耕而熱耘。

《淮南子》曰:熱焦沙,寒凝水。

《抱朴子》曰:洪從祖仙公每大醉及夏天盛熱,輒入深淵之底,一日許乃出,以能閉氣胎息故耳。

又曰:或問不熱之道曰:或服玄冰丸,或服飛霜散。

幼子伯、王仲都用此方也。

《桓子新論》曰:元帝被病,廣求方士,漢中送道人王仲都者。

詔問所能。

對曰:"但能忍寒暑耳。

"因為待詔,至夏天大暑日,使暴坐,又環以十爐鑄火,不言熱,而身汗不出。

《益州記》曰:瀘水即武侯渡處,水有熱氣,暑不敢行。

《廣州志》曰:南方炎洲,炎氣薰數萬里為瘴。

又曰:南方地暑熱,一交一 趾麥不成秀,蒜不生,蕪菁無根。

《括地圖》曰:天毒國最大暑熱,夏草木皆干死,民善收水以避,將暑,常入寒泉之水。

《語林》曰:劉真長見王丞相,時盛夏,王公以腹熨彈棋局,曰:"何乃渹?"(吳人以冷為渹。

渹音楚敬切。

)劉既出,人問見王公如何?對曰:"未見他異,惟作吳語耳。

"

《山海經》曰:壽林之國,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世說》曰:荀奉倩與婦至篤。

冬月,婦病熱,倩乃出庭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

《黃帝素問》曰:黃帝問岐伯曰:"人傷於寒而轉為熱,何也?"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

《楚辭招魂》曰:東方不可託些,(些,語助,蘇賀切。

)十日代出,流金礫石些。

(鑠,銷也。

言東方有扶桑之木,十日並在其上,其熱酷烈,金石剛皆為銷鑠也。

)彼皆集之,魂往必釋些。

(釋,解也。

魂往必解爛。

)

宋鮑照《苦熱行》曰:赤阪橫西阻,火山燃南威。

身熱頭且痛,烏鳥魂未歸。

湯泉發雲澤,焦煙起石沂。

日月有恆昏,雨霧未嘗晞。

丹蛇逾百尺,玄蜂盈十圍。

含沙射流影,吹蠱病行暉。

瘴氣晝焦體,胔露夜沾衣。

饑猿莫暇食,晨禽不敢飛。

毒一婬一尚多死,渡瀘寧具腓。

(病也。

)生軀蹈死地,昌志登禍機。

魏王粲《大暑賦》曰:或赫火戲以癉炎,或郁術而燠蒸,獸狼望以倚喘,鳥垂翼而弗翔。

根生苑而焦炙,豈含血而能當。

仰庭槐而嘯風,風既生其如湯。

氣呼吸以袪暍,汗雨下而沾裳。

就清泉以自沃,猶淟涊而不涼。

體煩茹以於悒,心情悶而窘惶。

又曹植《大暑賦》曰:大暑赫其遂蒸,元服革而尚黃。

蛇拒鱗於靈窟,龍解角於皓蒼。

遂乃一溫一 風赫火戲,草木垂干。

山拆海沸,沙融礫爛。

飛魚躍渚,潛黿浮岸。

鳥張翼以遠棲,獸一交一 逝而雲散。

晉傅鹹《感涼賦》曰:踐朱明之中月,暑郁隆以肇興。

赫融融以彌熾,乃沸海而焦陵。

嵇含《困熱賦序》曰:夫閏於夏則崇暑,在冬則增寒。

永熙元年,閏在仲夏,三伏之節始奏,商秋之辰未期。

余以下裡貧生,居室卑陋,小巷不來清風,短廡不足增蔭,外困流汗,內懷煩旰。

歎彼夏屋之士,口饜珍味,體逸高廊。

並天而寒暑殊,同世而憂樂異。

卞伯玉《大暑賦》曰:體沸灼乎如燎,汗流瀾兮珠連。

程曉詩曰: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

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

今世能襶(能音柰,襶音戴。

)子,觸熱到人家。

主人聞客來,顰蹙(子六切。

)奈此何,謂當行起去,安坐止跘跨。

(跘音盤,跨音誇。

)所說了無急,踏吟一何多。

疲倦向之苦,甫問居極那。

搖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

莫謂此小事,亦是人一瑕。

傳戒諸高明,熱行宜見呵。

晉傅玄詩曰:朱明運將極,溽暑晝夜興。

裁動四支廢,舉身若山陵。

珠汗洽玉體,呼吸氣鬱蒸。

塵垢自成泥,素粉隨手凝。

魏曹植《九詠》曰:一溫一 風翕兮煎沙石,(翕,熱貌也。

)鳥罔竄兮獸無跖。

(跖,之石切,足履踐我也。

言天暖石、焦地、熱鳥無所逃,獸無所蹈履也。

)

○寒

《釋名》曰:寒,捍也,捍格也。

《說文》曰:{雨執},寒也。

從雨,執聲。

又曰:凜、清,寒也。

({雨執},丁念切。

)

《書》曰:曰休征,曰謀,時寒若。

曰咎徵,曰急,恆寒若。

(孔安國曰:君能謀,則時寒順之。

君行疾,則常寒順之。

)

又曰: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詩》曰:一之日觱發,(風寒也。

)二之日栗烈。

(寒氣也。

)

又《邶風序》曰:《北風》,刺虐也。

衛國並為威虐,百姓不親,莫不相攜持而去焉。

《詩》曰:北風其涼,雨雪其滂。

(北風,寒涼之風也。

滂,盛貌也。

箋云:寒涼之風病害萬物,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亂而去。

)

《禮記》曰: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

此天地之義象也。

又:《月令》曰:仲春行秋令,則寒氣總至。

又曰: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鄭玄曰:丑為牛言歲正者也,送猶畢也。

)

又曰:九月中氣,是月也,霜始降,則百工休。

(謂膠漆作停。

)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人力不堪,其皆入室。

(霜降後清風戒寒,將以令人入室。

)

又曰:孟冬行夏令,則國多暴風,(巽為風,立夏巽用事,故行夏令則多暴風。

)方冬不寒,(夏氣干時,方冬而一溫一 。

)蟄蟲復出。

(蟲以寒蟄,一溫一 而復出。

)

又曰:大寒之日,雞始乳,雁北向。

又曰:是月也,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又曰: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

《傳》曰:楚莊王圍蕭。

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

《史記》曰:須賈見范雎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為人傭賃。

"須賈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范叔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以賜之。

《漢書》曰:上聞韓王信降匈一奴一,上自將擊之,連戰乘勝逐北至樓煩,會天寒,士卒墮指者十二三。

又曰:邴吉為廷尉,時有老人年八十餘無子,妻死娶後妻生一子,而翁老死,其子年數歲,有前妻女曰:"非我父之胤。

"遂上聞。

吉曰:吾聞老人之子而不耐寒,日中無影。

遂令驗之,皆如其言。

又曰:晁錯上書曰:夫一胡一 貉之地,積一陰一之處也。

木皮三寸,(文穎曰,土地寒故也。

)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

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

又曰:王莽天鳳四年八月,莽親之南郊鑄作威鬥。

鑄日大寒,百官人馬有凍死者。

又曰:雲南郡有熊倉山,特寒。

四月五月中,猶積雪皓然。

謝承《後漢書》曰:盛夏多寒,韋彪上疏諫曰:"臣聞治政之本,必順一陰一陽一。

伏見立夏以來,當暑而寒,迨刑罰刻急,郡國不時令之所致也。

"

《東觀漢記》曰:王郎起兵,上自東南馳,夜至無蔞亭,時天寒冽,眾皆饑疲。

馮異上豆粥。

明旦上謂諸將曰:"昨得公孫豆粥,(馮異,字公孫。

)饑寒俱解。

"

《續漢書·五行志》曰:獻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風如冬時。

又曰: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東萊、琅琊井中冰厚尺餘,大有年。

又曰:窮谷之地,固一陰一沍寒。

《趙書》曰:汲桑,六月盛暑,重裘累茵,使人扇之,患無清涼,斬扇者。

軍中謂之謠曰:一奴一為將軍何可羞,六月累茵披貂裘,不識寒暑斬人頭。

《易稽覽圖》曰:冬至之後三十日極寒。

京房《易妖占》曰:春夏寒,政教急。

又京房《易傳》曰:有德遭險,茲謂逆命,厥異春寒。

《春秋運斗樞》曰:日行失,則雖當燠反寒。

《春秋考異郵》曰:繆公即位,仲夏大寒冰。

錯亂甚也。

《老子》曰:躁勝寒,靜勝熱。

《文子》曰: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

《一屍一子》曰:雨雪,楚莊王披裘當戶曰:"我猶寒,彼百姓賓客甚矣。

"乃巡國中,求百姓賓客之無居宿絕糧者賑之。

國人一大悅。

又曰:朔方之寒,冰厚六尺,木皮三寸,北極左右,有不釋之冰。

《晏子》曰:景公時,雪三日,公被狐白裘。

晏子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不寒!"晏子曰:"古之賢君,飽而知人饑,暖而知人寒。

"公曰:"善!"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

又曰:景公起大台,歲寒,役人凍死者有焉。

《管子》曰:大寒大暑,大風大雨,其至不時,此謂四刑。

《淮南子》曰:北方有北極之山,曰寒門。

(積寒所在,故曰寒門。

)%

又曰:夏蟲不可與語寒。

(蜩蟬不知寒雪。

)

又曰:青女,(天神青女玉女。

)仲春二月之夕,乃閉其寒。

《呂氏春秋》曰:衛靈公天寒鑿池。

苑春曰:"天寒恐傷民。

"公曰:"寒哉?"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取火,是故不寒。

民衣弊不苴,君則不寒,民則寒矣。

"公曰:"善,"命罷役。

左右曰:"是德必歸於春,不可。

"公曰:"春而有之善,乃寡人之善也。

"衛人悅,當時謂公得君道矣。

又曰:冬之德寒。

又曰: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淮南子》又載也。

)

《國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火,心星。

清風,寒風也。

)清風至而修城郭。

《戰國策》曰:田單為齊相,過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不能行。

單乃解裘衣與之。

襄王曰:"單之厚施,欲取我國乎?"有貫珠者聞之,曰:"不如因以為己。

"下令曰:"寡人憂民之寒,單解裘衣與之,稱寡人之意。

"於是閭裡相與語曰:"單之愛人,乃王之教也。

"

《周書時訓》曰:小寒之日,雁不北向,民不懷王;鵲不治巢,國家不寧;雉不始鴝,國乃大水。

大寒之日,雞不乳,一婬一女亂男;鷙鳥不厲,國不除兵;水澤不堅,言乃不從。

《說苑》曰:國有五寒,而水凍不與焉。

一曰政外,二曰女廣,三曰謀洩,四曰不敬卿士而國敗,五曰不能治內而務外。

此五者一見,惟禍無福。

桓譚《新論》曰:元帝時,漢中送道人王仲都,能忍寒。

乃於盛寒日令袒衣,載以駟馬,於昆明湖上環對而走,御者厚衣狐裘甚寒,而仲都獨無變色,此耐寒也。

《方言》曰:互,寒也。

《論衡》曰:說寒一溫一 者曰:人君喜則一溫一 ,怒則寒。

又曰:河東項曼都好道學仙,去家三年而返。

曰:"去時有數仙人將上天,離月數里而上月之旁,其寒淒淒。

"

《穆天子傳》曰:天子游黃室之丘,日中大寒雨雪,有凍死人,天子作黃竹詩以愍之。

《葛仙公別傳》曰:公與客談語,時天大寒。

仙公謂客曰:"居貧不能人人得爐火,請作一大火,共致暖者。

"仙公因吐氣,火赫然從口出,須臾火滿屋,客皆熱,脫一衣 。

《孝子傳》曰:閔子騫事後母,絮騫衣以蘆花,御車,寒失紖,父怒笞之,後撫背之衣單,父乃去其妻。

騫啟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

《石虎別傳》曰:十三年春二月,虎率三公九卿躬耕籍田,後率二夫人命婦,先蠶近郊。

是歲八月雨雪大寒,行旅凍死。

《鍾離意別傳》曰:嚴遵昔與光武俱為諸生,暮夜宿息,二人寒不得寢臥。

更相謂曰:後日豪貴,憶此勿相忘。

別後數年,光武有天下,征遵不至也。

《西京雜記》曰:淮南王好方士,士皆以術見,噓吸為寒暑。

劉向《別錄》曰:燕地寒谷,不生五穀,鄒衍吹律以暖之,乃生禾黍,因名黍谷。

《廣志》曰:挹樓國地寒,人多穴居也。

又曰:北方寒,冰厚三尺,地凍入一丈,氣出口為凌,馬首常創。

《洪範五行傳》曰:秦始皇九年四月寒凍,民有死者。

又曰:聽不聰,事不謀,厥罰恆寒。

《晉朝雜事》曰:永寧二年十二月大寒,凌破河橋。

又曰:大興四年大寒,傷民冰厚,時王敦肆亂,殺戮忠良。

《神異經》曰:北方有層冰萬里,厚百丈,下有鼷在鼠冰下土中,其形如鼠,食冰草,肉重萬斤,作脯食之已熱,其毛長八尺,可以為褥,臥之可以卻寒。

又曰:東南方海中烜(興遠切。

)洲上有湖,其中惟有鯽魚,長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風寒。

(尋一陽一有林湖,鯽魚大二尺餘,食之肥美,可以巳已寒。

)

《黃帝素問》曰:地氣上為寒。

《太公金匱》曰:武王伐紂,紂駐洛邑,天一陰一寒,雨雪十餘日。

漢張奐《與延篤書》曰:太一陰一之地,冰厚三尺,木皮三寸,風威寒冽,損肌傷骨,非老憊者所堪,而復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眾艱罄集,不可一二而言也。

後漢張衡《思玄賦》曰:逼區中之隘陋兮,將北度而宣游。

(宣,遍也。

)行積冰之皚皚兮,清泉沍而不流。

(沍,凍也。

)寒風淒其永至兮,拂穹岫之一騷一騷一。

玄武縮於殼中兮,螣蛇冤而自糾。

(龜與蛇一交一 曰玄武也。

)魚矜鱗而並凌兮,鳥登木而失條。

(凌,冰也。

)

晉潘岳《寡一婦 賦》曰:夜漫漫以悠悠兮,寒淒淒以凜凜。

魏應璩《新詩》曰:嵐山寒折骨,面目盡生瘡。

(嵐山,羌中山名。

)

傅玄詩曰:季冬時慘烈,猛寒不可勝。

嚴風截人耳,素雪隨地凝。

床 上飛霜起,波中自生冰。

未夕結重衾,崇朝不敢興。

又:陸機《樂府苦寒行》曰:北遊幽朔城,涼野多險艱。

俯入穹谷底,仰陟高山盤。

凝冰結重澗,積雪被長巒。

一陰一雲與巖側,悲風鳴樹端。

不睹白日景,但聞寒鳥喧。

猛虎憑林嘯,玄猿臨岸歎。

夕宿喬木下,慘愴恆鮮歎,渴飲堅冰漿,饑啖零霜餐。

又:《連珠》曰:沉寒凝海,不能結風。

《琴操》曰:曾子嘗耕於泰山之下,遭天雨雪寒凍,旬日不得歸,乃作憂思歌也。

宋袁淑《七言詠寒雪》曰:渚幽寒兮石煙聚,日華收兮山氣深。

邊亭哀兮夜燧滅,孤松振兮空岫吟。

魚戢鱗兮鳥矜翰,虹蟄火兮龍藏金。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