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六典》曰:衛卿之職,掌邦國器械、文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

太平御覽

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

○衛尉卿

《六典》曰:衛卿之職,掌邦國器械、文物之事,總武庫、武器、守宮三署之官屬;少卿為之罰凡大祭祀、大朝會,則供具羽儀、節鉞、金戟、帷帟、茵蓆之屬。

《漢書·百官表》曰:衛尉,秦官也,掌宮門衛屯兵。

漢因之。

景帝初,更名中大夫,後元年改為衛尉。

《東觀漢記》曰:光武二十三年,太尉鮑昱兼衛尉。

永元三年,司徒丁鴻兼衛尉。

《後漢書》曰:銚,(音遙。

)期字次況,穎川人也。

拜衛尉卿,期重於信義,憂國憂主,其有不得於心,必犯顏諫諍。

《續漢書》曰:一陰一興為衛尉,每諸將出征伐,身行勞問,無所愛惜。

又曰:馬光字叔山,為衛尉卿。

上以光謹敕小心,周密畏慎,特親異之。

又曰:竇固字孟孫,為衛尉卿。

兩宮宿衛見重當時,仁厚謙恭,甚有名稱。

又曰:趙喜字伯一陽一,為衛尉,盡心事上,夙夜匪懈。

母沒,上疏乞守服,不許,遣使釋服。

又《百官志》曰:衛尉卿,秩中二千石,掌官服、衛士、公車令、百官衛士、左右都虞候、宮掖門司馬皆屬焉。

《魏志》曰:辛毗為衛尉,清平。

與徐邈、一胡一 質,皆以憂國忘私,不營產業,賜穀二千斛、錢三十萬,佈告天下。

又曰:田預為并州刺史。

征為衛尉。

屢乞遜位,司馬宣王以預克壯,書諭未聽。

預書答曰:"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遂因稱疾。

又曰:辛毗字佐治,為衛尉卿。

帝方修殿捨,毗諫曰:"詩云: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

《吳志》曰:嚴畯為孫權立吳及稱尊號。

畯嘗為衛尉,祿賜皆散之親戚知故,家常不充。

《晉書》曰:石崇拜衛尉,與潘岳諂事賈謐。

謐與之親善,號"二十四友。

"廣成君每出,崇降車路左,望塵而拜,其佞如此。

《宋書》曰:南郡王義宣子恢為侍中,領衛尉。

晉氏過一江一 不置衛尉,世祖欲重城禁,故復置衛尉,自恢為始也。

《唐書·官品志》曰:衛尉卿位視侍中,掌宮門屯兵,卿每月、丞每旬行宮徼,糾察不法,統武庫令、公車司馬令。

《漢官解詁》曰:衛尉主宮闕之內,衛士於垣下為廬,各有員部。

凡居宮中者,皆置籍於門,按其姓名,有醫巫僦人當入者,本官長吏為封啟,傳審其印信,然後內之。

人有籍者,皆復有符,用木長二寸,以所長官兩字為鐵印分符。

當出入者,按籍畢,復齒符乃引內之也。

其有官位得出入者,令執御者各傳呼,前後以相通,從昏至晨分部行夜。

夜有行者輒前曰:"誰!誰!"若此不懈,終歲更始,所以重慎宿衛也。

《漢書舊儀》曰:衛尉寺在京內,一胡一 廣云:"宮闕之內,衛士於周垣下為廬者,若今之伏宿屋矣。

"

○武庫令

《六典》曰:武庫令掌藏邦國之兵仗器械,辨其名數,以備國用;丞為之罰

《漢書·百官表》曰:執金吾屬官,有武庫令。

又曰:杜欽為大將軍,武庫令職閒無事,欽所好也。

又曰:武庫令一人。

昔武王伐紂,散牛放馬,倒載干戈,韜以虎皮而藏諸武庫。

武庫之職,由來尚矣。

《續漢書》曰:武庫令一人,秩六百石,主兵器。

《晉書》曰:樂廣欲會荊楊士人,武庫令黃慶進陶侃於廣。

人或非之,慶曰:"此子終當遠到,復何疑也。

"

○守宮令

《六典》曰:守宮令掌邦國供帳之屬,辨其名物,會其出入。

凡大祭祀、大朝會及巡幸,則設王公、百官位於正殿南門外。

《續漢書》曰:少府屬官有守宮令、丞,主御紙筆墨及財物諸用,並封書泥之事。

《魏志》曰:荀彧字文若,年少時,南一陽一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

"舉孝廉,拜守宮令。

董巴《漢中官傳》曰:守宮,禁內署令,秩千石,在省內用中人,省外士人。

《齊職儀》曰:守宮,周掌捨之職,王行為帷宮,即其任也。

○公車令

《漢書》曰:張釋之為公車令。

《續漢書》曰:公車司馬令,掌宮南門。

凡吏民上書、四方貢獻及征詣公車者,皆掌之。

又曰:周垂字子居,拜侍御史、公車司馬令,不畏強禦,以是見怨於幸臣。

應劭《漢官儀》曰:公車司馬令,周官也,秩六百石,冠一梁,掌殿司馬門。

徼夜宮中,天下上事及闕下凡所徵召,皆總領之。

李邵以公車司馬入為侍。

○宗正卿

《六典》曰:宗正卿之職,掌九族、六親之屬籍,以別昭穆之序,並領崇玄署;少卿為之罰

《漢書》曰:宗正,秦官也。

(應劭曰:周成王時,形伯入為正。

)掌親屬。

又曰:劉德字路叔,修黃老術,有智略,少時數言時事,召見甘泉宮。

武帝謂之"千里駒"。

昭帝初為宗正丞,後為宗正卿。

德妻死,大將軍欲以女妻之,德不敢,畏盛滿也。

又曰:劉向字子政,元帝時蕭望之、周堪薦向宗室,忠直明經有行,為宗正。

《東觀漢記》曰:劉般字伯興,遷宗正。

在朝廷竭忠盡節,勤身憂國,夙夜不怠,數納嘉謀,州郡便宜,清淨畏慎,受職修治,振施宗族。

又曰:劉平字公子,以仁孝著聞。

永平三年,為宗正卿。

《後漢書》曰:劉軫字君文,梁孝王胤為宗正,卒官,遂代掌宗正焉。

《續漢書》曰:宗正卿一人,秩二千石,掌序錄王國嫡庶之次,及諸宗室親屬遠近,郡國歲計,上宗室名籍。

《晉起居注》曰:咸寧元年,以太中大夫王覽為宗正卿。

又曰:太始二年,以侍中中書監朱整為宗正卿。

《後魏書》曰:杜銓。

初,密太后父豹喪在濮一陽一,世祖欲命迎葬於鄴,謂司徒崔浩曰:"天下諸杜,何處望高?"浩對京兆為美。

世祖曰:"朕今方改葬外祖,意欲取京兆杜中長老一人,以為宗正,命營護凶事。

"浩曰:"中書博士杜銓,其家今在趙郡,是杜預之後,於今為諸杜最。

"即命詔之。

及見,銓器貌瑰雅,世祖感悅,謂浩曰:"此真吾所欲也。

"以為宗正。

《唐書·官品志》曰:宗正卿,位視列曹尚書,主皇室外戚之籍,以宗室為之。

《石氏星經》曰:宗正二星,在帝座東南。

《山公啟事》曰:羊祜忠篤寬厚,然不長理劇,宗正卿缺,不審可轉作否?

○宗正少卿

《後魏職令》曰:宗正卿第四品上,第二清用懿清和識參教典者,先盡皇宗,無則用庶姓。

○宗正丞

《六典》曰:宗正丞,掌判寺事。

○太僕卿

《六典》曰:太僕卿掌邦國廄牧、車輿之政令,總乘黃、典廄、典牧、章府四署及諸監、牧之官屬;少卿為之罰凡國有大禮及大駕行幸,則供其五輅屬車之屬。

《尚書·冏命》曰:穆王命伯冏為周太僕正,(伯冏戍名為太僕,作大御中大夫也。

)作《冏命》曰:"昔在文武,聰明齊聖,小大之臣,鹹懷忠良。

今予命汝作太僕正,正於群僕侍御之臣。

"

《周禮》曰:太僕正,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諸侯之復逆。

王視朝,前正位而退,入亦如之。

建路鼓於大寢之門外而掌其政,以待達窮者與遽令;聞鼓聲則速逆御僕與御庶子。

祭祀、賓客、喪紀,正王之服位,詔法儀,贊王牲事。

王出入,則自在左馭而前驅。

《漢書》曰:夏侯嬰自上初起沛,常為太僕,竟高祖世以太僕事惠帝,惠帝崩,以太僕事高後。

高後崩,代王之來,嬰與東牟侯入清宮,以天子駕迎代王,共立文帝,復為太僕。

又曰:《百官表》曰:"太僕掌輿馬。

屬官有大廄、未央廄、象馬三令。

又車府、路軨、(音靈。

)騎馬、駿馬四令丞;又龍馬、閒駒、橐泉騊駼、承華五監長丞;又邊郡六牧苑令,各三丞;又牧橐、昆蹄令、丞皆屬焉。

《東觀漢記》曰:祭(側界切。

)彤膂力過人,常貫三百斤弓,馬為太僕;從帝過孔子講堂,帝指子路室曰:"太僕,吾之禦侮也。

"

《後漢書》曰:征祭彤為太僕。

彤在遼東幾三十年,衣無兼副。

顯宗既嘉其功,又美彤清約,拜日賜錢一百萬、馬三匹、衣被、刀劍下至居屋什物,大小無不悉備。

《續漢書》曰:趙岐字台卿,獻帝以為太僕,持節安慰天下。

又《百官志》曰:太僕秩中二千石,掌車馬。

天子出,奉駕;大駕則馭。

《魏志》曰:國淵字子尼,遷太僕。

居列卿位,布衣疏食,祿賜散之舊故宗族,以恭儉自守。

又曰:潘尼字正叔,侍中為太僕,造《乘輿箴》。

《漢舊儀》曰:太僕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佈北邊,以郎為苑監官。

一奴一婢三萬人,分養三十萬頭,擇取給六廄,牛羊無數,以給牲犧。

《漢雜事》曰:石慶為太僕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於兄弟中最為簡易,而猶如此。

又曰:公孫賀以太僕為丞相,子敬聲代為太僕。

《晉諸公贊》曰:郭展為太僕,留心於養生,是以廄馬充牣;其後征吳,得以濟事。

《唐書·官品志》曰:太僕卿位視黃門侍郎,統南馬牧、左右牧、龍廄、內外廄丞。

○乘黃令

《六典》曰:乘黃令掌天子車輅,辨其名數與馴馭之法;丞為之罰

《宋書》曰:乘黃令,晉官也。

主乘輿金根車及安車、追鋒諸眾車馬。

《齊職儀》曰:乘黃,獸名也。

龍翼馬身,黃帝乘之而仙,後人以名廄。

○廄令

《六典》曰:典廄令掌系飼馬牛,給養雜畜之事;丞為之罰

《漢書》曰:太僕屬官有大廄、未央廄、象馬三令,各五丞一尉。

又車府、輅軨、騎馬、駿馬四令、丞;(晉約曰:漢儀注,大廄,名也,主馬萬匹也。

)又龍馬、閒駒、橐泉、(如淳曰:廄在橐泉宮下。

)騊駼、承革五監長、丞;牧橐、昆蹄令丞。

(應劭曰:橐,橐駝。

昆蹄,好馬名也。

如淳曰:因以名廄也。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象馬為桐馬。

(應劭曰:主乳馬取其汁,桐洛之味酢可飲,因以名官相動。

)

又曰:蘇武為栘中監。

(移中,廄名,音移。

)

又曰:上官桀遷未央廄,上體不安,及愈,見馬瘦,上怒曰:"汝以我不復見馬耶!"桀曰:"聖體不安,日夜憂懼,意誠不在馬。

"言未卒,泣數行下,上以為忠。

《齊職儀》曰:諸廄有圉師、牧人,養馬之官;校人,掌王之馬正也。

○車府令

《六典》曰:車府令掌王公已下車駱,辨其名數及馴馭之法,丞為之罰

《史記》曰:趙高為秦車府令。

《漢書·百官表》曰:太僕屬官,有車府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

《東觀漢記》曰:永平中,車駕出,信一陽一侯一陰一就干車騎突鹵簿,車府令齊國徐匡就車收御者送獄,詔書譴匡,匡自系不出。

吳良上書言:"信一陽一侯驕慢,干突車騎,無大臣禮,大不敬。

匡執法守正而下獄,臣恐陛下政化由是隳矣。

"於是詔出匡,左遷為即丘長。

《齊職儀》曰:車府署,周有巾車典輅之職,辨五輅之制。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