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五十 ◎地部十五:隴山《說文》云:隴山,天水大阪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五十 ◎地部十五

太平御覽

卷五十 ◎地部十五

○隴塞及海外諸山

隴山

《說文》云:隴山,天水大阪也。

《辛氏三秦記》引俗歌云: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

又云:震關遙望秦川如帶。

酈元《水經注》云:縣西山謂之小隴,巖嶂高險,不通軌轍。

故張衡《四愁詩》云:"我所思兮在漢一陽一,欲往從之隴阪長"是也。

《周地圖記》云:其山高處可三四里,登山東望秦州可五百里,目極泯然,墟宇桑梓與雲霞一色。

其上有懸溜吐於山中為澄潭,名曰萬石潭,流溢散下皆注於渭。

東人西役,升此而顧,莫不悲思,其歌云:"隴頭泉水,流離四下。

念我行役,飄然曠野。

登高望遠,涕零雙墮。

"是此山也。

小隴山

《三秦記》曰:小隴山,一名隴坻,又名分水嶺。

《漢書·揚雄解嘲》云:響若坻頹。

應劭曰:天水有大阪,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曰坻頹。

又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有隴,縣因此水而名。

朱圉山

《漢書·地理志》曰:天水冀縣有朱圉山,一名巖山,在縣南梧中聚土地。

《十三洲志》云:朱圉有石鼓,不擊自鳴則兵起。

契吳山

《涼州記》曰:契吳山,在縣北七十里,赫連勃勃北遊契吳而歎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海。

吾行地多矣,自嶺已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斯之壯麗矣!"

可藍山

《涼州記》曰:可藍山,一名都盧山,皆涇水源,與笄頭山連亙。

赫連定勝光二年,畋於涼州,登可監山望統萬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業,豈有今日。

"在平涼縣接百泉界。

又云:定據平涼,登此山,有群狐繞之而鳴,射之竟不得一,定乃歎曰:"咄咄,此亦怪事也!"

石門山

酈元《水經注》曰:漓水又東經石門口,山高險絕,對岸若門,故以得名。

疑即皋蘭山門也。

漢武元狩三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至皋蘭,謂是山之關塞矣。

燕然山

《漢書》曰:貳師引兵還至燕然山,單于知漢軍勞倦,自將五萬騎遮擊貳師,軍大亂,敗貳師,降單于。

范曄《後漢書》曰:竇憲與單于戰於稽范山,大敗之,降者前後二十餘萬人。

憲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碑,令班固作銘。

天山

《漢書》曰:漢使貳師將軍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首虜萬級而還。

又曰:且西彌國王治天山東大谷,去長安八千六百七十里。

《續漢書》曰:竇固出塞至天山,斬首千餘級。

《水經注》曰:一陰一山,故郎侯應言於漢曰:"一陰一山東西一千餘里,單于之苑囿也。

自武帝出師攘之於北漠,匈一奴一過之未嘗不哭。

"謂失此山也。

《西河舊事》曰:天山高,冬夏長雪,故曰白山。

山中有好木鐵,匈一奴一謂之天山,過之皆下馬拜。

在蒲海東一百里,即漢貳師擊右賢王之處也。

《山海經》曰:天山多金玉,有雄黃,英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湯谷。

有神鳥,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沌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一江一 也。

天山,今名折羅漫山,在縣北一百里。

《九州要記》曰:涼州古武成郡有天山,黃帝受金液神丹於此山,山近崆峒山,山頂有魏太祖馬埒焉。

祁連山

《漢書》曰:霍去病擊匈一奴一,至祁連山,濟居延水,遂臻小月氏。

《西河舊事》曰:祁連山,在張掖、酒泉二界,焉支山在刪丹故縣,東西百餘里,南北二十里,亦宜畜。

丐一奴一失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

《涼州記》曰:祁連山,張掖、酒泉二界之上,東西二百里,南北百餘里,山中冬一溫一 夏涼,宜牧,牛乳酪濃好,夏寫酪不用器物,刈草著其上不散,酥特好,酪一斛得升余酥。

又有仙人樹,行人山中飢渴者,輒食之飽,不得持去,平居不可見。

焉支山

《漢書》曰: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涉孤一奴一水,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執渾邪王,收休屠,祭天金人。

《涼州記》曰:焉支山,在西郡界,東西百餘里,南北二十里,有松柏五木,其水草茂美,宜畜牧與祁連同。

一名刪丹山。

勿居山

《後魏書》曰:張袞從太祖破賀訥,登勿居山,聚石為峰,以記功德,命袞為文。

臨松山

《十六國春秋》曰:晉元嘉元年,張掖臨松山有石如張掖字,掖漸滅,張字分明。

又有文曰"初天下西方安萬年"。

後魏太和中置臨松郡,故城在此山下。

臨松山,一名青松山,一名馬蹄山,又雲丹松嶺。

三危山

《河圖括地象》曰:三危山,在鳥鼠之西,南與汶山相接,上為天苑星,黑水出其南。

《西河舊事》曰: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俗亦為昇雨山,在縣南二十里。

《尚書·禹貢》謂"竄三苗於三危"。

又雲,"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

"水即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

《西山經》曰:三危之山,青鳥居之。

三青鳥,主西王母取食者。

別自棲息於此山也。

羊鶻山

段國《沙州記》曰:羊鶻山,多岩石,少樹木,甚似魯國南鄒山,傍山北行三十里,遠眺顧瞻百里,但見山嶺巉巖,無尺木把草。

西王母樗蒲山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甘松山東北,有西王母樗蒲山,大有神驗。

一江一 水出焉。

段國《沙州記》曰:羊鶻嶺東北二百里,有大山,遙望甚似東嶽岱山,極高大險峻,嵯峨崔嵬,頗有靈驗,羌一胡一 父老傳雲,是西王母樗蒲山。

九隴山

《周地圖記》曰:昔有神人坐張掖西方上山,西射酒泉郡西金山之白神,射得九籌,畫此山上,遂成九隴,因以為名。

鴻鷺山

《穆天子傳》曰:天子循黑水至於璧玉之山,謂此也。

今名為鴻鷺山,以山多鴻鷺所棲得名也。

沙角山

《三秦記》曰:河西沙角山,峰崿危峻,逾於石山。

其沙粒粗,有如乾糒。

又山之一陽一有一泉,雲是沙井,綿歷今古,沙不填之。

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音震動人足。

又《河西舊事》云:沙洲,天氣晴朗沙即鳴,聞於城內。

又云:人游沙山,結侶少或不曾游,即生怖懼,莫敢前,其沙或隨人足自頓下,經宿卻自還山上。

蔥嶺山

《漢書》曰:西域三十六國有而限蔥嶺,其河兩源,一河出蔥嶺山,一出于闐,國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

《廣志》曰:蔥嶺,其山嶺生蔥,茂於常蔥。

《西域諸國志》曰:蔥嶺高,行十二日可至頂。

巫咸山

《西域志》曰:巫咸山,一曰覆莫山。

注《水經》曰:鹽水西北經巫咸山北。

《山海經》曰:巫咸之神,以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葆登,群巫所從上下也。

又《大荒西經》云:大荒之中有靈洲,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直、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昇降,百藥爰在。

郭璞云:群巫山下靈山採藥往來也。

蓋神巫所游,故山得名。

懸度山

《漢書》曰:鳥秅國有懸度者,石山也,谷溪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

又大頭痛山,度則頭痛嘔吐,驢畜皆然。

頭痛山

《漢書》曰:杜欽說大將軍王鳳曰:罽賓國自知絕遠,兵不可至,道又歷大頭痛山、小頭痛山、赤土身熱之阪,道狹者尺六寸,長徑三十里。

《漢書》曰:罽賓國歷大頭痛山,有三池,盤石阪道,狹者尺六七寸,繩索相引乃度。

《廣志》曰:大頭痛山、小頭痛山,皆在罽賓東。

鐵山

《漢書》曰:莎車國有鐵山,出青玉。

《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剞閭氏,乃命剞(居蟻切。

)閭氏供養六師之人於鐵山之下,天子祭鐵山。

青山

《水經注》曰:北地富平縣西,河側有兩山相對,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也。

世謂之青山,河水歷峽北注,枝分東出。

石崖山

《水經注》曰:塞外歷城有石崖山,西去北城五百里,山石上自然有文,畫獸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

故亦謂之畫石山。

疏屬山

《山海經》曰:貳負之臣曰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梏猶繫縛也。

)桎其右足,(桎,棫也。

)反縛兩手與發,(約發合縛之也。

)系之山上磐石之下。

在開題西北。

(漢宣帝時使人鑿上郡發磐石,石室中得一人,徒裸被發反縛械一足,時人不識,乃載之於長安以問群臣,群臣莫能知,劉子政案此言之,宣帝大驚,於是時人爭學《山海經》矣。

論者多以為是,其一屍一像非真體也。

意識者以為靈怪化論,難以理測,物稟異氣,出於自然,不可以常理推之,可以近較察之矣。

魏時有人發故周靈王塚,得殉葬女子不死,至數日而有氣,數月而能言,狀如二十許女子。

人送詣京師,郭太后愛養之,恆不離左右。

十餘年太后崩,哀思哭泣,一年餘而死,即此類也。

)

侖山(音論)

《山海經》曰:侖山者,其山上有金玉,下多青雘,而木狀如而赤理,其汁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饑,可以釋勞,其名曰白若,(或非皋蘇,皋蘇一名白若見《廣雅》。

)可以血玉。

(血謂可用染作光彩也。

)

蛇山

《山海經》曰: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於海。

有五采之鳥,飛蔽一鄉(漢宣帝元康元年,五色鳥以萬數飛屬縣即此鳥。

)五彩之鳥,名曰翳鳥。

(鳳屬也。

《離一騷一》曰:駟玉虯以乘翳鳥。

)

東口山

《山海經》曰:東口之山,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役使虎豹,女子謙讓。

)有司幽之民。

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言其人直思而氣通魄合而生子。

《莊子》所謂白鶴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之類也。

)食黍,食獸,是使四鳥。

流波山

《山海經》曰: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黃帝得之,以其皮作鼓,橛以雷獸之骨(雷獸則雷神,獸龍身鼓其腹者。

撅,挽擊也。

)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鉤吾山

《山海經》曰:鉤吾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銅。

有獸焉,羊身人面,而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鴞,食人。

(為物貪婪,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後鼎。

《左傳》所謂饕餮也。

)

天台山

《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海水入焉。

鵲山

《山海經》曰:鵲山,其首中曰招搖,臨於西海之上,(在南山之西頭,濱西海也。

)多桂,(桂葉似杜杞,長尺餘,味辛,白花叢生,山間無雜木。

《呂氏春秋》曰招搖之桂是也。

)多金玉。

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余,(或作程茶。

)食之不饑。

有木焉,其狀如穀而黑理,(穀,楮也,皮作紙。

)其花四照,(言有光炎也。

若木華赤光照下見,亦此類也。

見《離一騷一》。

)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

小次山

《山海經》曰:小次山,山上多白玉,山下多銅。

有獸如猿,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長右山

《山海經》曰:長右之山,無草,多水。

有獸焉,狀如禺而四耳,名長右,(以山出此獸,因以名之。

)音如吟,(如人呻吟聲。

)見則郡縣大水。

基山

《山海經》曰:基山,其一陽一多玉,其一陰一多金,多怪木。

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縛他。

(搏他二音。

)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鷩,(鷩憋付二音,性急。

)食之無臥。

猥翼山。

《山海經》曰:猥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

(凡言怪者,皆為貌狀掘奇不常也。

《一屍一子》雲,徐偃王好怪,沒水得怪魚,入山得怪獸者,爭列於庭。

)

密山。

《山海經》曰:密山,山上多丹木,員葉、赤莖、黃花、赤實,味如飴,食之不饑。

丹水出焉,西注稷王澤,(後稷神所憑,因名之。

)其中多白玉膏,其源沸沸湯湯,(玉膏湧出之貌也。

《河圖》云:少室山有白玉膏,服即仙矣。

此類也。

音拂。

)黃帝是食是饗。

(所以得登龍於鼎湖而靈化也。

)是生玄玉。

(言玉膏中又出黑玉也。

)玉膏所出,以灌丹木。

丹木五歲,五色乃清,言鮮光也。

五味乃馨。

(言滋香也。

)黃帝取密山之玉榮,(謂玉華也。

)而投之鍾山之一陰一。

(以為玉鐘。

)瑾瑜之玉為良,(言善玉也。

)堅栗一精一密,(《禮記》鎮玉以粟,或作粟,玉有粟文,所謂{聲木}璧。

)濁澤有光,五色發作,以知柔剛。

天地鬼神,是食是饗。

(玉所以為祈祭者,言能動天地感鬼神也。

)君子服之,以衛不祥。

(今徼外出金剛石,金剛石似金,有光彩,可以刻玉,外國人帶之,雲辟惡氣也。

)

亶受山

《山海經》曰:亶受之山,(亶音蟬。

)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

言崇峭也。

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發,其名曰類,(類或作師。

)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莊子》亦曰類自為雌雄而化。

今狟豬亦自為雌雄也。

)

耆闍窟山

《法顯記》曰:耆闍窟山,未至頂三里有石窟。

佛本於此坐禪,天魔波句化作雕鷲住窟前,以恐阿難。

佛以神力隔石舒手摩阿難頂,怖即得止。

鳥跡手孔今悉在,故名雕燕窟。

山窟前有四佛坐處。

靈鳥山

支曇譚《靈鳥山銘序》曰:昔如來游王捨城,憩靈鳥山。

舊雲,其山峰似鳥而威靈,故以為名焉。

眾美鹹歸,壯麗畢備。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