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劍州《圖經》曰:晉安郡,《禹貢》梁州之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

太平御覽

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

○劍南道

劍州

《圖經》曰:晉安郡,《禹貢》梁州之域。

秦之蜀郡。

漢屬廣漢郡之梓橦縣。

《華一陽一國志》曰:諸葛亮相蜀,鑿石架空,為飛閣道以通蜀漢,即此郡。

《三國誌》曰:一鄧一 艾伐蜀,自一陰一平縣景谷步劍閣道,懸車束馬,逕出油一江一 而至廣漢,是此地也。

《蜀記》曰:梓橦縣有五婦山,一名五婦台。

秦遺蜀美一女 五人。

蜀遣五丁迎女,至梓橦,五丁蹋地,大呼,驚五女,並化為石。

《郡國志》曰:梓橦縣北有華容,水則《蜀都賦》曰"卻背華容"是也。

綿州

《十道志》曰:綿州,巴西郡。

《禹貢》梁州之域。

周並梁入雍州地。

春秋戰國,屬蜀侯國。

秦為蜀郡。

漢廣漢郡,令州即廣漢郡之涪縣也。

《九州記》曰:綿州之賨人,濮人,皆夷也。

《郡國志》曰:賨人勁勇銳氣而善舞,故古有巴渝舞。

《蜀記》曰:左綿緋紅,三川所尚。

(綿州左綿郡縣有小一江一 ,所染緋紅於此水,濯後益鮮,人之所重。

)

《宋書》曰:范柏年,梓橦人。

明帝問:"卿鄉有貪泉不?"柏年曰:"臣梁、益之地有廉泉、讓水,不聞有貪泉。

"帝嘉之,即以為蜀郡太守。

(廉,讓水,在昌期縣。

)

《郡縣志》曰:神泉縣,有泉十四,甘香異常,錮疾飲之即差,故曰神泉。

《漢書·志》曰:涪,屬廣漢郡。

有孱亭。

莽曰統睦。

劭曰:涪水出廣漢,南入漢。

梓州

《十道志》曰:梓州,梓橦郡。

《禹貢》梁州之域。

漢武分置廣漢郡。

《漢書》曰:文帝以蜀道銅山賜一鄧一 通鑄錢,即今銅山縣也。

《蜀志》曰:先主入蜀攻劉璋,遣諸葛亮等分定州郡,略地至郪,百姓以牛酒勞軍。

又曰:姜維聞諸葛瞻破,乃引軍由廣漢郪道以審虛實。

《十道志》曰:廣漢之地有鹽井、銅山之富。

本《禹貢》南夷,週末,秦並為郡。

有蔬食果實之饒。

《九州要記》曰:玄武山,一名赤雀山,一名宜君山。

山有鹿尾入貢。

又《華一陽一國志》曰:玄武山,一名三嵎山。

山出龍骨,傳雲龍昇不達墜此,民取以入藥用。

玄武縣因山得名。

遂州

《十道志》曰:遂州,遂寧郡。

《禹貢》梁州之域。

漢分梁州置廣漢郡,今州又為廣漢縣。

《九州要記》曰:青石縣有青石山,天下青石無佳於此,可為鐘磬。

又《郡國志》曰:昔巴、蜀爭界,歷歲不決。

漢高八年,山自裂,如索所界。

巴、蜀之民懼天戒,乃息所爭。

益州

《十道志》曰:益州,成都府。

古梁州巴、濮、庸、蜀之地。

在秦為漢中、巴、蜀三郡地。

《釋名》曰:益,扼也;所在之地險厄。

應劭《地裡風俗記》曰:疆壤益廣,故號益州。

《史記》曰:周太一王 逾梁山,之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有成都之名。

又曰:秦惠王時,苴、蜀相攻,各告急於秦。

秦欲先伐韓,司馬錯曰:"不如先伐蜀。

夫蜀,戎狄之長也,有桀之亂。

以秦攻之,譬使豺狼逐群羊也。

又有禁止暴亂之名。

今攻韓,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二國併力合謀,而求解於楚、魏。

臣竊危之。

"王曰:"善。

"遂滅蜀。

《漢書》曰:宣帝時,方士上言益州部有金馬碧雞神,帝令王褒入蜀祀之。

揚雄《蜀王本紀》曰: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折權、魚易、俾明。

是時椎髻左衽,不曉文字,未有禮樂。

從開明已上至蠶叢,凡四千歲。

次曰伯雍,又次曰魚尾。

尾田於湔山,得仙。

後有王曰杜宇,出天墮山;又有朱提氏女名曰利,自一江一 源而出,為宇妻;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移居郫邑。

《十三州志》曰:當七國稱王,獨杜宇稱帝於蜀,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廓,一江一 、潛、綿、洛為池澤,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

時有荊人,是後荊地有一死者名鱉冷,其一屍一亡至汶山,卻更生,見望帝。

帝以為蜀相。

時巫山壅一江一 ,蜀地洪水,望帝使鱉冷鑿巫山,治水有功。

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國禪鱉冷,號曰開明。

遂自亡去,化為子規,故蜀人聞鳴曰:"我望帝也"。

又云:望帝使鱉冷治水,而一婬一其妻。

冷還,帝慚,遂化為子規。

杜宇死時適二月,而子規鳴,故蜀人憐之皆起。

自開明以下五葉,始立宗廟。

時蜀有五丁力士,能徙山嶽,每一王死,五丁輒為立大石以志墓。

今石井是也,號曰井裡。

《成都記》曰:郡城即秦惠王使張儀築,以象鹹一陽一沃野千里,號曰陸海。

《九州記》曰:益州城初累築不立,忽有大龜周行旋走,因其行築之,遂得堅固,故曰龜城。

《南史》曰:宋太始初,益州市橋忽生一洲,有道士柳石見之曰:"當有貴王臨州,必王勝喜也。

"及齊永明二年,武帝遣始興王為益州。

勝喜者即始興反語也。

《續漢書·郡國志》曰:益州部:漢中、巴、廣漢、蜀、犍為、越巂、牂柯、益、永昌,凡九郡。

《華一陽一國志》曰:成都夷裡橋南岸道西有城,即錦城,一曰錦宮,又曰錦裡。

又曰:蜀初少文教,文翁為蜀郡太守,立一精一捨學堂以隸其俗,因是文教聿興。

今有文翁堂在大城內。

漢州

《圖經》曰:漢州,德一陽一縣。

土地同益州。

秦屬蜀郡。

漢屬廣漢郡,後漢因之,兼置益州,領郡十二。

《蜀記》曰:益州謂之三蜀,廣漢其一也。

《後漢書》曰:雒城南每一陰一雨常有哭聲,和帝時,陳一寵一 為太守,聞之,有敕令收葬骸骨,哭聲遂絕。

《蜀記》曰:金堂縣,古有金舡沉一江一 之東岸,民於水中往往見之。

彭州

《十道志》曰:彭州,濛一陽一郡。

本漢繁縣。

宋置。

《晉壽一陽一圖經》曰:唐垂拱二年,以九隴縣置彭州,取古天彭關以為名。

《周地圖記》曰:宋元嘉九年,有樵人逐麚,所趨險絕,進入石穴,行數十步,豁然平博,問是何所?人答云:"小成都"。

後更為求之,不知所在。

《地理志》曰:九隴縣,晉置。

以縣有九曲山為名。

蜀州

《十道志》曰:蜀州,唐安郡。

本漢一江一 源縣,屬蜀郡。

莽曰邛原。

《魏志》曰:蜀州鳴鶴山,張陵客蜀,學道於此山,造作符書以惑百姓。

又《益州記》曰:張道陵登仙之所,傳雲陵為腹蛇所吸,人以為登仙。

《蜀記》曰:青城縣因山得名,山上有黃帝授道壇。

又《玄中記》云:山有穴,潛行分為三道,各通一處。

邛州

《十道志》曰:邛州,臨邛郡。

《禹貢》梁州之域。

漢武置十三州,在益州之部。

《周地圖記》曰:梁武陵王蕭紀於蒲水口置邛州。

南郡邛來山,因以為名。

《史記》曰:蜀卓氏之先,趙人。

秦破趙,卓氏獨夫妻推輦而行,曰:"吾聞汶山之下,沃野,有蹲鴟。

"乃求遠遷。

致之臨邛,因銅山鑄錢此也。

《蜀記》曰:漢張騫奉使尋河源,得高節竹植於邛山,號曰邛竹。

今緣山皆是,可為杖。

《蜀志》曰:臨邛有火井,諸葛亮一窺更盛。

《博物誌》曰:後人以家火投之,火即滅,至今不然。

普州

《十道志》曰:普州,安岳郡。

《禹貢》梁州之域。

漢武十三州,在益州之部。

今州境則漢之資中、牛鞞、墊一江一 ,後漢之德一陽一等四縣。

雅州

《十道志》曰:雅州,盧山郡。

《禹貢》梁州之部。

漢武十三州,在益州之部,即秦嚴道縣也。

《蜀記》曰:秦滅楚,徙楚嚴王之族於此,故謂之嚴道。

《漢志》曰:嚴道,屬蜀郡。

邛來山,邛水所出,東入青衣。

王莽曰嚴治。

《郡國志》曰:漢源縣有離崖,即蜀守李冰所鑿離堆,即古雅也。

又曰:嚴道縣有九折阪,即王一陽一回轡之所。

瀘州

《十道志》曰:瀘州,瀘川郡。

《禹貢》梁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為巴子國。

秦屬巴郡。

漢屬犍為郡。

《漢志》曰:一江一 一陽一,屬犍為郡。

《十道志》曰:瀘州,本漢一江一 一陽一縣地。

諸葛亮《出師表》曰: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茂州

《十道志》曰:茂州,通化郡。

《禹貢》梁州之域。

本冉駹國,漢以為郡。

《史記》曰:南越破後,冉駹等皆震懼,請臣置吏。

以冉駹為汶山郡守。

翼州

《圖經》曰:翼州,臨翼郡。

秦之土地與益州同。

二漢屬蜀郡,本漢之蠶陵也。

《漢志》曰:蠶陵,屬蜀郡。

王莽曰步昌。

當州

《十道志》曰:當州,一江一 源郡。

《禹貢》梁州之域。

周為雍州之境。

《後周書》曰:天和元年,雁門公紇干略於此討渾一胡一 ,因置同昌郡。

悉州

《十道志》曰:悉州,歸誠郡。

《禹貢》梁州之域,古西羌地。

《圖經》曰:唐顯慶三年,割當州三十里左封縣,界內有悉唐川,因立為悉州。

靜州

《圖經》曰:靜州,靜川郡。

土地與當州同。

唐永徽四年,置靜州於唐縣,以理夷落。

拓州

《圖經》曰:拓州,蓬山郡。

土地與當州同。

唐顯慶三年,於此置拓州。

取其開拓封疆為名。

恭州

《圖經》曰:恭州,恭化郡。

北接土蕃,土地與當州同。

唐顯慶中,置恭州。

取恭慕王化為郡之名。

維州

《十道志》曰:維州,維川郡。

《蜀志》曰:姜維、馬忠督將軍張嶷北討汶山叛羌。

即此也。

《圖經》曰:武德中,白苟羌首領以地內附,因於羌故維城置維州以領之。

奉州

《圖經》曰:奉州,雲山郡。

本蠻夷之地,南接土蕃,為夷落之極塞。

武德中,羌夷內附,因立奉州。

取其奉順王命為名。

巂州

《十道志》曰:巂州,越巂郡。

本益州西外夷,漢初為邛都國。

《史記》曰:西南夷滇以北君長十數,邛都最大。

《漢志》曰: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開。

莽曰集巂。

屬益州。

應劭曰:故邛都國也。

有巂水。

言越以此水彰休盛也。

《九州要記》曰:巂之西,夷人身青而有文如龍鱗。

《博物誌》曰:越巂國有牛,稍割取肉,經日必復生如故。

又《玄中記》曰:割而復生,名曰及牛。

《十道記》曰:越巂有瀘水,四時多瘴氣。

三四月間發,人沖之立死。

非時,中人多悶絕。

唯五月上伏即無害。

故諸葛亮征越巂,上疏曰:"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

又《地記》曰:今昆明道渡所,見有武侯道在。

又《十道記》曰:水浚而巉石,土人以牛皮為船,方涉津涘。

《九州要記》曰:台登縣有一奴一諾川、鸚鵡山,黑水之間,若水出其下。

即黃帝子昌意降居若水是此。

《漢志》曰:旄牛,屬蜀郡。

鮮水出徼外,南入若水。

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莋。

(旄牛,即今台登縣。

)

姚州

《十道志》曰:姚州,雲南郡。

蓋夷越之地,亦為滇王國。

漢武開之,置益州郡。

有滇池澤。

後因為益州之雲南、弄揀二縣也。

《漢志》曰: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開。

王莽曰新就。

故滇王國也。

有滇池大澤,又有弄揀縣焉。

《華一陽一國志》曰:滇濮、勾町、夜郎、葉榆、同師巂唐侯王國以十數。

編發左衽,隨畜遷徙,莫能相御。

楚頃襄王遣將軍莊蹻溯沆水,出苴蘭,以伐夜郎;而秦奪楚黔中地,無路反,遂留王之,是為莊王。

黎州

《圖經》曰:黎州,洪源郡。

漢為沉黎郡。

宋、齊以來,並為沉黎郡。

後周破羌夷,立黎州。

龍州

《十道志》曰:龍州,一江一 油郡。

秦、漢至魏,不置郡縣。

《魏志》曰:景元四年,諸軍征蜀,一鄧一 艾自一陰一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

山高谷深,至為險難,艾以氈自裹,轉推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一江一 油。

即此地也。

《周地圖經》曰:一江一 油帥楊、李二姓,各自稱藩於梁。

至後魏武帝得其地,置一江一 油郡。

西魏於此立龍州。

松州

《十道志》曰:松州,一交一 川郡。

《禹貢》梁州之域,又為雍州之域。

秦、漢,諸羌居焉。

《圖經》曰:郡有甘松嶺,因以名郡。

《山海經》曰:甘松嶺,亦謂之松桑嶺,一江一 水發源於此。

《一江一 源記》曰:平康縣有羊腸嶺,大一江一 發源之所。

嘉州

《十道志》曰:嘉州,犍為郡。

《禹貢》梁州之域。

漢犍為郡之南安縣。

《史記》曰:漢武使唐蒙伐西戎,得夜郎國,遂立犍為郡。

《漢志》青衣,屬蜀郡。

順帝改名漢嘉。

《十道志》曰:周武保定元年,於此置青州,遙取漢青衣縣為名。

宣政二年,改為嘉州。

《華一陽一國志》曰:青衣有沫水。

《漢志》:蜀李冰鑿離堆,避沫水之害。

又《益州記》曰:青衣神號雷堆廟,班固以為離堆。

《益州記》曰:峨眉山兩山相對,望之如峨眉。

簡州

《十道志》曰:簡州,一陽一安郡。

《禹貢》梁州之域。

漢犍為之郡牛鞞縣地。

《華一陽一國志》曰:牛鞞縣,有一陽一明鹽井。

今在郡北十里。

《九州要記》曰:簡州,在赤水之北。

(今有絳水,在州南。

)

《周地圖記》曰:晉義熙末,刺史朱齡石率建平人征蜀,仍於東山立金戍。

後魏平蜀,改為金水郡。

陵州

《十道志》曰:陵州,仁壽郡。

《禹貢》梁州之域。

漢犍為郡之武一陽一縣東境也。

《郡國志》曰:昔張道陵於此得鹽井,祠玉女於井內,因謂之陵井。

郡因井得名。

《益州記》曰:郡有東隅,三山相對,去陵井百里。

《郡國志》曰:有鼎鼻山,周之九鼎,淪一於此,故後人往往見鼎耳,因名之。

又曰:郡有朝女山,昔有朝祖女於此山得道,今足跡尚存,故名朝女山。

眉州

《十道志》曰:眉州,通義郡。

《禹貢》梁州之域。

犍為郡之武一陽一南境。

《周地圖記》曰:梁武帝太清二年,武陵王蕭紀開通外水,立青州於通誼郡南安縣北。

後魏二年,平蜀。

三年,改青州為眉州。

(用峨眉山為名。

)

《蜀記》曰:秦惠王使張儀、司馬錯伐蜀,蜀主開明拒之,不利,退至武一陽一見獲。

(彭山縣即其地。

)

《郡國志》曰:青城縣當羌蜀之要,漢武使唐蒙破西南夷,路即始於此。

榮州

《十道志》曰:榮州,和義郡。

《禹貢》梁州之域。

漢為南安縣地,屬犍為郡。

《九州要記》曰:和義郡,古夜郎之地,有成都市。

漢武中時,南中令使通僰道無功,唐蒙因殺之,令曰:"恨不見立成都市而死!"蒙即立市如成都以殺之,故曰成都市。

《益州記》曰:旭川縣有馬鳴戍。

漢刺史韋枝夜過此地,有神馬嘶,漢中馬皆嘶以應之,故以此名戍。

《蜀記》曰:昔有女人於溪浣沙,有大竹流水而觸之,因有孕。

後生一子,自立為王,因以竹為姓。

漢武使唐蒙伐牂柯郡。

竹王因有此地,人不忘其本,立竹王廟祀之。

資州

《十道志》曰:資州,資一陽一郡。

《禹貢》梁州之域。

漢為犍為郡之資中縣地。

《周地圖記》曰:後魏廢帝二年,於武康郡之一陽一安縣置資州。

(一陽一安在今州北簡州界。

)

《郡國志》曰:內一江一 縣有水深百丈,實群川總會之所。

戎州

《十道志》曰:戎州,南溪郡。

春秋僰侯國。

秦惠王破滇池,始通五尺道。

漢武得蜀,故使唐蒙理道於此,而破牂柯,即此道也。

後為僰道縣,以屬犍為郡。

《郡國志》曰:南溪縣西三十里有魚津,津南有鴛鴦坼。

《益部耆舊傳》曰:僰道有張真者,娶黃氏女名帛。

真因乘船過一江一 ,船覆沒,帛求夫一屍一不得,自沉於水,積十四日,乃抱夫一屍一出於灘下,故名鴛鴦坼。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