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崔鴻《十六國春秋·後涼錄》曰:呂光,字世明,洛一陽一人。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

太平御覽

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

○後涼呂光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涼錄》曰:呂光,字世明,洛一陽一人。

其先自沛遷洛一陽一,因家焉,世為氐酋。

父婆樓,字廣平,佐命前秦,官至太尉。

光以趙建武中生於方頭,夜有神光之異,故名焉。

年十歲,與諸童兒遊戲邑里,為戰陣之法,童兒鹹推為主。

長而身長八尺四寸,目重童子,左肘有肉櫻沉粹凝重,寬簡有大量。

人莫之知,惟王猛異之,曰:"此非常人。

"言之符堅,舉賢良,除美一陽一令,民夷憚愛,鄰境肅清。

遷鷹揚將軍,以功賜爵關內侯。

建元十九年,以光為使持節、都督西討諸軍事,率將軍姜飛、彭晃、杜進等步騎七萬討西域。

十二月,至龜茲,龜茲王帛純捍命不降。

光軍其城南,五里為一營,深溝高壘,廣設疑兵,為木被甲,羅之壘上,以為持久之計。

二十五年五月,帛純乃傾財寶,請救於獪一胡一 。

獪一胡一 王遣弟率二十餘萬救之。

一胡一 便弓馬,善矛槊,鎧如連鎖,射不可入,及以革索為羂,策馬擲人,多有中者。

眾甚憚之。

姑默、宿、尉頭等國及諸一胡一 外內七十萬人。

光遷營相接,陣為勾鎖之法,一精一騎為遊軍,彌縫其闕。

秋七月,戰於城西,大敗之。

帛純逃奔,王侯降者三十餘國。

進入其城,城有三重,廣輪與長安地等。

城中塔廟千數,帛純宮室壯麗,煥若神居。

一胡一 人奢侈,富於生養,家有蒲桃酒至千斛,經十年不敗,士卒淪沒酒藏者相繼。

諸國貢款屬路,立帛純弟震為王以安之。

光撫寧西域,威恩甚著,秦以光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玉一門 已西諸軍事、安西將軍、西域校尉,進封順鄉侯。

二十一年正月,大饗文武,博議進止。

眾鹹請還,光從之。

三月,引還,以駝二萬餘頭致外國珍異千餘品、駿馬萬餘匹而還。

九月,光入姑臧,自領涼州刺史,護羌校尉。

大安元年,符丕以光為車騎大將軍、涼州牧,領護西域大都督、酒泉公。

光始聞符堅為姚萇所害,奮袂哀怒,三軍縞素,大臨於城南。

傳檄諸州,期孟冬大舉。

謚堅為文昭皇帝。

十月,大赦境內,改建元為大安。

十一月,群寮勸進曰:"長蛇未殄,方掃清國難,宜進位元台。

"十二月,上光為侍中、中外都督隴右諸軍、大將軍、涼州牧、酒泉公。

三年八月,甘露降逍遙園,白燕翔於酒泉,眾燕成列而從之。

麟嘉元年正月,麟見金澤縣,百獸從之。

於是群寮奉請崇進名號,光從之。

二月,僣即王位於南郊,大赦,改元。

置官司,丞郎以下猶攝州縣事。

三年九月,大廟新成,追尊父為景昭王,祖為宣公,曾祖為恭公,高祖為敬公。

龍飛元年,五龍見於浩亹,群臣鹹賀,勸光稱號。

六月,僣即天王位於南郊。

大赦,改年。

備置群司,立世子紹為太子。

四年九月,光寢疾。

十二月,疾甚,立太子紹為天王,光自號為太上皇帝,以子纂為太尉,弘為司徒,詔曰:"吾疾病不濟,吾終之後,使纂統六軍,弘管朝政,汝恭己無為,委重二兄,庶可以濟。

今外有強寇,民心未寧,汝兄弟輯睦,則貽厥萬世。

若內相圖,則禍不旋踵。

"纂、弘泣曰:"不敢有二心。

"薨,葬高陵。

謚武皇帝,廟號太祖。

○呂纂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涼錄》曰:呂纂,字永緒,光之長庶子。

母趙淑媛。

少便弓馬,不好書。

大安元年,至於姑臧。

光臨薨,執手戒之曰:"汝性粗武,深為吾憂。

開基既難,守成不易。

善輔永業,勿聽讒言。

"光薨,紹秘不發喪,纂排閣入哭,盡哀而出。

紹懼,以位讓之曰:"兄功高年長,宜承大統。

"纂曰:"臣雖長,陛下國家之嫡,不可以私愛而亂大倫。

"驍騎呂超謂紹曰:"纂臨喪不哀,步高視遠,觀其舉止,恐成大變,宜早除之。

"纂聞超謀,遂率壯士數百,逾北城,攻廣夏門,入自青角門,升謙光殿。

紹登紫閣自一殺,呂超出奔廣武。

纂遂僣即天王位,大赦,改龍飛四年為咸寧元年。

謚紹隱王。

纂游田無度,荒耽酒色,常與左右因醉馳獵於坑澗之間。

殿中侍御史王回扣馬諫,不納。

番和太守呂超擅伐鮮卑思盤。

思盤訴超於纂,纂召超入朝,怒曰:"卿恃兄弟桓桓,欲欺吾也,要當殺卿,然後天下可定。

"超頓首曰:"不敢。

"纂引諸臣宴於內殿,呂隆屢勸纂酒,已至昏醉,乘步輓車將超等游於內。

至琨華堂東閣,車不得過,篡親將竇川、駱騰倚劍於壁,推車過閣。

超取劍擊纂,纂下車擒超,超刺纂洞胸,奔於宣德堂。

將軍魏益入,斬纂首以徇。

隆既篡位,謚纂靈帝,葬白石陵。

○呂隆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涼錄》曰:呂隆,字永基,光弟寶之子。

既殺纂,遂僣即王位。

大赦,改咸寧三年為神鼎元年。

二月,追尊父寶為文皇帝。

超有佐命之勳,拜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定公。

二年,秦遣鴻臚恆敦拜隆征北大將軍、都督河西諸軍事、涼州牧、建康公。

三年,隆以二涼之逼,遣超繼珍寶請迎於秦。

秦遣尚書、左僕射齊難率步騎四萬來迎。

隆率戶一萬隨難東遷。

既至長安,秦以隆為散騎常侍、尚書、公如故,超為安定太守。

其後坐與姚興少子廣平公弼謀反,誅。

呂光以乙酉歲據涼州,至於是歲,歲在癸卯,凡一十九年。

後燕慕容垂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燕錄》曰:慕容垂,字道明,皝第五子,小字阿六敦。

母蘭淑儀。

垂少有器度,身長七尺七寸,手垂過膝。

皝甚一寵一 之,常曰:"此兒闊達好奇,終能破人家,或能成一人 家。

"故名霸,字道業。

因墜馬傷前二齒。

後改名,外以慕郤為名,內實惡而改之。

尋以讖記之文,去夬,以垂為名。

及俊僣稱尊號,封吳王。

建熙十年,以車騎大將軍敗桓一溫一 於枋頭,威名大震。

太傅上庸王評深忌之,垂遂出奔秦。

符堅聞垂至,大悅,郊迎執手,禮之甚重。

王猛惡垂雄略,勸堅殺之。

堅不從,以為冠軍將軍,封賓都侯,歷京兆尹。

符堅敗於淮南,垂軍獨全,堅以千餘騎奔之。

世子寶言於垂曰:"家國傾喪,皇綱廢弛,當隆中興之業,建少康之功。

宜恭承皇天之意,因而取之。

"垂曰:"彼悉心投命,若何害之!"乃以兵屬堅,垂至澠池,言於堅曰:"王師不利,北境之民或因此輕動,臣請奉詔輯寧朔裔。

且龍、鄴舊都,陵廟所在,乞過展拜,以申罔極。

"堅許之。

權翼諫曰:"垂爪牙名將,今之韓、白,且世豪東夏,志不為人下。

頃避禍歸誠,非慕義也。

而恐冠軍之號不飽其志,列地百里未滿其心。

且垂猶鷹也,饑則附人,飽便高揚,遇風塵之會,必有凌霄之志。

"堅曰:"卿言是也,但朕已許之,匹夫猶重信,況萬乘之主乎!"翼曰:"陛下重小信而忽輕社稷,臣見其往,不見其還,關東之變,垂其首乎!"

自涼馬台結草筏而渡,至安一陽一,修箋於長樂公丕。

垂至,館之於鄴西。

會符暉告丁零翟斌聚眾四千謀逼洛一陽一,丕於是配垂兵二千,遣廣武將軍符飛龍率氐騎一千為垂之副罰戒飛龍曰:"垂為三軍之統,卿為垂之謀主。

"符暉告急,簡書相尋,垂方圖飛龍,停河內不進,悉誅氐兵,命左右殺飛龍,濟河焚橋,眾三萬。

及洛一陽一,符暉閉門拒守,不與一交一 通。

翟斌率眾會垂,勸稱尊號,垂曰:"新興侯國之正統,孤之君也。

若以諸軍之力,得平關東,當以大義喻秦,奉迎反正。

誣上自尊,非孤心也。

"乃自稱大將軍、燕王,承製行事。

翟斌為建義將軍,封河南王;弟德為范一陽一王。

眾至二十萬,濟自石門,長驅攻鄴。

元年正月,朝群寮於清一陽一宮,以暉在長安,依晉愍帝在平一陽一,中宗稱王,改年建武故事,改秦建元為燕元元年,立太子寶為燕王太子。

攻弘鄴郛,丕固守中城,垂塹而圍之。

於魏郡肥鄉築新興以置輜重,進師攻鄴,開其西奔之路。

二年三月,符丕棄鄴,奔并州,以魯一陽一王和為南中郎將鎮鄴。

十二年,垂定都中山。

建興元年正月,群寮勸垂正尊號。

辛卯,僣即皇帝位於南郊。

大赦,改元。

立子寶為皇太子。

十年五月,太子寶率眾八萬伐魏,范一陽一王德為之後繼。

魏聞寶將至,徙於河西。

寶臨河不敢濟,引師還,次於參合。

俄而魏軍大至,三軍奔清,寶與德等數千騎奔免。

十一年三月,垂大眾出參合,太子寶出天門。

垂至參合,見積骸如山,設祭弔之,死者父兄各皆號哭,軍中哀慟。

垂慚憤嘔血,因而寢疾,築燕昌城而還。

寶等至雲中,聞垂疾,皆引歸,及垂於平城。

夏四月,薨於上谷沮一陽一,年七十一。

謚武成皇帝,廟號世祖。

《晉書》曰:垂以太元二十一年死,在位十三年。

墓曰宣平陵。

○慕容寶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燕錄》曰:慕容寶,字道祐,垂第四子。

元璽四年生於信都。

少輕果無志操,好人佞己。

段後謂垂曰:"太子姿質雍容,柔而不斷,非濟世之雄。

遼西、高一陽一,陛下兒之賢者,宜擇一樹之。

"垂不納,謂曰:"汝謂我為晉獻公乎!"建興十一年四月,僣即皇帝位。

大赦,改為永康元年。

寶遣將軍趙王麟逼段後曰:"常謂主上不能嗣守大統,今竟能不?宜早自裁,以全段氏。

"後怒曰:"汝兄弟尚逼殺母,豈能保守社稷?吾豈惜死,念國滅。

"不久,遂自一殺。

八月,立妃段氏為皇后,濮一陽一公策為皇太子。

二年正月,魏使修和,寶不許。

二月,魏攻中山。

其夜,尚書慕容皓謀殺寶,立趙王麟。

寶與太子榮等萬騎就清河王公於薊,以開封公慕容詳守中山。

五月,詳遂僣稱尊號。

九月,趙王麟率眾入中山殺詳,麟復僣尊號。

中山饑,麟出據新市,與魏師戰於義台,敗績,南奔。

魏入中山。

寶遣御史中丞兼鴻臚魯遂持節,授司徒、范一陽一王德丞相、冀州牧,承製南夏,封公、侯、牧、守。

三年二月,寶發龍城,以撫軍慕容騰為前軍,步騎三萬,將南伐,次於乙連。

長上段速骨、宋赤眉因民之憚遠役,殺司空樂浪王宙,眾既幸亂,投仗奔走。

寶馳還龍城,又與長樂王盛等南奔。

尚書蘭汗殺速骨等十餘人,奉太子策承製,大赦,遣迎寶還,及於薊,寶欲北還,盛等鹹以汗忠款虛寶未明,宜就範一陽一王德。

寶從之,乃自薊而南。

四月,寶至鄴,鄴中遺民固請留之,寶不從。

南至黎一陽一城西,聞范一陽一王德稱制,懼而退,乃還龍城,次於廣都。

蘭汗又遣左將軍護超迎寶,具申款誠,忠節無差,寶於是命發。

汗遣弟難率五百騎逆寶至龍城。

難引寶入於外邸,殺之,年四十四。

殺太子榮及王公卿士百餘人。

汗自稱大將軍、大單于、昌黎王,號年青龍。

七月,長樂公盛襲誅汗。

盛即位,偽謚寶惠愍皇帝,廟號列宗。

○慕容盛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燕錄》曰:慕容盛,字道運,寶之庶長子。

秦建元十年,生於長安。

二十年,符堅誅慕容氏,盛奔。

東歸至垂,問以西事,畫地成圖,垂笑,謂之曰:"昔魏武撫明帝之首,遂乃侯之。

祖之愛孫,有由來矣。

"於是封長樂公。

建興六年,領北中郎將鎮薊,進爵為王。

及寶為蘭難所殺,盛馳赴哀。

盛潛結大眾,謀討難及汗等,斬之。

建平元年七月,告成宗廟,大赦,改青龍元年為建平元年。

謙揖自卑,不稱尊號,以長樂王稱制,諸王貶爵為公。

東一陽一公慕容根等九十八人上尊號,盛不許。

十月,根等又請,盛許之。

丙子,僣即皇帝位。

正月,朝群臣於承乾殿,大赦,改建平元年為長樂元年。

二年正月,大赦,盛去皇帝之號,稱庶民天王。

三年八月,右將軍慕容國謀率禁兵襲盛,前將軍段璣等因眾心阻動,潛於禁中,鼓噪大呼。

盛聞變,率左右出戰,眾皆披潰,一賊從暗中擊盛,傷足。

遂取輦升前殿,召叔公河間公熙囑以後事。

熙未至而薨,年二十九,偽謚昭武皇帝,廟號中宗。

《晉書》曰:盛幼而羈賤流漂,長則遭家多難,夷險安危,備嘗之矣。

懲寶暗而不斷,遂峻極威刑,纖介之嫌,莫不裁之於未萌,防之於未兆。

於是上下震恐,人不自安,雖推忠誠親戚亦皆離貳,舊臣靡無夷滅,安忍無親,所以卒於不免。

是歲,隆安五年也。

○慕容熙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燕錄》曰:慕容熙,字道文,一名長生,垂之少子。

燕元二年,生於常山。

建興八年,封河間王。

永康初,隨寶奔龍城,拜司隸校尉。

長樂元年,遷僕射、中外督領、昌黎尹。

盛薨,遂僣即皇帝位。

大赦,改長樂三年為光始元年。

二年正月,熙引見州郡耆舊於東宮,問以民所疾苦。

司隸部民劉瓚對問稱旨,拜帶方太守。

是春,大治宮室。

四月,立符貴人為昭儀。

五月,築龍騰苑,廣十里餘,役徒二萬人。

起景雲山於苑內。

又起逍遙宮、甘露殿,連房數百,觀閣相一交一 。

鑿天河渠,引水入宮。

又為符昭儀鑿曲光海、清涼池。

季夏暑熱,士卒不得休息,渴死者大半。

四年二月,昭儀符氏卒,符貴嬪為皇后。

九月,符後游畋,熙從之,北登白鹿山,東過青嶺,南臨滄海,冬十一月乃還。

百姓苦之,士卒為狼虎所害及凍死者五千餘人。

五年十月,擬鄴之鳳一陽一作弘光門,累級三層。

建始元年正月,大赦天下。

三月,太史丞梁延年夢月化為五白龍,夢中佔之,曰:"月,臣也;龍,君也,月化為龍,當有臣為君。

"寤而告人,曰:"國符,其將盡乎。

"是月,符後起承華殿,高承光一倍。

負土膾北門,土與穀同價。

典軍杜靜載棺詣闕上書諫,熙大怒,斬之。

後嘗季夏思凍魚鱠,冬須生地黃,皆下有司切責,不得,加以大辟。

四月,符後卒,熙悲號躄踴,若喪考妣,擁其一屍一而撫之曰:"體已就冷,命遂斷矣!"於是僵仆絕息,久而乃蘇。

服斬縗,食粥。

百寮宮內設位哭臨,有司按檢哭者,有淚則,無淚則加罪,群臣振懼,莫不含辛以為淚。

高一陽一王妃張氏,熙之嫂也,美姿容。

熙欲以為殉,乃毀其禭靴,中有弊氈,遂賜死。

三女叩頭求哀,熙弗許。

營陵周輪數里,下固三泉,內圖畫尚書八座之像。

熙曰:"善為之,朕將隨後入此陵。

"轜車高大,毀北門而出。

中衛將軍馮跋、左衛將軍張興,先皆坐事亡奔,以熙政之虐也。

與跋從兄萬泥等二十二人結盟,推夕一陽一公慕容雲為主,發尚方徒五千人分屯四門,入宮授甲,閉門拒守。

中黃門趙洛生奔告熙,熙曰:"此鼠盜耳,朕還,當誅之。

"乃收發貫甲,馳還赴難。

夜至龍城,攻北門不克,遂入龍騰苑,左右潰散,熙微服逃於林中,為人執送雲等,殺之,年二十三。

雲葬之徽平陵,謚曰昭文皇帝。

《晉書》曰:垂以孝武帝太元八年僣立,至熙四世,凡二十四年,以安帝義熙二年滅。

○慕容雲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燕錄》曰:慕容雲,字子雨,寶之養子。

祖父和,高勾麗之支庶,自雲高一陽一氏之苗裔,故以高為氏。

寶之為太子,雲以武藝給侍東宮。

永康初,拜侍御郎,以疾去官。

及熙葬後,馮跋詣之,告以大謀,雲懼,跋等強之。

四月,即天王位,複姓高氏,大赦,改建始元年為正始元年,國仍號大燕。

以馮跋為侍中、中外都督、錄尚書事、武邑公。

二年,慕容歸為遼東公,主燕之宗祀。

三年冬十月,雲臨東堂,幸臣離班、桃仁懷劍執紙而入,稱有啟,抽劍擊雲,雲以幾拒班,桃仁進而殺之。

推立馮氏為主,跋即位,謚為懿惠皇帝。

始垂以丙戌之歲建號中山,馮跋即位之歲,歲在己酉,二十四年。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