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六典》曰:三師,訓導之官也。蓋天子所師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

太平御覽

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

○總敘三師

《六典》曰:三師,訓導之官也。

蓋天子所師法,大抵無所統職,然非道德崇重則不居其位,無其人則闕之。

《尚書》云:成王黜殷,滅淮夷,歸酆,作《周官》。

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一陰一陽一。

孔安國曰:"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

"

《禮記》云: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

語使能也。

《六典》云:漢承秦制,不置三公。

漢末,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

師傅之官,位在三公上。

後漢因之,師、傅尊號曰上公,置府僚。

魏、晉、一江一 左皆然。

後魏太師、太傅、太保尊號曰三師,後周又為三公。

隋氏又為三師。

○太師

《毛詩》曰:尹氏太師,維周之氐,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箋云:毗,輔也。

言尹氏居太師之官,持國政之平,維制四方。

)

又曰:維師尚父,時惟鷹揚,諒彼武王,肆伐大商。

《大戴禮》曰:天子不論於先聖王之德,不知君國畜民之道,不見禮義之正,不察應事之理,不博古之典傳,不閒威儀之數,禮樂無經,學業不法,凡是其屬太師之任也。

《逸禮》曰:太公為太師,周公為太傅,召公為太保

《史記》曰:周文王得呂尚於磻溪,以為師,謂之太公;武王嗣位,號曰師尚父;成王即政,尊為太師

《漢書音義》曰:師,訓也。

應劭《漢官儀》曰:孝平皇帝元始元年,太后詔曰:"太師光,今年老有疾,俊乂大臣,惟國之重。

《書》曰:無遺老成,國之將興。

尊師重傅,其令太師無朝,十日一賜餐,賜以靈壽杖。

黃門令為太師於省中施坐置幾,太師入省用杖焉。

"

《續漢書》曰:趙典篤學博聞,宜備國師,即太師也。

《獻帝春秋》曰:董卓自號太師,御史中丞以下皆拜。

皇甫嵩與卓爭權,後嵩為中丞,見卓拜。

卓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於是。

"卓曰:"鴻鵠固有遠志,但燕雀不知耳。

"嵩曰:"昔與明公俱為鴻鵠,但公今日變為鳳凰。

"卓笑曰:"卿早服,何得不拜!"

《晉書·載記》曰:蜀李壽以安車束帛聘龔牡為太師,牡固辭,特聽縞巾素帶,居師友之位。

《宋書》曰: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訓護人主,導以德義,天子加拜,待以不臣之禮,非人則闕矣。

漢制保傅在三公上,號曰上公,自後常然。

《隋書》曰:高祖受禪,李穆來朝,高祖降座禮之,拜太師,贊拜不名,真食成安縣三千戶。

於是穆子孫雖在襁褓,拜儀同。

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

穆之貴盛,當時無比。

《唐書》曰:太宗降手詔曰:"朕觀前代,明王聖主曷常無師傅哉?況朕踵百王之末,智不周物,其無師傅何以匡朕之不逮6詩》不雲乎: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宜依古道,置三師位也。

"

《通典》曰:太師古官,殷紂時箕子,周武王時太公,成王時周公,並為太師。

周公薨,畢公代之。

秦及漢初並無,至平帝元始元年初置,以孔光居焉。

金印紫綬,位在太傅上。

○大傅

《大戴禮》曰:傅,傅之德義也。

天子無恩於父母,不惠於庶人,無禮於大臣,不中於折獄,不哀於喪,不敬於祭,不信於諸侯,不議於戎事,不厚於德,不強於行,不從太師之言。

凡是之屬,太傅之任也。

《漢書》曰:王莽權日盛,孔光憂懼,不知所出,上書乞骸骨。

莽白太后:"帝幼小,宜師傅。

"領宿衛,明年,徙為太師。

莽為太傅,光常稱疾,不敢與莽並。

《漢書音義》曰:傅,覆也。

《東觀漢記》曰:詔雲,行太尉事衛尉趙喜,三葉在位,為國元老,其以喜為太傅。

又曰:一胡一 廣為太傅,總錄尚書事。

時年八十而心力克壯,繼母在堂,朝夕瞻省,傍無幾杖,言不稱老,達練事體,明解朝章,雖無謇直之風,屢有補缺之益。

又曰:卓茂,字子康。

世祖即位,求茂謁見。

年七十餘,拜太傅,封宣德侯,賜幾杖。

又曰:一鄧一 禹,字仲華,以元功拜太傅,進見東向,甚見尊一寵一 。

《後漢書》曰:張禹遷為太傅,一鄧一 太后以殤帝初育,(育,生也。

)欲令重臣居禁內,乃詔禹捨宮中,給帷帳床 褥,太官朝夕進食,五日一歸府。

每朝見,特贊與三公絕席。

《續漢書》曰:太傅掌以善道,無常職。

每帝即位,輒置一人錄尚書事,薨,輒省之。

華嶠《後漢書》曰:一鄧一 彪,字智伯,為太傅,賜爵關內侯。

百官總已以聽於彪,恩一寵一 之異,莫與為比焉。

應劭《漢官》曰:太傅,古官也。

周成王時,康叔為之。

高後元年初,用王陵,金印紫綬。

又曰:和帝冊故太尉一鄧一 彪曰:"元功之族,三讓彌高,今以彪為太傅。

"

《魏志》曰:鍾繇遷太傅。

繇有膝疾,拜起不便。

時華歆亦以高年疾病,朝見皆使載輿車,虎賁舁上殿就坐。

是後三公有疾,遂以為故事。

《晉書》曰:何曾為太傅,乞遜位,詔會朝劍履乘輿上殿,如漢相國蕭何、田千秋,魏太傅鍾繇故事。

《宋書》曰:晉宣帝為魏太傅,誅曹爽,後置左右長史、掾屬、舍人各十人,事既非常,加又領兵,非准例也。

《齊職儀》曰:太傅,品秩冠服同太宰。

成王即位,周公為太傅,遷太師,秦無其職。

漢惠帝崩,呂後以丞相王陵為少帝太傅,位在三公上。

《後魏書》:淮一陽一王欣,大統中為太傅,文帝謂欣曰:"王三為太傅,再為太師,自古人臣未聞此例。

"欣遜謝而已。

《北齊書》曰:高歸彥作亂冀州,詔段韶與東安王婁睿率眾討平之,遷太傅,賜女樂十人並歸彥果園一千畝。

《後周書》曰:王盟為太傅。

盟姿度弘雅,仁而泛愛,雖位居師傅,禮冠群後而謙恭自處,未嘗以勢位驕人。

魏文帝甚尊重之。

賈誼《新書》曰: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發,嗜鮀(大何反。

)魚而公弗予。

文王曰:"發嗜鮀魚,何為弗予?"太公曰:"禮鮀魚不登乎俎豆,豈有非禮而可以養太子哉!"

《語林》曰:太傅府有三才:裴邈清才,潘一陽一仲大才,劉慶孫長才。

曹植《輔臣論》曰:蓋一精一微聽察,理析毫分,規矩可則,阿保不傾,群言繫於口,而研核是非;典誥總乎心,而惟所用之者,鍾太傅也。

王廙之《保傅箴》曰:保傅之賢明。

宗國用寧;輔弼之不忠,禍及於躬。

無曰父子無間,昔有潘崇;無曰至親無二,或容一江一 充。

○太保

《周禮》曰:保氏掌諫王惡。

(諫者,以禮義正之也。

)

《大戴禮》曰:天子處位不端,受業不敬,言語不序,聲音不中律,進退升降不以禮,俯仰周旋不無節,凡此之屬,太保之任也。

《尚書大傳》曰: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於豐。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太保召公先周公視洛邑也。

)

應邵《漢宮》曰:太保,古官也。

保,養也。

《晉書》曰:王祥,字休征。

泰始元年拜太保。

三年,御史中丞侯史光上言:"祥久以疾病缺廢朝會,應免官。

"詔曰:"太保耆艾元老,高行清粹,朕所毗倚,以隆道弘治者也。

前後遜讓不從所執,此非有司所得議也。

其寢光奏。

"

《晉起居注》曰:太保衛瓘明允篤誠,有匪躬之志,其給千兵,騎百人。

《齊職儀》:殷太甲時,伊尹為太保。

周成王時,召公為太保。

崔鴻《十六國春秋·蜀李雄錄》曰:雄異母兄始,字伯敬,為太保,善撫士眾,眾多歸之,時人為之語曰:欲養老,屬太保。

《呂氏春秋》曰:荊文王得如黃之狗、宛路之矰,以田於雲夢,三月不反,得丹一陽一之姬,期年不聽朝。

保申曰:"先王卜,以臣為保吉,今王期年不聽朝,王之罪當笞。

王伏,臣將笞王。

"王曰:"不穀免於襁褓而齒於諸侯矣。

願請變更而無笞。

"保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廢也;王不受笞,是廢先王之令也。

臣寧抵罪於先王。

"王曰:"敬諾。

"引席,王伏,保申束細箭五十,跪而加之於背,如此者再。

謂曰:"王起。

"王乃變更,召保申殺如黃之狗,折宛路之矰,放丹一陽一之姬,兼國三十九,保申之力也。

○太宰

《周禮·天官上》曰:太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佐王治邦國。

又曰:太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

(兩,耦合之。

言系者以維持其情性,使不離散也。

)

《尚書·伊訓》曰:百官總已,以聽塚宰。

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於王。

(湯有功烈之祖,故稱為王,即太甲也。

)

又曰:塚宰統百官,均四海。

《家語》曰:官屬不治,分職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紀曰亂。

亂則飭塚宰。

(飭謂整攝。

)

《晉書》曰:武帝時,何曾屢上書遜位,詔以"司徒所掌煩務,不可以久勞耆艾,其進位太宰,朝會乘輿,劍履上殿,以漢蕭何,魏鍾繇故事。

"

又曰:何曾為太宰,年老禮優,每召見,敕以常所飲食服物自隨,令二子侍從。

又曰:太宰羕與王導同受顧命輔成帝時,帝幼沖,詔羕依安平獻王孚故事,設床 帳於殿上,帝親迎拜。

又曰:安帝以太宰琅琊王德文不宜嬰拂事務,以紆論道之重;可袞冕之服,綠綟綬,羽葆鼓吹。

(綟,音戾。

盭,綠也。

以線為質。

又曰:盭,草名也,出琅琊平昌縣。

似艾,可染綬,因以為綬名也。

)

《晉公卿禮秩》曰:安平王孚,朗陵公何曾,汝南王亮,皆為太宰。

《齊職儀》曰:太宰品第一,金章紫綬,佩山玄玉。

堯命羲和,使主一陰一陽一之職。

羲伯司天,即天官也。

後稷伏事虞夏,敬授民時,尊稷為天官。

夏衰,稷後不窋失官,由是廢稷。

殷以其官為塚宰。

周公在豐為太宰,邵公又居之。

秦漢魏無其職。

晉武以從祖安平王孚為太宰,安平薨,省;咸寧四年又置。

或謂本太師之職。

避景皇諱,改為太宰。

(或謂太宰,周之卿位。

)晉武依周置職以尊安平,非避諱也。

元興中,恭帝為太宰,桓玄都督中外,博士徐豁議:"太宰非武官不應都督。

"遂從豁議。

《後周書》曰:文帝依《周禮》,建六官,遂置天官大塚宰卿一人,掌邦理,以建邦之六典佐皇帝,理邦國。

《通典》曰:太宰於殷為六太,於周為六卿,亦曰塚宰。

周武王時,周公始居之,掌建邦之理。

秦、漢、魏並不置。

晉初,依《周禮》備三公。

三公之職,太師居首。

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代之,而以安平獻王孚居焉。

仲長統《昌言》曰:塚宰,堯官也,《尚書》曰塚宰。

一曰掌邦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統百官,以和邦國,以諧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

魏一溫一 子升《為上一黨一 王穆讓太宰表》曰:臣聞策蹇長途,終慚一日之致;懸縷層台,難任千鈞之重。

固知才弱不可自強,力微難以企及。

智小謀大,恐貽折足之憂;才輕任重,懼有絕臏之悔。

既慮鑠金,固陳匪石。

○總敘三公

《六典》曰:三公,論道之官也。

蓋以佐天子,理一陰一陽一,平邦國,無所不統。

故不以一職名其官。

《尚書》曰:惟茲三公,論道經邦,燮理一陰一陽一。

《周禮》曰:三槐,三公位焉。

《公羊》曰:三公者何?天子之相。

《春秋漢含孳》曰:三公在天為三台,九卿為北斗。

三公象五嶽,九卿法河海,二十一七一大 夫法山陵,八十一元士法谷阜,合為帝佐以匡綱紀。

《史記》曰: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

漢初,因秦置丞相,而弘為之,則丞相為三公矣。

《漢書》曰:六符。

(孟康曰:泰階三台也,凡六星也。

六符,星之符驗也。

)

《晉書》曰:文帝為晉王,何曾與高柔、鄭沖俱為三公。

將入見,曾獨致拜盡敬,二人猶揖而已。

《晉官品令》曰:三公,綠綟綬也。

(綟,音戾。

)

《宋志》曰:三公黃閤,前史無其義,按《禮記》,士,韠與天子同,公侯、大夫則異。

鄭玄注云:士賤與君同,不嫌也。

夫朱門洞啟,當一陽一之正色也。

三公之與天子禮秩相亞,故黃其以示謙,不敢斥天子,宜是漢來制也。

(韠,音畢。

)

《通典》曰:隋置太尉、司徒、司空以為三公,參議國之大事。

依北齊置府寮,無其人則缺。

祭祀則太尉亞獻,司徒奉俎,司空行掃除,其位多曠,行事則攝。

《天文錄》曰:三台星,一名三能,一名天柱。

三公之位也。

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

陶氏《職官要錄》曰:三台,擬三公。

黃帝以風後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

《韓子》曰:背私曰公。

三象鼎足,數三,法三光。

《傅子》曰:三公者,佐天子理一陰一陽一。

《環濟要略》曰:三公者,像鼎三足,共承其上也。

《說苑》曰:三公,正天下,調一陰一陽一,節風雨。

《古今通語》曰:異官同爵,共位別職,興仁隆化、幽贊神明者,謂之太尉;和五教、理人倫,使風行俗平、萬國咸寧者,謂之司徒;使國無枉理,法錯刑清、事均民聚者,謂之司空。

若仁義之路開,和平之氣通,則五星順行,庶績鹹熙。

李固《奏記》曰:湯問伊尹,公卿大夫其相何如?伊尹對曰:三公,智通大道,應變不窮者也。

其言足以調一陰一陽一、正四時、節風雨,非大罪不遜位。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