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
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
○倉
《說文》曰:倉,穀藏也;倉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
《周禮》注曰:藏米曰廩。
《釋名》曰:倉,藏穀物也。
《詩》云: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以峙其粻。
又曰: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
又曰:我倉既盈,我庾惟億。
《尚書》曰:武王克商,發巨橋之粟,大賴於萬姓。
巨橋,紂倉也。
《傳》曰:楚莊王賑廩同食。
註:賑廩,開倉。
同食,上下無異。
《禮記·月令》:季春,發倉廩,賜貧窮。
又曰:五穀皆入,必量於歲。
又曰:循行積聚,無有不斂。
又曰:孟冬,命有司穿竇窖,修囷倉,謹益藏,務積聚。
又曰:國無九年之畜為不足,無三年之畜曰急。
《周禮》曰:儲畜以待凶荒。
又曰:倉人:掌粟入之藏。
辦九穀之物,以待邦用。
若穀不足,則止餘法用;有餘則藏之,以待凶而頒之。
又曰:廩人:掌九穀之數,以待國之匪頒、賜、稍食。
以歲之上下數邦用,以知足否,以詔谷用,以治年之豐凶。
《公羊傳·桓公》曰:御廩災,御廩者何?粢盛之所藏也。
《論語》曰:舊穀既沒,新穀既升。
《春秋佐助期》曰:天廩倉神名均明。
《史記》曰:舜母嫉舜,舜父使舜塗泥倉,放火而燒舜,舜垂席而下,得無傷。
又曰:李斯年少時入倉,觀倉中鼠食粟,居大廡下。
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處耳。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又曰:宣曲任氏之先為督道倉吏。
秦之敗也,豪傑皆爭取金玉,而任氏獨窖倉廩。
及楚漢一交一 兵,民不得田,而豪傑金玉盡歸任氏。
又曰:高帝七年,立太倉。
《漢書》曰:汲黯因使矯制發倉,救河內饑民。
上釋罪。
又曰:武帝之初,民給家足,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詩》曰:"如岡如阜,如山如陵。
"
又《宣紀》曰:耿壽昌奏設常平倉,豐則糴,儉則糶,以利民。
又曰:王嘉奏事曰:"孝文時吏居官者或長子孫,以官為氏。
倉氏、庫氏則倉庫吏之後也。
"
又鄒一陽一上書吳王曰: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轉粟西鄉,陸行不絕,水行滿河,(如淳曰:言漢京師仰須山東漕運以自給耳。
)不如海陵之倉。
又賈捐之上書曰:武帝元狩六年,太倉粟紅腐不可食。
又《食貨志》曰:漢宣帝時,年豐人少利。
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上計,令郡國皆築倉,以穀賤時增其價而糴,以利農;穀貴時減其價而糶,以利人,名曰常平倉。
百姓利之也。
《後漢書》曰:韓韶,字仲黃,穎川舞一陽一人也。
少仕郡,辟司徒府。
泰山賊公孫舉偽號歷年,守令不能破,多為坐法。
尚書選三府掾屬能治劇者,乃以韶為嬴長。
(羸縣,故城在今兗州磚城縣東北也。
)賊聞其賢,相戒不入羸境。
餘縣多被寇,廢耕桑,其流入縣界求索衣糧者甚眾。
韶愍其饑困,乃開倉賑之,所廩贍萬餘戶。
主者爭謂不可。
韶曰:"長活溝壑之民,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
"太守素知韶多德,竟無所坐。
又曰:隗囂既敗,公孫述欲安眾。
以成都郭外有秦時舊倉,述改名白帝倉,(述以色尚白,故改之。
)自王莽以來常空。
述即使人言白帝倉出穀如山陵,百姓空市裡往觀之。
述乃大會群臣,問曰:"白帝倉竟出穀乎?"皆對言:"無。
"述曰:"訛言不可信,道隗王破者復如此矣。
"俄而囂將王元降,述以為將軍。
又曰:虞詡時,朝歌賊寧季等數千人攻殺長吏,屯聚連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詡為朝歌長。
故舊皆吊詡曰:"得朝歌何衰!"詡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
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始到,河內太守馬稜勉之曰:"君儒者,當謨謀廟堂之上,反在朝歌邪?"詡曰:"初除之日,士大夫皆見吊勉。
詡籌之,知其能為也。
朝歌者,韓、魏之郊,背太行,臨黃河,去敖倉百里,而青、冀之人流亡萬數。
賊不知開倉招眾,劫庫兵,守成皋,斷天下右臂,此不足憂也。
今其眾新盛,難與爭鋒。
兵不厭權,願寬假轡策,勿令有所舉閡而已。
"及到官,設令三科以募求壯士,自掾吏已下各舉所知,攻劫者為上,偷盜為次,帶喪服而不事家業者為下。
收得百餘人。
詡為之饗會,悉負其罪,使入賊中,誘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殺賊數百人。
乃潛遣貧民能縫者,傭作賊衣,以采縫其裾為幟,(幟,記也。
《續漢書》曰:以縫縷其裙也。
)有市裡者,吏輒擒之。
賊由是駭散,咸稱神明。
《魏志》曰:袁渙,字耀卿。
為魏國郎中令。
及卒,太祖為之流涕,以穀二千斛,一教"以太倉穀千斛賜郎中令家",一教"以垣下穀千斛與曜卿家",外不解其意。
教曰:"以太倉穀者,官法也;垣下穀者,新舊也。
"
《吳書》曰:建康宮城即吳苑城,城內有倉名曰苑倉,故開北瀆,通轉運於倉所,時人亦呼為倉城。
晉鹹和中,修苑城為宮,惟倉不毀,故名太倉,在西華門內道北。
《晉書》:鄭默出為東郡太守,值歲荒人饑,默輒開倉賑給,乃捨都亭,自表待罪。
朝廷嘉默憂國,詔書褒歎,比之汲黯。
班告天下,若郡縣有此比者,聽出給。
入為散騎常侍。
又曰:王渾,武帝受禪,加揚烈將軍,遷徐州刺史。
時年荒饑,渾開倉賑贍,百姓賴之。
又曰:王蘊為吳興太守。
民饑,輒開倉贍恤。
主簿請先列上待報,蘊曰:"行仁義敗,無恨。
"坐違科免官,士庶詣闕,左降晉陵太守。
《郡國志》曰:衡山石廩峰一如倉庾,有二戶一開一閉,閉者亦有關鑰之形。
王子年《拾遺記》曰:曹曾遇世亂,家家焚廬,曾畜書萬卷,慮其先文湮沒,乃積石如倉廩以藏書,世謂曹家書倉焉。
《水經注》云:汾一陽一故城,積粟所在,名之曰羊腸倉,在晉門閭一陽一北。
石磴縈委若羊腸,故以為名。
即今羊腸阪是也。
《越絕書》曰:君均東倉,春申君造。
西倉名曰君均西倉,門週一裡八步。
又曰:吳兩倉,春申君所造,一名均輸。
《洛一陽一記》曰:有常滿倉。
《天門集》曰:廩星主倉。
《說苑》曰:子路為蒲令,備水災。
與民春修溝瀆,為民煩苦,故人予一簞食、一壺漿。
孔子聞之,使子貢止之。
子路忿然不悅,往見夫子曰:"由也,以暴雨將至,恐有水災,故與民修溝瀆以備之,而民多匱於食,故與人一簞食、一壺漿。
而夫子使賜止之,何也?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由也不受。
"子曰:"爾以為餓,何不告於君,發倉廩以給食之;而以爾私饋之,是汝不明君之惠,見汝之私義也。
速已則可矣,否則爾受責不久矣。
"子路心服而退。
又曰:北郭一騷一踵見晏子曰:"竊悅先生之義,願乞所以養母者。
"晏子使人分倉粟、府金而遺之,辭金而受粟。
有間,晏子見疑於景公,出奔。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悅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母者。
吾聞之曰:養及親者,身更其難。
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白之。
"遂造公庭求復之,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今去齊國,國必侵矣。
方必見國之侵也,不若先死,請絕頸以白晏子。
"逡巡而退,因自一殺也。
公聞之大駭,乘馳而自追晏子,及之郊,請而反之。
晏子不得已而反之。
聞北郭子之以死白已也,太息而歎曰:"嬰不肖罪過,固其所也,而士以身明之,哀哉!"
《晉一陽一秋》曰:泰始四年七月,立常平倉,豐則糴,儉則糶,以利民也。
《管子》曰:錯國不傾之地,積不涸之倉,藏不竭之府。
註:不涸之倉,言務五穀也。
《述征記》曰:東城二石橋,舊於王城之東北,開渠引洛水,名曰一陽一渠,東流經洛一陽一,於城之東南,然後北回,通運至建春門,以輸常滿倉。
《永嘉郡記》曰:青田溪發源太湖,湖是白土,無復細石,中生蘊藻,冬天水熱如湯,故眾魚歸之,名為魚倉。
《益州記》曰:今成都縣東有頹城毀垣,土人云古白帝倉也。
《異苑》曰:餘姚縣倉封閉完密,而年年輒大損耗,是富一陽一縣桓王陵上雙石龜所食。
即斫毀龜口,於是無復虧減。
《三輔故事》曰:漢大將軍周亞夫軍於細柳,今石激是也。
石激西有細柳倉,城東嘉禾倉。
《老子》曰:田甚蕪,倉甚虛。
《管子》曰:倉廩實,知禮節。
又曰:不務地利,則倉不盈。
《莊子》曰:諸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
《韓子》曰:韓昭侯之時,黍種貴,昭侯令人覆廩,吏果竊黍種糶之。
《淮南子》曰:近敖倉者不為之多飯,期滿腹而已。
《鹽鐵論》曰:匈一奴一因山谷為城池,水草為倉廩。
《地理志》曰:敖倉在河南廣武山,鄭國所置。
漢王與項羽爭天下,運敖倉之粟。
○囷
《西京雜記》曰:曹元理善算。
友人陳廣漢有二囷,忘其石數。
後算欠一鬥,乃有鼠大如斗,在其中。
《吳志》曰:周瑜過魯肅求資,肅有米三千石,乃指一囷與之。
《續異記》曰:晉陵無錫尉嚴無慾貯穀。
後開,乃成蛇。
以草焚之,便貧。
《詩》曰:一胡一 取禾三百囷兮。
○庾
《韓詩外傳》曰:王者藏於天下,諸侯藏於百姓,農夫藏於囷庾,商賈藏於篋笥。
《毛詩》曰:曾孫之庾,如坻如京。
注曰:庾,露積也。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