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魏志》曰:武宣卞皇后,琅琊人,文帝母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

○魏武宣卞皇后

《魏志》曰:武宣卞皇后,琅琊人,文帝母也。

本倡家,年二十,太祖於譙納後為妾。

後隨太祖至洛。

及董卓為亂,太祖微服東出避難。

袁術傳太祖凶問,時太祖左右在洛者皆歸,後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定,未可知,今日還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復相見也?正使禍至,共死何若!"遂從後言。

太祖聞而善之。

建安初,丁夫人廢,遂以後為繼室。

諸子無母者,太祖皆命後養之。

文帝為太子,左右長御賀後曰:"將軍拜太子,天下莫不忻喜,後當傾府藏賞賜。

"後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為嗣,我但當以免無教導之過,為幸甚耳,亦何當賜遺乎!"長御還,以語太祖,太祖悅曰:"怒不變容,喜不改節,是最為難。

"二十四年,拜為王皇后。

文帝踐祚,尊曰太后,稱永壽宮。

《魏書》曰:後以漢延熹三年生齊郡白亭,有黃氣滿室移日。

父敬侯怪之,以問卜者王旦,旦曰:"此吉祥也。

"為太后,見外親,不假以顏色,常言"居處當務節儉,不當妄賞賜,念自勉也。

"帝為太后弟秉起第,第成,太后幸弟請諸家外親,設下廚,無異膳。

太后左右,菜食粟飯,無魚肉。

其儉如此。

○文甄皇后

《魏志》曰:文甄皇后,中山無極人,明帝母。

父逸,上蔡令。

後三歲失父。

後天下兵亂,加以饑饉,百姓皆賣金銀珠玉寶物,時後家大有儲穀,頗以買之。

後年十餘歲,白母曰:"世今亂,多買寶物,匹夫無罪,懷璧為罪。

又左右皆饑乏,不如以穀賑給親族鄰里,廣為恩惠也。

"舉家稱善,即從後言。

建安中,袁紹為中子熙納後。

冀州平,文帝納後於鄴,有一寵一 ,生明帝。

郭後、李、一陰一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

帝大怒,遣使賜死,葬於鄴。

明帝即位,有司奏請追諡,又別立寢廟。

太和元年,追封謚曰敬侯;適孫像襲爵。

初營宗廟,掘地得玉璽,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羨思慈親",明帝為之改容,以太牢告廟。

又嘗夢見後,於是舅氏親疏高下,敘用各有差,賞賜累巨萬。

《魏書》曰:甄後每寢寐,家中彷彿見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

相工劉良相後曰:"此女貴乃不可言。

"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

年八歲,外有立騎戲馬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

年九歲,喜書,視字輒識,數用諸兄筆硯,兄謂後言:"汝當作女博士耶?"後答言:"聞古者賢女,未有不覽前世成敗,以為己誡。

不知書,何由見之?"及為皇后,一寵一 愈隆而彌挹。

每因閒宴,常言:"昔黃帝子孫蕃育,蓋由妾媵眾多,獲斯。

願廣求淑媛,以豐繼嗣。

"帝心喜焉。

○文郭皇后

《魏志》曰:文德郭皇后,安平廣宗人也。

祖世長吏。

後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

"遂以女王為字。

早失二親,喪亂流離,沒在銅鞮侯家。

太祖為魏公時,得入東宮。

後有智數,時有所獻納。

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

太子即王位,後為夫人,及踐祚,為貴嬪。

甄後之死,由後之一寵一 也。

遂立為後。

黃初五年,帝東征,後留許昌永始台。

時霖雨百餘日,城樓多壞,有司奏請移止,後曰:"昔楚昭王出遊,貞姜留漸台,一江一 水至,使者迎而無符,不去,卒沒。

今帝在遠,吾幸未有是患,而便移止,奈何?"明帝即位,尊後為皇太后,稱永安宮。

○明帝毛皇后

《魏志》曰:明帝悼毛皇后,河內人。

以選入東宮,明帝時為平原王,進御有一寵一 ,出入與同輦。

及即位,為皇后。

初,明帝為王,始納河內虞氏為妃,帝即位,虞氏不得立,卞太后慰勉焉。

虞氏曰:"曹氏好立賤,未有能以義舉者也。

"後父嘉本典車工,卒暴富貴,舉動甚蚩駭,語輒自稱侯身,人以為笑。

帝之幸郭皇后也,後愛一寵一 日衰。

景初元年,帝游後園,召才人以上宴樂,左右:"宜延皇后。

"帝不許。

乃禁左右,使不得宣。

後知之,明日,帝見後,後曰:"昨日游宴北園,樂乎?"帝以左右洩之,所殺十餘人。

賜後死,然猶加謚,葬愍陵。

○明帝郭皇后

《魏志》曰:明帝郭皇后,西平人。

世河右大族。

黃初中,本部反叛,遂沒入宮。

明帝即位,甚見愛幸,拜為夫人。

帝疾困,遂立為皇后。

齊王即位,尊後曰皇太后,稱永寧宮。

值三主幼弱,宰輔親政,與奪大事,皆先啟太后,然後施行。

毌丘儉、鍾會等假其命,以為亂焉。

景元四年,崩。

○晉宣穆張皇后

《晉書》曰:宣穆皇后張氏,諱春華,高祖同郡人也。

母河內山氏,司徒濤之從祖姑也。

後少有德行智識。

初,高祖辭仕,以風痺不能起,居曝書,遇雨,自起收書。

家惟一婢見之,後懼言語洩漏,乃手殺之,而自執爨焉。

帝由是重之。

其後柏夫人有一寵一 ,後罕得進見。

帝嘗臥疾,後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何煩出也!"後慚恚不食,將自一殺,諸子亦不食。

帝驚而致謝,後乃止。

退而謂人曰:"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魏正始八年,崩。

武帝受禪,追尊為太后。

○景懷夏侯皇后

《晉書》曰:景懷夏侯皇后,沛國譙人也。

父尚,魏征南大將軍。

母曹氏,魏德一陽一鄉主。

後雅有識度,帝每有所為,必預籌畫。

魏世,皇帝居上將之重,諸子並有雄才大略。

後知帝非魏之純臣,而後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

青龍三年,以鴆崩。

武帝登祚,始加號謚。

○文明王皇后

王隱《晉書》曰:文明皇后,王肅女。

秉德清貞,體行純和。

八歲,誦《詩》、《論》,特一精一喪服;苟有文義,過目則識。

祖司徒朗異之曰:"興吾家者,必此女矣,惜不為男。

"每居大喪,常身不勝衣。

時鐘會見任,言於文帝曰:"會好為事端,一寵一 過必弊。

"太始元年,尊曰皇后,宮曰崇禮。

自即尊位,眷戀素業,忽棄華麗。

四年,薨。

《晉書》曰:後諱元姬,年十二,祖朗薨,後哀戚哭泣,發於自然,其父益加敬異。

既笄,歸於文帝,生武帝。

○武元楊皇后

《晉書》曰:楊元後,父炳。

言後相貴,故文帝為武帝娶之。

生惠帝。

武帝疑惠帝不堪奉大統,密以語後,後曰:"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帝采諸葛沖等五十人女入殿,呈露面常衣,令後選齲後不取端正,唯取長白。

時卞藩女有美色,帝舉扇鄣面,語後曰:"藩女可"。

後曰:"藩三世皇后,不宜枉以卑位。

"其中者以絳紗系臂,遂取一胡一 芳。

芳啼哭,左右曰:"陛下聞聲。

"芳曰:"死且不畏,何畏陛下?"帝壯其言。

父奮聞女中,亦哭曰:"老一奴一不死,唯有二兒,男在九地之下,女在九天之上。

"帝拜芳為貴嬪。

元後疾甚,見上素敬一胡一 夫人,恐立之,又慮太子不安。

臨終,枕帝膝曰:"從妹男涓有德色,不足,復娶異姓。

"帝許之,崩於光明殿。

○武悼楊皇后

《晉書后妃列傳》曰:後諱芷,字季蘭,小字男涓,武帝繼室也,太傅楊駿女。

咸寧二年,即後位。

婉暱(音翳),才色映椒房,一寵一 禮尤攏後無子。

賈庶人為太子妃時,數以肆情忌嫉,失帝意,帝慮始終之事,欲廢焉。

後為妃陳請曰:"賈公有勳於王府,猶將數世宥之,況賈妃親則其子。

夫妒忌,亦婦人之常事,不足以一眚而忘大德。

"帝納焉。

晏駕,尊曰皇太后。

賈庶人五日一朝,後既喪所,夫常有戚容,庶人謂不悅在己,愈自嫌。

及星辰有變,占於母家不利,殿中典兵中郎孟觀等遂進勸庶人:"有先倡者有福,後廢者受禍。

"庶人遂陷誅後父駿三族及內外親屬,遷後於永寧宮。

賈庶人尋諷百僚,奏太后廢為庶人,母龐付廷尉行刑。

詔初欲宥之,卒不可。

事奏,太后截發稽顙稱妾,以請母於賈庶人,而龐遂見刑。

後不勝憂哀,崩於幽宮,春秋三十有四。

謚曰武悼皇后。

《晉後略》曰:賈後既殺楊庶人於金墉城,又信妖巫,謂人既死,必訴怨於先帝,乃覆而殯之,施諸厭劾符書藥物以合瘞之。

○惠帝賈皇后

王隱《晉書》曰:後諱南風,武帝謀太子婚,久不決,上欲取衛瓘女,元後欲娶賈充女,上曰:"衛女有五可,賈女有五不可。

衛家種賢而多子,端正長白;賈女種妒少子,丑而短黑。

"郭槐多輸寶物於後,遂娶南風。

八年,將納妃,帝知太子不慧,故試之。

盡召東宮官屬,作飲食,而密封詔,使太子決,停信待之。

賈妃大懼,召人答詔草。

給使張泓曰:"太子不學,而答引古義,必責草主,更益譴負,不如直以意答。

"妃大喜,語泓:"便為我好答,得富貴,與汝共之,"泓素有小才,具草,令太子自寫。

武帝大喜。

賈妃酷妒,手擊數人,或以刀戟擲孕妾,子乃墮地。

上大怒,治金墉城,將廢之。

趙粲、荀勖深救之,故得不廢。

洛一陽一尉部小吏忽有好物,尉疑為盜,召詰之。

賈後疏親欲求盜物,往聽對辭。

雲"先行逢一老嫗,說家有疾,師卜當得城南年少厭塞,漸相煩,尋重報。

小吏從之,上車下帷,內著簾箱,中行十餘里,過六七門限,開簾,忽見樓閣好屋。

問此何處,雲天上,即以香湯見浴,好衣美食將入。

見一婦人,年三十五六,短小青黑色,眉後有疵。

見留數日,共宿,得此眾物。

"賈氏親疏聞其形狀,知是賈後,慚而去,尉亦解意。

雲時他人多殺之不出,唯此小吏,以愛得出。

賈後詐有身,內槁物為產,遂取妹夫韓壽兒,托之諒闇所生,故弗顯。

賈庶人臨廢,遙喚帝曰:"陛下有婦,使人廢之,亦行自廢。

"詔賜死。

沈約《宋書》曰:齊王冏入廢後,後驚曰:"卿何為來?"冏曰:"有詔收後。

"後曰:"詔當從我出,何詔也?"又問曰:"誰起事?"冏曰:"梁、趙。

"後歎曰:"系狗當系其頸,今反系其尾,何得不然!"

《晉後略》曰:載賈後以簾車,出承明東掖東門,詣金墉城,食金屑而死。

○惠羊皇后

臧氏《晉書》曰:惠羊皇后,諱獻容,太山南城人也。

父玄之,字弘猷。

永康元年,立為皇后。

將入宮中,衣中有火。

永興元年,河間王顒使將張方廢後於金墉城。

七月,陳晤等唱伐成都王,復後位。

八月,張方又廢後。

十一月,張方逼遷大駕幸長安,留台復後位。

永興二年,張方又廢後。

河間王顒矯詔賜後死,劉暾(他昆切。

)等上表,後得免。

帝還洛,迎復後位。

後洛一陽一令何喬又廢後。

懷帝即位,尊後為惠皇后,居弘訓宮。

洛一陽一敗,沒於劉曜。

曜僣位,以為皇后。

因問曰:"朕何如司馬家兒?"後曰:"一胡一 可並焉?陛下開基之聖主,彼亡國之暗夫,有一婦一子及身三耳,不能庇之。

貴為帝王,而妻子辱於凡庶之手。

妾爾時實不思生,何圖復有今日。

妾生於高門,嘗謂世間男子皆然。

自奉巾櫛已來,始知天下有丈夫耳。

"曜甚愛一寵一 之,生二子而死,偽謚獻文皇后。

○謝夫人(附)

《晉書》曰:謝夫人,名玖。

本貧賤,父以屠羊為業。

玖清惠貞正,而有淑姿,選入後庭,為才人。

惠帝在東宮,將納妃。

武帝慮太子未知帷房之事,乃遣玖往東宮侍寢,由是得幸,有身。

賈後忌之,求還西宮,遂生愍懷。

乃立為太子,拜玖為淑媛。

乃愍懷遇鴆,玖亦被害焉。

永康初,詔改葬太子,因贈玖夫人印綬,葬顯平陵。

○懷王太后

臧氏《晉書》曰:懷王皇太后,諱姬。

初入武帝宮,拜中才人,早崩。

懷帝即位,追尊曰皇太后。

○梁皇后

臧氏《晉書》曰:梁皇后,諱蘭璧,安定人也。

祖鴻季,儀同三司。

父芬,司徒。

後初為豫章王妃,懷帝即位,為皇后。

永嘉中,沒一胡一 賊。

○元帝夏侯太妃

《晉書》曰:夏侯太妃,名光姬,沛國譙人也。

父莊,淮南太守。

妃生自華宗,幼而明慧。

琅耶武王為世子覲納焉,生元帝。

元帝立,稱王妃。

永嘉元年,薨於一江一 左,葬琅耶。

國初有讖雲"銅馬入海建業期",太妃小字銅環,而元帝中興於一江一 左矣。

○元敬虞皇后

《晉書》:元敬虞皇后,諱孟母,濟一陽一外黃人。

父豫。

元帝為琅耶王,納後為妃,無子。

永嘉六年,薨。

大興三年,冊贈皇后璽綬,祔於太廟。

《晉書》曰:豫章君荀氏,元帝宮人也。

初有一寵一 ,生明帝及琅琊王胄,由是虞後所忌,漸見疏保明帝即位,封建安君,別立第宅。

太寧元年,帝迎還台內,供奉隆厚。

及成帝立,尊同於太后。

鹹康元年,薨。

詔曰:"朕少遭憫凶,慈訓無稟,撫育之勤,建安君之仁也。

一旦薨殂,實思報復,永懷平昔,感痛哀摧。

"其贈豫章郡君,別立廟於京都。

○明帝庾皇后

《晉中興書》曰:明穆皇后庾氏,諱文君,左將軍琛第三女也。

後少以珪璋特異,令儀淑美。

故中宗為肅祖納焉。

初為世子妃,仁和有禮,深見敬重。

後生顯宗成皇帝,顯宗即位,尊後曰皇太后。

群臣奏:"天子幼沖,宜依漢和熹皇后故事。

"後辭讓數四,不得已遂臨朝攝萬機。

蘇峻作逆,王師敗績,後以憂逼,崩,時年三十三。

○成恭杜皇后

《晉書》曰:成恭杜皇后,諱陵一陽一,鎮南將軍預之曾孫也。

成帝以後奕世名德。

鹹康二年,備禮拜為後。

後少有姿色,然長猶無齒,有來求婚者輒中止。

及納采之日,一夜 齒盡生。

七年三月,後崩,年二十一。

在位六年,無子。

先是,三吳女子相與簪白花,望之如素柰,傳言天公織女死,為之著服,至是而後崩。

○康帝褚皇后

《晉中興書》曰:康獻皇后褚氏,字蘇子,太傅褒之女也。

後聰明有器識,以名家女入為琅琊王妃,生孝宗穆皇帝。

孝宗即位,尊後曰皇太后。

泰元元年,太后詔曰:"皇帝婚冠禮備,遐邇宅心,宜當一陽一親覽,緝熙惟始。

今歸政事,率由舊典。

"於是復稱崇德太后。

九年,崩於顯一陽一殿。

○簡文鄭皇后

《晉中興書》曰:簡文宣太后鄭氏,諱阿春,滎一陽一人。

先適田氏,生一男,夫又亡,後依於舅吳氏。

中宗為丞相,敬後先崩,將納吳氏女為夫人。

後及吳氏女並游後園,有見之者言於中宗曰:"鄭氏女雖嫠居,賢於吳氏遠矣。

"遂以德色納為夫人,甚有一寵一 。

後雖貴幸,而恆有憂色,中宗問其故,對曰:"妾有妹,中者適長沙王褒,餘二妹未出,恐妹為人妾,無復求者。

"中宗從容謂劉隗曰:"鄭氏有二妹,卿可求佳對,使不失舊。

"隗舉其從子傭娶第三者,以小者適漢中李氏,皆得舊門。

帝稱尊號,後雖為夫人,詔太子及東海、武陵王皆母事之。

帝崩,後稱建平園夫人。

鹹和元年,薨。

○孝武李太后

《晉書》曰:孝武李太后,諱陵容,本出微賤。

始,簡文帝為會稽王,有三子,廢黜,早夭;其後,諸姬絕孕將十年。

帝令卜者扈謙筮之,曰:"後房中有一女,當育二貴男,其一終盛晉室。

"乃令善相者召諸愛妾而示之,皆雲非其人,又悉以諸婢媵示焉。

時後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崑崙。

既至,相者驚云:"此其人也。

"帝以大計,召之侍寢。

後數夢兩龍枕膝,日月入懷,帝聞異而焉,遂生孝武帝。

○王皇后

《晉中興書》曰:孝武定皇后王氏,字法惠。

寧康三年,中軍將軍桓沖、侍中臣康奏:"晉陵太守王蘊女天性柔順,惠心塞淵,儀度既同,四業允備。

且盛德之兆,美善先積。

參議,可以配德乾元,恭承宗廟,貞進六宮,母儀天下。

"故烈宗納焉。

後性嗜酒驕妒,帝深患之,乃召蘊於東堂,具說後過狀,令加訓誡。

蘊免冠謝焉。

後於是少自改飾。

太元五年,崩。

○安帝陳太后

《晉中興書》曰:安德太后陳氏,松滋人也。

諱歸女。

父廣,以倡進,仕至平昌太守。

後以美色能歌彈入宮,初為淑媛,生安、恭二帝。

太元十五年,薨,贈夫人,追崇曰皇太后。

○恭帝褚皇后

《晉書》曰:恭思褚皇后,諱靈媛,河南一陽一翟人,義興太守爽之女也。

後初為琅琊王妃。

元熙元年,立為皇后,生海鹽、富一陽一公主。

及帝禪位於宋,降為零陵王妃。

宋元嘉十三年,崩,祔葬沖平陵。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