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梁書》曰:高祖武皇帝諱衍,字叔達,小字練兒,蘭陵中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

○梁蕭衍

《梁書》曰:高祖武皇帝諱衍,字叔達,小字練兒,蘭陵中都裡人,漢相國何之後也。

皇考諱順之,齊高帝族弟也。

參預佐命,封臨湘縣侯。

高祖以宋大明八年生於秣陵同夏裡三橋宅。

生而有奇異,兩胯駢骨,頂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

帝及長,博學多誦,好籌略,有文武才幹,時流名輩鹹推許焉。

所居室常若雲氣,人或遇者,體輒肅然。

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遷衛將軍王儉東閣祭酒。

儉一見,深相器異,謂廬一江一 何憲曰:"此蕭郎三十內當作侍中,出此則貴不可言。

"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與沈約、謝朓、王融等並游焉。

隆昌初,明帝輔政,起高祖為寧朔將軍,鎮壽春。

除太子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入直殿剩預蕭諶(氏任切。

)等定策勳,封建一陽一縣男,邑三百戶。

建武二年,魏遣將劉昶、王肅帥眾寇司州,高祖為冠軍將軍,帥所領自外進戰。

魏軍表裡受敵,乃棄圍退走。

軍罷,以高祖為右軍晉安王司馬、淮陵太守。

還為太子中庶子,領軍羽林監。

頃之,出鎮石頭。

四年,魏帝自率大眾寇雍州,明帝令高祖赴援。

又遣崔惠景督諸軍,高祖等並受節度。

明年三月,惠景與高祖進行一鄧一 城,魏主率十萬餘騎奄至。

惠景軍死傷略盡,惟高祖全師而歸。

俄以高祖行雍州府事。

明帝崩,東昏即位,始安王遙光、徐孝嗣、一江一 祀更直內省,分日帖敕。

高祖聞之,謂從舅張弘策曰:"政出多門,亂其階矣。

"時高祖長兄懿罷益州還,仍行郢州事,乃使弘策詣郢,陳計於懿曰:"若隙開釁起,必中外土崩。

今得守外藩,幸圖身計。

郢州控帶荊湘,西注漢沔,雍州士馬,呼吸數萬,虎視其間,以觀天下,此蓋萬全之策。

如不早圖之,悔無及也。

"懿聞之色變,心不之許。

弘策還。

是歲,至襄一陽一,於是潛造器械,多伐竹木,沉於檀溪,密為舟裝之備。

二年冬,懿被害信至,高祖密召長史王茂、中兵呂僧珍等謀之。

以十一月召僚佐集於廳事,謂之曰:"昔武王會盟津,皆曰紂可伐。

今昏主惡稔,窮虐極暴,誅戮朝賢,罕有遺育,生人塗炭,天命殛之。

卿等同心疾惡,共興義舉,公侯將相,良在茲日,各盡勳效,我不食言。

"是日建牙。

於是收集得甲士萬餘人,馬千餘匹,船三百艘,出檀溪竹木裝艦。

東昏以劉山一陽一為巴西太守,配一精一兵三千,使過荊州就行事蕭穎胄以襲襄一陽一。

穎胄伏甲斬之,送首於高祖。

仍以南康王尊號之議來告,且曰:"時月未到,當須來年二月;遽便進兵,恐非廟算。

"高祖答曰:"所藉義心,一時驍銳,事事相接,猶恐疑怠,天時人謀,有何不利,處分已定,安可中息?"

三年二月,南康王為相國,以高祖為征東將軍。

高祖發襄一陽一,移檄京邑。

高祖至竟陵,命長史王茂與太守曹景宗為前軍,輕兵濟一江一 ,逼郢城。

張衝出軍迎戰,茂等邀擊,大破之。

三月,南康王即帝位於一江一 陵,改永元三年為中興元年。

遙廢東昏為涪陵王。

以高祖為尚書左僕射,加征東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假黃鉞。

五月,東昏遣寧朔將軍吳子一陽一等救郢州。

六月,子一陽一進據加湖,去郢三十里,傍山帶水,築壘以自固。

七月,高祖命王茂潛師襲加湖。

俄而大潰,子一陽一竄走,眾盡溺於一江一 ,王茂虜其餘而旋。

郢城主程茂以城降。

高祖又遣軍主唐修期攻隋郡,並克之。

司州刺史王僧景遣子入質。

司部悉平。

八月,天子遣黃門勞軍。

八月,詔高祖平定東夏,並以便宜從事。

是月,豫州刺史申胄棄姑熟走,大軍進據之,遣曹景宗、蕭穎達領馬步進頓一江一 寧。

東昏遣李居士率步軍迎戰,景宗擊走之。

大軍次新林,命王茂進據越城,曹景宗據皂莢橋。

十月,東昏又遣征虜將軍王珍國等列陣於航南大路,一精一手利器,尚萬人。

閹人張倀子持白虎幡督率諸軍。

王茂、曹景宗等掎角奔之,鼓噪震天地。

珍國之眾,一時土崩,諸軍望之皆潰。

茂軍追至宣一陽一門,李居士以新亭壘、徐元瑜以東府城降,石頭、白下諸軍並宵潰。

高祖鎮石頭,命諸軍圍六門。

東昏悉焚燒門內,驅逼營府署官併入城,有眾二十萬。

青州刺史桓和紿東昏出戰,因以眾來降。

高祖令諸軍築長圍。

十二月,衛尉張稷、北徐州刺史王珍國斬東昏,送首茂師。

高祖命呂僧珍勒兵封府庫及圖籍,收嬖妾潘淑妃及凶一黨一 王咺之以下四十八人屬吏。

宣德皇后令追廢涪陵王為東昏侯,依漢海昏侯故事。

授高祖中書監、都督揚徐二州諸軍事、大司馬、錄尚書,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封建安郡公,食邑萬戶,給班劍四十人,黃鉞、侍中、征討諸軍事並如故。

高祖入屯閱武堂,下令大赦。

二年,天子遣慰勞京邑。

贈高祖散騎常侍、左光祿大夫,考侍中丞相。

宣德皇后臨朝,入居內殿。

詔進高祖都督中外諸軍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加前後部羽葆鼓吹。

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掾、屬各四人。

又詔進相國,總百揆,揚州刺史,封十郡為梁公,備九錫之禮。

高祖固辭。

二月,進梁公爵為王,以豫州之南譙、廬一江一 、永嘉等十郡益梁國,並前為二十郡。

三月,命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

景辰,齊帝禪位於梁,高祖謙讓不受。

太史令蔣道秀陳天文符讖六十四條,並明著;群臣固請,乃從之。

四月景寅,高祖即皇帝位於南郊,設壇,柴燎,告類於天。

大赦,改齊中興二年為天監元年。

封齊帝為巴陵王。

八月,詔中書監王瑩等八人參定律令。

十一月,立皇子統為皇太子。

四年正月,詔"九流常選,年未三十,不通一經,不得解褐。

若有才同甘、顏,勿限年次。

"是歲,大穰,米斛三十。

五年三月,魏宣武帝從弟翼率其諸弟來降。

陳伯之自壽一陽一率眾歸降。

八年正月,輿駕親祠南郊,赦天下。

九年三月,幸國子學,親臨講肆,詔"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從師者,可令入學。

"十年,親祠南郊,大赦。

三月,一鄧一 (旨熱切。

)以昫山引魏軍,遣鎮遠將軍馬仙玭(按《梁書》,朗名仙婢,及長以婢名不典,遂去女從玭,補鼎切,字書又音駢。

)討之。

十月,馬仙玭大破魏軍,斬馘(古獲切。

)十餘萬,復克昫山城。

十八年,親祠南郊。

普通元年正月,改元,大赦。

五年六月,龍斗於曲阿王陂,因西行至建陵城,所經處樹木倒折。

七年,赦死罪已下。

大通元年三月,幸同泰寺捨身。

甲戌,還宮,赦天下,改元。

二年十月,以魏北海王元顥為魏主,遣東宮直閣將軍陳慶之衛送還北。

魏豫州刺史一鄧一 獻以地內屬。

中大通元年九月,幸同泰寺捨身,公卿以下以錢一億萬奉贖。

十月,輿駕還宮,大赦,改元。

三年十月,幸同泰寺,升法座,為四部眾說大般若涅盤經義。

六年春,親耕籍田。

四月,熒惑在南鬥。

大同元年正月,改元,大赦。

二年三月,詔"文武在位,舉爾所知,公侯將相,隨才擢用。

"十年三月,幸蘭陵,謁建寧陵。

十一年四月,魏遣使來聘。

中大同元年四月,於同泰寺講說法會。

大赦,改元。

十月,以前東揚州刺史岳一陽一王察為雍州刺史。

太清元年二月,魏司徒侯景以豫章、廣、穎、洛一陽一等十三州內屬。

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大行台,承詔如一鄧一 禹故事。

四月,大赦,改元。

八月,以大將軍侯景錄行台尚書事。

二年八月,侯景舉兵反。

十月,景自橫一江一 濟於採石。

景至京師,臨賀王正德率眾附賊。

十月,攻陷東府城,三年三月,前司州刺史羊鴉仁等進軍東府北,與賊戰,大敗。

賊攻陷宮城,縱兵大掠。

侯景自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

四月,高祖以所求不供,憂憤寢疾。

五月景辰,崩於淨居殿,時年八十六。

十一月,進尊為武皇帝,廟號高祖。

葬於修陵。

《梁書》曰:高祖生知淳孝。

少而篤學,洞達儒玄。

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

後宮職司貴妃已下,皆衣不曳地,傍無錦綺。

不飲酒,不聽音樂。

歷觀古昔帝主人君,恭儉莊敬,藝能博學,罕或有焉。

○蕭綱

《梁書》曰:太宗簡文皇帝諱綱,字世贊,小字六通,高祖第三子。

天監五年,封晉安王。

中大通三年四月,昭明太子薨。

五月,立為皇太子。

太清三年五月,高祖崩,即皇帝位。

大寶元年正月,大赦,改元。

西魏寇安陸,執同州刺史柳仲禮,盡沒漢東之地。

二月,邵陵王綸自尋一陽一至於夏口,郢州刺史南平王恪以州讓綸。

侯景逼帝幸西州。

夏,大饑,人相食,京師尤甚。

前司州刺史羊鴉仁自尚書省出奔西州。

八月,湘東王繹遣領軍將軍王僧辯率眾逼郢州。

侯景自進位相國,封二十郡為漢王。

邵陵王綸棄郢州走。

十月,侯景自加宇宙大將軍、都督六一合 諸軍事。

二年三月,侯景自率眾西寇,自石頭至新林,舳艫相接。

四月,至西一陽一。

景分遣魏將宋子仙、任約襲郢州。

閏月,景進寇巴陵,王僧辯連戰不能克。

五月,湘東王遣游擊將軍一胡一 僧祐、信州刺史陸法和援巴陵。

景遣任約帥眾拒援軍。

六月,僧祐等擊破任約,擒之。

景解圍宵遁,王僧辯督眾軍追景。

攻魯山城,克之。

七月,景還至京師。

王僧辯軍次湓城。

八月,侯景遣衛尉卿彭俊率兵入殿,廢帝為晉安王,幽於永福剩害皇太子大器、尋一陽一王大心及潯一陽一王諸子二十人。

矯詔禪於豫章嗣王棟,大赦,改元。

十月,帝崩於永福省,時年四十九。

賊偽謚曰明皇帝,廟稱高宗。

明年三月,王僧辯率百官奉梓宮升朝堂,世祖追崇為簡文皇帝,廟曰太宗。

葬莊陵。

《梁書》曰:太宗見幽縶,題壁自序云:"有梁正士蘭陵蕭世贊,立身行道,終始如一,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弗欺暗室,豈況三光,數至於此,命也如何!"又為《連珠》二首,文甚淒愴。

蕭繹

《梁書》曰:世祖孝元皇帝諱繹,字世誠,小字七符,高祖第七子也。

天監十三年,封湘東郡王。

大同六年,出為都督一江一 州諸軍事、一江一 州刺史。

太清元年,徙為都督荊雍湘司郢等九州諸軍事、鎮西將軍、荊州刺史。

三年三月,侯景寇沒京師。

太子舍人蕭歆至一江一 陵宣密詔,以世祖為侍中、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製,餘如故。

是月,世祖徵兵於湘州,湘州刺史河東王譽拒而不遣。

七月,遣世子方等帥眾討譽,戰敗。

又遣將軍鮑泉伐討譽。

九月,雍州刺史岳一陽一王察舉兵反,來寇一江一 陵,世祖嬰城拒守。

察將杜崱(七力切。

)及楊混各率其來降,察遁走。

鮑泉攻湘州不克,又遣左衛將軍王僧辯代將。

大寶元年五月,王僧辯克湘州,斬河東王譽,湘州平。

二年二月,魏遣使來聘。

三月,侯景悉兵西上,會任約軍。

王僧辯帥眾屯巴陵。

景進寇巴陵,世祖遣將軍一胡一 僧祐、陸法和帥眾下援巴陵,任約敗,景遂遁走。

僧辯帥眾軍追景,所至皆捷。

八月,僧辯下次湓城。

十月,王僧辯等表稱:"侯景弒逆皇帝,賊害太子,宗室在寇庭者,並罹禍酷。

"世祖奉諱,大臨三日,百官縞素。

司空南平王恪率宗室,將軍一胡一 僧祐率群僚,並奉箋勸進。

世祖固讓。

三年二月,王僧辯眾軍發自潯一陽一,世祖馳檄告四方,有能縛侯景及送首者,封萬戶開國公。

三月,王僧辯等平侯景,傳其首於一江一 陵。

告明堂、太社。

四月,益州刺史、新除假黃鉞、太尉、武陵王紀竊位於蜀,改號天正元年。

世祖遣司空蕭太拜謁塋陵,修復社廟。

五月,以尚書令、征東將軍、一江一 州刺史王僧辯為司徒。

斬賊左僕射王偉、尚書呂季略於一江一 陵市。

是月,魏遣太師潘洛辛等寇秦郡,王僧辯遣杜崱帥眾拒之。

以陳霸先為征北大將軍、南徐州刺史。

是月,魏遣使賀平侯景。

八月,蕭紀率巴蜀大眾東下,遣護軍陸法和屯巴峽以拒之。

是月,四方征鎮、王公、卿士復勸世祖即尊號,表三上,乃從之。

承聖元年十一月景子,即皇帝位於一江一 陵。

立太子方矩為皇太子。

尊所生妣阮修容為文宣太后。

二年,西魏遣大將尉遲迥襲益州。

三年三月,以郢州刺史陸法和為司徒。

四月,以征北大將軍陳霸先為司空。

九月,魏遣其柱國萬紐於瑾率大眾來寇。

冬十月,魏軍至於襄一陽一,蕭察率眾會之。

內外戒嚴,輿駕出行柵。

征王僧辯等軍。

十一月,魏軍至柵下,徵廣州刺史王琳入援。

辛卯,魏軍大攻,世祖出枇杷門,親臨陣督戰。

六軍敗績,反者斬西門以納魏師,城陷於西魏。

世祖見執。

十二月,西魏害世祖,遂崩焉,時年四十七。

太子皆見害。

明年四月,追尊元皇帝,廟曰世祖。

《梁書》曰:世祖聰悟俊朗,天才英發。

年五六歲,高祖問:"汝讀何書?"對曰:"能誦曲禮。

"高祖曰:"汝試言之。

"即誦上篇,左右莫不驚歎。

既長,好學,博總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也。

○侯景(附)

侯景,河朔人也。

少不羈。

高歡以為將軍。

雄勇冠時,征伐數有大功。

嘗謂歡曰:"若假景三萬人,當橫行天下,要須縛取蕭衍老翁,遣作太平寺主。

"

後高歡死,景乃以河南降於梁。

高澄使慕容紹宗圍長社,景謂紹宗曰:"欲送客耶?將定雄雌耶?"紹宗曰:"吾將決戰。

"景乃令將士皆披甲,持短刀,但低視砍人脛足,遂敗紹宗軍。

裨將斛律光尤之,紹宗曰:"吾戰多矣,未見此賊之難。

"相持連月,景食盡,其將暴顯等降紹宗,景眾乃潰。

景與腹心數騎濟淮,稍收散卒,得馬步八百人。

晝夜兼行,追軍不敢逼。

使謂紹宗曰:"景若就擒,公復何用?"紹宗乃縱之。

遂攻壽一陽一,下之而據其城。

梁武以為河南王。

招集戰士,乃請錦萬匹,為軍人作袍。

帝不與,以青布給之。

又請娶於王、謝,帝曰:"王、謝門高,非其偶;可朱、張已下訪之。

"景恚曰:"弘將一胡一 兒女以配一奴一。

"景既為朝廷所疑。

武帝使謂景曰:"譬如貧家畜十客,尚能得志,朕惟有一客,致有忿言,是朕之失也。

"明日,遂將兵於瀝一陽一濟一江一 。

聞邵陵王綸督眾軍,景乃謀於王偉。

王偉曰:"莫若直掩京都,臨賀反於內,大王攻於外,天下不足定也。

兵法曰:巧遲不如拙速。

今便須進路,不然邵陵及矣。

"景遂晨夜兼行至都。

百道攻城,縱火焚諸城門。

城中倉卒未有備,乃鑿門樓,下水沃火,久之方滅。

景又於城南、城西各起土山以臨城內,內亦作兩山以應之,簡文以下皆親執畚(音本。

)鍤(楚洽切。

)景又募人先為一奴一者,賞以不次。

朱異家黥一奴一逾城投賊,景以為儀同,使至闕下以誘城內,乘馬披錦袍詬曰:"朱異五十年仕宦,方得中領軍。

我始事侯王,已為儀同使。

"於是一奴一僮競出,盡皆得志。

景決石闕前水,百道攻城,晝夜不息,城陷。

景自為丞相,以甲士五百人自衛,帶劍升殿。

帝謂景曰:"卿久在戎,得無勞乎?"景不對。

帝曰:"卿是何州人?而至此。

"又默然,左右任約代對。

及出,景謂約曰:"吾嘗據鞍對敵,矢刃一交一 下而意無怖。

今見蕭公,使人自懾,豈非天威難犯,吾不可以再見之矣。

"先是,城中積一屍一不暇埋瘞,又有已死未斂,或將死未絕,景悉命聚而焚之。

尚書郎鮑正疾篤,賊曳出而焚之,宛轉火中,久而方絕。

武帝崩,立簡文,又立豫章王,景皆殺之,遂篡位。

國號漢,年稱太始。

王偉請立七廟,景曰:"何謂七廟?"偉曰:"古者天子祭七代祖考,故致七廟。

"並請七代諱,敕太常具祭祀之禮。

景曰:"前代吾不復憶,惟記得阿爺名大票,且在朔州伊那得來啖。

"眾聞鹹笑。

景頻為王僧辯所破,將走,王偉按劍諫曰:"自古豈有走天子,今宮中衛士尚可一戰,寧可便走。

"景曰:"我在北時打賀拔勝,破葛榮,揚名河朔,與高王一種人。

今來直渡大一江一 ,取台城如反掌,打邵陵王於北山,摧柳仲禮於南岸,皆爾所親見也。

今日之事,恐是天亡。

爾好守城,吾當一決。

"乃與百騎東走。

至松一江一 ,乃與腹心數十人乘舸入海,至湖豆州,舍人羊鯤殺景。

景左足上有肉瘤,狀似龜,戰勝應克捷則隱起分明,如不勝則低。

是日,瘤陷肉中。

遂傳首於一江一 陵。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