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書》曰: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上日,朔日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

太平御覽

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

○元日

《書》曰: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

(上日,朔日也。

終,謂堯終帝位之事。

文祖者,堯,文德之祖廟。

)

又曰:正月元日,受格於文祖。

(月正,正月。

元日,上日也。

舜服堯喪三年畢即政,故復至文祖廟告。

)

又曰:正月朔旦,受命於神宗,(受舜終事之命,神宗文祖之宗廟,言神尊之也。

)率百官若帝之初。

(順舜初攝帝位故事奉行之。

)

《漢書》正月朔,歲首。

立春,四時之首。

又曰:哀帝時,鮑宣以正旦日蝕地震,宣上書曰:"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養庶人。

今父虧明,母震動,子訛言。

三朝始,小民正月朔日俗忌,器破尚惡之,況日之虧缺乎?"(三朝,日、月、歲也。

)

《東觀漢記》曰:戴憑,字次仲。

為侍中,正旦朝賀,百僚畢會。

帝令群臣能說經史,更相難詰。

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

憑遂重坐五十餘席。

《後漢書》曰:陳翔拜侍御史,時正旦朝賀,大將軍梁冀威儀不整,翔奏冀恃貴不敬,請收治罪。

時人奇之。

《續漢書》曰:永平四年詔曰:"比來水旱饑饉,加有軍旅,正旦無陳朝賀之儀。

"

又曰:歲正日為大朝射受賀,其儀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賀及贄,公侯璧,中二千石羔,千六百石雁,四百石已以下雉。

百官賀正月,二千石已上上殿,稱萬歲,舉觴御座前,司空奉羹,大司農奉飯,奏食舉之樂,百官受賜,宴飲大作樂。

《魏書略》曰:建安中,劉邵為計吏詣許,太史言,正旦當日蝕。

邵時在荀彧所,坐者數十人,或雲當廢朝,或雲宜卻會,邵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猶占水火,錯失天時。

然則聖人垂制,不為變豫廢朝禮者,或災消異伏,或推術謬誤也。

"彧善其言,敕朝會如故。

日亦不食。

臧榮緒《晉書》曰:熊遠議曰:履端元日,正始之初,有識之士於是觀禮樂,榮耳目之觀,崇玩弄之好。

又曰:晉元會設白獸樽於殿上,樽蓋上施白獸。

若有能獻直言者,則發此樽飲酒。

案禮:白獸樽乃杜舉之遺式也。

為白獸監,後代所為,示不忌憚也。

《晉載記》曰:南燕慕容超末年,正會群臣於正殿,方奏樂,超歎,曲終不已。

其年為宋高祖所擒。

沈約《宋書》曰:舊時歲朔,常設葦茭、桃梗、磔雞於宮及百寺之門,以禳惡氣。

又曰:孝武帝大明五年正月旦雪,一江一 夏王義恭以衣承雪,作六出花,進以為瑞,帝大悅。

又曰:元嘉三十年正月旦,上朝萬國。

平旦東南有青黑雲氣非常,廣數丈,過北,覆映宮上。

《北齊書》曰:神武既平并州,爾朱兆北保秀營,神武揚聲討兆,既出而止者數四,兆意擔神武揣其歲首當宴會,遣竇泰以一精一騎襲之,一日一夜 行三百里,神武繼至。

兆軍人因宴饗休息驚走,遂破之,兆自一殺。

又曰:張華原為兗州刺史,獄有系囚,乃謂之曰:三元之始,念卿幽閉,今給假五日,足得展謁親族,期盡當還也。

囚果應期而至。

《梁書》曰:天監十四年正月朔旦,高臨軒冠太子於太極殿。

舊制,太子著遠遊冠,金蟬翠緌纓,至是,別加昭明太子冠金博山冠,以太子美姿容,善舉止故也。

《唐書》曰:貞元六年正月戊戌朔。

先是有司奏,元日太一陽一虧,遂罷朝會。

至時不食,百僚稱賀。

又曰:天後朝,王方慶議告朔儀曰:"今每歲首元日,通天宮受朝,讀時令,布政事,京官九品以上諸州朝集使等,鹹列於庭,此聽朔之禮畢,而合於《周禮》《玉藻》之文矣。

又曰:新羅俗以元日拜日月神。

《易通卦驗》曰:正月五更,人整衣冠,於家庭中爆竹,帖畫雞子,或鏤五色於戶上,厭不祥也。

《尚書大傳》曰: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璇璣者,何也?傳曰,璇者,還也,璣者,幾也,微也,其變微微,而所動者大,謂之璇璣。

是故璇璣謂之北極。

受謂舜也;上日,元日也。

又曰:夏以孟春為正,殷以季冬為正,周以仲冬為正。

夏以平旦為朔,殷以雞鳴為朔,周以夜半為朔。

不以二三月後為正者,萬物不齊,莫適所立。

故必以子丑三微月三正之相承若連環也。

又曰:周以至動,殷以萌,夏以芽。

(謂三王之正也。

至謂冬至日物動也。

)物有三變,故正色有三。

天有三生三死,(異時生者,怕異時死。

)是故周以日至為正,殷以日至三十日為正,夏以日至六十日為正。

天有三統,土有三正。

(統,水也。

)統者,所以序生也。

三正者,所以統天也。

是故三統三正也,若循連環,周則又始,窮則反本也。

夏以孟春為正者,貴形也。

《春秋感一精一符》曰:人統月建寅,物生之端,謂之人統,夏以為正。

(《漢書》雲,於律太蔟為人統也。

)

《白虎通》曰:正朔有三,何謂?夫天有三微之月也。

三微者何?言一陽一氣始施黃泉而未上也。

十一月一陽一氣始養黃泉之下,萬物皆赫赫然感一陽一之氣也。

故周為天正,色尚赤。

十二月之時,萬物時牙而白,故殷為地正,色尚白。

正月之時,萬物始達孚甲而出,皆黑,人得加力,故夏為人正,色尚黑也。

後之人不以二三月為正者,以其萬物不齊,莫有所立,故必以三微月也。

《漢官儀》曰:正月旦,天子御德一陽一殿臨軒,公卿大夫百官各陪位朝賀,蠻貊一胡一 羌朝貢必見,屬郡計吏皆陛覲。

又曰:元日朝賀,三公拜璧,殿上獻壽觴。

又曰:正月朔賀,三公奉璧上殿向御面北。

太常贊曰:皇帝為三公興,三公伏。

皇帝坐,乃前進璧。

古語曰,御坐則起,此之謂也。

《魏略》曰:正始元年,南風大起數十日,發屋折樹,動太極殿東閣,正旦大會又甚,傾杯案,曹爽將誅之征也。

《典略》曰:魏明帝使博士馬均作司南車,水轉百戲。

正月朝,造巨獸,魚龍曼延,弄馬倒騎,備如漢西京故事。

《晉起居注》曰:太始元年詔曰:"朕遭憫凶,奉承洪業,追慕罔極,正日雖當受朝,其伎樂一切,勿有所設。

又殿前反宇及文武織成帷帳之屬,皆不須施。

又曰:太始四年正月,上臨軒朝群臣於太極前殿,詔安平王載輿車升殿,上迎拜於阼階。

王坐,上親奉觴上壽,皆如家人之禮。

王拜,上皆跪而止之。

又曰:永和元年正月辛未朔,雨,不會。

甲戌,皇太后登太極前殿,施紗幃鄣,與上臨向群臣。

又曰:鹹康四年,尚書倉部奏下揚州調一胡一 米一升,至五斗正旦進御,詔停。

又曰:十二月丙子正旦,會百僚,增賜綠醽酒,人二升。

又曰:鹹康七年十二月,尚書樂謨奏,八年正會儀注,惟作鼓鐘,其餘伎樂盡停不作。

詔曰:若元日大饗萬國朝宗,庭廢鐘鼓之奏,朕聞起居之節,朝無磬折之音,賓無蹈履之度,其於事儀,不亦闕乎?卿諸人當量輕重,以制事中,則情典並隨,國無滯儀矣。

又曰:永和中,廷尉王彪之與揚州刺史殷浩書曰:太史上元日告朔,談者或有疑應卻會與否?昔建元元年,亦元日告朔,庾車騎寫劉孔才所論,為不得禮,苟令從之,是勝人之一失。

何者?《禮》云:諸侯旅見天子,入門不得終禮而廢者四:太廟大饗,日蝕,後之喪,雨沾服失容。

尋此四事之指,自謂諸侯雖已入門,而卒暴有之,則不得終禮,非為先存其事而僥倖史官推術錯謬,故不豫廢朝禮也。

夫三辰有災,莫大日蝕,史官告譴而無懼容,不修豫防之禮,而廢消救之術。

方大饗華夷,君臣相慶,此豈為敬虔天災罪己之謂。

且檢之事實,惟合朔之儀,至尊靜躬殿堂,不聽政事。

冕服御坐門闥之制,與元會禮異,自不得兼行,當權其事宜。

合朔之禮不輕於元會,元會有可卻之禮,惟合朔無可廢之義。

謂應依建元故事,卻元會。

"浩從之,竟卻會。

又曰:鹹和二年正月饗萬國,有鷗鳥五集殿,明年蘇峻反。

《三齊略》曰:滎一陽一有免井,漢沛公避項羽追,逃於井中,有雙鳩集其上,人云,沛公逃入井。

羽曰:"井中有人,鳩不集其上"。

遂下道,沛公遂免難。

後漢世元日放鳩,蓋為此也。

《列子》曰: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

客問其故。

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欲放之,故競而捕之,死者眾矣。

君而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不遍不相捕矣。

"簡子曰:"善。

"

《孔叢子》曰:邯鄲民以正月旦獻雀於趙王而綴以五彩。

王大悅。

申叔告子順,子順曰:"王何以為也?"對曰:"正旦放之,求有生也"。

子順曰:"此委巷之鄙事,非先王之法,且又不順。

夫雀者,取其名則宜授之於上,不宜取之於下。

一國之主受民雀,將何悅焉?"

《淮南子》曰:以日冬至數至來歲正月朔日五十日者,民食足;不滿五十日,日減一升;有餘日,日益一升。

(《四時纂要》曰:此占最有據也。

)

《世說》曰:元帝正會,引王丞相登御床 ,王公固辭,中宗引之彌苦。

文獻曰:文獻,王導謚。

"太一陽一與萬物同輝,臣下何以瞻仰!"乃止。

又曰:陶公作荊州時,敕船官使鋸木屑,不限多少悉藏之,時鹹不解此意。

後正會值積雪,會日始晴,廳事前除雪地甚潤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

《桂一陽一列仙傳》曰:成武丁正旦大會,以酒沃庭中,有司問其故。

對曰:"臨武縣失火,以酒救之。

"遣驗果然。

又曰:永寧元年,西南夷獻樂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

時元會作之於庭,安帝與群臣觀,大奇之。

惟陳禪獨離席,曰:"帝王之庭,不宜作夷狄伎。

"

《荊楚歲時記》曰:元日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也。

山魈,按《神異經》在西方深山中,長尺餘,犯人則病,畏爆竹聲。

又俗爆竹燃草,起於庭燎。

又曰:元日至於月晦,民並為醵酺飲食,名又似之矣。

出錢為醵,出食為酺竟分明。

擲樗名為博射,《藝經》為擲博。

又曰:元日鏤懸葦炭桃棒門戶上,卻癘疫也。

又曰:元日服桃湯,桃者五行之一精一,厭伏邪氣,制百鬼。

今人進屠蘇酒、膠牙餳,蓋其遺事也。

又曰: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元,始也。

)雞鳴而起。

案《周書緯通卦》云:"雞,一陽一鳥也,以為人候四時,使人得以翹首結帶正衣常也。

(注云:案《禮·內則》雲,子事父母,婦事姑舅,雞初鳴,鹹盥漱櫛纚笄,則惟其常,非獨此日,但元正之朝存亡慶吊,官有朝賀,私有祭享,虔恭宜早,特重於余辰,所以標而異焉。

)先於庭前爆竹,帖畫雞或斫鏤五彩及土雞於戶上。

莊周云:有掛雞於戶,懸葦炭於其上,樹桃其旁而鬼畏之。

《括地圖》曰: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屋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此則鳴。

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壘,並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

又曰:《崔氏月令》云:過臘一日,是謂小歲,拜賀君親,進椒酒,從小起。

按成子安《椒花銘》曰:"肇惟歲首,月正元日,厥味惟新,蠲除百疾。

"是知小歲用之。

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葷煉形。

注曰:五辛所以發五藏氣。

《莊子》曰:春月飲酒茹蔥,以通五藏。

又曰:乃有雞子,五葷練形。

(正旦皆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又晨食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

)

又曰:《玄中記》曰:"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以雄雞毛置索中,蓋遺像也。

"

應劭《風俗通》曰:有桃人葦炭畫虎鬱壘,以此鬼食虎,今或畫虎於門,此並其事。

猛獸之一聲 ,有如爆竹。

《神異經》云: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

以竹著火掛熚,(音必,撲也。

)而山魈驚憚。

《玄黃經》雲,謂此鬼是也,俗人以爆竹起於庭燎,不應濫於王者。

(魏時人問議郎董勳云:今正臘月門前作煙火桃人絞索松柏殺雞著門戶逐疫,禮也?勳答云:禮,十二月索室逐疫釁門戶磔雞。

漢火行,故作火助行氣。

桃,鬼所惡,畫作人首,可以有所收縛,不死之祥。

勳又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正旦畫雞於門,七日帖人於帳,當為此日。

今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羊,四日不殺豬,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行刑,亦此義。

但古乃磔雞今畏鬼,今則不殺,未知孰是。

北間人於此日向辰至門前呼牛馬雞畜令來,乃置粟豆於灰散之宅內,雲以招牛馬,未知所出也。

)於是,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酒,飲桃湯及柏,故以桃湯柏葉為酒。

(董勳雲,俗以歲首用椒酒、椒性芬香,人中為藥,咒而飲之,亦一時之禮。

故於此日采椒花以貢尊者。

晉海西令又問董勳曰:俗人正日飲酒,先飲小者何也?勳云:俗人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然則從小起,意在於斯乎?其敷子散出葛洪《煉化篇》,方用柏子人,麻人,細辛、乾薑、附子等分為散,井花水服之。

又方,一江一 夏劉次卿受彈鬼丸方,武都雄黃丹砂二兩五錢,合搗淨五兩蠟和令調如彈丸。

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帶之。

又雲,敷子散出一胡一 洽方。

)於是,下五辛菜,膠牙糖,各進一雞子。

梁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

(周處《風土記》云: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

又晨啖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則行之久矣。

膠牙者,蓋以使之牢固不動,今北人亦如之,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

案《練化篇》云:正月旦吞雞子赤豆各七枚辟一溫一 氣。

又《肘後方》云:且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

張仲景方云:歲有惡氣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雞子白麻並酒吞之,然麻豆之設當起於此,今則熬之,未知所據也。

)又以錢貫系床 腳。

回以投糞掃上,雲令如願。

《錄異記》云:有商人區明者,過彭澤湖,有車馬,自稱青洪君,要明過,厚禮之,問何所須,有人教之,但乞如願,及問,以此言答之。

青洪君甚惜如願,不得已許之,乃其婢也。

既而送出。

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願並為即得。

後至正旦,如願起晚,乃打如願,如願走入糞中,商人以杖打糞掃,喚如願,竟不還也。

此如願遺事。

(今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於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上,雲以治腰痛,意者亦為如願故事。

)

一鄧一 德明《南康記》曰:昔有盧耽仕州為治中,少學仙術,身能奮飛,每夕輒凌虛歸家,曉則還州。

嘗赴元會,至曉不及預朝列,化為白鵠,至閣前迴翔欲下,威儀以筆擲之,得一隻履,耽乃驚還就列,內外左右,莫不駭異。

時步騭為廣州刺史,意甚惡之,便以狀聞,遂至誅滅。

王子年《拾遺記》曰:堯在位七年,有鸞鳳而來集,麒麟游於藪澤,鴟梟逃於絕漠。

有祗友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重一精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以肉翮而飛,能搏逐猛虎,使妖惡不能為害。

食以瓊膏,或一歲數來,或數歲不至,國人莫不掃灑門戶以望重一精一之集。

其來至之時,國人或刻鑄金寶為此鳥之狀,置於戶牖之間,則魑魅鬼類自然退伏。

今人每歲元日刻畫為雞於戶牖之上者,蓋重一精一之遺像也。

《西京雜記》曰:漢置宗廟飲酎,用九十太牢,皇帝侍祠。

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曰。

《鄴中記》曰:石虎正會,虎於正殿南面臨軒,施流蘇帳,皆竊擬禮制,整法服,冠通天,佩玉璽,玄衣纁裳,畫日月山龍黼黻華蟲粉米。

尋改車服,著遠遊冠,前安金博山,蟬翼丹紗裡服。

太昕行禮,公執珪,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一如舊禮。

充庭車馬,金銀玉輅,革輅數千。

董勳《答問》曰:歲首,祝椒酒而飲之,以椒性芬芳,又堪為藥。

又折松枝,男七女二七,亦同此義。

又:《雜修養書》曰:正月一日,取五木香作湯以浴,令人至老鬚髮黑。

(案道家謂青木香為五木香,亦云五木,道家多以此浴,是其義也。

)

《雜五行書》曰:常以正月旦及正月半,以麻子、赤豆二七顆置井水中,辟瘟病甚效。

《萬歲歷》曰:漢成帝詔除正旦殺雞與雀,可謂仁於用心。

(謂非正旦則禁殺。

)

崔寔《四人月令》曰:元日進椒柏酒,椒是玉衡星一精一,服之令人身輕,能(音柰。

)老,柏是仙藥。

又云:進酒次第,當從小起,以年少者為先。

又曰:正月之朔,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玉燭寶典》曰:正月為端,(《春秋傳》曰:履端於始也。

)其一日為元日,(元者善之長也,先王體元以居正,又元者元也,始也,一也,首也。

)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日之元。

)亦云三朔。

(《尚書大傳》曰:夏以平明為朔,殷以雞鳴為朔,周以半夜為朔。

)

又曰:元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像鬱壘山桃樹,百鬼畏之。

王羲之《月儀書》曰:日往月來,元正首祚,大蔟告辰,微一陽一始布,罄無不宜,和神養素。

李膺《家錄》曰:膺坐一黨一 事,與杜密、荀翊同系新汲縣獄。

時歲日,翊引杯曰:"正朝從小起。

"膺謂翊云:"死者人情所惡。

今子無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誰恨也?"膺乃歎曰:"漢其亡矣!漢其亡矣!善人天地之紀,而多害之,何以存國!"

裴玄《新書》曰:正旦縣官殺羊,懸其頭於門,又磔雞以覆之,俗說厭癘氣。

今以問河南伏君。

伏君曰:是日也,土氣上升,草木萌動。

羊吃百草,雞啄五穀。

故殺之助生氣。

《古史考》曰:元日,太史乃占氣象,以知水旱吉凶,隨分野書之。

《王渾集》曰:詔問明正旦會,四方計吏入見,臨朝當何所宜?渾奏:舊正會前,計吏軒下,侍中讀詔書,計吏跪奏,臣以詔當次對承,陛下留心訪問之意,可令中書恆詔問方土所有,士人賢才隱伏未達,風俗好尚,禮教之宜。

勸農務本,以盡墾殖之利,刑獄清理,無枉濫之失。

郡守長吏,勤心治政,為民興利除害。

訓化之績,授以紙筆,盡意陳聞,以明聖旨,垂心四遠。

劉臻妻正旦獻《椒花頌》曰:昊穹周回,三朝肇建。

青一陽一散暉,澄景載煥。

美此靈花,爰采爰獻。

聖容映之,永壽於萬。

後漢張衡《東京賦》曰:於是孟春元日,群後旁戾,百僚師師,於斯胥洎,(孟春,元日正旦也。

旁,四方也。

戾,至也。

)蕃國奉聘,要荒來質,(音致。

)時惟帝臣,獻琛執贄,當覲於殿下者,蓋數萬以計。

爾乃九賓重,(謂朝,公至侯卿二千石以上,六百石以下,及郎吏匈一奴一侍子,凡九等。

)臚人列,(鴻臚所主羌一胡一 之人皆臚列也。

)崇牙張,鏞鼓設,郎將司階,虎戟一交一 錚(虎賁中郎將主夾階而立,虎賁,或執戟殺相對立也。

)

晉傅玄《元日朝會賦》曰:前三朝之夜中,夜燎晃以舒光,華燈若乎火樹,熾百枝之煌煌。

六鍾隱其駭奮,鼓吹作乎雲中。

晉庾闡《楊都賦》曰:歲惟元辰,一陰一陽一代紀,履端歸餘,三朝告始。

皇帝乃坐露寢,御組帷,冠華冕,戴翠蕤,襲日月,佩玉緌,懷六璽,紉文龜。

魏曹植《正會詩》曰:初歲元祚,吉日惟良。

乃為嘉會,宴此高堂。

尊卑列敘,典而有章。

衣裳鮮潔,黼黻玄黃。

清酤盈爵,中坐騰光。

珍膳雜沓,充溢圓方。

笙磬既設,箏瑟俱張。

悲歌厲響,咀嚼清商。

俯視文軒,瞻仰華梁。

願保茲善,千載為常。

歡笑盡娛,樂哉未央。

家室榮貴,壽若東王。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