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唐書》:高祖太穆皇后竇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總管神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

太平御覽

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

○唐高祖竇皇后

《唐書》:高祖太穆皇后竇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總管神武公毅之女也。

後母,周武帝姊襄一陽一長公主。

後生而發垂過頸,三歲與身齊。

周武帝特愛重之,養於宮中。

時武帝納突厥女為後,無一寵一 。

後尚幼,竊言於帝曰:"四邊未靜,突厥尚強,願舅抑情撫慰,以蒼生為念。

但得突厥之助,則一江一 南、關東不能為患矣。

"武帝深納之。

毅聞之,謂長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許人,當為求賢夫。

"乃於門屏畫二孔雀,諸公子有求婚者,輒與兩箭射之,潛約中目者許之。

前後數十輩莫能中,高祖後至,兩發各中一目。

毅大悅,遂歸於我帝,及周武帝崩,後追思如喪所生。

隋文帝受禪,後聞而流涕,自投於床 曰:"恨我不為男,以救舅氏之難。

"毅與長公主遽掩口曰:"汝勿妄言,滅吾族矣!"後事元貞太后以孝聞。

聞太后素有羸疾,時或危篤。

諸姒以太后性嚴,懼譴,皆稱疾而退。

唯後晝夜扶侍,不脫一衣 履者,動淹旬月焉。

善書,學類高祖之書,人莫能辨。

工篇章,而好存規誡。

大業中,高祖為扶風太守,有駿馬數匹。

常言於高祖曰:"上好鷹愛馬,公之所知,此堪進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為身累,願熟思之。

"高祖未決,竟以此獲譴。

未幾,後崩於涿郡,時年四十五。

高祖追思後言,方為自安之計,數求鷹犬進之,俄而擢拜將軍,因流涕謂諸子曰:"我早從汝母一之 言,居此官久矣。

"初葬壽安陵,後祔葬獻陵。

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太穆順聖皇后。

○太宗長孫皇后

《唐書》曰: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長安人,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也。

後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

年十三,嬪於太宗。

武德元年,冊為秦王妃。

九年,冊拜皇太子妃。

太宗即位,立為皇后。

後性尤儉約,凡所服御,取給而已。

太宗彌加禮待。

十年六月己卯,崩於立政殿,時年三十六。

葬於昭陵。

後嘗撰古婦人善事勸戒十卷,名曰《女則》,自為之序。

又著論駁漢明德馬皇后,以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當朝貴盛,乃戒其龍馬水車,此乃開其禍源而防其末事耳。

且誡主守者曰:"此吾以自防閒耳,婦人著述無條貫,不欲至尊見之,慎勿言。

"崩後,宮司以聞,太宗覽而增慟,以示近臣曰:"皇后此書,足可垂於後代。

我豈不達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今不復聞善言,是內失一良佐,以此益令人哀耳。

"上元元年,改上尊號曰文德順聖皇后。

○徐妃(附)

《唐書》曰:太宗賢妃徐氏,名惠,右散騎常侍堅之姑也。

生五月而能言,四歲誦《論語》、《毛詩》,八歲好屬文。

其父孝德試擬《楚辭》,雲"山中不可以久留",詞甚典美。

自此遍涉經史,手不釋卷。

太宗聞之,納為才人。

其所屬文,揮翰立成,詞華綺瞻。

俄拜婕妤,再遷充容。

時軍旅亟動,宮室互興,百姓頗倦勞役,上疏諫之。

太宗善其言,優賜甚厚。

及太宗崩,追思顧遇之恩,哀慕愈甚,發疾不自醫。

疾甚,謂所親曰:"吾荷顧實深,志在早歿,魂其有靈,得侍園寢,吾之志也。

"因為七言詩及連珠以見其志。

永徽元年,卒,時年二十四。

詔贈賢妃,陪葬於昭陵之石室。

○高宗廢王皇后

《唐書》曰:高宗廢後王氏,并州祁人也。

父仁祐。

同安長公主即後之從祖母也。

公主以後有美色,言於太宗,遂納為晉王妃。

高宗登儲,冊為皇太子妃。

永徽初,立為皇后。

初,武皇后貞觀末隨太宗嬪御居於感業寺,後及左右數為之言,高宗由是復召入宮,立為昭儀。

俄而漸承恩一寵一 ,遂與後及良娣蕭氏遞相譖毀。

帝終不納後言,而武昭儀一寵一 遇日厚。

後懼不自安,密與母柳氏求巫祝厭勝。

事發,帝大怒,斷柳氏不許入宮,將廢後。

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固諫,乃止。

俄又納李義府之策。

永徽六年,廢後及蕭良娣皆為庶人,囚之別院。

武昭儀令人皆縊殺之。

○中宗趙皇后

《唐書》曰:中宗和思皇后趙氏,京兆長安人。

父環,尚高祖女常樂公主。

中宗為英王時,納後為妃。

既而妃母公主得罪,妃亦坐廢,幽死於內侍剩則天臨朝,瑰為壽州刺史,坐與越王貞連謀被誅,公主亦坐死。

神龍元年,贈後謚為恭皇后。

及中宗崩,將葬於定陵,追諡後為和思。

莫知瘞所,以皇后禕衣於陵所寢宮招魂,置衣於魂輿,以太牢告祭,遷衣於寢宮,舒於御榻之右,覆以夷衾而祔葬焉。

○中宗廢韋皇后

《唐書》曰:中宗韋庶人,京兆萬年人也。

中宗為太子時,納後為妃,仍擢後父玄貞為豫州刺史。

嗣聖元年,立為皇后。

其年,中宗見廢,後隨從房州。

時中宗懼不自安,每聞制使至,惶恐欲自一殺。

後勸王曰:"禍福倚伏,何常之有?豈失一死,何遽如是也!"累年同艱危,情義甚篤。

所生懿德太子,永泰、永壽、長寧、安樂四公主,安樂最幼,生於房州,帝自脫一衣 裹之,遂名曰裹兒,特一寵一 異焉。

及中宗復立為太子,又立後為妃。

中興初,復立為皇后。

帝在房州時,常謂後曰:"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

"及得志,乃受上官昭容邪說,引武三思入宮中,升御床 ,與後雙陸,帝為點籌,以為歡笑,丑聲日聞於外。

景龍四年六月,帝遇暴暴崩,後懼,秘不發喪。

及臨淄王勒兵入內,後惶駭遁入殿前飛騎營,及武延秀、安樂公主皆為亂兵所殺,追貶為庶人。

○上官昭容

《唐書》曰: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兒,西台侍郎儀之孫也。

父庭芝,與儀同被誅,婉兒時在襁褓,隨配入掖庭。

及長,有文詞,明一習一 史事。

則天時,婉兒忤旨當誅,則天惜其才不殺,但黥其面而已。

自聖歷已後,百司表奏,多令參決。

中宗即位,又令專掌制命,深被信任。

尋拜為昭容。

婉兒既與武三思一婬一亂,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氏而排抑皇家。

節愍太子深惡之,及舉兵,至肅章門,扣閣索婉兒。

婉兒大言曰:"觀其此意,即當次索皇后以及大家。

"帝與後遂激怒,並將婉兒登玄武門樓以避兵鋒,俄而事定。

婉兒常勸帝廣置昭文學士,盛引當朝詞學之臣,數賜游宴,賦詩唱和。

婉兒每代帝及後,長寧、安樂二公主,數首並作,辭甚綺麗,時人鹹諷誦之。

婉兒俄又通於吏部侍郎崔湜,引知政事。

湜嘗充使開商山新路,功未半而中宗崩,婉兒草遺制,曲敘其功而加褒賞。

及韋庶人敗,婉兒亦斬於旗下。

○睿宗劉皇后

《唐書》曰:睿宗肅明順聖皇后劉氏,父延景,陝州刺史。

儀鳳中,睿宗居藩,納後為孺人,尋立為妃。

生寧王憲,壽昌、代國二公主。

睿宗即位,冊為皇后;及降為皇嗣,從降為妃。

長壽中,與昭成皇后同被譴,為則天所殺。

景雲元年,追諡肅明皇后。

招魂葬於東都城南,陵曰惠陵。

○睿宗竇皇后

《唐書》曰:睿宗昭成順聖皇后竇氏,父孝諶,潤州刺史。

後姿容婉順,動循禮則。

睿宗為相王時,為孺人,甚見禮異。

光宅元年,立為德妃。

生玄宗及金仙、玉真二公主。

長壽二年,為戶婢一團一 兒誣贊與肅明皇后厭蠱咒詛。

正月二日,朝則天皇后於嘉豫殿,既退而同時遇害。

梓宮秘密,莫知所在。

睿宗即位,謚曰昭成皇后。

招魂葬於都城之南,陵曰靖陵。

○玄宗廢王皇后

《唐書》曰:玄宗廢後王氏,同州下邳人,梁冀州刺史神念之後。

上為臨淄王時,納後為妃。

上將起事,頗預密謀,贊成大業。

先天元年,立為皇后,以父仁皎為太僕卿。

後兄守一以後無子,嘗懼有廢立,導以符厭之事。

有左道僧明悟為祭南北斗,刻霹靂木書天地字及上諱,合而佩之,且咒曰:"佩此有子,當與則天皇后為比。

"事發,上親究之,皆驗。

下制廢為庶人,守一賜死。

其年十月,庶人卒,以一品禮葬於無相寺。

寶應元年,雪冤,復尊為皇后。

○玄宗武皇后

《唐書》曰:玄宗貞順皇后武氏,則天從父兄子恆安王攸正女也。

攸正卒後,後尚幼,隨例入宮。

上即位,漸承恩一寵一 。

及王庶人廢後,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

惠妃開元初產夏悼王及懷安哀王、上仙公主,並襁褓不育,上特垂傷悼。

及生壽王瑁,不敢養於宮中,命寧王憲於外養之。

又生盛王琦,咸宜、太華二公主。

惠妃以開元二十五薨,年四十餘。

○楊貴妃

《唐書》曰:玄宗楊貴妃,父玄琰,蜀州司戶。

妃早孤,養於叔父玄璬。

開元初,武惠妃特承恩遇,故王皇后廢黜。

二十四年,惠妃薨,帝哀悼久之,後庭數千,無可意者。

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見。

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

既進見,玄宗大悅。

不期歲,恩禮如惠妃。

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

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

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

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並封國夫人。

天寶中,安祿山大立邊功,上深一寵一 之。

祿山來朝,帝令貴妃姊妹與結為兄弟,祿山母事妃,每宴賜,錫賚稠沓。

及祿山叛,露檄數國忠之罪。

河北盜起,玄宗以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監撫軍國事。

國忠大懼,諸楊聚哭,貴妃啣土陳請,帝遂不行內禪。

及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

既而六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

"蓋指貴妃也。

力士復奏,帝不獲已,與妃決,縊死於佛室。

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玄宗楊皇后

《唐書》曰:玄宗元獻皇后楊氏,弘農華一陰一人。

後景雲元年八月,選入太子宮。

時太平公主用事,尤忌東宮。

宮中左右持兩端,而潛附太平者,必一陰一伺察,事雖纖芥,皆聞於上,太子心不自安。

後時方娠,太子密謂侍讀張說曰:"用事者不欲吾多息裔,恐禍及此婦人,其如之何?"密令說懷去胎藥而入,太子於曲室躬自煮藥,醺然似寐,夢神人覆鼎。

既寤如夢,如是者三。

太子異之,告說,說曰:"天命也,無宜他慮。

"既而太平誅,後果生肅宗皇帝。

太子妃王氏無子,後班在下,後不敢母肅宗。

王妃撫鞠,慈甚所生。

開元中,肅宗為忠王,後為妃,又生寧親公主。

張說以舊恩特承一寵一 異,說亦奇忠王儀表,心知運歷所鍾,故寧親公主降說子垍。

開元十七年,後薨,葬細柳原。

○肅宗張皇后

《唐書》曰:肅宗張皇后,本南一陽一西鄂人,後徙家昭應。

祖母竇氏,玄宗母昭成皇太后之妹也。

昭成為天後所殺,玄宗幼失所恃,為竇姨鞠養。

景雲中,封一鄧一 國夫人。

父去逸。

天寶中,選入太子宮,為良娣。

後辯惠豐碩,巧中上旨。

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太子與良娣俱從,車駕渡渭,百姓遮道,請留太子收復長安。

肅宗性仁孝,以上皇播越,不欲違離左右。

宦者李靖忠啟太子請留,良娣贊成之,白於玄宗。

太子如靈武,時賊已陷京師,從官單寡,道路多虞。

每太子次捨宿止,良娣必居其前。

太子曰:"捍御非婦人之事,何以居前?"良娣曰:"今大家跋履險艱,兵衛非多,恐有倉卒,妾自當之,大家可由後而出,庶幾無患。

"及至靈武,產子,三日起縫戰士衣。

太子勞之曰:"產忌作勞,安可容易?"後曰:"此非妾自養之時,須辦大家事。

"肅宗即位,冊為淑妃。

贈父去逸左僕射,母竇氏封義章縣主。

乾元元年,冊為皇后。

肅宗崩,太子監國,遂移後於別殿,幽崩。

○肅宗吳皇后

《唐書》曰:肅宗章敬皇后吳氏,濮一陽一人。

後父坐事,沒入掖庭。

開元二十二年,玄宗幸忠王邸,見王服御蕭然,傍無媵侍,命將軍高力士選掖庭宮人賜之,而後在籍中。

容止端麗,性多謙抑,一寵一 遇益攏明年,生代宗皇帝。

二十八年,薨,葬於春明門外。

代宗即位,群臣以肅宗山陵有期,准禮以先太后祔。

○代宗沈皇后

《唐書》曰: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吳興人,世為冠族。

父易直,秘書監。

開元末,以良家子選入東宮,賜太子,生男廣平王。

天寶元年,生德宗皇帝。

祿山之亂,玄宗幸蜀,諸王、妃、主從幸不及者,多陷於賊,後被拘於東都掖庭。

及代宗破賊,收東都,見之,留後於宮中。

方經略北征,未暇迎歸長安。

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

及朝義敗,復收東都,失後所在,莫測存亡。

代宗遣使求訪,十餘年寂無所聞。

德宗即位,下詔遙尊為皇太后。

○代宗獨孤皇后

《唐書》曰:代宗貞懿皇后獨孤氏,父穎,左威衛錄事參軍。

後以美麗入宮,嬖倖專房,故長秋虛位,諸姬罕所進御。

後始冊為貴妃,生韓王迥、華一陽一公主。

大歷十年五月,薨。

追諡曰貞懿皇后,殯於內殿,累年不忍出宮。

十三年十月方葬,命宰臣常袞為哀冊。

○德宗王皇后

《唐書》曰:德宗昭德皇后王氏,父遇,官至秘書監。

德宗為魯王時,納後為嬪。

上元二年,生順宗皇帝,特承一寵一 異。

德宗即位,冊為淑妃。

貞元二年,妃玻十一月甲午,冊為皇后,是日,崩於兩儀殿。

○韋賢妃

《唐書》曰:德宗韋賢妃,不知氏族所出。

初為良娣,貞元二年,冊為賢妃。

性敏惠,言無苟容,動必由禮,德宗深重之,六宮師其德行。

及德宗崩,請於崇陵終喪紀,因侍於寢園。

元和四年,薨。

○順宗王皇后

《唐書》曰:順宗莊憲皇后王氏,琅琊人。

父顏,衛尉卿。

後幼以良家子選入宮,為才人。

順宗在藩時,代宗以才人賜之,時年十三。

大歷十三年,生憲宗皇帝,立為宣王孺人。

順宗升儲,冊為良娣。

後言容恭謹,宮中稱其德行。

順宗即位,疾恙未平,後供侍醫藥,不離左右。

屬帝不能言,冊禮將行復止。

及永貞內禪,冊為太上皇后。

中和元年正月,順宗晏駕。

五月,尊太上皇后為皇太后,冊禮畢,憲宗御紫宸宣赦。

太后居興慶宮。

後性仁和恭遜,深抑外戚,無絲毫假貸,訓厲內職,有母儀之風焉。

元和十三年三月,崩於咸寧殿,謚曰莊憲。

○憲宗郭皇后

《唐書》曰:憲宗懿安皇后郭氏,尚父子儀之孫,駙馬都尉曖之女。

母代宗長女昇平公主。

憲宗為廣陵王時,納後為妃。

以母貴,父祖有大勳於王室,順宗深一寵一 異之。

貞元十一年,生穆宗皇帝。

元和元年,冊為貴妃。

時後庭多私愛,以後門族華盛,慮正位之後,不容嬖倖,以是冊拜後時。

穆宗嗣位,冊為皇太后。

敬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

宣宗繼統,即後之諸子也,恩禮愈異於前朝。

大中年,崩於興慶宮。

謚曰懿安,祔葬於景陵。

後歷位七朝,五居太母一之 尊,人君行子孫之禮,福壽隆貴,四十餘年,雖漢之馬、一鄧一 ,無以加焉。

○女學士宋尚宮(附)

《唐書》曰:女學士尚宮宋氏者,名若昭,貝州清一陽一人。

父庭芬,世為儒學,至庭芬有詞藻。

生五女,皆聰慧,庭芬始教以經藝,既而課為詩賦,年未及笄,皆能屬文。

長曰若華,次曰若昭、若倫、若憲、若荀。

若華、若昭文尤淡麗,性復貞素閑雅,不尚芳華之飾,嘗白父母,誓不從人,願以藝學揚名顯親。

若華教誨四妹,有如嚴師,著《女論語》十篇,其言模仿《論語》,以韋逞母宣文君宋氏代仲尼,以曹大家等代顏、閔,其間問答,悉以婦道所尚。

若昭註解,皆有理致。

貞元四年,昭義節度使李抱真表薦以聞。

德宗俱召入宮,試以詩賦,兼問經史中大義,深加賞歎。

德宗能詩,與侍臣唱和相屬,亦令若華姊妹應制。

每進御,無不稱善。

嘉其節概不群,不以宮妾遇之,呼為學士先生。

庭芬起家受饒州司馬,一習一 藝館內,教賜第一區,給俸料。

元和末,若華卒,贈河內郡君。

自貞元七年以後,宮中記注簿籍,若華掌其事。

穆宗復令若昭代司其職,拜尚宮。

姊妹中,若昭尤通曉人事,自憲、穆、敬三帝,皆呼為先生,六宮嬪媛、諸王、公主、駙馬皆師之,為之致敬。

進封梁國夫人。

寶歷初,卒。

將葬,詔所司供鹵簿。

敬宗復令若憲代司宮籍。

文宗好文,以若憲能屬文,能論議奏對,尤重之。

大和中,坐駙馬沈事,幽若憲於外第,賜死。

○穆宗王太后

《唐書》曰:穆宗恭僖皇太后王氏,越人。

父紹卿,婺州金華令。

後少入太子宮。

元和四年,生敬宗。

穆宗皇帝即位,立為妃。

長慶四年二月,尊為皇太后。

文宗即位之初,號寶歷太后。

○穆宗蕭皇后

《唐書》曰:穆宗貞獻皇后蕭氏,福建人。

初,入十六宅為建安王侍者,元和四年,生文宗皇帝。

寶歷三年,敬宗崩,中尉王守澄率兵討賊,迎一江一 王即位。

文宗踐祚之月,奉冊上尊號曰皇太后。

武宗即位,供養彌謹,徙居積慶殿,號積慶太后。

會昌中,崩。

謚曰貞獻。

○敬宗郭貴妃

《唐書》曰:敬宗郭貴妃,父義,右威衛將軍。

長慶末,以姿貌選入太子宮。

敬宗即位,為才人,生晉王普。

帝以少年有子,復以才人容德冠絕,特一寵一 異之。

俄冊為貴妃。

及昭愍遇盜,宮闈變起,文宗即位,猶憐晉王,有若己子,故貴妃禮遇不衰。

○昭宗何皇后

《唐書》曰:昭宗積善皇后何氏,東蜀人。

侍壽王邸,婉麗多智,特承恩顧,生德王、輝王。

昭宗即位,立為淑妃。

乾寧中,車駕在華州,冊為皇后。

自乾符已後,盜滿天下,妖生九重,宮廟榛蕪,奔播不暇。

景福之際,奸臣內侮,後於蒙塵簿狩之中,嘗膳禦侮,不離左右。

天祐初,朱全忠逼遷輿駕,東幸洛一陽一。

其年八月,昭宗遇弒。

翌日,宰相柳璨、獨孤損等詐宣皇后令云:"帝為宮人所害,輝王祚宜升帝位。

"仍尊皇后為皇太后。

遭罹變故,迫以凶威,宮中哭泣,不敢聲聞於外。

明年十二月,全忠將僣立,先行九錫,然後受禪。

全忠牙將蔣玄暉在洛一陽一宮知樞密,宣徽副使趙殷衡素與不葉,且欲代知樞密事,因使於梁,誣告云:"玄暉私於何太后,相與盟詛,誓復唐室,不欲王受九錫。

"全忠大怒,即日遣使至洛一陽一,誅玄暉,太后亦被害於積善宮,又殺宮人阿秋、阿虔,仍乃廢太后為庶人。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