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尚書大傳》曰:古者後夫人將侍,君前,息燭,後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

○總序后妃

《尚書大傳》曰:古者後夫人將侍,君前,息燭,後舉燭,至於房中,釋朝服,襲燕服,然後入御。

史奏雞鳴於階下(奏猶白階陛也。

)然後夫人鳴佩玉於房中,告去也。

然後應門擊柝告辟(應門,朝六也。

辟,啟也。

)也。

然後少師奏質明於陛下(質,正),然後夫人入庭立,君出朝。

《毛詩》曰:《關雎》,后妃之德也。

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俅。

"

又曰:《葛覃》,后妃之本也。

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浣濯之衣。

尊師敬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成婦道也。

又曰:《卷耳》,后妃之志也。

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於憂勤也。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

又曰:《樛木》,后妃逮下也。

言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焉。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

又曰:《螽斯》,后妃子孫眾多也。

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也。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又曰:《桃夭》,后妃之所致也。

不妒忌,則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又曰:《兔罝》,后妃之化也。

《關雎》之化行,則莫不好德,賢人眾多也。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糾糾武夫,公侯干城。

"

又曰:《芣苡》,后妃之美也。

天下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

又曰:《雞鳴》,思賢妃也。

哀公荒一婬一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禮記》曰:天子之妃曰後。

(鄭玄注曰:後之言後也。

)

又《昏義》曰: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德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天下之婦順,故內和而家理。

天子立六宮、三公、九卿、二十一七一大 夫、八十一元士。

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治。

故曰:天子聽男教,後聽女順;天子理一陽一道,後治一陰一德;天子聽外治,後聽內職。

教訓成俗,外內和順,國家治理,此之謂盛德。

《白虎通》曰:天子之發妃謂之後何?後者,君也;天子妃至尊,故謂君也,明海內之小君也。

《漢書》曰: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放也用妹喜;殷之興也以有娀及有{新女},而紂之殺也嬖妲己,周之興也以姜嫄及大任、大姒,而幽王之擒也一婬一褒姒。

故《易》基《乾坤》,《詩》首《關雎》,《書》美釐降,《春秋》譏不親迎。

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

《漢書》曰: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正嫡稱皇后,妾皆稱夫人,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

至武帝,制婕妤、娙娥、傛華、充衣,各有爵號,而元帝加昭儀之號,凡十四等雲。

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婕妤視上卿,比列侯。

娙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

傛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視千石,比中更。

充衣視八百石,比左更。

七子視八百石,比左庶長。

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視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視三百石。

順常視二百石。

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皆視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有秩斗食雲。

五官以下,葬司馬門外(陵上司馬門外。

)

應劭《漢官》曰:皇后稱椒房。

《詩》云:"椒聊之實,蔓衍盈升",美其繁興。

以椒塗室,亦取一溫一 暖,除惡氣也。

猶天子赤泥殿上曰丹墀。

《漢舊儀》曰:皇后、婕妤乘輦,餘皆以茵,四人輿以行。

又曰:皇后玉璽,文與帝同。

皇后之璽,金螭虎紐。

又曰:皇后、太子各食三十縣,曰湯沐邑。

《五經要義》曰:古者後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后妃群妾,以禮御於君所。

女史書其日,授環,以示進退之法。

生子月娠,則以金環退之。

當御者以銀環,進者著於左手;既御,著於右手。

左手一陽一也,以當就男,故著左手。

右手一陰一也,既御而復故。

此女史之職也。

《後漢書》曰: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

《周禮》:王者立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以備內職焉。

後正位宮闈,同體天王。

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世婦主喪、祭、賓客,女御序於王之燕寢。

頒官分務,各有典司。

女史彤管,記功書過。

居有保阿之訓,動有環珮之響。

進賢才以輔佐君子,哀窈窕而不一婬一其色。

所以能述宣一陰一化,修成內則,閨房肅雍,險謁不行也。

故康王晚朝,《關雎》作諷;宣王晏起,姜氏請愆。

及周室東遷,禮序凋缺,諸侯僣縱,軌制無章。

齊桓有如夫人者六人,晉獻升戎女為元妃,終於五子作亂,塚嗣遘屯。

爰逮戰國,風憲偷薄,適情任欲,顛倒衣裳,以至破國亡身,不可勝數。

斯固輕禮馳防,先色後德者也。

秦並天下,多自驕大,官備七國,爵列八品。

漢興,因循其號,而婦制莫厘。

高祖帷薄不修,孝文衽席無辯,然而選納尚簡,飾玩少華。

自武、元之後,世增一婬一費,至乃掖庭三千,增級十四。

妖倖毀政之符,外姻亂邦之跡,前史載之詳矣。

及光武明德中興,斫雕為樸,六宮稱號,惟皇后、貴人。

貴人金印紫綬,俸不過粟數十斛。

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並無爵秩,歲時賞賜充給而已。

漢法常因八月筭人,遣中大夫與掖庭丞及相工,於洛一陽一鄉中閱視良家童女,年十三已上,二十已下,姿色端麗,合法相者,載還後宮,擇視可否,乃用登御。

所以明慎娉納,詳求淑哲。

明帝聿遵先旨,宮教頗修,登建嬪後,必先令德,內無出閫之言,權無私溺之授,可謂矯其弊矣。

向使因設外戚之禁,編著甲令,改正后妃之制,貽厥方來,豈不休哉!雖御已有度,而防閒未篤,故孝章以下,漸用色授,恩隆好合,遂忘淄蠹。

自古雖主幼時艱,王家多釁,必委成塚宰,簡求忠賢,未有專任婦人,斷割重器。

惟秦芊太后始攝政事,故穰侯權重於昭王,家富於嬴國。

漢仍其謬,知患莫改。

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

任重道悠,利深禍速。

身犯霧露於靈台之上,家嬰縲紲於圄犴之下。

湮滅連踵,傾輈繼路,而赴蹈不息,燋爛為期,終於陵夷大運,淪亡神寶。

《詩》、《書》所歎,略同一揆。

《魏志》曰:魏因漢法,母后之號,皆如舊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損。

太祖建國,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儀,有婕妤,有華客,有美人。

文帝增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除順成官。

太和中,始覆命夫人,登其位於淑妃之上。

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

又曰:黃初三年,詔曰:"婦人與政,亂之本也。

自今已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佐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

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

"

殷融議後父不應拜後曰:"天性之至,父子之道,人倫之序,君臣之義,性至因親,故情禮無二;義序緣敬,故尊嚴無上。

"《易》曰:'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有禮儀生焉。

'故資父事君,教之至也。

君不以貴而臣其所尊,故子爵不加於父也。

夫以帝王之尊,猶無臣妾父母一之 義,況後從尊於帝,而令母執臣妾邪!而鄭玄復云:'公朝與歸寧,別有二制;尊卑迭用,拜謁更序。

'亦有未詳斯議為何所據?"

晉張華《女史箴》曰:茫茫造化,二儀始分;散氣流行,既陶既甄。

在帝庖犧,肇經天人;爰始夫婦,以及君臣。

家道以正,而王猷有倫。

婦德尚柔,含章貞吉;暱婉淑慎,正位居室。

施衿結褵,虔恭中饋;肅慎爾儀,式瞻清懿。

樊姬感莊,不食鮮禽;衛女矯桓,耳忘和音。

志厲義高,而二主易心。

玄熊攀檻,馮媛趨進,夫豈無畏?知死不吝。

班妾有辭,割歡同輦,夫豈不懷?防微慮遠。

道罔隆而不殺,物無盛而不衰。

日中則昃,月滿則微。

崇猶塵積,替若駭機。

人咸知飾其容,而莫知其飾性。

性之不飾,或愆於禮正;斧之藻之,克念作聖。

出其言善,千里應之;苟違斯義,則同衾以疑。

夫出言如徵,而榮辱由茲。

勿謂幽昧,靈鑒無象;勿謂玄漠,神聽無響。

無矜爾榮,天道惡盈;無恃爾貴,隆隆者墜。

鑒於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則繁爾類。

歡不可以黷,一寵一 不可以專。

專實生慢,愛極則遷;致盈必損,理有固然。

美者自美,翩以取尤。

冶容求好,君子所仇。

結恩而絕,職此之由。

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興;靖恭自思,榮顯所期。

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後魏書》曰:魏氏王業之兆雖始於神元,至於昭成。

世崇儉質,妃嬙嬪御,率多闕焉,唯以次第為稱。

而章、平、思、昭、穆、惠、煬、烈八帝,妃後無聞。

道武追尊祖妣,皆從帝謚為皇后,始立中宮,餘妾或稱夫人,多少無限,然皆品次。

太武始增左右昭儀及貴人、椒房。

《後魏書》曰:後魏故事,將立皇后,必令手鑄金人,以成者為吉,不成則不得立也。

又太武、文成保母劬勞之恩,並極尊崇之義,雖事乖典禮,而觀過知仁。

《北史》曰:周氏率由姬制,內職有序。

文帝創基,修衽席以儉約;武皇嗣立,節情慾於矯枉。

宮闈有貫魚之美,戚里無私溺之尤,可謂得君人之體也。

宣皇外行其志,內逞其欲,溪壑難滿,采擇無厭。

恩之所加,莫限廝皂;榮之所及,無隔險詖。

於是升蘭殿以正位,踐椒庭而齊體者,非一人焉;階房帷而施青紫,緣恩倖而擁玉帛,非一族焉。

雖辛、癸之荒一婬一,趙、李之傾城,曾未足比其彷彿也。

人厭苛政,其事實多。

文帝之祀忽諸,特由於此。

隋文思革前弊,大矯其違,惟皇后當室,旁無私一寵一 ,婦官位號,未詳備焉。

開皇二年,著內官之式,略依《周禮》,省減其數。

煬帝時,后妃嬪御無厘婦職,惟端容麗飾,陪從宴游而已。

帝又參詳典故,自製嘉名,著之於令。

○人皇后

《春秋命歷序》:《洛書擿亡辟》曰:"人皇兄弟九人,別長九州。

離艮,地一精一,女出為之後。

"(離、艮卦所推也。

)

○庖犧母

《河圖》曰:燧人之世,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

《帝系譜》曰:伏羲,十月四日人定生,母華胥。

(《孝經》、《河圖》云:伏羲在亥,得人定之時。

)

○神農母

《春秋元命苞》曰:女登生神農,人面龍顏,始為天子。

《孝經鉤命決》曰:佳姒感龍,生帝嵬魁(嵬魁,神農名。

)

《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母曰侍姒,有嬌氏女,名登,為少典妃;游華一陽一,有龍首感之,生神農於裳羊山。

娶奔水氏之女曰聽訞,生帝臨女子。

○黃帝母

《河圖》曰:黃軒母曰地祗之子,名附寶。

之郊野,大霓繞北斗樞星,耀感附寶,生軒轅。

《帝王世紀》曰: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

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嬌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

及神農之末,少典氏又娶附寶,見大霓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

(干寶云:二十五月而生。

余同。

)

○黃帝四妃

《史記》曰:黃帝娶西陵之女,是為累祖,為黃帝正妃。

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

《漢書·古今表》曰:黃帝妃方雷氏,生玄囂,為青一陽一。

妃累祖,生昌意。

妃彤魚氏,生夷鼓。

妃嫫母,生蒼林。

《帝王世紀》曰:黃帝四妃,生二十五子。

元妃西陵氏累祖,次妃方雷氏曰女節,次曰彤魚氏,次曰嫫母。

《列女傳》曰:黃帝妃曰嫫母,於四妃之班居下,貌甚醜而最賢心,每自退。

(余同《呂氏》。

)

○顓頊母

《河圖》曰:瑤光之星,如虹貫月;正白,感女樞於幽房之宮,生帝顓頊。

《史記》曰:昌意娶蜀山女昌僕,生高一陽一。

高一陽一有聖德。

黃帝崩,高一陽一立,是為顓頊。

《帝王世紀》曰:昌意之妃,之女樞。

金天氏末,生顓頊於弱水。

○顓頊妃

《世本》曰:顓頊娶於勝墳氏。

(宋忠注曰:國名。

)之子,謂女祿,是生老童。

(《帝系》雲勝奔氏,餘同。

)

○帝嚳四妃

《河圖》曰:慶都與赤龍合,生帝於伊堯。

(《世記》雲從母姓。

)

《毛詩》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春秋元命苞》曰:周本姜嫄游閉宮,其地扶桑,履大跡,生後稷。

《春秋合誠圖》曰:堯母慶都,有名於世,蓋太常之女,生於斗維之野。

常在三河之東南,天大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

長大,常有黃雲覆蓋之,夢食不饑(天帝以氣食。

)年二十,寄伊長孺家,無夫,出觀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隨之,有赤龍負圖至,署曰:"赤帝起成天寶。

"即慶都之。

翼之野奄然一陰一風雨,龍與慶都合,有身,龍消不見,乳堯。

(《漢書》云:堯母十四月生堯。

《帝王世紀》《搜神記》同。

)

《史記》曰:嚳聚陳豐,生放勳。

又曰:後稷棄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為帝嚳元妃。

出野,見巨人跡,心欣然說,欲踐之,身重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

以為神,收養之。

初欲棄之,因名棄。

《毛詩·生民》曰:厥初生民,時維姜嫄。

(生民本後稷也,後稷之母,配高辛氏帝焉。

)

《史記》曰: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女,為帝嚳次妃。

三人行浴,見玄鳥遺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世本》曰:帝嚳卜其四妃,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

元妃有邰國之女曰姜嫄,是產後稷;次妃有娀氏之女簡狄,是產契;次妃曰陳豐,是生帝堯;次妃曰娵訾,產帝摯。

《帝王世紀》曰:娵訾班在四人下,生摯最長,故登帝位。

○堯妃

《世本》曰:堯娶散宜氏子,謂之女皇。

(宋忠曰:是生月朱。

《帝系》《漢書》同。

)

《帝王世紀》曰:女瑩生丹朱。

(《漢書》亦云女瑩。

)

○舜母

《河圖著命》曰:女登見大虹,意感,生舜於姚墟。

《史記》曰:舜母早死,瞽叟更娶後妻,生象傲。

○舜二妃

《尚書》曰: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

"岳曰:"瞽子,父頑,母嚚,像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試哉!"女於時,觀厥刑於二女。

厘降二女於溈汭,嬪於虞。

《禮記》曰:舜葬蒼梧,蓋二妃未之從也。

《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帝俊妻娥皇生焉。

《帝系》曰:舜娶於帝堯,謂之曰女偃。

《列女傳》曰:有虞二妃,帝堯之二女也,長曰娥皇,次曰女英。

堯舉舜為相,攝行王政,每事常謀二女。

舜既受禪升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事瞽叟猶若初焉。

天子稱二妃聰明貞仁。

舜陟方死蒼梧,二妃死於一江一 湘之間,謂之湘君。

《一屍一子》曰:堯妻舜以娥皇,媵之以(皇娥皇眾之)女英。

《離一騷一·九歌·湘夫人》曰: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帝子謂堯二女娥皇女英,隨舜不反,墮於湘水者,因為湘夫人也。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夏禹母

《河圖著命》曰:修紀見流星,意感,生帝文命,我禹興。

《周禮含文嘉》曰:夏姒氏祖以薏苡生。

《孝經鉤命決》曰:命星貫昴紀,夢接,生禹父。

(命使之星謂流行。

)

《世本》曰:鯀娶華氏,曰女志,是生高密禹。

(《帝系》雲產文命,余同)

○禹妃

《尚書·咎繇謨》曰禹曰:"予娶於塗山,辛壬癸甲(辛日娶妻至於甲日復往治水,)啟呱呱而泣,予弗子。

(塗山女,《史記》同。

)

《山海經》曰:太室嵩高成一陽一西,啟母化為石在焉。

《帝王世紀》曰:禹始納塗山氏女,曰女媧,合婚於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為攸女。

故《連山易》曰:"禹娶塗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啟是也。

《列女傳》曰:啟母塗山者,夏禹之妃,塗山之女也。

禹娶四日而去治水。

啟既生,呱呱而泣。

禹三過其門不入。

《呂氏春秋》曰: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

南音南土,塗山之女乃令其妾往候禹於塗山之一陽一,女作歌曰《候人》,實始作南音也。

○帝相後(少康二妃附見)

《左傳》曰:伍員曰:"昔有過澆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後緡,相妻。

)歸於有仍,(緡,有仍氏女也。

)生少康焉。

澆求之,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以二姚。

"

《楚辭》曰:迨少康之未家,留有虞之二姚。

○桀妃

《洛書錄運法》:孔子曰:"逢氏抱小女末喜觀帝,孔甲悅,以為太子履癸妃。

"

《國語》曰:桀伐蒙山而得末喜。

《紀年》曰:後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

桀受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於洛,曰末喜氏。

末喜氏以與伊尹一交一 ,遂以夏亡。

《帝王世紀》曰:末喜好聞裂繒之一聲 而笑,桀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意。

《列女傳》曰:夏桀末喜者,夏桀之妃也。

桀伐有施,有施女以末喜。

(以女妻人曰女。

)

○殷湯母

《河圖著命》曰:扶都見白氣貫月,意感,生黑帝子湯。

○湯妃

《帝王世紀》曰:湯娶有莘,為正妃。

《列女傳》曰:湯妃,有莘之女也。

德高而伊尹為之媵臣,佐湯致王,訓正後宮,嬪御有序,鹹無嫉妒逆理之人。

生三子:太盯外丙、仲壬。

太丁早卒,丙、壬嗣登太位。

○帝乙妃

《史記》曰:帝乙長子曰微子啟,賤不得立。

立少子辛,辛母正後,嗣。

《帝王世紀》曰:帝乙二妃,生四子:長曰微子啟,中曰微仲,少曰受德辛;庶妃生箕子。

初,啟母一之 生啟及仲,尚為妾;及立為後,乃生紂。

○紂妃

《史記》曰:紂伐有蘇,有蘇人以妲己女焉。

紂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武王殺之,斬以玄戈,懸之小白旗。

(《世本》又載。

)

《列女傳》曰:妲己者,殷紂之妃也。

紂伐有蘇,有蘇女以妲己。

美而辯,用心邪僻,誇比於體,戚施於貌。

紂好酒一婬一樂,不離妲己,所譽者貴之,所憎者誅之。

○周大王妃

《毛詩》曰: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率西水滸,至下岐下。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又曰: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

乃及王季,維德之行。

(摯國,任姓。

)

《史記》曰:古公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子曰昌。

《列女傳》曰:太姜者,太一王 之妃,有台之女,曰賢而有色。

生太伯、仲雍、王季。

化導三子,皆成賢德。

太一王 有事,必諮謀焉。

○王季妃

《河圖著命》曰:太妊夢長人感己,生文王。

《毛詩》曰:思齊太妊,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京室之婦。

《列女傳》曰:太妊者,王季之妃,摯任之女也。

端懿誠莊,維德之行。

及其有娠也,目不視惡色,耳不聽一婬一聲,口不放言,溲於豕牢,而生文王。

文王生而明聖,太妊教以一而知其百,卒為周宗。

君子謂太妊能胎教。

○文王妃

《毛詩》曰:天監在下,有命既集。

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在洽之一陽一,在渭之涘。

纘女維莘。

長子維行(纘,繼也。

莘,太姒國也。

長子,長女。

)篤生武王。

(箋云:太姒厚生聖子武王。

)

又曰:太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論語·泰伯》曰: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

(馬融曰:亂,理也。

十人謂周公旦、召公、奭公、太公望、畢公榮、虢叔、閎天、散宜生、太顛、南宮括。

其一人謂文母也)。

"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

《列女傳》曰:太姒者,文王之妃,莘姒之女也,號曰文母。

○武王妃

《左傳》曰:子產曰:"當武王邑姜方娠太叔,(杜預曰:邑姜,武王后,齊太公之女也。

懷胎為娠。

太叔,成王之弟叔虞者。

)夢帝謂己:"余命而子曰虞,(帝,天也。

虞,唐君之名。

)將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

"及生,有文在手曰《虞》,遂以命之。

"

《帝王世紀》曰:武王納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於內,生太子誦。

○宣王后

《瑣語》曰:元妃獻後生子,不恆其月而生,後弗敢舉。

王召群吏問,將棄之。

仲山甫曰:"天將以是棄周,棄之何益?且卜筮言,何必從。

"乃弗棄。

《列女傳》曰:周宣姜後者,齊侯之女也。

周宣嘗夜臥晏起,後夫人不出於房。

姜後既出,乃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其傅母通言於王曰:"妾之不才,妾之一婬一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之樂色而忘德也。

"王曰:"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之罪也。

"

○幽王褒後

《毛詩》曰:《白華》,周人刺幽後也。

幽王娶申女以為後,又得褒姒而黜申後,故下國化之,以妾為妻,以孽代宗。

又曰:《正月》,刺幽王也。

"燎之方一陽一,寧或滅之;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

《國語》曰:夏之衰也,二龍止於夏庭而曰:"余,褒之二君。

"夏帝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

(韋昭曰:龍吐沫,龍之一精一氣也。

)龍亡而漦在,櫝而藏之。

三代莫敢發。

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

漦流於庭,不可除。

王使婦人裸而澡之,漦化為玄黿,入王后宮。

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

宣王之時,童謠曰:"厭弧箕服,實亡周國。

"有夫婦賣是器者,見後宮童妾所棄妖子,聞其啼,哀而收之。

夫婦奔褒。

褒人有罪,請入所棄女,是為褒姒。

幽王愛之,生伯服,廢申後,而以褒姒為後。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不笑。

烽火大鼓噪,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數為舉烽。

申侯怒,與西夷犬戎攻,殺王,虜褒姒。

(《史記》《列女傳》《世紀》並同。

)

《列女傳》曰:幽王出入與褒姒同乘弋獵,不時以適褒姒意。

○秦始皇太后

《史記》曰:呂不韋所幸姬有娠,而進之於子楚,生秦始皇,是為太后。

《說苑》曰:秦始皇太后不謹,幸郎嫪毐,封長信侯。

長信侯生兩子,毐專國事,驕奢,與侍中、左右貴人俱博,飲酒醉,爭言而鬥,瞋目大呼曰:"吾乃秦皇帝之假父也,窶人子何敢與我亢?"斗者走,行白始皇,始皇大怒。

毐因作亂,戰鹹一陽一宮,毐敗始皇取毐四支車裂之,取其兩弟囊撲殺之。

皇太后置之鹹一陽一宮,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諫者戮而殺之"。

闕下諫而死者二十七人。

茅焦乃上謁於王,遂以千乘萬騎自迎太后歸鹹一陽一。

太后喜,大置酒待茅焦,及飲,太后稱曰:"抗枉令直,使敗更成,安秦社稷,使妾母子復得相會,茅君之力也。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