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說文》曰:城,以盛民也。墉,城垣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

太平御覽

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

○城上

《說文》曰:城,以盛民也。

墉,城垣也。

《釋名》曰:城,盛也;盛受國都也。

又曰:城上垣謂之睥睨,言於孔中睥睨非常也。

亦曰陴,言裨助城之高也。

亦曰女牆,言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也。

所謂堞,亦女牆也。

《易》曰:城復於隍。

《詩》曰:宗子維城,無俾城壞。

又曰: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又曰:衛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建宮室,得其時制焉。

孑孓干旌,在浚之城。

又曰:崇墉言言。

又曰: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又曰: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又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禮記·曲禮上》曰:登高不指。

城上不呼。

《左傳·隱公》曰:鄭莊公立,姜氏愛共叔,為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

又曰:美城之大名也。

又曰:楚囊瓦城郢,沈尹戌曰:"苟不能衛,城無益也。

"

又曰:梁伯好土功,亟城而不處,民罷而不堪。

則曰:"某寇將至。

"乃溝公宮,曰:"秦將襲我。

"民懼而潰。

又曰: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

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浹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

又曰:無戎而城,讎必保焉。

又曰:楚子圍鄭。

守陴者皆哭。

楚子退師,鄭人修城,進復圍之,三月克之。

又曰:叔向告晉侯曰:"城上有烏,齊師其遁?"

又曰: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

又曰:士彌牟城成周,計丈尺,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物土方,議遠邇,量事期,計徒庸,慮材用,書餱糧,令役於諸侯。

又曰:宋城,華元為植,巡功。

城者謳曰:"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

于思于思,棄甲復來。

"使其驂乘謂之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人曰:"縱其有皮,丹漆若何?"華元去之曰:"去之,夫其口眾我寡。

"

《穀梁傳·襄公》曰:古者,大國過小邑,必飾城禮罪,禮也。

(明己國無罪。

)

《公羊傳》曰:城雉者何?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

《公羊傳》注曰:天子之城干雉,高七雉;公侯百雉,高五雉;男五十雉,高三雉。

《史記》云:秦始皇使蒙恬北築長城,西屬流沙,東至遼水,以捍一胡一 。

又曰:秦二世欲漆城,優旃曰:"善哉!漆城光蕩蕩,寇來不得上。

易為漆耳,顧難為蔭屋。

"二世笑,遂止。

《漢書》曰:武帝太初元年,使將軍公孫敖築塞外受降城。

又曰:梁孝王廣睢一陽一城,周圍七十里。

又曰:貳師遣屬國一胡一 騎二千與虜戰,虜兵壞散死傷者數百人,漢軍乘勝追,北至范大夫城。

(漢將姓范,初築此城,范亡其妻率眾完保之,因以為名。

)

又曰:車師前治一交一 河城,外分流繞城下,故號一交一 河,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里。

又曰:昭帝元鳳六年,募郡國徙遼東玄兔城。

《續漢書》曰:耿恭,字伯宗。

為戊巳校尉,屯後王部金蒲城。

謁者關一寵一 為戊巳校尉,屯前王部柳中城。

《魏志》曰:曹公攻馬超,渡渭,每為超騎所衝突,營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築城。

婁子伯說公:"今天寒,可沙為城,以水灌之,一夜 可立。

"從之。

乃多作縑囊以盛土堰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公軍於是盡得渡。

干寶《晉記》曰:魏文帝之在廣陵,吳人一大駭,乃臨一江一 為疑城,自石頭城至於一江一 乘,以木為枝,衣以葦席,加彩飾焉,一夕而成。

《晉書》云:"涼州城有龍形,故名臥龍城,本匈一奴一所築也。

"

又曰:朱序遷梁州刺史,鎮襄一陽一。

符堅遣軍圍序,序母韓氏自行城,謂西北角當先弊,遂領百餘婢及城中女丁築二十餘丈。

賊攻,新築不敗,遂引退。

襄一陽一謂之夫人城。

《晉載記》曰:赫連勃勃以叱於呵利領將作大匠,乃蒸土築城。

以錐刺之,錐入一寸,即殺作者;不入,即殺行錐者。

勃勃以為忠。

沈約《宋書》曰:檀道濟見收,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

又曰:氐師楊難當寇漢中,魏興太守薛健據黃金城。

崔鴻《十六國春秋·北燕錄》曰:初,後燕帝光始中,丁靈民楊道獵於白鹿山,為契丹所獲,流漂塞外,至大難北及黎大國,逐水草,以射獵為業。

至十月,乃收葦為城,水澆令凍,高一丈五尺,東北七十八里,南北二十餘里,名陵城,居於其中。

又《夏錄》曰:赫連勃勃下書曰:"古人制起城邑,或因山水,或以義立名。

今都城已建,萬堵斯作,克城弗遠,宜有美名。

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國,可以統萬為名焉。

《燕書》曰:太祖皝八年,使唐柱等築龍城,立門闕、宮殿、廟園、籍田,後遂改為龍城縣。

《北齊書》曰:唐邕,字道和。

為給事黃門中書舍人。

文宣出塞,邕必陪從。

文宣嘗登并州童子佛寺,望并州曰:"此何等城也?"或曰:"金城湯池,天府之國也。

"文宣曰:"我謂唐邕是金城,此非也。

"

《唐書》曰:景雲二年三月,張仁願於河北築三受降城。

先是,朔方與突厥以河為界,北有拂雲祠,突厥每入寇,必禱祠,候冰合而入。

時默啜西擊,仁願乘虛奪取漠南之地,築三城,首尾相應。

以拂雲祠為中城,東西相去各四百里,背據津濟,遙相應接。

北拓三百餘里,於牛頭一胡一 那山北置烽候百八十。

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更無寇掠,減鎮兵數萬人。

又曰:天寶二年正月二十八日,築神都羅城,號曰金城。

又曰:天寶六載十二月,築會昌城於一陽一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

又曰:建中元年五月,築奉天城。

四年十月,上避難於奉天。

初,術士桑道茂奏請城奉天為王者之居,至是方驗。

又曰:貞元九年二月,詔復築鹽州。

先是,貞元三年,城為吐蕃所壞,自後塞外無保障,犬戎入寇。

既城之後,邊患頓息。

《五經異義》曰: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仞,子男三仞。

《白虎通》曰:天子曰崇城,言崇高也;諸侯曰干城,言不敢自專,御於天子也。

《周處》曰:周公作城周於土中,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南系洛水,北因陝山,為天下之大制也。

《家語》:邑百雉之城,古之制也。

《國語》曰:眾心成城,言以眾心為城。

《墨子》曰:解帶為城。

《琴操》杞梁死,妻援琴歌曰:"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哀感皇天今城為墮。

"

《列女傳》曰:齊人杞梁,襲莒戰而死。

其妻就夫之死城下哭之,七日而城崩。

《淮南子》曰:崑崙山有層城九重。

又曰:鯀作九仞之城。

《墨子》曰:城西門守城之法:積樵營,雜茅葦,有木,有荻,有積沙,有蓬艾,有麻脂,有金錢,有積粟。

《莊子》曰:孔子說盜跖曰:"使為將軍造大城數百里。

"跖曰:"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也。

"

《韓子》曰:靖郭君城薛,客諫靖郭君曰:"君失齊國,雖薛城至於天,猶無益也。

"靖郭君乃不城薛。

《博物誌》曰:處士東裡塊責禹亂天下。

禹退作三城,強者攻,弱者守,敵者戰。

城郭,禹始也。

又曰:代城始築,立版幹,一日亡西南五十里,於澤中自立,結葦為門,因就營築焉,其城圓週三十七里,為九門,故城處呼曰東城。

崔豹《古今注》曰:秦所築長城土色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

《韓詩外傳》曰:趙簡子薨,未葬,中牟叛之。

既葬五日,襄子興兵而攻之。

圍未匝而城自壞,襄子擊金而退軍。

吏曰:"誅中牟之罪而城自壞,天助也,何為退?"襄子曰:"吾聞君子不乘人於利,不阨人於險。

使其城成,然後攻之。

"

《述異志》曰:廬山上北嶺有城號康王城,天雨聞鼓角之一聲 。

傳雲周康王好音,累巡名山,故有康王之號。

又曰:潯一陽一柴桑縣城,晉永和中有童謠呼為平石城,時人僉謂平滅石之徵也。

桓玄篡位,晉帝為平固王,恭帝為石一陽一公,具遷於此城。

又曰:尋一陽一張允,家在本郡。

郡南有古城,張少貧約,屢往遊憩,忽有一老父來,與張言,因問之:"此城何名?"答曰:"吾不知。

""為南郡城耳。

"言訖便去,不知所之。

張既出官,仕進累遷,位登元凱。

後為南郡太守,即以城號,以志老父之言焉。

又曰:安一陽一有金城,城皆如金色,堅勁不崩摧。

先儒云:上古時天雨黃金也。

酈元《水經注》曰:魯一陽一關水歷衡山西,南經皇后城。

建武元年光武遣侍中傅俊持節迎光烈皇后於濟一陽一,後發兵三百餘人,宿衛皇后道路歸京師,蓋稅捨所在,故得其名矣。

又曰:漢水東合甲水,南流,經金井城。

又曰:漢水東經方石城,城在高原上,高十餘丈,四面臨平,形若覆盆。

其城宿是流雜聚居,故世亦謂流雜城。

又曰:易水出西山寬中谷,東經五大夫城,昔北平侯王潭所居。

王莽之亂,子興生五子,並避亂,隱居此山。

故其後居,世以為五大夫城。

《河北記》云:易縣有五公城。

王潭不從王莽,潭子興生五子避隱於此,世祖並封為侯:元才北平侯、顯才蒲平侯、益才安嘉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所謂中山五侯。

其西三十里有五大夫城,說與此同。

《說苑》曰:中行穆子圍鼓,鼓人有以城叛來降者,穆子不許。

軍吏曰:"師徒不勤得城,何故不受?"穆子曰:"有以吾城叛者,吾所惡也。

人以城來,獨何賞?"

《秦州記》曰:天水郡治上邽城,前有湖水,冬夏中停無增減。

天水取名,由此湖也。

又曰:金城郡,漢昭元始六年所置。

應劭云: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

凡城皆稱金,言其固也。

故《墨子》稱金城湯池。

《齊地記》曰:即墨城東西百八十里平昌城,高六丈,有台,有井與荊水通,失物於井,得之於荊水。

又神龍出入焉,故一名龍城。

《三齊略記》曰:一陽一庭城東西二百五十里青城山,秦始皇登此山,造石城,入河三十里,臨海射魚,方四百里水變血色,今猶爾也。

解道虎《齊記》曰:不夜城,在一陽一庭東南一百二十里。

淳於髡稱海童作妖,城古有日夜出見於東境,故萊子此城以不夜為名異之。

《夢書》曰:城為人君,一縣尊也,夢見城者見人君也,夢築新城,有功名。

《新序》曰:梁伯湎於酒,一婬一於色,心惛而耳塞,好作大城而不居,民罷甚。

《武當山記》曰:魏興錫縣有長利城,父老伯相傳,雲是長安土所築,邑塞於余城。

王韶之《始興記》曰:有任將軍城,秦南海尉任囂城也。

合逕有三城:馬鞍城、白鹿城、白沙城。

郡晉鹹康中張魴甚有惠政,白鹿群游,取一而獻之,故因此為名。

袁山松《宜都記》曰:限山縣有山名下魚城,四面絕崖,兩道可上,皆險,山周回可二十里,上有林木池水,裡民種於山下。

晉永嘉亂,土人登此避賊,賊守之經年,食魚擲下與賊,以示不窮,賊遂退散。

因以此為下魚城。

《吳地記》曰:咠門外越城者,越來伐吳,吳王在姑蘇築此城以逼之。

又有越來溪。

又曰:越來溪西魚城者,吳王既游姑蘇,築此城以養魚。

又曰:魚城之西有故城,長老雲築以釀酒。

今俗人呼之為苦酒城。

又曰:匠門外鴨城者,吳王築此城以養鴨。

又曰:婁門外雞陂者,吳王養雞城。

又曰:海渚有吳王闔閭,與越結怨,相伐,築城名曰南武城,以御越。

盛弘之《荊州記》曰:馬牧城東三里有蜂城。

故老相傳,雲饑年民結侶拾蜂,止憩其中,故因為城。

又雲城隨門勢,上大下尖,其形似蜂,故有蜂號。

二稱莫知所附,故並載焉。

又云:當一陽一縣東南有麥城。

城東有驢磨城、掎角城。

傳雲伍員造此二城以攻麥城,故假驢磨之名。

又曰:樊城西北有鄾城,即《春秋》所稱鄾子之國。

光武雲"宛最強,鄾次之",即謂此。

鄾城西北行十餘里,一鄧一 侯吳離之國,為楚文王所滅,今為一鄧一 縣。

一鄧一 城西餘里有穀城,伯綏之國,城門有石人焉,刊其腹云:"摩鞬慎莫言。

"疑此亦周太廟,金人緘口銘背之流也。

又曰:秭歸縣西有楊城,周回十餘里,即熊繹所居。

《荊州圖記》曰:一江一 夏郡所治夏口城,其西南角因磯為高崇墉,枕流,上則遠眺山川,下則激浪崎嶇,是曰黃鵠磯。

實舟人之所艱也。

又曰:白帝城,西臨大一江一 ,東南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

又曰:一鄧一 城有樊城,是樊仲山甫所封也。

又曰:沌一陽一縣有卻月城,西一里有馬城也。

又曰:夷一陽一縣南對岸有陸抗故城,即山為墉,四面天險,上有步闡故城。

又曰:新野郡魏三公城,左右傳漢時三公餞離處也。

伏滔《北征記》曰:梁國,名故宋國,微子所封。

城再重。

大城,梁孝王所築。

孟粵《北征記》曰:許昌,在洛水之西。

城方圓二十里,有三重。

城南北東西土門金城,西南員實中台高六丈餘,方圓二畝,上有廟城,門有鐵鑊。

《關中記》曰:長安地皆黑壤,城今赤如火,堅如石。

父老所傳,鑿龍首山土為城,又諸台關亦爾。

《益州記》曰:益州城,張儀所築。

錦城在州南,蜀時故宮也,其處號錦裡。

《成都記》曰:府城本呼為錦城,秦滅蜀,張儀所築也。

每面各三里,周回十二里,高七丈。

屢皆傾側,忽有大龜周行,隨其所躡而築之,功果就焉,故亦號為龜城。

《三輔黃圖》曰:長安城西南頭第二門名直城,王莽改曰端路,今名直城。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