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史記》曰:夏帝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

太平御覽

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

○夏帝禹

《史記》曰:夏帝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帝堯之時,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咨。

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

治水無功,乃殛鯀於羽山。

堯崩,舜問四岳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

"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

"舜命禹:"汝平水土,維是勉之。

"禹拜稽首,讓於契、後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

禹遂與益、後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敷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傷先人之功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孟曰:橇形如箕,橋行泥上。

如淳曰:橇音茅蕝,謂以板置泥上通行路也。

)山行乘。

(徐廣曰:音丘遙反。

如淳曰:車謂以鐵如錐,長半寸,施之履下,以上下山不蹉跌也。

)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舜崩,三年喪畢,禹避舜之子商均於一陽一城。

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娶塗山氏之女,生子曰啟,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

《帝王世紀》曰:伯禹夏後氏,姒姓也。

母曰修己,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折而生禹於石紐,虎鼻大口,兩耳參漏,首戴鉤,(鉤,鈐也。

)胸有玉鬥,足文履已。

故名文命,字高密。

身長九尺二寸,長於西羌夷人。

初,禹未登用之時,父既降在匹庶,有聖德。

夢自洗於河,觀於河,始受圖,括地象也。

圖言治水之意,四岳舉之,舜進之堯。

堯命為司空,繼鯀治水,乃勞身勤苦,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一陰一,手足胼胝。

又納賢禮士,一沐三握發,一食三吐餐。

堯美其績,乃賜姓姒氏,封為夏伯,故謂之伯禹。

天下宗之,謂大禹。

年二十始用,三十二而洪水平。

年百歲,崩於會稽。

因葬會稽山一陰一縣之南,今山上有禹塚、井,祠下有群烏耘田。

(修己或雲修紀,未詳。

)

《河圖握矩起》曰:帝命伯禹曰:"告汝九術五勝之常可以克之,汝能從之,汝師徒將興。

"

《雒書靈准聽》曰:有人(謂禹也。

)大口耳參,漏足履已,(漏,空也。

戊巳,土之日,故當平水土,故以為名也。

)載成鈐,(有骨表如鉤鈐。

)懷玉鬥。

(懷璇璣玉衡之道,或以為有黑子如玉斗也。

)

《書》曰:禹別九州,(分其界也。

)隨山浚川,(刊其木,深其流。

)任土作貢。

(任其土地所有貢賦。

)

又曰:正月朔旦,受命於神宗,(受舜終事之命,神宗,文祖之宗廟,言神尊也。

)率百官,若帝之初。

(舜初攝帝故事。

)

《尚書帝命驗》曰:禹,白帝一精一以星感,(星,金一精一也。

)修紀山行見流星,意感慄然,生姒戎文禹。

(慄然,威貌。

姒,禹氏。

禹生戎地,一名政命。

)

《尚書璇璣鈴》曰:禹開龍門,導積石,決岷山,治九貢。

(龍門,積石山名。

貢,功也,治九州之功。

)

又曰:禹開龍門,導積石,出玄珪,上刻曰:"延喜玉,受德。

天錫佩。

"(禹功既成,天出玄珪,天錫之者以德佩。

禹有治水功者,必佩之以玄玉。

)

《尚書中候》曰:伯禹在庶,(伯,官稱,禹號也,因為德謚。

庶,庶人也。

)四岳師舉薦之帝堯,(四岳,四方諸侯也。

師,眾也。

薦,進也。

)握括命不試爵授司空。

(禹握括地象,天已命之,故不複試以官,司空於周為冬卿,掌制國之五溝,行導水之事。

)伯禹稽首讓於益歸。

(稽首,拜首至手,益歸賢者堯臣,歸讀曰夔也。

)帝曰:"何斯若真,(何不聽讓之辭。

斯,此也。

若,汝也。

此汝真其人。

)出爾命圖示乃天。

"(爾,汝也。

禹方讓隱之,故言出汝所天命也。

圖,括地象。

示讀曰祇,祇,是也。

乃天使汝治水,非我也。

)伯禹曰:"臣觀河,伯面長人首魚身出曰:'吾河一精一也。

'(觀河,觀於河水也。

)授臣河圖。

"帶足入淵。

(河圖,謂括地象。

帶足,去也。

音帶。

)伯禹拜辭。

(禹將行,故拜去。

)

《詩含神霧》曰:禹之興,黑、風會紀。

(黑,黑力也。

風,風厲也。

並黃帝臣復神,伯禹當斯而至也。

)

《禮》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

《大戴禮》曰:宰我曰:"請問禹。

"孔子曰:"高一陽一之孫,鯀之子,曰文命。

敏給克濟,其德不回,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左準繩,右規矩;履四時,據四海,平九州,戴九天,明耳目,治天下。

"

《禮含文嘉》曰:禹卑宮室,垂意於溝洫,百穀用成,神龍至,靈龜服,玉女敬養,天賜妾。

《傳》曰: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春秋孔演圖》曰:天命之見,侯期門,靈龜穴庭,玄龍銜雲。

(靈龜,虛虎也。

穴庭者,星入太微門。

玄龍,水一精一也。

銜雲者,蓋此召氣也。

)

《春秋元命苞》曰:禹之時,民大樂,其駢三聖相繼,故樂名《大夏》也。

《孝經鉤命訣》曰:命星貫昴,修紀夢接,生禹。

(命,使之。

星,謂流行之星也。

)

《遁甲開山圖》曰:禹游於東海,得玉,碧色,長一尺二寸,光如日月,自照達幽冥。

揚雄《蜀王本紀》曰:禹本沒山廣柔縣人,生於石紐,其地名痢兒畔。

禹母吞珠孕禹,拆堛而生於縣,塗山娶妻,生子啟。

《紀年》曰:禹立四十五年。

《論語》曰:子曰:"禹,吾無間然矣。

(孔子惟禹功德之盛也。

言不能復間廁其間也。

)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馬融曰:菲,薄也。

致孝鬼神,祭祀豐潔也。

)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孔安國曰:損其常服以盛祭祀。

)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包曰:方里為井,井間有溝,溝深廣四尺,十里為城,城中有洫,洫深廣八尺也。

)

《符子》曰:禹讓天下於奇子,奇子曰:"君言佐舜勞矣,鑿山川,通河漢,首無發,股無毛,故舜也以勞報子。

我生而逸,不能為君之勞矣。

"

《越絕書》曰:禹始憂民,救水到大越,於茅山大會計,爵有功。

更名茅山,謂之會稽。

及其王矣,巡狩大越。

《吳越春秋》曰:禹,案《黃帝中經》見聖人所記曰:"在九疑山。

東南天柱,號曰宛委。

承以文玉,覆以盤石。

"其書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

禹乃東巡狩,登衡山求之,臥見赤繡衣男子,自稱玄夷蒼水使者,來候禹,令禹齋三月,更求之。

禹乃齋三月,登宛委山,取得書通水經。

遂周行天下,使益疏記之,名曰《山海經》。

又曰:舜崩,禹服喪三年,朝夕號泣,形體枯槁,面目黎黑。

《十州記》曰:禹治洪水畢,乃乘蹻車到鍾山,祠上帝於北阿,歸大功於九天。

禹經諸侯五嶽,使工刻石,識其裡數高下,其字科斗書,非漢人所了,諸名山亦然。

《鬻子》曰: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聽。

門懸鼓鍾鐸磬,而置鞀(音祧)於簨虡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寡人以義者,鼓鍾;教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語寡人以獄訟者,揮鞀。

"此之謂五聲。

是以禹嘗據饋而七起,日中不暇食。

於是四海之士皆至。

《隋巢子》曰:昔三苗大亂,天命殛之,夏後受之,大神降而輔之。

司祿益食而民不饑,司金益富而國家寶,司命益年而民不夭,四方歸之。

《莊子》曰:昔者,禹堙洪水,親自操橐耜,而滌天下之川。

股無玄,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

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如此。

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屐屩為服,日夜不依,以自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道也,不足為墨。

"

《孟子》曰:《書》曰:"洚水警余。

"洚水者,洪水也。

(《書》、《尚書》逸篇也。

水逆行洚洞無涯,故曰洚水。

洪,大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

水由地中行,一江一 、淮、河、漢是也。

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堯使舜治洪水,通九州,故曰掘地而注之海也。

沮,澤生草者也,今青州為澤有草者為菹水流行於地而去也。

民下高就平土,故曰險阻遠也。

水去故鳥獸害人者盡消也。

)

《一屍一子》曰:禹,長頸鳥喙,面貌亦惡,天下從而賢之,好學也。

又曰:古者,龍門未辟,呂梁未鑿,禹於是疏河決一江一 ,十年不闚其家。

生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曰禹步。

《墨子》曰:禹葬,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繃(補庾切。

)之,下不及泉,上不通臭。

既葬,收餘壤為壟,若參耕之畝。

《韓子》曰:禹之王天下也,身執木畚以為民先,股無完胈脛不生,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

《呂氏春秋》曰:禹年三十未娶,行塗山,恐時暮失制,乃娶塗山女。

又曰:禹南濟乎一江一 ,黃龍負舟。

舟中之人恐懼,禹仰而笑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濟生人。

命受天也,奈何憂於龍焉?"龍弭耳低尾而逃。

又曰:昔者禹一沐而三握發,一食而三起,以禮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

通乎已之不足,則不與物爭矣。

又曰:禹之決一江一 水也,民聚瓦礫。

及其事已成,功已立,為萬世利。

禹之所見者遠也,而民莫之知。

《賈誼書》曰:禹常晝不暇食,而夜不暇寢。

方是時,憂務民也。

《淮南子》曰:昔者鯀作三刃之城,諸侯倍之。

禹知天下叛之,乃壞城平地,散財物,禁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

又曰:禹沐一婬一雨,櫛疾風,決一江一 疏河,鑿龍門,辟伊闕,修彭蠡之防,乘"四載",隨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國。

夙興夜寐以致聰明,輕賦薄斂以寬民力,布德施惠以振困窮,吊死問罪以養孤孀,百姓親附,政令流行,

又曰:禹為水,以身解於一陽一旰之河。

(解,禱也。

一陽一旰河在秦。

)

又曰:堯之時,天下大水。

禹身執畚鍤,以為民先,疏河而導九支,(支,分。

)鑿一江一 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東海。

又曰:禹之趨時,冠掛而不顧,履遺而不取,(冠有所掛著,去不暇顧視。

)非爭其先也,爭得其時也。

《說苑》曰:禹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

左右曰:"夫罪人不順道,故然焉,君王何為痛之至於此也?"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為心。

今吾為君,百姓皆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

"

《抱朴子》曰:禹乘二龍,郭支為馭。

《黃帝玄女兵法》曰:禹問於風後曰:"吾聞黃帝有負勝之圖,六甲一陰一陽一之道,今安在乎?"風後對曰:"黃帝藏會稽之山下,其坎深千丈,廣千尺,鎮以盤石,致難得也。

"禹北見六子,問海口所出。

禹乃決一江一 口,鳴角會稽,龍神為見,玉匱福禹乃開而視之,中有《天下經》十二卷。

禹未及持之,其四卷飛上天,禹不能得也。

其四卷復下陂池,禹不能拯也。

禹得中四卷,開而視之。

又魏陳王曹植《夏禹贊》曰:于嗟夫子,拯世濟民。

克卑宮室,致孝鬼神。

蔬食薄服,紱冕乃新。

厥德不回,其誠可親。

亹亹其德,一溫一 一溫一 其仁。

尼稱無間,何德之純。

又《禹治水贊》曰:嗟夫夏禹,實勞水功。

西鑿龍門,疏河導一江一 。

梁岐既辟,九州以同。

天賜玄圭,奄有萬邦。

又《禹渡河贊》曰:禹濟於河,黃龍乘船,舟人並懼,禹歎仰天。

予受天運,勤功恤民,死亡命也,龍聞弭身。

庾信《禹渡一江一 贊》曰:二一江一 初鑿,九谷新成。

風飛鷁湧,水起龍驚。

樂天知命,無待憂生。

危舟遂靜,亂楫還平。

○帝啟

《歸藏》曰:昔夏後啟筮,享神於大陵,而上鈞台枚占,皋陶曰:"不吉。

"

《史記》曰:昔夏後啟筮,乘龍以登於天,枚占於皋陶,皋陶曰:"吉而必同,與神一交一 通,以身為帝,以王四卿。

"

又曰: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

將戰,作《甘誓》,遂滅有扈氏。

天下鹹歸。

《山海經》曰: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馬,乘兩龍,雲蓋三層。

左手操翳,右手操環,珮玉璜。

在大運山北。

一曰大道之野。

《帝王世紀》曰:啟升後十年舞《九韶》,三十五年征河西。

又曰:帝啟,一名建,一名余。

德教施於四海,貴爵而上齒,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在位九年,年八十餘而崩矣。

《越絕書》曰:禹崩,啟立,曉知王事,達君臣義。

《呂氏春秋》曰:夏後伯,即啟也。

與有扈戰於甘澤而有勝。

六卿請復之,夏後伯曰:"不可。

吾地不淺,吾民不寡,伐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飾,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矣。

○帝太康

《書》曰:太康一屍一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罰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不反。

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於河。

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於洛之汭。

五子鹹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弗可下。

(皇,君也。

君祖禹有訓戒也。

近謂親之,下謂失人者也。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言人君當國,民以安國也。

)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

(言能敬畏小民,所以得眾心。

)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三失,過非一也。

不見是謀,備其微。

)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十萬曰億,十億曰兆,言多也。

懍,懼貌。

朽,腐也。

朽腐之索馭六馬,言危懼甚。

)為人上者,奈何不敬?"(能訓則不驕,在上不驕則高而不危。

)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作,為也。

迷亂曰荒。

色,女色。

禽,鳥獸。

)甘酒嗜音,峻宇雕牆。

(甘,嗜,無厭足也。

峻,高大。

雕,飾荊)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此六者,棄德之君,有其一必亡,況兼有乎?)其三曰:"維彼陶唐,有此冀方。

(陶唐帝堯氏,都冀州,統天下四方。

)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言失堯之道,亂其法制,自致滅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

有典有則,貽厥子孫。

(典謂經籍,則,法,貽,遺也。

主仁及後世。

)關石和鈞,王府則有。

荒墜厥緒,覆宗絕祀。

"(金鐵銀石,供民器用,通用使和平,則官民足。

言古制有而太康失其業以取亡。

)其五曰:"嗚呼曷歸?予懷之悲。

(曷,何也。

言思而悲也。

)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郁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言人君行己不慎其德以速滅敗,欲改悔其可追及乎?言無益也。

)

《帝王世紀》曰:太康無道,在位二十九年,失政而崩。

○帝仲康

《書》曰: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

羲和廢厥職,酒荒於厥邑。

胤後承王命徂征。

(羲和廢其職官,還其私邑,以酒迷亂,仲康命胤侯掌六師往就其邑討之。

)

○帝相

《紀年》曰:帝相即位處商丘。

元年,征淮夷;二年,征風夷及黃夷。

《帝王世紀》曰:帝相,一名相安。

自太康已來,夏政凌遲,為羿所逼,乃徙商丘,依同姓諸侯斟灌、斟鄩氏。

羿遂襲帝號,是為羿帝。

○有窮后羿

《帝王世紀》曰:羿有窮氏,未聞其姓,其先帝嚳。

以世掌射故,以是加賜以弓矢,封之於鉏,為帝司射。

歷唐及虞、夏,至羿,學射如吉甫,其辭佐長,故亦以善射聞。

與吳賀北遊,使羿射雀左目,羿引弓射之,誤中右目,羿俯首而愧,終身不忘。

故羿善射,至今稱之。

及有夏之衰,羿自鉏遷於窮石。

因夏民之不附以代夏政,逼篡帝位,故號有窮氏。

《傳》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一婬一於原獸,棄武羅、伯囚、熊髡、龍圉,而用寒浞。

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

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

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娛羿於田,樹之詐匿以取其國家,外內鹹服。

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烹之,以食其子。

(食羿子。

)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

(殺之於國門。

)靡奔有鬲氏。

(靡,夏遺臣事羿者。

有鬲,國名。

)浞因羿室生澆(五叫反。

)及豷,(音處。

)恃其讒匿詐偽而不德於民。

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鄩氏。

(二國,夏同姓諸侯,仲康之子後相所依。

)處澆於過,處豷於戈。

(過、戈,二國名。

)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

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

(後杼,少康子。

)有窮由是遂亡。

○寒浞

《帝王世紀》曰:寒浞,有窮氏,既篡羿位,復襲有窮之號。

浞因羿之室生澆及豷,多力,能陸地盪舟。

浞使奡率師滅斟灌、斟尋氏,殺夏帝相於過,滅豷於戈。

恃其詐力,不恤民事。

初,夏之殺帝相也,妃有仍氏女曰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

初,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死,逃奔有鬲氏。

收斟尋二國餘燼,殺寒浞而立少康。

○帝少康

《傳》曰: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澆,寒浞子,封於過。

)滅夏後相。

後緡方娠,逃出自竇,(後緡,相妻也。

娠,懷身也。

)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

(牧官之長。

)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

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思,有虞君也。

自以二女妻少康,姚姓也。

)而邑諸綸。

(綸,虞邑也。

)有田一成,有眾一旅,(方十五里為成,五百人為旅。

)能布其德,而兆其謀,(兆,始也。

)以收夏眾,撫其官職。

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魏高貴鄉公《少康漢高論》曰:少康生於滅亡之後,降為諸侯之隸,崎嶇逃難,僅以身免,能布其德,而兆其謀,卒滅過、戈,克復禹績。

非至德弘仁,豈濟斯勳?漢祖因土崩之勢,專任智力,以成功業。

為子,則數危其親;為君,則囚系其賢相。

身沒之後,社稷幾傾,若與少康易時而處,或未能復大禹之績矣。

又《論》曰:三代之世,任德濟勳,如彼之難;秦項之際,任力成功,如此之易。

且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就令漢祖功高,未若少康盛德之茂也。

○帝寧(直呂反)

《紀年》曰:帝寧居原,自遷於老王。

《帝王世紀》曰:帝寧,一號後予,或曰公孫曼,能率禹之功,夏人報祭之。

在位十七年。

○帝槐

《紀年》曰:後芬立四十四年。

《帝王世紀》曰:帝芬,一名帝槐,或曰祖武,在位二十六年。

○帝芒

《紀年》曰:後芒即位元年,以玄珪賓於河東,狩於海,獲大魚。

後芒陟位五十八年。

《帝王世紀》曰:帝芒,一名和,或曰帝芒。

○帝洩

《帝王世紀》曰:帝洩,一名帝世,或曰洩宗,在位十六年。

○帝不降

《紀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

立十九年。

《帝王世紀》曰:帝不降,一名帝降,或曰北成。

○帝局

《帝王世紀》曰:帝局,一名帝禺,或曰高一陽一。

在位二十一年。

○帝廑(音近)

《紀年》曰:帝廑,一名胤甲。

即位居西河。

天有妖孽,十日並出。

《帝王世紀》曰:帝廑,一名頊,或曰董一江一 。

在位二十年。

○帝孔甲

《傳》曰:昭二十九年秋,龍見於絳郊。

晉魏獻子問於蔡墨曰:"蟲莫智於龍,以其不生得也。

信乎?"對曰:"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有夏孔甲,擾於有帝。

(擾,順也。

其德能順於天。

)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四頭為乘,各二乘,十六頭。

)各有雌雄。

"

《史記》曰:帝孔甲立,好方木鬼神,事一婬一亂。

夏後氏德衰,諸侯叛之。

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弗能食,未得豢龍氏。

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

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

《漢書》曰:孔甲作《盤盂銘》,三十六篇。

《列仙傳》曰:師門為夏孔甲龍師,孔甲不能修其心意,殺而埋之外野,一旦風雨迎之,頃則山木皆焚。

孔甲祠而禱之,未還而道死。

《呂氏春秋》曰:夏後孔甲嘗於東一陽一蘋山。

天大風晦,孔甲迷入民室。

主人方乳,(乳,產也。

)鹹言"後來是良日,子誰敢殃之?"長成一人 ,幕動析,撩斧,破斬足,遂為守者。

(以其無足,為守門之首。

)乃作《破斧》之歌。

○帝皋

《紀年》曰:後昊立三年。

(帝皋也。

)

《帝王世紀》曰:帝皋,一名皋苟。

○帝發

《紀年》曰:帝發,一名後敬,或曰發惠。

(其子立為桀。

)

○帝桀

《歸藏》曰:昔桀伐唐,而枚占於營。

營或曰不吉,不利出征,惟利安處,彼狸為鼠。

《書》曰: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

《尚書帝命驗》曰:桀失其玉鏡,用其噬虎。

(玉鏡,喻以清明之道,噬虎,喻暴虐之風。

)

《尚書帝命候》曰:夏桀無道,殺關龍逢,絕滅皇圖,壞亂歷紀,(皇,天也。

紀,綱紀也。

天之圖歷,龍逢引以諫桀也。

)殘賊天下,(刑法峻也。

)賢人遁逃,(避時虐也。

)一婬一色慢易,(男女無別。

)不事祖宗。

《韓詩外傳》曰: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望十里。

《家語》曰:夏桀、昆吾斬劉黎民如草木者焉。

天下討之如匹夫。

《史記》曰:自孔甲以來,諸侯多叛夏,桀不務德而虐傷百姓,百姓弗堪。

乃召湯而囚之夏台,已而釋之。

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夏桀。

桀走鳴條,逐放而死。

《紀年》曰:後桀命扁伐山民,山民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

桀愛二人,女無子焉。

斫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於洛,曰妹喜。

桀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一門 。

湯遂滅夏桀桀,逃南巢氏。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帝王世紀》曰:帝桀一婬一虐有才力,能伸鉤索鐵,手搏熊虎。

多求美一女 以充後宮,為瓊室、瑤台,金柱三千,始以瓦為屋,以望雲雨。

大進侏儒倡優,為爛熳之樂,設奇偉之戲,縱靡靡之一聲 ,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

常置妹喜於膝上。

妹喜好聞裂繒之一聲 ,為發裂繒之以順適其意。

以人駕車。

肉山脯林,以為酒池,一鼓而牛飲者三千餘人,醉而溺水。

以虎入市而視其驚。

伊尹舉觴造桀,諫曰:"君王不聽群臣之言,亡無日矣。

"桀聞析然,啞然笑曰:"子又妖言,天之有日,由吾之有民,日亡吾乃亡耳。

"兩日斗蝕,鬼呼於國,桀醉不寤。

湯來伐桀,以乙卯日戰於鳴條之野,桀未戰而敗績。

湯追至大涉,遂禽桀於焦,放之歷山,乃與妹喜及諸嬖妾同舟浮海,奔於南巢之山而死。

《博物誌》曰:夏桀之時,為長夜飲,居深宮中,男女雜處,三旬不出,不聽政。

太公《六韜》曰:桀時有瞿山之地,桀十月鑿山陵,通之於河。

民有諫者曰:"冬鑿地穿山,是發天之一陰一,洩地之氣,天子後必敗。

"桀以妖言殺之。

《管子》曰:桀女樂三萬人,晨噪聞於衢,服文繡衣裳。

《莊子》曰: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之人瘁瘁焉。

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墨子》曰:昔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天下。

勇力之人,生裂兕虎,指畫殺人。

《王孫書》曰:桀、紂為君,從愚妄之言,違長者之諫,衣一溫一 而忘百姓之寒,食美而忘天下之饑。

或身放南巢,或頭懸赤旗,斯亦無他也,但不節財而暴民也。

《一屍一子》曰:伯夷、叔齊,饑死首一陽一,無地故也。

桀放於歷山,紂殺於鄗宮,無道故也。

有道無地則餓,有地無道則亡。

又曰:昔者桀、紂縱慾長樂,以苦百姓,珍怪遠味,必南海之葷,北海之鹽,西海之菁,東海之鯨。

此其禍天下亦厚矣。

又曰:昔夏桀之時,至德滅而不揚,帝道掩而不興,(興,舉也。

)客台振而掩覆,(客台,行禮客之室。

言不能行禮,故天大振動而覆敗。

)犬成群而入泉,(言將滅壞,犬失其生,故嗥入淵。

一說犬禍。

)彘銜藪而席隩,(彘銜晨席入人隩內,言彘禍。

)美人婢首墨面而不容,(婢首,亂頭也。

萃興發並編為婢首,不修容飾也。

)曼聲吞炭內闌而不歌,(曼聲見世衰亂將滅,故吞炭自敗音聲,閉氣而不歌。

)飛鳥鎩翼,走獸決蹄,(鎩翼,殘翼,決致蹇也。

言桀無道,田獵鳥獸悉被創,殘翼廢腳。

)山無峻幹,澤無佳水。

(峻幹,美材,佳水,清水。

言入山澤不以時故。

)

又曰:桀為璇室瑤台,(璇瑤,石之次玉也。

象才廊室也。

)象廊玉床 ,權天下,虐百姓。

於是湯以革車三百乘,伐於南巢,(南巢,廬一江一 居巢。

)收之夏宮,天下寧定,百姓和輯。

《譙周法訓》曰:桀、紂雖有天下之位,而無一人之譽也,猶朽木枯樹,逢風風則僕也。

《袁子正書》曰:桀、紂有民左億右億之眾,四岳三塗之險,京山中南之固,及在鳴條之野,一朝而失天下。

《符子》曰:桀觀炮烙於瑤台,謂龍逢曰:"樂乎?"龍逢曰:"樂!"桀曰:"觀刑曰樂,何無惻怛之心焉?"逢曰:"天下苦之,而君為樂,臣為君股肱,孰有心悅而股肱不悅乎?"桀曰:"聽子諫,諫得,我功之不得,我刑之。

"龍逢曰:"臣觀君冕,非冕也,冕危石也;臣觀君履,亦非履也,履春冰也。

未有冠危石而不壓,踏春冰而不陷。

"桀歎曰:"子知我之亡而不自知亡,子就炮烙之刑,吾觀子亡,子不知我亡。

"龍逢行歌曰:"造化勞我以生,休我以炮烙。

"乃赴火而死。

(禹至桀,合十九帝。

)

《淮南子》曰:桀之力,剔、(,角。

)伸鉤、索鐵、推移大戲,(大戲,軍之大旗。

)水殺黿鼉,陸捕熊羆,然革車三百乘,困之鳴條,(鳴條,今陳州平丘也。

)禽之焦門。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