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唐書》曰:德宗孝文皇帝,諱適,代宗長子。母曰睿真皇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

○唐德宗孝文皇帝

《唐書》曰:德宗孝文皇帝,諱適,代宗長子。

母曰睿真皇后沈氏。

天寶元年四月癸巳,生於長安東宮。

其年十二月拜特進,封奉節郡王。

代宗即位之年五月,以上為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

八月,改封雍王。

廣德二年二月,立為皇太子。

大歷十四年五月辛酉,代宗崩。

癸亥,即位於太極殿。

六月己亥朔,御丹鳳樓,大赦天下。

八月,以門下侍郎、平章事崔祐甫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以道州司馬同正楊炎為門下侍郎、平章事。

乙巳,遣太常少卿韋倫使吐蕃,以蕃俘五百人還之,示修好也。

冬十月,吐蕃合南蠻之眾,號二十萬,三道寇茂州,扶、文、黎、雅等州,連陷郡邑。

發禁兵四千助蜀,大破之。

十二月乙卯,立宣王誦為皇太子。

建中元年春正月丁卯朔,御含元殿,改元建中,群臣上尊號曰聖神文武皇帝。

己巳,朝太清宮。

庚午,謁太廟。

辛未,有事於郊丘,還宮,御丹鳳門,大赦天下。

自艱難以來,徵賦名目頗多,今後除兩稅外,輒率一錢,以枉法論。

二年三月,築汴州城。

初,大歷中李正已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曹、濮、兗、鄆十五州之地,李寶臣有恆、定、易、趙、深、冀、滄七州之地,田承嗣有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之地,梁崇義有襄、一鄧一 、均、房、復、郢六州之地,各聚兵數萬。

始因叛亂得立,雖朝廷一寵一 待加恩,心猶疑貳,皆連衡盤結以自固。

先是,汴州以城隘不容眾,請廣之。

至是築城。

五月丙寅,以軍興十一而稅。

冬十一月,尚書左僕射楊炎貶崖州司馬,尋賜死。

三年四月,封朱滔為通義郡王。

朱滔、王武俊與田悅合眾而叛。

十一月,朱滔、田悅、王武俊於魏縣軍壘各相推獎,僣稱王號。

署官名如國初親王行台之制。

丁丑,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與朱滔等四盜膠固為逆。

四年春正月,鳳翔節度使張鎰與吐蕃宰相尚結贊同盟於清水。

庚寅,李希烈陷汝州,執州將李元吉而去,東都震駭。

甲午,遣顏真卿宣慰李希烈軍。

八月丁未,李希烈率眾三萬攻哥舒曜於襄城,東都危急。

冬十月,詔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涇原之師救哥舒曜。

丁未,涇原軍出京城,至滻水,倒戈謀叛,姚令言不能禁止。

上令載繒彩二車,遣晉王往慰諭之,亂兵已陣於丹鳳闕下,促神策軍拒之,無一人至者。

上與太子諸王妃主百餘人出苑北門,右龍武軍使令狐建方教射於軍中,聞難,聚射士得四百人扈從。

其夕,至鹹一陽一,飯數匕而過。

戊申,至奉天。

己酉,元帥都虞候渾瑊以子弟家屬至,乃以瑊為行在都虞候。

亂兵既剽京城,屯於白華,乃於晉昌裡迎朱泚為帥,稱太尉,居含元殿。

上以奉天隘,欲幸鳳翔,壬子,鳳翔軍亂,殺節度使張鎰,乃止。

癸丑,李希烈陷襄城,哥舒曜走洛一陽一。

丁巳,邠寧節度韓游瑰與託惟明率兵三千至,才入奉天,賊軍亦至,乃出拒之,王師不利。

賊攻城愈急,矢石雨下,死傷者眾,人心危蹙,上與渾瑊對泣。

朱泚據乾陵作樂,下瞰城中,辭多侮慢。

戊子,朔方節度使李懷光遣兵馬使張韶奉表,言大軍將至。

乃令昇韶巡城,叫呼歡聲動地,賊不之測,疑懼緩攻。

癸巳,懷光軍次醴泉,是夜賊解圍而去。

神策將李晟自定州率師赴難,軍於渭橋。

興元元年春正月,上在奉天詔曰:"克致興化,必在推誠;忘已濟人,不吝改過。

朕嗣服丕構,君臨萬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

不念率德,誠莫追於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復於將來。

明征其義,以示天下。

予小子懼德不嗣,罔敢怠荒。

然以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積一習一 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恤征戍之勞苦。

致澤靡下究,情未上通,事既壅隔,人懷疑阻。

猶昧省已,遂用興戎,征師四方,轉餉千里。

賦車籍馬,遠近一騷一然;行繼居送,眾庶勞止。

力役不息,田萊多荒。

暴令峻於誅求,疲民空於杼軸,轉死溝壑,離去鄉閭,邑里丘墟,人煙斷絕。

天譴於上而朕不寤,人怨於下而朕不知。

馴致亂階,變起都邑,賊臣乘釁,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凌偪。

萬品失序,九廟震驚,上辱於祖宗,下負於蒸庶。

痛心靦面,罪實在予,永言愧悼,若墜泉谷。

賴天地降祐,人祗葉謀,將相竭誠,爪牙宣力,群盜斯屏,皇維載張。

將弘永圖,必布新令。

朕晨興夕惕,惟省前非。

乃者公卿百寮用加虛美,以聖神文武之號,被蒙暗寡昧之躬,固辭不獲,俯遂群議。

昨因內省,良所瞿然。

自今已後,中外書奏不得言聖神文武之號。

今上元統歷,獻歲發祥,宜革紀年之號,式敷在宥之澤,可大赦天下,改建中五年為興元元年。

李希烈、田悅、王武竣李納,鹹以勳舊,繼守藩鎮,聯撫馭乖方,致其疑懼,皆由上失其道而下罹其災。

一切並與洗滌,復其爵位,待之如初,仍即遣使宣諭。

朱滔以泚連坐,路遠必不同謀,永念舊勳,務存弘貸,如能效順,亦與維新。

朱泚反易天常,盜竊名器,暴犯陵寢,所不忍言,獲罪祖宗,朕不敢赦。

除泚外,並從原宥。

"二月甲子,加連城郡王李懷光太尉,仍賜鐵券,赦三死罪。

懷光怒曰:"凡人臣反逆,乃賜鐵券,恕以不死,今賜懷光,是反定矣!"因投之於地。

上聞懷光將叛,令翰林學士陸贄往慰諭之。

其詞禮益倨悖,尋李晟自鹹一陽一移兵東渭橋,避懷光也。

晟以懷光反狀已明,請上幸蜀。

丁卯,車駕幸梁州,留戴休顏守奉天。

三月,懷光燒營,走歸河中。

庚寅,車駕次城固。

壬辰,至梁州。

四月辛丑朔。

時將士未給春衣,上猶夾服,漢中早熱,左右請御暑服,上曰:"將士未易冬服,獨御春衫可乎!"俄而貢物繼至,先給諸軍而始御之。

五月,李晟自渭北移軍於光泰門外。

賊來薄,我軍士奮擊,大敗之,斬馘千計,戊戌,晟列陣於光泰門外。

遣騎將史萬頃往神村,開苑牆二百餘步,賊樹柵當之。

我軍爭拔柵,與賊血戰,賊一黨一 大敗,追擊至白華,朱泚、姚令言率眾萬餘遁去。

晟收復京城。

是日,渾瑊與戴休顏亦破賊三千於鹹一陽一,韓游瑰追朱泚於涇州。

六月,李晟上《收城露布》,上覽之,涕下沾襟。

涇州田希鑒斬姚令言,幽州軍士韓旻於彭原斬朱泚,並傳首至行在。

乙巳,遣吏部侍郎班宏入京宣慰。

六月戊午,車駕發興元。

秋七月景子,次鳳翔府。

壬子,至自興元。

辛卯,御丹鳳樓,大赦天下。

九月丁卯,上顧謂宰臣曰:"今大盜雖除,時猶多難,宜廣延納,以達下情。

近日諫官都無論奏,自今每正衙及延英坐日,常令朝臣三兩人面奏時政得失,庶有弘益也。

"貞元元年正月丁酉朔,御含元殿受朝賀,禮畢,宣制,大赦天下,改元。

時關東大饑,賦調不入,國用益窘,關中饑民蒸蝗蟲而食之。

五月,分命朝臣禱群神以祈雨。

蝗自海而至,群飛蔽天,每下則草木及畜毛無復孑遺,穀價騰踴。

九月,朔方大將牛名俊斬李懷光,傳首闕下。

馬燧收復河中。

十月,上御正殿,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等三科舉人。

十一月癸卯,上親祀昊天上帝於圓丘。

禮畢,御丹鳳樓,大赦天下。

二年四月丙寅,淮西李希烈為其牙將陳仙奇所鴆,並誅其妻子,仙奇以淮西歸順。

九月乙巳,吐蕃寇好畤,京師戒嚴。

李晟部將王佖擊吐蕃於汧一陽一城,敗其中軍。

辛亥,寇鳳翔,李晟出師御之,一夕而退。

冬十月,李晟拔吐蕃摧沙堡。

十一月,冊淑妃王氏為皇后。

丁酉,後崩,謚曰昭德。

辛丑,吐蕃陷鹽州。

三年三月,河東馬燧來朝。

時吐蕃相結贊使大將論頰熱卑辭厚意告馬燧,請兩國同盟,上疑其不誠,不允,故燧自將論頰熱入朝,盛言蕃相請盟,可以保信。

上從之。

五月辛未,侍中渾瑊與吐蕃宰相尚結贊同盟於平涼,為蕃兵所劫,瑊遁而獲免,崔漢衡已下將吏陷沒者六十餘人。

四年春正月,上御丹鳳樓,大赦天下。

京師地震,辛亥又震,壬子又震。

甲寅地震。

宴群臣於麟德殿。

己未,地震。

丁卯,有司條奏省官,其左右常侍、太子賓客請依前置四員,從之。

壬戊,加置諫議大夫八員,分中書四員為右,門下四員為左。

是月,吐蕃寇涇、邠、寧、鄜、慶等州,焚彭原縣,邊將閉城自固。

賊驅人畜三萬計,凡二旬而退。

五年春正月乙卯,詔:"自令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以代正月晦日,備三令節數,內外官司休假一日。

"二月庚子,以大理卿董晉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以御史中丞竇參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兼轉運使。

六年春正月,大雪。

二月戊辰朔,百僚會宴於曲一江一 亭,上賦《中和節群臣賜宴》詩七韻。

是日,百僚進《兆人本業》三卷。

八年四月乙未,貶中書侍郎、平章事竇參為郴州別駕,以尚書左丞趙憬、兵部侍郎陸贄並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八月,以天下水災,命朝臣宣撫賑貸。

河南、河北、山南、一江一 淮凡四十餘州大水,漂溺死者二萬餘人。

九年正月癸卯,初稅茶,歲得錢四十萬貫。

從鹽鐵使張滂所奏,茶之有稅,自此始。

五月乙巳,韋皋破吐蕃峨和城、定廉城、通鶴軍,凡平堡五十餘所。

冬十月,環王國獻犀牛,上令見於太廟。

十年冬十月,御宣政殿,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等舉人。

十二月,貶中書侍郎、平章事陸贄為太子賓客。

十二年三月,以戶部侍郎裴延齡為戶部尚書。

六月初,置左右護軍中尉。

十二月乙未,大雪,平地二尺,竹柏多死。

環王國所獻犀牛,是冬凍死。

上著《刑政箴》一首。

癸未,回紇、南詔、劍南、西山八國女國王並來朝賀。

十三年春正月,吐蕃贊普遣使修好,塞上以聞,上以犬戎負約,不受其使。

十六年春正月,恆冀、易定、陳許、河一陽一四鎮之師與賊戰,皆不利而退。

二十一年春正月,御含元殿受朝賀。

是日,上不康。

癸巳,會群臣於宣政殿,宣遺詔:皇太子宜於柩前即位。

是日,崩於會寧殿,享壽六十四。

謚曰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葬崇陵。

○朱泚(附)

《唐書》曰:朱泚,幽州昌平人。

曾祖利,贊善大夫,贈禮部尚書。

祖思明,太子洗馬,贈太子太師。

父懷珪,天寶初,事范一陽一節度使裴寬為衙前將,授折衝將軍。

及安祿山、史思明反叛,累為管兵將。

寶應中,李懷仙歸順,奏為薊州刺史、平盧軍留後、柳城軍使。

卒贈左僕射。

泚以父資從軍,幼壯偉,腰帶十圍,騎射武藝亦不出人。

外若寬和,中頗忍忌。

然輕財好施,每征戰所得賞物,輒分與麾下將士,以是為眾所推,故得濟其凶謀。

初隸李懷仙為十將,改附經略副使。

朱希彩既殺李懷仙,自為節度,以泚宗姓,甚委信之。

希彩為政苛酷,人不堪命。

大歷七年秋,竟為孔目官李懷瑗所殺,倉卒之際,未有所從。

泚營在城北,弟滔主衙內兵,亦得眾心。

滔變詐多端,潛使百餘人於眾中大言曰:"節度使非城北朱副使莫可。

"眾既無從,因共推泚,泚遂權知留後,遣使奉表京師。

十月,拜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中丞、幽州盧龍節度等使。

八年三月,遷幽州盧龍節度等使、幽州長史、兼御史夫夫。

其年,泚上表令弟滔率兵二千五百人赴京西防秋,代宗嘉之,手詔褒美。

九年,就加檢校戶部尚書、賜實封百戶。

幽州及河北諸鎮,自天寶末便為逆亂之地。

李懷仙、朱希彩與連境三節度,名雖向順,未曾朝謁。

至是,泚率先上表,請自領部騎三千人入覲,詔修甲第以待之。

九月,泚至京師,代宗御內殿引見,賜御馬兩匹,戰馬十匹,金銀錦采甚厚,又以器物十床 、馬四十匹、絹二萬匹、衣一千七百襲賜其將士,宴犒之盛,近時未有。

泚又上表,請留京師,從之。

因授其弟滔兼御史大夫、幽州節度留後。

仍以河一陽一永平軍防秋兵,郭子儀統之;決勝軍楊猷兵,李抱玉統之;淮西鳳翔兵,馬璘統之;汴宋、淄青兵,俾泚統焉。

十一年八月,加拜同平章事。

尋令出鎮奉天行營,復賜金銀繒彩並內庫弓箭以一寵一 之。

十二年,加檢校司空,代李抱玉為隴右節度使,權知河西、澤潞行營兵馬事。

德宗嗣位,加太子太師、鳳翔尹,實封至三百戶。

建中元年,涇州將劉文喜阻兵為亂,加泚四鎮北庭行軍、涇原節度使,與諸軍討伐。

涇州平,加泚中書令,還鎮鳳翔,而以舒王謨遙領涇原節度。

二年,又加泚太尉。

朱滔將反叛,一陰一使人與泚計議,以帛書內蠟丸中,置髮髻間。

河東節度馬燧搜獲之,以聞,並送帛書及所遣使。

泚惶懼,頓首乞歸罪有司。

上勉之曰:"千里不同謀,非卿之過。

"三年四月,以張鎰代泚為鳳翔隴右節度留後,留泚京師,加實封至一千戶,與一子正員官,其幽州盧龍節度、太尉、中書令並如故。

四年十月,涇原兵叛,鑾駕幸奉天。

叛卒等以泚嘗統涇州,知其失權廢居,怏怏思亂,群寇無帥,幸泚政寬,乃相與謀曰:"朱太尉久囚空宅,若迎而為主,事必濟矣。

"姚令言乃率百餘騎迎泚於進昌裡第,泚乘馬擁從北向,燭炬星羅,觀者萬計,入居含元殿。

明日,移處白華殿,但稱太尉。

朝臣有謁泚者,悉勸奉迎鑾駕,既不合泚意,皆逡巡而退。

源休至,遂屏人移時,言多悖逆。

又盛陳成敗,稱述符命,勸其僣偽,泚甚悅之。

又李忠臣、張光晟繼至,鹹以官閒積憤,樂於禍亂。

鳳翔涇原大將張庭芝、段誠諫以潰卒三千餘自襄城而至。

賊泚自謂眾望所集,僣竊之心,自此而定。

乃以源休為京兆尹、判度支,李忠臣為皇城使。

段秀實久失兵柄,故推心委之。

遂發銳師三千,言奉迎乘輿,實一陰一有逆謀。

秀實與劉海賓謀誅泚,且慮叛卒之震驚法駕,乃潛為賊符,追所發兵。

至六日,兵乃駱繹而回,因與海賓同入見泚,為陳逆順之理,而海賓於靴中取匕首,為其所覺,遂不得前。

秀實知不可以義動,遽奪源休象笏,鋌而擊泚,仍大呼曰:"反虜當斬!"泚舉臂衛首,秀實格拉之,洶洶然。

李忠臣馳助泚,泚素多力,才破其面,逆徒噪集,秀實、海賓遂並見害。

明日,聲言以親王權主社稷,士庶競往觀之。

八日,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張光晟等八人導泚自白華入宣政殿,僣即偽位,自稱大秦皇帝,號應天元年,愚智莫不憤怒。

侍衛皆卒伍,僚吏行列不過十餘人。

下偽詔曰:"幽囚之中,神器自至,豈朕薄德所能經營。

"彭偃之詞也。

偽署姚令言為侍中,李忠臣為司空、兼侍中,源休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判度支,蔣鎮為吏部侍郎,樊系為禮部侍郎、儀制使,許季常為京兆尹,洪經綸為太常少卿,彭偃為中書舍人,裴揆、崔玄真為給事中,崔宣為御史中丞,張光晟、仇敬忠、敬釭、張寶、何望之、段誠諫、張庭芝、杜如一江一 為節度使,仍以其兄子遂為太子,遙封弟滔為冀王、太尉、尚書令,尋又號皇太弟。

十日,泚自領兵侵逼奉天,竊威儀輦輅,闐隘道途,蟻聚之眾,軍勢頗盛。

以姚令言為元帥,張光晟為副。

以李忠臣為京兆尹,皇城留守,居中書剩尋以蔣鎮為門下侍郎,李子平為諫議大夫並平章事。

泚軍合於城下,渾瑊、韓游瑰御之,泚眾大敗,死者萬計。

泚收軍於奉天東三里下營,大修攻具。

明日,泚又分兵營於乾陵,下瞰,城內大震。

十一月三日,杜希全與泚眾戰於莫谷,官軍不利,自是,賊眾驕擔王師乘城而戰,人百其勇,賊多敗衄。

或出野戰,官軍又獲利焉。

泚乃大驅百姓填塹,夜攻城,城中設奇以應之,賊乃退縮。

西明寺僧法堅有巧思,為泚造雲梯。

十五日辰時,梯臨城東北隅,城內震駭。

渾瑊、侯仲莊設大坑,為地道陷之。

又縱火焚其梯,東風起,吹我軍,眾頗危。

俄而風回,吹賊軍,瑊益薪潑油,鼓齊震,風火俱熾。

須臾,雲梯與凶一黨一 同為灰燼。

城中三門悉出兵,王師又捷。

其夜兵復出攻,泚眾敗績。

李懷光以五萬人來援,自河北至,泚眾惶駭,因而潰,長圍遂解。

眾以為懷光三日不至,城則危矣。

二十日夜,泚走至京城。

時姚令言於城造戰格拋樓,每坊一團一 練,人心大擾。

泚自奉天回,乃悉令去之,曰:"攻戰吾自有計。

"前此每三五日,即使人偽自城外來,周走號令曰:"奉天已破。

"百姓聞之,莫不飲泣,道路闃寂。

時有入台省吏人,不過十數輩,郎官六七人,而亦令依常年舉選,初有數十人陳狀,旬日亦皆屏退。

泚自號其宅曰潛龍宮,悉移內庫珍寶以實之。

識者曰:"《易》稱潛龍勿用,此敗征也。

"無幾,百姓剽奪其珍寶,泚不能禁止。

明年正月一日,泚改偽國號曰漢,稱天皇元年。

二月,李懷光既圖叛逆,遣使與泚通和。

鑾駕幸梁、洋,自此衣冠之潛匿者,出受偽官十七八焉。

懷光初與泚往復通好甚密,以錢穀金帛互相饋遺。

泚與書,事之如兄,約云:"削平關中,當割據山河,永為鄰國。

"及懷光決計背叛,逼乘輿遷幸,泚乃下偽詔書,待懷光以臣禮,仍徵兵馬。

懷光既為所賣,慚怒憤恥,遂領眾遁歸河中。

三月,李晟、駱元光、尚可孤之眾,悉於城東累敗泚眾。

四月,泚使韓旻、宋歸朝、張庭芝等寇武功,渾瑊以其眾與吐蕃論莽羅大敗旻歸朝,殺逆一黨一 萬餘人於武亭川。

五月,泚又使仇敬忠寇藍田,尚可孤擊之,大破泚眾,擒敬忠斬之。

李晟、駱元光、尚可孤悉還師齊進,晟屯光泰門,逆徒拒官軍,王師累捷。

二十八日,官軍入苑,收京師,逆一黨一 大潰。

泚與姚令言、張庭芝、源休、李子平、朱遂以數千人西走,其餘一黨一 或奔竄,或來降。

泚眾緣路潰散,乃奔涇州,才百餘騎而已。

田希鑒閉門登陴,泚令人謂希鑒曰:"我與爾節度,何故背恩?"希鑒乃使人自城上擲泚所送旌節於外,續又投火焚之。

泚遂過數里,息於逆旅。

泚將梁庭芬入涇州說田希鑒曰:"我公比日殺馮河清背叛,今雖歸順,國家必不能久容公,他日不免受禍。

何如開門納朱公,與共成事。

"希鑒以為然。

庭芬乃追及朱泚言之,泚大悅,使庭芬卻往涇州。

庭芬請授已尚書、平章事,泚不從。

庭芬既求宰相不得,不復往涇州,從泚至寧州彭原縣西城屯,與泚心腹宋惟孝共射泚,泚走,墜故窖中。

泚左右韓旻、薛綸、高幽巖、武震、朱進卿、董希芝共斬泚,使宋應傳首以獻。

泚死時年四十三。

姚令言投涇州,源休、李子平走鳳翔,尋並斬獲。

宋歸朝之敗武功,降於李懷光,送興元斬之。

惟不獲朱遂,傳為野人所殺,或雲與泚子婿為金吾將軍馬悅潛走一黨一 項部落,數月得達幽州。

泚之潛逆,宦豎朱重曜頗親密用事,泚每呼之為兄。

時賊中以臘月大雨,偽星官謂泚曰:"當以宗中年長者禳其災變。

"泚乃毒殺重曜,以王禮葬焉。

及京師平,出其一屍一而斬之。

○順宗安皇帝

《唐書》曰:順宗安皇帝,諱誦,德宗長子,母昭德皇后王氏。

上元二年正月生於長安之東內。

大歷十四年,封宣王。

建中元年正月,立為皇太子。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癸巳,德宗崩。

景申,即位於太極殿。

上自二十年九月風疾,不能言,暨德宗不豫,諸王親戚皆侍醫藥,獨上臥病不能侍。

德宗彌留,思見太子,涕咽久之。

大行發喪,人情震懼。

上力疾縗服,見百寮於九仙門。

既即位,知社稷有奉,中外始安。

庚子,群臣上書請聽政。

二月,以吏部郎中韋執誼為尚書右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壬寅,以太子侍書、翰林待詔王伾為左散騎常侍,充翰林學士。

以將仕郎、前蘇州司功參軍翰林待詔王叔文為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

甲子,御丹鳳樓,大赦天下。

三月癸酉,詔冊廣陵郡王淳為皇太子,改名純。

赦京城系囚,以給事中陸贄、中書舍人崔樞並為太子侍讀。

七月,詔:"朕承九聖之烈,荷萬邦之重。

顧以寡德,涉道未明,虔恭畏懼,不克負荷。

恐上墜祖宗之訓,下貽卿士之憂,夙夜祇勤,如臨淵谷。

而積疾未復,至於經時,怡神保和,常所不暇。

永惟四方之大,萬務之殷,不躬不親,慮有曠廢。

加以山陵有日,霖潦逾旬,是用儆於朕心,以答天戒。

其軍國政事,宜令皇太子勾當。

"時上久疾,不復延納宰臣共論大政。

事無鉅細,皆決於李忠言、王伾、王叔文。

物論喧雜,以為不可。

藩鎮屢上箋於皇太子,指三豎之撓政,故有是詔。

以太常卿杜黃裳為門下侍郎、左金吾衛大將軍。

袁滋為中書侍郎,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皇太子見百寮於朝堂。

八月庚子,詔:"惟皇天祐命烈祖,誕受方國,九聖儲祉,萬邦鹹休,肆予一人,獲纘丕業,嚴恭守位,不遑暇逸。

而天祐不降,疾恙無瘳,將何以奉宗廟之靈,展郊禋之禮!疇茲庶尹,對越上玄,內愧於朕心,上畏於天命。

夙夜祇栗,深惟永圖。

一日萬機,不可以久曠;天工人代,不可以久違。

皇太子純睿哲一溫一 文,寬和仁惠,孝友之德,愛敬之誠,通乎神明,格於上下。

是用法皇王至公之道,遵父子傳歸之制,付之重器,以撫兆人。

必能宣祖宗之重光,荷天地之休命,奉若成憲,永綏四方。

宜令皇太子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居興慶宮,制稱誥。

"辛丑,誥曰:"有天下傳歸於子,前王之制也。

欽若大典,斯為至公,式揚耿光,用體文德。

朕獲奉宗廟,臨御萬方,降疾不瘳,庶政多闕。

乃命元子,代予守邦,爰以令辰,光膺冊禮,宜以今月九日冊皇帝於宣政殿。

國有大命,思俾惟新,宜因紀元之慶,用覃在宥之澤。

宜改貞元二十一年為永貞元年。

天下死罪降從流,流已下遞減一等。

"立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后,良媛董氏為太上皇德妃。

壬寅,貶王伾為開州司馬,王叔文為渝州司戶。

元和元年正月景寅朔,皇帝率百寮上太上皇尊號曰應乾聖壽。

甲申,太上皇崩於興慶宮之咸寧殿,享年四十六,謚曰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

葬於豐陵。

史臣韓愈曰:順宗之為太子也,留心藝術,善隸書。

德宗工為詩,每賜大臣方鎮詩制,必命書之。

性寬仁有斷,禮重師傅,必先致拜。

從幸奉天,賊泚逼迫,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戰,督勵將士,無不奮激。

德宗在位歲久,稍不假權宰相。

左右幸臣如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等,因間用事,刻下取功,而排陷陸贄、張滂輩,人不敢言,太子從容論諍,故卒不任延齡、渠牟為相。

常侍宴魚藻宮,張水嬉彩艦雕靡,宮人引舟為棹歌,絲竹間發,德宗歡甚,太子引詩人"好樂無荒"為對。

每於敷奏,未嘗以顏色假借宦官。

居儲位二十年,天下一陰一受其賜。

惜乎寢疾踐祚,近一習一 弄權;而能傳政元良,克昌運祚,賢哉!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