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晉書》曰:孝懷皇帝諱熾,字丰度,武帝第二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

太平御覽

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

○西晉懷皇帝

《晉書》曰:孝懷皇帝諱熾,字丰度,武帝第二十五子也。

光熙元年,封豫章郡王。

屬惠帝之時,宗室構禍,帝沖素自守,門絕賓游,不務世事,專玩史籍,有譽於時。

初拜散騎常侍,及趙王倫篡,見收。

為射聲校尉。

累遷車騎大將軍、都督青州諸軍事,未之鎮。

永興元年,改授鎮北大將軍、都督鄴中諸軍事。

十二月丁亥,立為皇太弟。

帝以清河王覃本太子也,懼不敢當。

典書令廬陵修肅曰:"二相經營王室,志寧社稷,儲貳之重,宜歸時望,親賢之舉,非大王而誰?清河幼弱,未允眾心,是以既升東宮,復贊藩國。

今乘輿播越,二宮久曠,常恐氐羌飲馬於涇川,蟻眾控弦於灞水。

宜及吉辰,時登儲副,上翼大駕,早寧東京,下允黔首顒顒之望。

"帝曰:"卿,吾之宋昌也。

"乃從之。

光熙元年十一月孝惠帝崩。

羊皇后以於太弟為嫂,不得為太后,催清河王覃入,已至尚書閣,侍中華混等急召太弟。

癸酉,即皇帝位,大赦,皇后羊氏為惠皇后,居弘訓宮,追尊所生太妃王氏為皇太后,立妃梁氏為皇后。

十二月,南一陽一王模殺河間王顒於雍谷。

永嘉元年春正月癸丑朔,大赦,改元,除三族刑。

以太傅、東海王越輔政。

二月辛巳,東萊人王彌起兵反,寇青、徐二州。

三月庚午,立豫章王詮為皇太子。

辛未,大赦。

庚辰,東海王越出鎮許昌。

五月,馬牧帥汲桑聚眾反叛,敗魏郡太守馮嵩,遂陷鄴城,害新蔡王騰。

燒鄴宮,火旬日不滅。

入掠平原,山一陽一公劉秋遇害。

洛一陽一步廣地裡陷,有二鵝出,色蒼者沖天,白者不能飛。

秋七月己酉朔,東海王越進屯官渡,以討汲桑。

己未,以平東將軍、琅琊王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一江一 南諸軍事、假節,鎮建鄴。

八月己卯朔,撫軍將軍荀晞敗汲桑於鄴。

十二月戊寅,并州人田蘭、簿盛等斬汲桑於樂陵。

甲午,東海王越矯詔囚清河王覃於金墉城。

癸卯,越自為丞相。

以撫軍荀晞為征東大將軍。

二年春正月丙子朔,日有蝕之。

丁未,大赦。

二月辛卯,清河郡王覃為東海王越所害。

冬十月甲戌,劉元海僣帝號於平一陽一,仍稱漢。

三年三月丁巳,東海王越歸京師。

乙丑,勒兵入宮,於帝側收近臣中書令繆播、帝舅王延等十餘人,並害之。

丁卯,大旱,一江一 、漢、河、洛皆竭,可涉。

九月丙寅,劉聰寇浚儀,遣平北將軍曹武討之。

丁丑,王師敗績。

東海王越入保京城。

聰至西明門,越御之,戰於宣一陽一門外,大破之。

使車騎將軍王堪、平北將軍曹武討劉聰,王師敗績,堪奔還京師。

劉聰攻洛一陽一西明門,不克。

冬十一月,石勒陷長樂,安北將軍王斌遇害,因屠黎一陽一。

乞活師李惲、薄盛等帥眾救京師,聰退走。

惲等又破王彌於新汲。

四年十月壬子,以驃騎將軍王浚為司空,平北將軍劉琨為北平大將軍。

京師饑。

東海王越羽檄征天下兵,帝謂使者曰:"為我語諸征鎮,若今日尚可救,後則無逮矣。

"時莫有至者。

十一月甲戌,東海王越帥眾出許昌,以行台自隨。

宮無復守衛,荒饉日甚,殿內死人一交一 橫,府寺營署並掘塹自守,盜賊公行,桴鼓之音不絕。

越軍次項,自領豫州牧。

鎮東將軍周馥表迎大駕,遷都壽一陽一,越使裴頠討馥,為馥所敗,走保東城,請救於琅琊王睿。

五年春正月,帝密詔荀頠討東海王越罪狀,告方鎮討之。

以征東大將軍荀晞為大將軍。

丙子,東海王越薨。

五月,進司空王浚為大司馬,琅琊王睿為鎮東大將軍。

東海王越之出也,使河南尹潘滔居守。

大將軍荀晞表遷都倉垣,帝將從之,諸大臣畏滔,不敢奉詔,且宮中及黃門戀資財,不欲出。

至是饑甚,人相食,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帝召群臣會議,將行而警衛不備。

帝撫手歎之曰:"如何曾無車輿!"乃使司徒傅祗出詣河一陰一,修理舟楫,為水行之備。

朝士數十人導從。

帝步出西掖門,至銅駝街,為盜所掠,不得進而還。

六月癸未,劉曜、王彌、石勒同寇洛川,王師頻為盜賊所敗,死者甚眾。

庚寅,司空荀藩、光祿大夫荀組奔轘轅,太子左率一溫一 夷夜開廣莫門奔小一平津。

丁酉,劉曜、王彌入京師。

帝開華林園門,出河一陰一藕池,欲幸長安,為曜等所追及。

曜等遂焚燒宮廟,逼辱妃後,吳王晏、竟陵王楙、(音茂。

)尚書左僕射和郁等皆遇害,百官士庶死者三萬餘人。

帝蒙塵於平一陽一,劉聰以帝為會稽公。

荀藩移檄州鎮,以琅琊王為盟主。

豫章王端東奔荀晞,晞立為皇太子,自領尚書令,且置官屬,保梁國之蒙縣。

百姓饑,米斛萬餘價。

八月,劉聰使子粲攻陷長安,太尉、征西將軍、南一陽一王模遇害,長安遺人四千餘家奔漢中。

九月癸亥,石勒襲一陽一夏,至於蒙縣。

大將軍荀晞、豫章王端並沒於賊。

六年春正月,帝在平一陽一。

九月辛巳,前雍州刺史賈匹討劉粲於三輔,走之,關中小定,乃與衛將軍梁芬、京兆太守梁綜共奉秦王業為皇太子於長安。

七年春正月,劉聰大會,使帝著青衣行酒。

侍中庾珉號哭,聰惡之。

丁未,帝遇弒,崩於平一陽一,在位七年,時年三十。

《晉一陽一秋》曰:懷帝天姿清劭,少有聲名,若遭承平之世,足為守文佳主。

而繼惠帝擾亂之後,東海專一政 ,祿去王室,無幽、厲之釁,而有犬戎之禍,悲夫!

○愍皇帝

《晉書》曰:愍皇帝諱鄴,字彥旗,武帝孫,吳孝王晏之子也。

出繼伯父秦獻王東,襲封秦王。

永嘉二年,拜散騎常侍、撫軍將軍。

及洛一陽一傾覆,避難於滎一陽一密縣,與舅荀藩、荀組相遇,自密南趣許穎。

豫州刺史閻鼎與前撫軍長史王毗、司徒長史劉疇、中書郎李昕及藩、組等同謀奉帝歸於長安,而疇等中途復叛,鼎追殺之,藩、組僅而獲免。

鼎遂扶帝乘牛車,自宛趣武關,歸於長安,頻遇山賊,士卒亡散,次於藍田。

鼎告雍州刺史賈匹,匹遽遣州兵迎衛,達於長安,又使輔國將軍梁綜助守。

時有玉龜出霸水,神馬鳴城南。

元年九月辛巳,奉秦王為皇太子,登壇告類,建宗廟社稷,大赦。

加匹征西將軍,以秦州刺史、南一陽一王保為大司馬。

賈匹討賊張連,遇害,眾推始平太守麴允領雍州刺史,為盟主,承製選置。

建興元年夏四月丙午,奉懷帝崩問,舉哀成禮。

壬申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以衛將軍梁芬為司徒,雍州刺史麴允為使持節、領軍將軍、錄尚書事,京兆太守索綝為尚書右僕射。

五月,詔琅琊王曰:"朕以沖昧,纂承洪緒,未能梟夷凶逆,奉迎梓宮,枕戈煩冤,肝心抽裂。

前得魏浚表,知公帥先三軍,已據壽春,傳檄諸侯,協齊威勢,想今漸進,已達洛一陽一。

涼州刺史張軌,乃心王室,連旗萬里,已到汧隴;梁州刺史張光,亦遣巴漢之卒,屯在駱谷;秦州驍勇,其會如林。

間遣使適還,具知平一陽一定問,雲幽並隆盛,餘一胡一 衰破,然猶恃險,當須大舉。

未知公今所到,是以息兵秣馬,未便進軍。

今為已至何許,當須來旨,便乘輿自出,會除中原也。

公宜思宏謨猷,勖濟遠略,使山陵旋反,四海有賴。

故遣殿中都尉劉蜀、蘇馬等具宣朕意。

公茂德暱屬,宣隆東夏,恢融六一合 ,非公而誰!但洛都陵廟,不可空曠,公宜鎮撫,以綏山東,右丞相當入輔弼,追蹤周邵,以隆中興也。

"二年秋七月,劉曜、趙舟等,又逼京都,領軍將軍麴允討破之。

四年七月,劉曜攻北地,曲允帥步騎三萬救之。

王師不戰而潰,北地太守麴昌奔於京師。

曜進至涇一陽一,渭北諸城悉潰,建威將軍曾充、散騎常侍梁緯、少府皇甫一陽一等皆死之。

八月,劉曜逼京師,內外斷絕,鎮西將軍焦嵩、平東將軍宋哲、始平太守竺恢等同赴國難。

麴允與公卿守長安小城以自固,散騎常侍華輯監京兆、馮翊、弘農、上洛四部兵東屯霸上,鎮軍將軍一胡一 崧帥城西諸郡兵屯遮馬橋,並不敢進。

冬十月,京師饑甚,米斗金二兩,人相食,死者太半。

太倉有曲數十餅,麴允屑為粥以供帝,至是復荊帝泣謂允曰:"今窘厄如此,外無救援,死於社稷,是朕事也。

然念將士暴離斯酷,今欲聞城未陷為羞死之事,庶令黎元免屠爛之苦。

行矣遣書,朕意決矣。

"十一月乙未,使侍中宋敞送箋於曜,帝乘羊車、肉袒銜璧,輿櫬出降。

群臣號泣,攀車執帝之手,帝亦悲不自勝。

御史中丞吉朗自一殺。

曜焚櫬受璧,使宋敞奉帝還宮。

初,有童謠曰:"天子何在豆田中。

"時王浚在幽州,以豆有藿,殺隱士霍原以應之。

及帝如曜營,營實在城東豆田壁。

辛丑,帝蒙塵於平一陽一,麴允及群官並從。

劉聰假帝光祿大夫、懷安侯。

壬寅,聰臨殿,帝稽首於前,麴允伏地慟哭,因自一殺。

五年春正月,帝在平一陽一。

庚子,虹霓彌天,三日並照。

平東將軍宋哲奔一江一 左。

十一月,劉聰出獵,令帝行車騎將軍,戎服執戟為導,百姓聚而觀之,故老或歔欷流涕。

聰後因大會,使帝行酒洗爵,反而更衣,又使帝執蓋,晉臣在座多失聲而泣,尚書郎辛賓抱帝慟哭,為聰所害。

十二月戊戌,帝遇弒,崩於平一陽一,在位五年,時年十八。

帝之繼皇統也,屬永嘉之亂,天下崩離,長安城中戶不盈百,牆宇頹毀,蒿棘成林。

朝廷無車馬章服,惟桑板署號而已。

眾惟一旅,公私有車四乘,器械多闕,運饋不繼。

巨猾滔天,帝京危急,諸侯無釋位之志,征鎮闕勤王之譽,故君臣窘迫,以至殺辱。

○東晉元皇帝

《晉書》曰:元皇帝諱睿,字景文,宣帝曾孫,琅邪恭王覿之子也。

咸寧二年生於洛一陽一,有神光之異,一室盡明,所藉稿如始刈。

及長,白毫生於日角之左,隆準龍顏,目有一精一曜,顧眄煒如也。

年十五,嗣位琅琊王。

幼有令問,惠皇之際,王室多故,每恭儉退讓,以免於禍。

沈敏有度量,不顯灼然之跡,故時人未之識焉。

惟侍中嵇紹異之,謂人曰:"琅琊王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

元康二年,拜員外散騎常侍。

累遷左將軍,從討成都王穎。

蕩一陰一之敗,叔父東安王繇為穎所害。

帝懼禍及,將出奔。

其夜月正明,而禁衛嚴警,無由得去,甚窘近。

有頃,雲霧晦冥,雷雨暴至,徼者皆弛,因得潛出。

穎先令諸關無得出貴人,帝既至河一陽一,為津吏所止。

從者宋典後來,以策鞭帝馬而笑曰:"捨長!官禁貴人,汝亦被拘耶!"吏乃聽過。

至洛一陽一,迎太妃歸國。

東海王越之收兵下邳也,假帝輔國將軍。

尋加平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

越西迎大駕,留帝居守。

永嘉初,用王導計,始鎮建業,以顧榮為軍司馬,賀循為參佐,王敦、王導、周顗、(音擬。

)刁協等為腹心股肱,賓禮名賢,存問風俗,一江一 東歸心焉。

及懷帝蒙塵於平一陽一,司空荀藩等移檄天下,推帝為盟主。

愍帝即位,加左丞相。

歲餘,進位丞相、大都督中外諸軍事。

建武元年春二月辛巳,平東將軍宋哲至,宣愍帝詔曰:"時遭屯否,皇綱不振。

朕以寡德,奉承洪緒,不能祈天永命,紹隆中興,至使凶一胡一 敢帥犬羊,逼迫京輦。

朕今幽塞窮城,憂慮萬端,恐一旦崩潰。

卿詣丞相,具宣朕意,使攝萬機,時據舊都,修復陵廟,以雪大恥。

"三月,帝素服出次,舉哀三日。

西一陽一王義及群僚參佐、州郡牧守等上尊號,帝不許。

義等以死固請,至於再三。

帝慨然流涕曰:"孤,罪人也,惟有蹈節死義,以雪天下之恥,庶贖鈇鉞之誅。

吾本琅琊王,諸賢見逼不已!"乃呼私一奴一命駕,將反國。

群臣乃不敢迫,請依魏晉故事為晉王,許之。

辛卯,即王位,大赦,改元。

大興元年,春正月戊申朔,臨朝,懸而不樂。

三月癸丑,愍帝崩問至,帝斬縗居廬。

景辰,百寮上尊號。

即皇帝位,詔曰:"昔我高祖宣皇帝誕膺期運,廓開王基。

景、文皇帝奕世重光,緝熙諸夏。

爰暨世祖,應天順時,受茲明命。

功格天地,仁濟宇宙。

旻天不融,降此鞠凶,懷帝短世,越去王都。

天禍荐臻,大行皇帝崩殂,社稷無奉。

肆群後三司六事之人,疇諮庶尹,至於華戎,致緝大命於朕躬。

予一人畏天之威,罔敢稽違。

遂登壇南面,受終文祖,燔柴頒瑞,告類上帝。

惟朕寡德,纘承洪緒,若涉大川,罔知攸濟。

惟爾股肱爪牙之佐,文武熊羆之臣,用能弼寧晉室,輔予一人。

思與萬國,共茲休慶。

"於是大赦,改元。

庚午,立太子紹為皇太子,永昌元年春正月乙卯,大赦,改元。

戊辰,大將軍王敦舉兵於武昌,以誅劉隗為名,龍驤將軍沈充帥眾應之。

三月,征征西將軍戴若思、鎮北將軍劉隗還衛京都。

劉隗軍於金城,右將軍周禮守石頭,帝被甲徇六師於郊外。

遣平南將軍陶侃領一江一 州,安南將軍甘卓領荊州,各帥所統,以躡敦後。

夏四月,敦前鋒攻石頭,周禮開城應賊,奮威將軍侯禮死之。

敦據石頭,戴若思、劉隗帥眾攻之,王導、周顗、郭逸、虞潭等三道出戰,六軍敗績。

尚書令刁協奔於一江一 垂,為賊所害。

鎮北將軍劉隗奔於石勒。

帝遣使謂敦曰:"公若不忘本朝,於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安也。

如其不然,朕當歸於琅琊,以避賢路。

"辛未,大赦。

敦自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封武昌郡公,邑萬戶。

十一月己丑,帝崩於內殿,在位六年,時年四十七,葬平陵,廟號中宗。

孫盛《晉一陽一秋》曰:昔秦始皇東遊,望氣者云:"五百年後,東南金陵之地有天子氣。

"於是始皇改曰秣陵。

吳人以為:孫權,帝之表也。

盛案:始皇游歲至權僣號四百三十七年,考之年數既不合,校之基守又非倫,豈應帝王之符而見兆於上代乎?有晉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祥,其在斯乎?且秦政東遊,至是五百二十六年,所謂"五百年之後當有王者"也。

又孫皓將亡,吳郡臨蕪湖,一夜 草木自除,於湖邊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尺,廣二寸餘,上有白帝字。

時人莫察其祥意者,豈中宗興五湖之征歟?太康三年,建業有寇,餘姚人任振以《周易》筮之曰:"寇已滅矣,後三十八年,揚州當有天子。

"又太安中童謠曰:"五馬浮渡一江一 ,一馬化為龍。

"永嘉大亂,王室淪覆,惟琅琊、西一陽一、汝南、南頓、彭城五王獲濟,至是中宗登祚。

先是,歲、鎮、辰、太白四星聚於牛、斗之間,五鐸又見於晉陵,置數玄感,若合符契焉。

又初元石圖有牛繼馬後,故宣帝深忌牛氏,遂為二榼,共一口以貯酒。

帝先飲佳者,以毒者鴆其將牛金,而恭王妃夏氏通小吏牛飲,而生元帝,亦有符雲。

《世說》曰:元帝始過一江一 ,謂顧驃騎曰:"寄人國事,志常懷慚。

"榮跪答曰:"臣聞王者天下為家,是以秋毫無定處,九鼎遷洛邑,願陛下無以遷都為念。

"

又曰:元帝正會,引丞相王導登御床 ,王公既固辭,中宗引之彌苦。

文獻曰:"使太一陽一與萬物同暉,臣下何以仰瞻?"

○明皇帝

《晉書》曰:明皇帝諱紹,字道畿,元皇帝長子也。

幼而聰哲,為元帝所一寵一 異。

年數歲,嘗坐置膝前,屬長安使來,因問帝曰:"汝謂日與長安孰遠?"對曰:"長安近。

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也。

"元帝異之。

明日,宴群寮,又問之。

對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何乃異間者之言?"對曰:"舉目則見日,不見長安。

"由是益奇之。

建興初,拜東中郎將,鎮廣陵。

元帝為晉王,及即帝位為皇太子。

性至孝,有文武才略。

永昌元年閏月己丑,元帝崩。

庚寅,太子即皇帝位,大赦。

尊所生荀氏為皇太后。

大寧元年三月戊寅朔,改元,臨軒,停饗宴之禮,縣而不樂。

二年夏五月,王敦矯詔拜其子應為武衛將軍,兄含為驃騎大將軍。

帝所親信常從督公乘雄、冉曾並為敦所害。

六月,敦將舉兵內向,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駿馬微行,至於湖,一陰一察敦營壘而出。

軍士疑帝非常人。

又敦晝寢,夢日環其城,驚起曰:"此必黃須鮮卑一奴一來也。

"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狀類外氏,須黃,敦故謂帝雲。

於是使五騎物色追帝。

帝亦馳去,僅以獲免。

秋七月壬申朔,敦遣其兄含及錢鳳、周撫、一鄧一 岳等水陸五萬,至於南岸。

一溫一 嶠移屯水北,燒朱爵桁,以挫其鋒。

帝躬帥六軍,出次南堂。

至癸酉夜,募壯士,遣將軍段秀、中軍司馬曹渾、左衛參軍陳嵩、鍾寅等甲卒千人渡水,掩其未備,平旦,戰於越城,大破之,斬其前鋒將何康。

王敦憤惋而死。

三年春二月戊戌,復三族刑,惟不及婦人。

三月戊辰,立皇太子衍為皇太子,大赦,增文武位二等,大酺三日,賜鰥寡孤獨帛,人二匹。

閏八月壬午,帝不豫,召太宰、西一陽一王義,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壺,車騎將軍卻鑒,護軍將軍庾亮,領軍將軍陸曄,丹一陽一尹一溫一 嶠並受遺詔,輔太子。

戊子,帝崩於東堂。

在位三年,時年二十七,葬武平陵,廟號肅祖。

《晉一陽一秋》曰:明帝文武鑒斷,初在東宮,敬禮賢士,暱近明德。

自王導、庾亮、一溫一 嶠、桓彝、阮放皆見親侍,分好綢繆,雅好辭章,談論辯,明理義。

與二三君子並著詩論,粲然可觀。

於時,東宮號為多士。

王敦既平,思求民瘼,詔尚書令、僕射、尚書曰:"吾饑於餐直言,渴於求亮正,想諸君達此懷矣。

予違汝弼堯舜之相君臣,吾雖虛暗,庶不距逆耳之談。

稷契之任,諸君居之矣。

望共勖之!"

《世說》曰:晉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許之。

明帝為太子,好養武士,夕中作池,比曉便成,即今謂太子池是也。

○成皇帝

《晉書》曰:成皇帝諱衍,字世根,明帝長子也。

大寧三年三月戊辰,立為皇太子。

閏月戊子,明帝崩。

己丑,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增文武位二等,賜鰥寡孤老帛,人二匹,尊皇后庾氏為皇太后。

秋七月癸卯,皇太后臨朝稱制。

鹹和元年春二月丁亥,大赦,改元,大酺五日,賜鰥寡孤老米,人二斛。

二年十一月,豫州刺史祖約、歷一陽一太守蘇峻等反。

十二月辛亥,蘇峻使其將韓晃入姑孰,屠蕪湖。

三年二月庚戌,峻至於蔣山。

假領軍將軍卞壺節,六師及峻戰於西陵,王師敗績。

丙辰,峻攻青溪柵,因風縱火,王師又大敗。

尚書令、領軍將軍卞壺,丹一陽一尹羊憲,黃門侍郎周導,廬一江一 大守陶瞻並遇害,死者數千人。

庾亮又敗於宣一陽一門內,遂攜其諸弟與郭默、趙裔奔尋一陽一,於是司徒王導、右光祿大夫陸曠、荀崧等衛帝於太極殿,太常孔愉守宗廟。

賊乘勝麾戈接於帝座,突入太后後宮,左右侍人皆見掠奪。

是時大官惟有燒餘米數石,以供御膳。

百姓號泣,震響都邑。

丁巳,峻矯詔大赦,又以祖約為侍中、太尉、尚書令,自為驃騎將軍、錄尚書事。

五月乙未,峻逼遷天子於石頭,帝哀泣升車,宮中慟哭。

峻以倉屋為宮。

九月戊申,司徒王導奔於白石。

庚午,陶侃使督護楊謙攻峻於石頭。

一溫一 嶠、庾亮陣於白石,竟陵太守李一陽一拒賊南偏。

峻輕騎出戰,墜馬,斬之,眾遂大潰。

賊一黨一 復立峻弟逸為帥。

四年二月,大雨霖。

丙戌,諸軍攻石頭。

李一陽一與蘇逸戰於祖浦,一陽一軍大敗。

建威長史滕含以銳卒擊之,逸等大敗。

含奉帝御於一溫一 嶠舟,群臣頓首號泣請罪。

丁亥,大赦。

時大兵之後,宮闕灰燼,以建平園為宮。

甲午,蘇逸以萬餘人自延陵湖將入吳興。

乙未,將軍王允之及逸戰於漂一陽一,獲之。

鹹康元年春正月庚午朔,帝加元服,大赦,改元,增文武位一等,大酺三日,賜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米,人五斛。

二月,揚州諸郡饑,遣使賑給。

八年夏六月庚申,帝不豫,詔曰:"朕以眇年,獲嗣洪緒,托於群公之上,於茲十有八年。

未能闡融政道,翦除逋祲,夙夜戰兢,匪遑寧處。

今遘疾殆不興,是用震悼於厥心。

年齡眇眇,未堪艱難。

司徒、琅琊王岳,親則母弟,體則仁長,君人之風,允塞時望。

肆爾群公卿士,其輔之以祇奉祖宗明祀,協和內外、允執其中,嗚呼,敬之哉!無墜祖宗之顯命。

"壬辰,引武陵王晞、會稽王昱、中書監庾冰、中書令何充、尚書令諸葛恢受顧命。

癸巳,帝崩於西堂,在位十七年,時年二十二,葬興平陵,廟號顯宗。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