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郡國志》曰:廣州,吳孫皓時以滕修為刺史,未至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

太平御覽

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

○廳事

《郡國志》曰:廣州,吳孫皓時以滕修為刺史,未至州,有五仙人騎五色羊負五穀來,迎而去。

今州廳事樑上畫五仙人騎五色羊為瑞。

裴淵《廣州記》曰:州廳事樑上畫五羊像,又作五穀囊,隨像懸之,雲昔高固為楚相,五羊銜穀莖於楚庭,於是圖其像。

廣州則楚分野,故因圖像其瑞焉。

《臨海記》曰:章安縣南門有赤蘭橋,世傳成公綏作縣此橋上,制廳,縣令年常祭廳事神用生鹿。

其年活得白鹿還,於廳事上生以祭神,仍遂食之,歲時用焉。

自是以後,白鹿不可復得,而必須生鹿,歷代相承,迄今不絕。

《世說》曰:庾太尉兄弟初渡一江一 ,行路人有避雨者悉聚諸廳事,上,征西車騎自譬,遣之不肯去。

太尉新沐頭,散發高詠從閣內出,避雨者退,莫有留者。

王朗《與許靖書》曰:武皇帝於一江一 陵劉景升廳事上共論道,足下至,於通夜不寐,忘倦,飢渴無已。

盧湛《祭法》曰:凡祭法,有廟者置之於座;未遑立廟,祭於廳事可也。

《兩京記》曰:考功員外廳有薛稷畫鶴,宋之問為贊;工部尚書廳有薛稷畫樹石,並為時所重。

○齋

《王安成記》曰:太和中,陳郡殷府君引水入城穿池,殷仲堪又於池北立小屋讀書,百姓於今呼曰讀書齋。

《晉徵祥說》曰:桓玄鎮姑熟,屋壁先畫作黃盤龍號為盤龍齋。

俄而玄敗,將軍劉毅居之,毅小名盤。

《襄沔記》曰:金城內刺史院有高齋。

梁昭明太子於此齋造《文遜。

鮑至云:簡文為晉安王鎮襄一陽一,日又引劉孝威、庾肩吾、徐防、一江一 伯操、孔敬通、惠子悅、徐陵、王囿、孔鑠等於此齋綜覈詩集。

於時鮑至亦在,數凡十人,資給豐厚,日設餚饌,於時號為高齋學士。

《雍州記》云:高齋,其泥色,甚鮮淨,故此名焉。

南平世子恪臨州,有甘露降此齋前竹林。

昭明太子於齋營集道義,以時相繼。

又曰:白土齋南道有一齋,以栗為屋。

梁武帝臨州,寢臥於此齋中,常有五色雲回轉,狀如盤龍,屋上恆紫雲騰起,形似傘蓋。

遠近望者,莫不異焉。

梁武帝於此龍飛。

又曰:高齋東北有一齋名曰下齋,次於高齋,制度壯麗,極爽塏。

刺史辨決獄訟,舊出此齋。

《國史補》曰:梁武造寺,令蕭子雲飛白大書一"蕭"字在焉。

李約自一江一 淮竭產買歸洛中,置於小亭,號曰蕭齋。

○房

《說文》曰:房,室在旁也。

《釋名》曰:房,旁也;室之兩旁也。

《尚書大傳》曰:古後夫人將侍於君,前息燭,後舉燭,至於房中,釋朝服,襲燕服,然後入御於君。

《毛詩·黍離》曰:君子一陽一陽一,左執簧,右招我由房。

《漢書》曰:哀帝初即位,躬行儉約,省減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焉。

有詔問丞相、大司空:"定陶恭王太后宜當何居?"孔光不欲令帝旦夕相近,即議以為定陶王太后宜改築宮。

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宮,有紫房復道通未央宮。

"太后果從復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稱尊號,貴一寵一 其屬。

使上以不得直道而行。

應劭《漢官儀》曰:皇后稱椒房,以椒塗室,主一溫一 暖,除惡氣也。

酈善長《水經注》曰:芒水出南山芒水谷,北流,逕玉女房。

水側山際有石室,世謂之玉女房。

《郡國志》曰:葭萌縣玉女房,昔有玉女入石穴,空有竹數莖,下有青石壇,每因風恆自掃壇。

王子年《拾遺記》曰:越欲滅吳,蓄天下奇寶、美人、異味以進於吳,殺三牲以祈天地,殺龍以祠川海,以一江一 南億萬戶民輸為傭保。

越又有美一女 二人,一名夷光,一名修明,以貢於吳。

吳處之以椒華之房,貫細珠為簾晃晃,內竊窺者莫不動心驚魂,謂之神人。

吳王妖惑,怠於國政。

及越兵入,乃抱二女以逃吳苑。

《晉宮閤名》曰:洛一陽一宮內有義和一溫一 房。

《十洲記》曰:崑崙山有紫翠丹房。

《拾遺錄》曰:崑崙丹密雲房,東西千步,望之如丹霞。

《一屍一子》曰: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閣。

《楚辭》曰:姱容修態緪洞房。

又《九歌》曰:桂棟兮蘭橑,新夷楣兮藥房。

宋玉《風賦》曰:主人女子,乃更有蘭房奧室,止臣其中。

○庭

《說文》曰:庭,朝中也。

《尚書》曰:鹹造,勿褻在王庭。

《周易》曰:揚於王庭,孚號有厲;造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禮記》曰:諸侯之庭。

《毛詩》曰:灑掃庭內。

又曰:俟我於庭乎而。

又曰:殖殖其庭。

又曰:子有庭內,弗灑弗掃。

又曰: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左傳》曰:庭實旅百。

《論語》曰:鯉趨而過庭。

曰:"學詩乎?"

又曰:孔子謂季氏。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周書》曰:成王四征不庭。

《漢書》曰:王商為人多質有威重,(師古曰:多質,言不為文飾。

)長八尺餘,身體鴻大,容貌絕人。

河平四年,單于來朝,引見白虎殿。

丞相商坐未央庭中,單于前,拜謁商。

(師古曰:單于將見天子,而經未央庭中遇商。

)商起,離席與言,單于仰視商貌,大畏之,遷延卻退。

天子聞言而歎曰:"真漢相矣。

"

《晉書》曰:謝玄,字幼度。

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

安嘗戒約子侄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

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

"安悅。

《說苑》曰:吳入楚,申包胥告急於秦,秦哀公曰:"諾。

固將圖之。

"申包胥立哭於秦庭,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聲。

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興師救楚,吳人引兵而還。

昭王反,復欲封申包胥,包胥辭曰:"救亡,非為名也。

功成受賜,是賣勇也。

"遂退而隱,終身不見。

○階

《釋名》曰:階,梯也;言有等差。

《說文》曰:階,陛也;陛,升高階也。

除,殿陛也。

阼,主階也。

《尚書》曰:舞干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

《禮記》曰:季氏之葬在西階下。

又《大傳》曰:天子阼階高九尺。

又曰: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

拾級聚足,連步以上。

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

又曰:夏後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

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

《左傳》曰:石之紛如死於階下。

又曰:衛孫子來聘,公登亦登。

《論語》曰:沒階趨進,翼如也。

《史記》曰:堯舜土階三等,堂高三尺。

《三秦記》曰:明光殿以玉為階。

《呂氏春秋》曰:周之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以見儉節也。

《文絢詩》曰:紅藥當階翻,蒼苔依砌上。

又曰:阿閣三重階。

○陛

摯虞《決要注》云:其制有陛,石戚左平,平以文磚相亞次,戚者為陛級也。

九錫之禮,納陛以登,謂受此陛以上殿。

《靈光殿賦》曰:飛陛緣雲以上征。

蔡邕《獨斷》曰:天子陳兵於陛,故呼陛下,用卑達尊之意也。

○墀

《說文》曰:墀,塗地也。

《禮記》曰:天子赤墀。

《漢官典職》曰:以丹漆地,故曰丹墀。

《漢書》有白玉墀。

又曰:曲一陽一侯王根僣作赤墀青瑣,司隸京兆奏,根負鉞謝罪。

劉楨《清慮賦》曰:駢雄黃以為墀。

○序

《爾雅》曰:東西廂謂之序。

(郭璞曰:所以序別外內也。

犍為舍人曰:殿東西堂,序尊卑處。

)

《廣雅》曰:反坫謂之序。

《說文》曰:序,東西牆也。

《尚書·顧命》曰:《大訓》,在西序。

《河圖》,在東序。

孔安國曰:《大訓》,《唐虞書》典、謨也。

《河圖》,八卦也。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曰:東序重深而奧秘。

○廊

《周書·作雒》曰:凡五宮明堂,鹹有重廊。

《史記》:紂有諛臣,曰左強,誇而目巧,教紂為象廊。

《漢書》曰:武帝策茂才曰:"蓋聞虞舜之時,游巖廊之上。

"(文穎注曰:殿下外屋也。

晉灼注曰:堂邊曰巖峻之廊也。

)

鄒緝之《東一陽一記》曰:石步廊,去歌山十里,臨流虛構,高可數丈,長三十丈,可容百人坐。

《韓子》曰:師曠為晉平公請角,一奏,有雲從西北方起;再奏,大風而隨之,裂幃幕,破俎豆,墮廊瓦。

平公懼,伏於廊室。

《兩京記》曰:隋煬帝從東都至西京,御道並作長廊。

枚乘《七發》曰:連廊四柱,台城增光。

陸機《與弟雲書》曰:聽頌觀東作百丈許廊屋。

○塾

《爾雅》曰:門側之堂謂之塾。

(郭璞注曰:東門堂。

)

《尚書·顧命》曰: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後。

《禮記·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

《白虎通》曰:所以必有塾何?以飾門,因取其名也。

明臣下當見於君,先孰思其事也。

《東觀漢記》曰:趙孝為郎,每告歸,往來常白衣步擔過道上郵亭,但稱書生,寄止於亭門塾。

《魏武制度奏》曰:三公列侯,門施內外,塾方三十畝。

○壇

《左傳》曰:子產相鄭伯以如楚,捨不為壇。

《漢書》曰:蕭何薦韓信於高祖,高祖擇日齋戒,設壇,拜為將軍。

《莊子》曰:孔子游乎緇維之林,休坐於杏壇之上。

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

奏曲未終,有漁父者下船而來,左手據膝,右手柱頤以聽。

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

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子路曰:"魯之君子也。

"

徐靈期《南嶽記》曰:南嶽山上有飛流壇,懸水激石,飛湍百仞,即孫一溫一 伯所喪身處也。

又有曲水壇,水行石上成溝瀆,如世人臨河壇也,三月三日時來逍遙。

《梁州記》曰:沔一陽一城,先沔一陽一縣所治也,在漢水南,舊蕭何所築。

劉備為漢王,權住此城,盟於城下。

今門外有盟壇猶存。

《帝王世記》曰:雍郊有五畤壇,漢武獲麟處。

○屏

《爾雅》曰:屏謂之樹。

(郭璞曰:小牆當門中者也。

犍為舍人曰:以垣當門蔽為樹。

)

《廣雅》曰:復罳謂之屏。

《說文》曰:屏,蔽也。

《釋名》曰:屏,自鄣屏也。

蕭牆,在門內;蕭,蕭也;臣將入,於此自肅警之處也。

罘罳,在門外;罘,復也;臣將入請事,於此復重思也。

《禮記·禮器》曰:康圭疏屏,天子之廟飾也。

(鄭玄注云:屏,樹也。

今謂之罘罳。

)

《論語·八佾》曰:或問:"管氏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鄭玄注曰:樹,屏也。

)

又《季氏》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蕭牆,謂之屏也。

)

《漢書·佞幸傳》曰:哀帝令將作為董賢起塚營義陵旁,內為便房,剛柏題湊,外徼道,周垣數里,門辟罘罳甚盛。

又曰:《王莽傳》曰:"莽性好時日小數,及事迫急,但為厭勝,遣使壞渭陵園門罘罳,曰:"無使民復思漢也。

"

《漢官典職》曰:省閣下大屏稱曰丹屏,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其下奏事。

《晉書》曰:阮籍為東平相,徹去屏障,使內外相對。

《孫卿子》曰: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禮也。

外屏不欲見於外,內屏不欲見於內也。

《風俗通》曰:屏,卿大夫以帷,士以簾,稍有第以自障蔽也,示臣臨見,自整屏氣處也。

《吳越春秋》曰:越將伐吳,越王命於夫人,王背屏,夫人向屏而立,王曰:"自今日之後,內政無出,外政無入。

各守其職,已盡其信。

內中辱者,則是子。

境外千里辱者,則是予也。

吾見子於是,已明試矣。

"王出宮,夫人送王不過屏。

因反闔其門,填之以土。

《白虎通》曰:所以設屏何?所以自障也,示極臣下之故也。

天子德大,故外屏。

諸侯德小,所照見近,故內屏。

○扆

《爾雅》曰:戶牖之間謂之扆。

(郭璞注曰:窗東戶西也。

《禮》云:斧扆,形如屏風。

畫為斧文置扆地,以其所名之耳。

)

《尚書·顧命》曰:設黼扆。

《儀禮·覲禮》曰:天子負扆,南面朝諸侯,是升致命也。

《禮記·明堂位》曰:天子負斧扆,南而立。

○寧

《爾雅》曰:門屏之間謂之寧。

(郭璞注曰:人君視朝門,寧立處也。

)

《釋名》曰:寧,佇也;見君所佇立定氣之處也。

《毛詩》曰:俟我於著乎而。

《曲禮》曰:天子當寧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