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晉書》曰:康皇帝諱岳,字世同,成帝母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

太平御覽

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

○東晉康皇帝

《晉書》曰:康皇帝諱岳,字世同,成帝母弟。

鹹和元年封吳王,二年徙封琅琊王;九年,拜散騎常侍,加驃騎將軍;鹹康五年遷侍中、司徒。

八年六月庚寅,成帝不豫,詔以琅琊王為嗣。

癸巳,成帝崩。

甲午,即皇帝位,大赦。

己亥,封成帝子丕為琅琊王,奕為東海王。

時帝諒一陰一不言,委政於庾冰、何充。

十二月壬子,立皇后褚氏。

建元元年春正月,改元,賑恤鰥寡孤獨。

三月,以中書監庾冰為車騎將軍。

二年九月丙申,立皇子聃為皇太子。

戊戌,帝崩於式乾殿,在位三年,時年二十三,葬崇平陵。

初,成帝有疾,中書令庾冰自以舅氏當朝,權侔人主,恐異世之後,戚屬將疏,乃言國有強敵,宜立長君,遂以帝為嗣。

制度年號,再興中朝,因改元曰建元。

或謂冰曰:"郭璞韱云:立始之際丘山傾。

立者,建也;始者,元也;丘山,諱也。

"冰瞿然,既而歎曰:"如有吉凶,豈改易所能救乎?"至是果驗雲。

《世說》曰:何次道、庾季堅二人並為元輔。

成帝初崩,於時嗣君未定。

何欲立嗣子,庾及朝議以外方強寇,嗣子幼,欲立康帝。

康帝既登祚,會群臣,謂何曰:"朕今所以承大統,為誰之議?"何曰:"陛下龍飛,臣冰之功,使於時用微臣議,今不睹聖明之世。

"上有慚色。

○穆皇帝

《晉書》曰:穆皇帝諱聃,字彭子,康帝子也。

建元二年九月景申,立為皇太子。

戊戌,康帝崩。

己亥,太子即皇帝位,時年二歲。

大赦,尊皇后為皇太后。

壬寅,皇太后臨朝攝政。

永和元年,春正月甲戌朔,皇太后設白紗帷於太極殿,抱帝臨軒。

改元。

二年十一月辛未,安西將軍桓一溫一 帥虜將軍周撫,輔國將軍、譙王無忌,建武將軍袁喬伐蜀,拜表輒行。

十二月,枉矢自東南流於西北,其長半天。

三年春三月,桓一溫一 攻成都,克之。

李勢降,益州平。

十年二月己丑,大尉、征西將軍桓一溫一 帥師伐關中。

廢揚州刺史殷浩為庶人。

六月,苻健將苻雄悉眾及桓一溫一 戰於白鹿原,王師敗績。

九月辛酉,桓一溫一 以糧盡,遂還。

昇平元年春正月壬戌朔,帝加元服,告於太廟,始親萬機。

大赦,改元,增文武位一等。

皇太后居崇德宮。

五年五月丁巳,帝崩於顯一陽一殿,在位十七年,時年十九。

葬永平陵,廟號孝宗。

○哀皇帝

《晉書》曰:哀皇帝諱丕,字千齡,成帝長子也。

鹹康八年,封為琅琊王。

永和九年,拜散騎常侍,十二年,加中軍將軍,昇平三年,除驃騎將軍。

五月丁巳,穆皇帝崩。

皇太后令曰:"帝奄不救疾,胤嗣未建。

琅琊王丕,本中興正統,明德懋親。

昔在鹹康,屬當儲罰以年在幼沖,未堪國難,故顯宗高讓。

今議望情地,莫與為比,其以王奉大天統。

"於是百官備法駕,迎於琅琊第。

庚申,即皇帝位,大赦。

八月己卯夜,天裂,廣數丈,有聲如雷。

九月戊申,立皇后王氏,穆帝皇后何氏稱永安宮。

興寧元年九月壬戌,大司馬桓一溫一 帥眾北伐。

癸亥,以皇子生,大赦。

二年二月癸卯,帝親耕籍田。

三月庚戌朔,大閱人戶,嚴法禁。

辛亥,帝不豫。

帝雅好黃老,斷穀,餌長生藥,服食過多,遂中毒,不識萬機,崇德太后復臨朝攝政。

三年二月庚申,帝崩於西堂,在位四年,時年二十五。

葬安平陵。

○廢帝海西公

《晉書》曰:廢帝諱奕,字延齡,哀帝母弟也。

鹹康八年封為東海王。

永和八年拜散騎常侍,尋加鎮軍將軍;昇平四年拜車騎將軍。

五年,改封琅琊王。

隆和初,轉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興寧三年二月景申,哀帝崩,無嗣。

丁酉,皇太后詔曰:"帝遂不救厥疾,艱禍仍臻,遺緒泯然,哀慟切心。

琅耶王奕,明德茂親,屬當儲副,宜奉祖宗,纂承大統。

便速正大禮,以寧人神。

"於是百官奉迎於琅琊王第。

是日,即皇帝位,大赦。

太和四年夏四月庚戌,大司馬桓一溫一 率眾伐慕容暐。

秋七月辛卯,暐將慕容垂帥眾拒一溫一 ,一溫一 擊敗之。

九月戊寅,桓一溫一 裨將一鄧一 遐、朱序遇暐將傅末波於林渚,又大破之。

戊子,桓一溫一 至枋頭。

景申,以糧運不繼,焚舟而歸。

六年冬十一月,癸卯,桓一溫一 自廣陵屯於白石。

丁未,詣闕,因圖廢立,誣帝在藩夙有痿疾,嬖人相龍,計好、朱靈寶等參侍內寢,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長欲封樹,時人惑之,一溫一 因諷太后以伊、霍之舉。

己酉,集百官於朝堂,宣崇德太后令曰:"王室艱難,穆、哀短祚,國嗣不育,儲宮靡立。

琅琊王奕親則母弟,故以入纂大位。

不圖德之不建,乃至於斯。

昏濁潰亂,動違禮度。

有此三孽,莫知誰子。

人倫道喪,丑聲遐布。

既不可以奉守社稷,敬承宗廟,且昏孽並大,便欲建樹儲藩。

誣罔祖宗,傾移皇基,是而可忍,孰不可懷!今廢奕為東海王,以王還第,供衛之儀,皆如漢朝昌邑故事。

"初,桓一溫一 有不臣之志,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時望。

及枋頭之敗,威名頓挫,遂潛謀廢立,以長威權。

然憚帝守道,恐招時議。

以宮闈重閟,床 笫易誣,乃言帝為閹,遂行廢辱。

初,帝平生每以為慮,嘗召術人扈謙筮之。

卦成,答曰:"晉室有盤石之固,陛下有出宮之象。

"竟如其言。

鹹安二年正月,降封帝為海西縣公。

臧榮緒《晉書》曰:太和元年,桓一溫一 表率方伯北伐。

秋九月,一溫一 以王師敗績於枋頭,一溫一 自廣陵屯於白石,集百官於朝堂,稱崇德太后詔,廢帝為東海王。

妖賊盧悚遣弟殿中監許龍晨到,稱太后密詔,奉迎稱覆。

帝曰:"我得罪到此,幸蒙寬宥,豈敢妄動。

且太后有詔,便應官屬來迎,何得如此?必狂亂。

"因叱左右縛之,龍懼,逸走。

由是朝廷以帝安於屈辱,無僥倖之望,不得懷疑。

帝亦知天命不再,而深慮人禍,乃閉聰塞明,無思慮,終日酣暢,耽於內一寵一 ,有子不養,庶保天年。

吳民憐之,為作歌謠。

帝崩於吳宮,年三十五。

因葬吳地。

《續晉一陽一秋》曰:帝少同閹人之疾,而暱比左右。

初,在東海琅琊,因親近嬖人,相龍計好,朱靈寶等並侍臥內,美人田氏遂生三男。

眾致疑惑,然莫能審其虛實。

至是,將建儲貳,大司馬桓一溫一 因之以定廢立之計,遂率百僚並還朝堂本剩一溫一 平旦以眾入,分兵屯宮門,呈草於皇太后。

曰:"今廢奕為東海王還第,供衛之儀如漢朝昌邑故事。

丞相錄尚書事、會稽王昱,體自中宗,明德劭令,民望依系,為日已久,宜順天人,以統皇極。

主者明依舊典,以時施行。

但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歿,心焉如割,社稷大計,議著不獲已!臨紙悲塞,如何可言?"時太后在佛屋燒香,內侍啟云:"外有急奏。

"太后乃出堂。

倚戶前視表數行,乃曰:"我本自疑。

"此至半,便止,求筆題奏,後云:"未亡人離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一溫一 奏未有此十五字。

即奏,遂回換內之。

○簡文皇帝

《晉中興書》曰:太宗簡文帝諱昱,字道成,中宗少子也。

母曰:鄭夫人,永昌二年,封琅琊王。

鹹和元年,鄭夫人薨。

上時年七歲,哀號守誠,乞得服重,朝議哀之,故徙封會稽王。

康獻皇后臨朝,建位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

二年,驃騎將軍何充薨,皇太后詔上內總萬機。

海西公即位。

七月,以琅琊王封絕,復徙上為琅琊王,封王子昌明為會稽王,固讓不受。

太和元年十月,詔以為丞相、尚書,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給羽葆鼓吹班劍六十人,固讓不受。

海西公廢,於是大司馬一溫一 及百官進太極前殿,具乘輿法駕,奉迎於朝堂變服,著平巾幘單衣,東向拜受璽,流涕即位。

改太和六年為鹹安元年。

乙卯,廢太宰、武陵王為庶人。

二年七月,上不豫。

己未,立會稽王昌明為皇太子,封皇子道子為琅琊王,領會稽國。

是日,帝崩於東堂,在位一年,時年五十二。

《續晉一陽一秋》曰:桓一溫一 始以雄盛入輔,系以廢立。

帝雖登祚,內不自安。

初,熒惑入太微,尋廢海西公。

至是,熒惑猶在太微,帝惡之。

因謂郗超曰:"命之修短,本欲不計,故當無復近日事耶!"超云:"大司馬臣一溫一 方內固社稷,外布經略,非常之事,臣以百口保之。

"超假還東,帝謂之曰:"致意尊公,家國之事,一至於此!由吾不能以道自衛,思患預防,愧歎之深,言何能喻。

"又誦庾闡詩云:"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

"因泣下。

及不預豫,詔一溫一 曰:"吾遂委頓,足下便入,冀得相見。

"又詔曰:"不謂疾患遂至於此,今者惙然,勢不復久。

且雖有詔,豈復相及,慨恨兼深,如何可言!天下艱難,而昌明幼沖眇然,非阿衡輔導之計,當何以寧濟社稷?國事家計,一托之於公。

"

又曰:帝以太興三年生,弱而慧異,中宗深器焉。

及長,美風姿,好清言,舉止端詳,器服簡素,與劉恢、王蒙等為布衣之友。

由登庸歷位散騎常侍、右將軍、撫軍將軍,以懿親民望,任登宰輔。

值穆帝幼沖,母后臨朝,桓一溫一 有平蜀洛之勳,擅強西陵。

帝於家國之寄,具瞻所歸,而自斷之弱,無以抗之。

陳郡人殷浩,素有盛名,時論比之管、葛。

又琅琊王洽,丞相導子,既是名公子,少有聲望。

乃以浩為湘州刺史,屈洽為長史。

徐州刺史葛美,亦以清貴名藩,同心憂國。

一溫一 見此樹置,知在抗已。

一溫一 既以雄武專朝,任兼將相,悉眾北討以成樂推之勢,及枋頭奔敗,知民望之去,乃屠豫州刺史袁真於壽一陽一城,既而問卻超曰:"足下何以何雪枋頭之恥乎?"超因說一溫一 以廢立之事。

一溫一 既宿有此謀,深納超言。

既廢昏立明,民人悅服,然恭已南面,政自一溫一 出。

帝性韻深沈,雅有局鎮。

嘗與太宰、武陵王晞,桓一溫一 同乘至板橋,一溫一 密敕令,無因而鳴角鼓噪,部伍並皆驚馳。

一溫一 佯為駭異,而晞大震驚,急求下車,帝舉止自若,音顏色不變,一溫一 每以此稱其德量。

故論者謂服憚之深,若假帝修年,則一溫一 篡逆之圖絕矣。

《世說》曰:桓公既廢太宰武陵王晞父子,仍上表云:"應割近情,以存遠計。

欲除太宰父子,可無後憂。

"簡文手答表云:"所不忍言,況過於言?"桓公得此答,又重有表,辭轉苦切,為家國之計,必應行事。

簡文復手答云:"若使晉室靈長,明公便應奉詔書;若大運去矣,請避賢路。

"桓公讀詔,手戰汗流而止。

太宰父子遠徙新安而已。

○孝武皇帝

《晉書》曰:孝武皇帝諱曜,字昌明,簡文帝第三子也。

興寧二年七月甲申,封會稽王。

鹹安二年秋七月己未,立為皇太子。

是日,簡文帝崩,太子即皇帝位,詔曰:"朕以不造,奄丁憫凶,號天扣地,靡知所訴。

藐然幼沖,眇若綴旒,深惟社稷之重,大懼不克負荷。

仰憑祖宗之靈,積德之祀,先帝淳風玄德,遺詠在民。

宰輔英賢,勳隆德盛。

顧命之托,實賴匡訓。

群後率職,百僚勤政。

冀孤弱之躬有寄,皇極之基不墜。

先恩遺惠,播於四海,思弘餘潤,以康黎庶。

其大赦天下,與民更始。

"九月甲寅,追尊皇妣會稽王妃曰順皇后。

冬十一月甲午,妖賊盧悚晨入殿庭,游擊將軍毛安之討擒之。

是歲,三吳大旱,人多餓死。

詔所在賑給。

寧康元年,春正月乙丑改元。

二月,大司馬桓一溫一 來朝。

秋七月己亥,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大司馬、揚州牧、平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南郡公桓一溫一 薨。

三年九月,帝講《孝經》。

冬十月癸酉,日有蝕之。

十二月甲申,神獸門災。

癸未,皇太后詔曰:"頃者日蝕告變,水旱不適,雖克己思救,未盡其方。

賜百姓窮者米,人五斛。

"癸巳,帝釋奠於中室,祀孔子,以顏回配。

泰元元年春正月,帝加元服,見於太廟。

皇太后歸政。

甲辰,大赦,改元。

庚午,帝始臨朝。

六年春正月,帝初奉佛法,立一精一捨於殿內,引諸沙門以居之。

八年八月,苻堅率眾渡淮,遣征討都督謝石、冠軍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拒之。

九月,詔司徒、琅琊王道子錄尚書六條事。

冬十月,苻堅弟融陷壽春。

乙亥,諸將及苻堅戰於淝水,大破之,俘斬數萬計,獲堅輿輦及雲母車。

十二年六月癸卯,束帛聘處士戴逵、龔玄之。

秋八月辛巳,立皇子德宗為皇太子,大赦。

二十一年九月庚申,帝崩於清暑殿,在位二十四年,時年三十五。

葬隆平陵。

帝幼稱聰悟,簡文之崩也,時年十歲,至晡不臨,左右進諫,答曰:"哀至則哭,何常之有?"謝安嘗歎以為一精一理不減先帝。

既威權已出,雅有人主之量。

既而溺於酒色,殆為長夜之飲。

末年長星見,帝心甚惡之,夜於華林園舉酒祝之曰:"長星,勸汝一杯酒,自古何有萬歲天子耶!"太白連年晝見,地震水旱為變者相屬。

醒日既少,而傍無正人,竟不能改焉。

時張貴人有一寵一 ,年三十,帝戲之曰:"汝以年當廢矣。

"貴人潛怒,向夕帝醉,遂暴崩。

時道子昏惑,元顯專權,竟不推其罪。

初,簡文帝見韱云:"晉祚盡昌明。

"及帝之在孕也,李太后夢神人謂之曰:"汝生男,以昌明為字。

"及產,東方始明,因以名焉。

簡文帝后悟,乃流涕。

及為清暑殿,識者以為"清暑",反為"楚聲",哀楚之征也。

俄而帝崩,晉祚自此傾矣。

《續晉一陽一秋》曰:初,帝耽於色。

末年,殆為長夜之飲。

醒治既少,多居內殿,留連於盤樽之間。

時張貴人一寵一 冠後宮,威行閫內,年幾三十。

帝妙列伎樂陪侍,嬪少,乃笑而戲之云:"汝已年廢矣,吾已屬諸姝少矣。

"貴人潛怒,上不覺。

上稍醉臥,貴人遂令其婢蒙之以被,既絕,雲以魘崩。

至丑時,方遷登太極前殿。

《異苑》曰:晉孝武太元末,帝每聞手巾箱中有鼓吹鼙角之饗音。

於是請僧齋會,夜見一臂,長三丈許,手長數尺,來摸經案。

晉祚自此而衰。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