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梁書》曰:敬帝諱方智,字慧相,小字法真,世祖第九子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

○梁肅方智

《梁書》曰:敬帝諱方智,字慧相,小字法真,世祖第九子也。

太清三年,封興梁侯。

承聖元年,封晉安郡王。

二年,出為平南將軍、一江一 州刺史。

三年十一月,一江一 陵陷,太尉揚州刺史王僧辯、司空南徐州刺史陳霸先定議,以帝為太宰、承製,奉迎還京師。

四年二月,至自豆潯一陽一,入居朝堂。

以太尉王僧辯為中書監、錄尚書、驃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

加司空陳霸先班劍二十人。

三月,齊遣其上一黨一 王高渙送貞一陽一侯蕭淵明來主梁嗣,至東關,遣吳興太守裴之橫與戰,敗績,之橫死。

王僧辯率眾出屯姑熟。

七月,王僧辯納貞一陽一侯蕭淵明,自採石濟一江一 。

入於京師,以帝為皇太子。

九月,司空陳霸先舉義,襲殺王僧辯,黜蕭淵明。

丙午,帝即皇帝位。

十月,詔改承聖四年為紹泰元年,大赦。

以貞一陽一侯蕭淵明為司徒,封建安郡公。

以司空陳霸先為尚書令。

尊所生夏貴妃為皇太后。

立妃王氏為皇后。

太平元年正月,大赦。

四月,齊軍水步入丹一陽一縣,至秣陵故治。

六月,齊潛軍至蔣山,北至玄武湖,司空陳霸先授眾軍節度,大破之。

七月,陳霸先進位司徒。

九月,改元,大赦。

除司徒陳霸先為丞相、錄尚書事。

二年四月,齊遣使請和。

八月,加丞相黃鉞,領太傅,劍履上殿。

九月,為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陳公,備九錫之禮。

十月,禪位於陳,奉帝為一江一 一陰一王,薨於外邸,時年十六,追諡敬皇帝。

史臣曰:梁季橫潰,喪亂屢臻,當此之時,天歷去梁,敬皇高讓,將同釋負焉。

○後梁蕭察

後梁宣帝諱察,昭明太子第三子也。

封岳一陽一王,授雍州刺史。

孝元被西魏所害,察遂為魏附庸,稱大定元年。

以蔡大寶為相,時人比劉備遇孔明。

察性不好酒,尤惡見婦人,酷信佛法。

謂尚書宋如周曰:"卿可謗經?"如周踧踖(上子六切,下音跡。

)自陳,懼而出,以告大寶。

大寶曰:"卿當不謗餘經,不信法華耳。

"如周乃悟,經雲隨喜,面不狹長。

如周面狹且長,故戲之耳。

察居處殘毀,干戈日用,在位八年,憤惋而殂,年四十。

子巋立。

○蕭巋

明帝諱巋,宣帝第三子也。

聰明有器識。

大定元年,為太子。

宣帝崩,太子即位,號天保元年。

十五年,周武帝平北齊,得傳國璽,巋入周賀。

武帝大會群臣及諸蕃客,周武自彈琵琶,令故齊主高緯起舞。

達摩及故安德王延宗悲不自勝。

舞訖勸巋,巋乃起舞。

周武曰:"梁主乃能為朕舞乎!"巋曰:"陛下既自彈五弦,臣何敢不同百獸!"周武大悅。

周武指齊氏故臣吒列長義謂巋曰:"是登陴罵朕者。

"巋曰:"長義未能抱樂,翻敢吠堯。

"周武大笑。

初雖禮接,巋未深知之。

至是,巋承間,乃陳父荷,太祖拯救之恩,並敘二國艱虞,唇齒掎角之事。

辭理辯暢,因涕泗一交一 流。

周武亦為歔欷。

自是禮遇日深,賜雜繒百段、馬五匹,並賜齊宮伎女。

遣歸國,執巋手曰:"待破突厥,必送梁王歸一江一 東。

"巋途經古跡,莫不駐馬賦詩,以敘其懷。

至於一江一 陵,凡三十首。

女為秦晉王廣妃。

在位十四年而殂。

○蕭琮

琮,明帝太子也。

既立,赦其封內,改元寬運。

琮性廣仁有大度,博學有文義,兼善弓馬。

明年,隋文征琮入朝。

琮率其臣二百餘人朝於長安,群臣辭於送客堂,琮下馬一一執別,莫不殞涕。

既至,隋文帝留之,使崔弘度將兵攻一江一 陵。

一江一 陵不守,於是國廢。

○陳陳霸先

《陳書》曰: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下若裡人,漢太丘長陳實之後也。

世居穎川,實玄孫准,晉太尉。

准生匡。

匡生達,永嘉南遷,為丞相掾,歷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悅其山水,遂家焉。

嘗謂所親曰:"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運。

"高祖以梁天監二年癸未歲生。

少倜儻有大志,不治生產。

既長,讀兵書,多武藝,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

嘗游義興,館於許氏,夜夢天開數丈,有四人朱衣捧日而至,令高祖開口納焉。

及覺,腹中猶熱,高祖心獨負之。

大同初,新喻侯蕭映為吳興太守,甚重高祖,謂僚佐曰:"此人方將遠大。

"及映為廣州刺史,高祖為中兵參軍,隨之鎮。

映令高祖招集士馬,眾至千人,仍命高祖監宋隆郡。

所部安化二縣元不賓,高祖討平之。

尋監西一江一 督護、高要郡守。

先是,武林侯蕭諮為一交一 州刺史,以裒刻失眾心,土人李賁連結數州豪傑同時反。

遣高州刺史孫冏、新州刺史盧子雄將兵擊之,冏等不時而進,皆敗,於廣州伏誅。

子雄弟子略與冏子侄及其主帥杜天合、杜僧明共舉兵,執一江一 南督護沈顗,進寇廣州,晝夜苦攻,州中震恐。

高祖率一精一兵三千,卷甲兼行以救之。

頻戰屢捷,天合中流矢死,眾大潰,僧明遂降。

梁武帝深歎異焉,授直閣將軍,封新安子,邑三百戶,仍遣畫工圖高祖而觀之。

其年終,蕭映卒。

明年,高祖送喪還都,至大庾嶺,會有詔高祖為一交一 州司馬,領武平太守,與刺史楊瞟(匹妙切。

)南討。

十一年六月,軍至一交一 州,賁眾數萬於蘇歷一江一 口立城柵以拒官軍。

瞟推高祖為前鋒,所向摧陷,賁走典澈湖,於屈獠界立寨,大造船艦,充塞湖中,眾軍憚之,頓湖口不敢進。

夜一江一 水暴起七丈,注湖中,奔流迅激。

高祖勒所部兵,乘流先進,眾軍鼓噪俱前,賊眾大潰,賁竄入屈獠洞中,屈獠斬賁,傳首京師。

是歲,太清元年也。

除振遠將軍、一江一 西督護、高安太守、督七郡諸軍事。

二年冬,侯景寇京師,高祖將率兵赴援,廣州刺史元景仲一陰一有異志,將圖高祖。

高祖知其計,與成州刺史王懷明、行台選郎殷外臣等密議戒嚴。

三年七月,集義兵於南海,馳檄以討景仲。

景仲窮蹙,縊於閣下。

高祖迎蕭勃鎮廣州。

十一月,高祖遣杜僧明、一胡一 穎將二千人頓於嶺上,並厚結始興豪傑同謀義舉,侯安都、張偲等率千餘人來附。

蕭勃聞之,遣鍾休悅說高祖曰:"侯景驍雄,天下無敵,前者授軍十萬,士馬一精一強,然而莫敢當鋒,遂令羯賊得志。

以君疏外,詎可暗投?未若且住始興,遙張聲勢,保此泰山,自求多福。

"高祖泣謂休悅曰:"僕本庸虛,蒙國成造。

往聞侯景渡一江一 ,即欲赴援。

今京都覆沒,主上蒙塵,君辱臣死,誰敢愛命!君侯體則皇枝,任崇方岳,已不能摧鋒萬里,雪此冤痛,見遣一軍,猶賢乎已,乃降後旨,使人慨然。

僕行計決矣,憑為披述。

"乃遣使間道往一江一 陵,稟承軍期節度。

湘東王承製授高祖員外散騎常侍、持節、明威將軍、一交一 州刺史,改封南野縣伯。

六月,高祖修嶂頭古城,徙居焉。

高州刺史李遷仕據大皋,遣主帥杜平虜率千人入贛石、魚梁。

高祖命周文育將兵擊走之,遷仕奔寧都。

承製授高祖通直散騎常侍、使持節、信威將軍、豫州刺史、領豫章內史,改封長城縣侯。

尋授散騎常侍、使持節、都督六郡諸軍事、軍師將軍、南一江一 州刺史,餘如故。

時寧都人劉藹等資廷仕舟艫兵仗,將襲南康,高祖遣杜僧明等率二萬人據白口,築城以御之,遷仕亦立城以相對。

二年三月,僧明等攻拔其城,生擒遷仕,送南康,高祖斬之。

承製命高祖進兵一江一 州,仍授一江一 州刺史,餘如故。

六月,高祖發自南康,觀者數萬人。

是時承製遣征東將軍王僧辯督眾軍討侯景。

八月,僧辯軍次湓城,高祖率杜僧明等眾軍及南川豪帥合三萬人將會焉。

時西軍乏食,高祖先貯軍糧五十萬石,至是分三十萬以資之。

仍頓巴丘。

會侯景廢簡文帝,立豫章嗣王棟,高祖遣兼長史沈袞奉表於一江一 陵勸進。

十一月,承製授高祖使持節,都督會稽、東一陽一、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平東將軍,揚州刺史,領會稽太守、豫州內史,餘並如故。

三年正月,高祖率甲士三萬人、強一弩一五千張、舟艦二千乘,發自豫章。

二月,次桑落洲,遣中記室參軍一江一 元禮以事表一江一 陵,承製加高祖鼓吹一部。

是時王僧辯已發湓城,會高祖於白茅灣,乃登岸結壇,刑牲盟約。

進軍次蕪湖,侯景城主張黑棄城走。

三月,高祖與諸軍進克姑熟,仍次蔡州。

侯景登石頭城觀望形勢,意甚不悅,謂左右曰:"此軍上有紫氣,不易可當。

"乃以船貯石,沈塞淮口;緣淮作城,自石頭迄青溪十餘里中,樓雉相接。

諸將未有所決,僧辯遣杜崱問計於高祖,高祖曰:"前抑仲禮數十萬兵隔水而坐,韋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賊乃登高望之,表裡俱盡,肆其凶虐,覆我王師。

今圍石頭,須渡北岸。

諸將若不能當鋒,請先往立柵。

"高祖即於石頭西橫隴築柵,眾軍次連八城,直出東北。

賊恐西州路斷,亦於東北果林作五城,以遏大路。

景率眾萬餘人、鐵騎八百餘匹,結陣而進。

乃命諸將分處置兵。

賊直衝王僧志,僧志小縮,高祖遣徐度領一弩一手二千橫截其後,賊乃卻。

高祖與王琳、杜龕等以鐵騎悉力乘之,賊退據其柵。

景儀同盧輝略開石頭北門來降。

蕩主戴晃、曹宣等攻拔果林一城,眾軍又克其四城。

賊復還,殊死戰,又盡奪所得城柵。

高祖大怒,親率攻之,士卒騰柵而入,賊復散走。

景與百餘騎棄槊執刀,左右衝陣,陣不動,景眾大潰,遂北至西明門。

景至闕下,不敢入台,遣其腹心取其二子而遁。

高祖率眾出廣陵應接,會景將郭元建會元建奔齊,高祖納其部曲三千人而還。

僧辯啟高祖鎮京口。

五月,齊遣辛述圍嚴超達於秦郡,高祖命徐度領兵助其固守。

齊眾七萬,填塹,起土山,穿地道。

高祖乃自率萬人解其圍,縱兵四面擊齊軍,弓一弩一亂髮,齊平秦王中流矢死,斬首數百級,齊人收兵而退。

高祖振旅南歸,遣記室參軍劉本仁獻捷於一江一 陵。

承製授高祖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餘並如故。

及王僧辯率眾征陸納於湘州,承製命高祖代鎮揚州。

十一月,湘東王即位於一江一 陵,改承聖元年。

明年,湘州平,高祖旋鎮京口。

三年三月,進高祖司空,餘如故。

十一月,西魏攻陷一江一 陵,高祖與王僧辯等進啟一江一 州,請晉安王以太宰承製,又遣長史謝哲奉箋勸進。

十二月,晉安王至自潯一陽一,入居朝堂,給高祖班劍二十人。

四年五月,齊送貞一陽一侯淵明還主社稷,王僧辯納之,即位,改元曰天成,以晉安王為皇太子。

初,齊之請納貞一陽一侯也,高祖以為不可,遣使詣僧辯苦爭之,往返數四,僧辯竟不從。

高祖居常憤恨,密謂所親曰:"武帝雖磐石之宗,遠播四海,至於克雪讎恥,寧濟艱難,惟孝元而已,功業懋盛,前代未聞。

我與王公俱受重寄,語未絕音,聲猶在耳,豈期一旦便有異圖。

嗣主高祖之孫,元皇之子,海內屬目,天下宅心,竟有何辜,坐致廢黜。

遠求夷狄,假立非次。

觀其此情,亦可知矣。

"乃密具袍數千領及錦彩金銀,以為賞賜之具。

九月壬寅,高祖召徐度、侯安都、周文育等謀之,仍部列將士,分賞金帛,水陸俱進。

是夜,發南徐州討王僧辯。

甲辰,高祖步軍至石頭前,進遣勇士自城北逾入。

時王辯方視事,外白有兵。

俄而兵自內出,僧辯遽走,與其第三子頠相遇,俱出閣,左右尚數十人,苦戰。

高祖大兵尋至,僧辯眾寡不敵,走登城南門樓,高祖因風縱火,僧辯窮迫,乃就擒。

是夜,縊僧辯及頠。

庚午,貞一陽一侯遜位,百僚奉晉安王上表勸進。

十月己酉,晉安王即位,改承聖四年為紹康元年。

壬子,詔授高祖侍中、大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揚南徐二州刺史,持節、司空、班劍、鼓吹並如故。

仍詔高祖甲仗百人,出入殿剩

震州刺史杜龕據吳興,與義興太守韋載同舉兵反。

高祖命周文育率眾攻載於義興,龕遣其從弟北叟將兵拒戰,北叟敗歸義興。

二年正月癸未,誅杜龕於吳興,龕從弟北叟、司馬沈孝敦並賜死。

二月庚申,高祖遣侯安都、周鐵武率舸艦備一江一 川,仍頓梁山起柵。

三月戊戌,齊遣水軍儀同蕭軌、厙狄伏連、堯難宇、東方老、侍中裴英起、東廣州刺史獨孤辟惡、洛州刺史李希光並任約、徐嗣徽等,率眾十萬出柵口,向梁山。

帳內蕩主黃叢逆擊,敗之,燒其前軍船艦。

齊頓軍保蕪湖。

高祖遣定州刺史沈泰、吳郡太守裴忌就侯安都,共據梁山以御之。

四月丁巳,高祖詣梁山軍巡撫,五月甲申,齊兵發自蕪湖。

景申,至秣陵故治。

高祖遣周文育屯方山,徐度頓馬牧,杜稜頓大航南。

己亥,高祖率宗室王侯及朝臣將帥於大司馬門外白獸闕下刑牲告天,以齊人背約,發言慷慨,涕泗一交一 流,同盟皆莫能仰視,士卒觀者益奮。

辛丑,齊軍於秣陵故縣跨淮立橋柵,引渡兵馬。

其夜至方山。

侯安都、周文育、徐度等各引兵還京師。

癸卯,齊兵自方山進及兒塘,游騎至台。

周文育、侯安都頓白土崗,旗鼓相望,都邑震駭。

高祖潛撤一精一兵三千配沈泰,渡一江一 襲齊行台趙彥深於瓜步,獲舟艦百餘艘、陳粟萬斛。

六月壬辰,齊兵潛至鍾山龍尾。

丁未,進至幕府山。

高祖命眾軍秣馬蓐食,遲明攻之。

乙卯旦,自率帳內麾下出幕府山南,吳明徹、沈泰等眾軍首尾齊舉,縱兵大戰,侯安都自白不自引兵橫出其後,齊師大潰,斬獲數千人,相蹂藉而死者不可勝計,生執徐嗣宗,斬之以徇。

追奔至於臨沂,其一江一 乘、攝山、鍾山等諸軍相次克捷。

七月景子,詔授高祖中書監、司徒、揚州刺史,進爵為公,增邑並前五千戶,並給油幢皂輪車。

是月,侯瑱(他甸切。

)以一江一 州入附。

遣侯安都鎮上流,定南中諸郡。

八月癸卯,太府卿何顗、新州刺史華志各上玉璽一,高祖表以送台,詔歸之高祖。

是日,詔高祖食安吉、武康二縣,合五千戶。

九月,進高祖位丞相、錄尚書事、鎮衛大將軍,改刺史為牧,進封義興郡公。

丁未,中散大夫王彭箋稱:今月五日平旦於御路見龍跡,自太裡至象闕,亙三四里。

庚申,詔追贈高祖考侍中、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封義興郡公,謚曰恭。

十月甲戌,敕丞相自今入問訊,可施別榻以近扆坐。

二年正月壬寅,天子朝萬國於太極東堂,詔加高祖班劍十人。

八月甲午,進高祖位太傅,加黃鉞,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並給羽葆鼓吹一部。

丙申,加高祖前後部羽葆鼓吹。

是時湘州刺史王琳擁兵不應命,高祖遣周文育、侯安都率眾討之。

九月,詔進位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陳公,備九錫之禮。

十月,進高祖爵為王,又命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

辛未,梁帝禪位。

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高祖即皇帝位於南郊,柴燎告天,大赦天下,改梁太平二年為永定元年。

封梁帝為一江一 一陰一王。

賜民爵二級,文武二等。

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人穀五斛。

丙子,輿駕幸鍾山,祠蔣常帝廟。

戊寅,輿駕幸華林園,親覽辭訟,臨赦囚徒。

己卯,分遣大使宣勞四方。

辛巳,追尊皇考曰景皇帝,廟號太祖;皇妣董太夫人曰安皇后。

追諡前夫人錢氏號為昭皇后。

立夫人章氏為皇后。

癸未,尊景帝陵曰瑞陵,昭皇后陵曰嘉陵,依梁初園陵故事。

立刪定郎,治定律令。

戊子,遷景皇帝神主祔於太廟。

夏四月甲子,輿駕親祠太廟。

乙丑,一江一 一陰一王薨,詔遣太宰弔祭,司空監護喪事,凶禮所須,隨由備辦。

以梁武林侯蕭諮息李卿嗣為一江一 一陰一王。

初,侯景之平也,火焚太極殿,承聖中議欲營之,獨闕一柱;至是有樟木大十八圍,長四丈五尺,流泊陶家後渚,監軍鄒子度以聞。

詔中書令沈眾兼起部尚書,少府卿蔡儔兼將作大匠,起太極殿。

甲寅,太極殿成,匠各給復。

十二月庚申,侍中、安東將軍臨川王蒨率百僚朝前殿,拜上牛酒。

甲子,輿駕幸大莊嚴寺,設無礙大會,捨乘輿法物。

群臣備法駕奉迎,即日輿駕還宮。

庚寅,高祖於太極東堂宴群臣,設金石之樂,以路寢告成也。

三年春正月己丑,青龍見於東方。

丁酉,夜大雪,及明,太極殿前有龍跡見。

甲午,廣州刺史歐一陽一頠表稱:白龍見於州一江一 南岸,長數十丈;仙人見於羅浮山寺小石樓,長三丈所,通身潔白,衣服楚麗。

北一江一 州刺史熊曇朗殺都督周文育於軍,舉兵反。

王琳遣其將常眾愛、曹慶率兵援佘孝勵。

六月戊子,儀同侯安都敗眾愛等於左裡,獲琳從弟襲、主帥羊暕等三十餘人,眾愛遁走。

庚寅,廬山民斬之,傳首京師。

甲午,眾師凱歸。

丁酉,高祖不豫,遣兼太宰、尚書左僕射王通以疾告太廟,兼太宰、中書令謝哲告太社、南北郊。

辛丑,高祖疾小瘳。

故司空周文育之柩至自建昌。

壬寅,高祖素服哭於堂,哀甚。

癸卯,高祖臨訊獄訟。

是夜,熒惑在天尊。

高祖疾又甚。

景午,崩於璿璣殿,時年五十七。

遺詔追臨川蒨入纂。

甲寅,遷殯於太極殿西階。

謚曰武皇帝,廟號高祖。

葬萬安陵。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