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揚州《元和郡縣圖志》曰:揚州,廣陵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

太平御覽

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

○淮南道

揚州

《元和郡縣圖志》曰:揚州,廣陵郡。

《禹貢》九州,揚州其一也。

春秋時屬吳。

七國屬楚。

秦滅楚,為廣陵;後並天下,屬九一江一 郡。

漢為一江一 都國。

建武元年,復曰揚州。

《左氏·哀九年》曰:吳城邗溝,通一江一 淮也。

《魏志》曰:黃初六年,征吳,幸廣陵城,臨一江一 觀兵,見一江一 濤,歎曰:"天所以限南北也。

"

《隋書》曰:義寧元年,詔修一江一 都宮,治龍舟、鳳舸、黃龍赤艦、樓船萬艘,以幸一江一 都。

為錦帆黼帳,作《泛龍舟》、《春一江一 花月夜》等曲以幸之,因而都焉。

《宋書》曰:徐湛之為揚州起風亭、月觀、吹台、琴室,以為游宴焉。

又曰:揚州刺史王謐薨,高帝次應入輔,劉毅等不欲帝入,議以中軍謝混為揚州,欲令帝於丹徒領州,以二議諮帝。

劉穆之謂帝曰:"揚州根本所繫,不可假人。

前授王謐,事出權道。

今若復他授,便應受制於人。

一失於權,無由可得。

"帝從之。

《郡國志》曰:廣陵,以城置在陵上。

《爾雅》云:"大阜曰陵。

"連接西蜀,一名阜岡,一名崑崙岡。

鮑昭《蕪城賦》曰:"拖以漕渠,軸以崑崙崗。

"

《河圖括地象》曰:昆岡山,橫為地軸。

此陵一交一 帶崑崙,故廣陵也。

《漢志》曰:廣陵國,高帝六年置,景帝四年更名一江一 都。

莽曰一江一 平。

一江一 都易王非、廣陵厲王胥皆都此。

《漢書》曰:廣陵厲王賜策曰:"嗚呼!小子胥,受茲赤社,建爾國家,封於南土。

古人有言曰:'大一江一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揚州保強,(保,恃也)三代要服,不及以正。

'"(要服,次荒服之內。

正,政也。

要,一遙反。

)

《圖經》曰:一江一 一陽一縣,本漢一江一 都縣也,以在一江一 之北,故曰一江一 一陽一。

《漢志》曰:一江一 都,屬廣陵國。

又曰:海陵縣,臨淮郡。

莽曰亭間。

《十道志》曰:六一合 縣,本秦堂邑縣,春秋時棠也。

《左傳》襄十四年,楚子為庸浦之役,故子囊帥師於棠。

(庸、浦、棠,皆楚邑。

)

楚州

《元和郡縣志》曰:楚州,淮一陰一郡。

《禹貢》揚州之域。

春秋時屬吳、越。

戰國時屬楚。

秦屬九一江一 郡。

漢為射一陽一縣之地。

《漢志》曰:射一陽一縣,屬臨淮郡。

莽曰監淮亭。

在射水之一陽一,故曰射一陽一。

又曰:廣陵厲王胥有罪,其相勝之秦奪王射陂。

(張晏曰:射水之陂在射一陽一縣。

)

《晉書》曰:穆帝時,中郎將荀羨北討,雲舊淮一陰一地形都要,水陸一交一 通,易以觀釁;沃野有開殖之利,方舟運漕無他屯阻,乃營立城池焉。

《郡國志》曰:北對清泗、臨淮,守險有平一陽一、石龜,田稻豐饒。

《吳越春秋》曰:吳將伐齊,自廣陵掘溝通一江一 、淮。

即州、地。

《史記》曰:越滅吳而不能正一江一 、淮,楚乃東侵,廣地於泗上。

《漢志》曰:盱眙,屬臨淮郡。

都尉治。

莽曰武匡。

《南兗州記》曰:盱眙,本春秋時善道地。

《漢書》曰:項羽立楚懷王孫心為楚懷王,都盱眙。

《南兗州記》曰:南兗州,地有鹽亭百二十三所,縣人以魚鹽為業,略不耕種,擅利巨海,用致饒沃。

公私商運,充實四遠,舳艫千計。

吳王所以富國強兵而抗漢室也。

《圖經》曰:寶應縣,本安宜縣,即漢之平安縣地,屬廣陵郡。

《唐書》曰:天寶初,有李氏女子既嫁而寡,為尼,名真如。

忽有人自天而下,以寶與之。

因名寶應。

濠州

《十道志》曰:濠州,鍾離郡。

《禹貢》揚州之域。

春秋時為鍾離子國。

戰國時屬吳。

秦置三十六郡,屬九一江一 郡。

漢置鍾離。

《春秋·成十五年》曰:叔孫僑如會吳於鍾離,始通吳也。

始與中國接。

又《昭二十四年》曰: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遂滅巢及鍾離。

《史記》曰:楚平王十年,吳之邊邑卑梁女與楚邊邑鍾離小童爭桑,兩家一交一 怒相攻。

楚伐卑梁人。

卑梁大夫怒,發兵攻鍾離。

楚王聞之,大怒。

吳亦發兵,使公子光攻楚,遂滅鍾離。

《莊子》曰: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見儵魚出遊從容,莊子曰:"是魚樂乎!"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耶?"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也。

?"

《史記》曰: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十道志》曰:塗山,在臨淮郡西。

又曰:招義縣,本漢臨淮縣。

《漢志》曰:淮陵縣,屬臨淮郡。

莽曰淮陸。

壽州

《元和郡縣志》曰:壽州,壽春郡。

《禹貢》揚州之域。

秦並天下,為九一江一 郡。

漢為淮南國。

伏滔《正淮論》曰:爰自戰國,至於晉之中興,六百餘年。

保淮南者九姓,稱兵有十一人,皆亡不旋踵,禍溢於世。

保壽春者南引荊、海之利;東連三吳之富;北接梁、宋,平途不過七百里;西援陳、許,水陸不出千里;外有一江一 、湖之阻,內保淮、淝之固。

龍泉之陂,良田萬頃;舒、六之貢,利盡蠻越;金石皮革之具萃焉,苞木管竹之族生焉。

其俗尚氣力而多勇悍,其人一習一 戰爭而貴詐偽,所以屢多亡國也。

《史記》曰:楚考烈王自陳徙都壽春,號之曰郢。

又《項羽本紀》曰:羽封英布為九一江一 王,都六,盡有一江一 、淮之地。

《漢書》曰:六,故國也,屬六安國,咎繇後,為楚所滅。

如溪水首受沘,東北至壽春入芍陂。

(沘音匕,芍音雞。

)

《左傳·文五年》曰:楚成大心、仲歸帥師滅六。

仲歸於家冬,楚公子燮滅蓼。

(蓼,今安豐蓼縣。

)臧文仲聞六與蓼滅,曰:"皋陶庭堅,不祀忽諸。

德之不建,民之無援,哀哉!"

《漢志》曰:壽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之輸,亦一都會也。

(鮑,鮑魚也。

)

《壽春記》曰:三國時,一江一 、淮為戰爭之地,其間數百里無復人居。

晉平吳,其民乃還本土,復立為淮南郡。

《齊書》曰:高祖初遣垣崇祖鎮壽一陽一,謂之曰:"我新有天下,魏必以送劉昶為辭。

壽春,賊之所沖,深為之備。

"既而果然,乃敗還。

《十道志》曰:霍丘縣,本漢松滋縣也。

《漢志》曰:松滋,侯國。

屬廬一江一 郡。

莽曰誦善。

《十道志》曰:霍山縣,灊縣也。

《漢志》曰:灊縣,屬廬一江一 郡。

天柱山在南。

《史記》曰:吳王闔閭四年,伐楚,取灊。

滁州

《元和郡縣志》曰:滁州,永一陽一郡。

春秋時楚地。

在漢為全椒縣也。

《漢志》曰:全椒縣,屬九一江一 郡。

《十道志》曰:隋以為滁州,以滁水為名。

《郡國志》曰:後漢彭城劉平為全椒令,虎皆渡一江一 。

和州

《元和郡縣志》曰:和州,歷一陽一郡。

《禹貢》揚州之域。

春秋及戰國時為楚地。

秦為歷一陽一縣,屬九一江一 郡。

漢為淮南國。

《郡國志》曰:歷一陽一西有遏一胡一 城,即王導築以御石虎。

《漢志》曰:歷一陽一,都尉治。

屬九一江一 郡。

莽曰明義。

《十道志》曰:南有歷水,故曰歷一陽一。

《淮南子》曰:歷一陽一之都,一夕為湖。

(漢明帝時,歷一陽一淪為麻湖。

)

《十道志》曰:麻湖在縣西十里。

《漢書》曰:漢軍追項羽至一江一 東城,烏一江一 亭長艤舟待之。

廬州

《元和郡縣志》曰:廬一江一 郡,古廬子國也。

春秋舒國之地。

《十道志》曰:戰國時,其地屬楚。

秦置三十六郡,屬九一江一 郡。

漢為合肥縣。

《左傳·魯僖公四年》曰:徐人取舒,杜預注云:舒國,今廬一江一 舒縣也。

《尚書·仲虺》:成湯放桀於南巢。

《魏志》曰:青龍元年,滿一寵一 為揚州都督,請於合肥城西三十里置新城,表曰:"合肥城南臨江湖,北達壽春,賊攻圍之,得據水為勢。

官兵救之,當先破賊大輩,然後圍乃得解。

賊往甚易,兵救甚難。

今城西三十里有奇險可依,立城據守,此所謂引賊平地而掎其歸路也。

"詔從之。

《廬一江一 記》曰:人物語音,風土明茂,皆勝淮左諸郡。

《漢志》曰:廬一江一 郡,故淮南。

文帝十六年,別為國,領縣十二。

又曰:龍舒,屬廬一江一 郡。

應劭曰:群舒邑也。

又曰:居巢,屬廬一江一 。

應劭曰:《春秋》:"楚人圍巢。

"巢。

國也。

《左傳·昭二十五年》曰:楚子使熊相謀郭巢。

(為巢築城郭也。

)

《郡國志》曰:濡須水,出自巢湖,謂之馬尾溝。

《十道志》曰:慎縣,本漢浚遒縣。

《漢志》曰:浚遒,屬九一江一 郡。

(浚音峻,遒音抽反。

)

舒州

《釋例》曰:舒有五名,舒庸、舒龍、舒州、舒鳩、舒城,其實一也。

《左傳·定二年》曰:吳子使舒鳩民誘楚人。

《元和郡縣志》曰:舒州,桐安郡。

《禹貢》揚州之域。

春秋時皖國也。

《十道志》曰:春秋時為楚東鄙。

戰國時屬楚。

秦置三十六郡,為一江一 夏郡。

《史記》曰:皖,匽姓,咎繇之後也。

春秋時楚滅之。

《漢志》曰:皖,屬廬一江一 郡。

《續漢書·郡國志》曰:廬一江一 郡,自舒縣徙居皖。

《魏志》曰:正始二年,孫權遣諸葛恪屯皖城,以伺邊隙。

《吳志》曰:曹公遣朱光為廬一江一 太守,屯皖,大開稻田。

呂蒙上言曰:"皖地肥美,若一收熟,彼眾必增,加是數歲,操態見矣,宜早除之。

"於是親征皖,破之。

《宋書·州郡志》曰:晉安帝於舊皖城置懷寧縣。

《圖經》曰:桐城,春秋時桐國也。

亦漢樅一陽一縣也。

《左傳·定二年》曰:桐叛楚。

(桐,小國也。

廬一江一 舒縣有桐鄉。

)

《漢書·武帝紀》曰:元封五年,南巡狩,自尋一陽一浮一江一 ,射蛟一江一 中,獲之。

舳艫千里,薄樅一陽一而出,作《盛唐樅一陽一之歌》。

蘄州

《十道志》曰:蘄州,蘄一陽一郡。

《禹貢》揚州之域。

春秋及戰國時並屬楚。

秦置三十六郡,屬九一江一 郡。

漢蘄春縣之地。

《漢志》曰:蘄春,屬一江一 夏郡。

《史記》曰:始皇十六年,滅楚,虜王負芻於蘄。

《地名記》曰:蘄春以水隈多蘄菜,因以為名。

《晉書》曰:武帝以宣太后諱春,改為蘄一陽一。

《吳志》曰:魏使廬一江一 謝寄為蘄春郡典農,呂蒙襲破之。

又《賀齊傳》曰:初,晉宗為浠口將,以眾叛如魏,還為蘄春太守,圖襲安樂,取其保質。

權以為恥,因軍初罷,六月盛夏,出其不意,詔齊督麋芳、鮮於丹等襲蘄春,生虜宗。

吳復置蘄春郡。

申州

《十道志》曰:申州,義一陽一郡。

《禹貢》荊州之域。

春秋時申國之地。

秦為南一陽一郡地。

漢置平氏縣,屬荊州。

漢武封北地尉衛止為義一陽一侯。

魏文帝分南一陽一立義一陽一郡。

宋文元嘉末於義一陽一立司州。

周武帝為申州。

《輿地誌》曰:義一陽一有三關之險。

《十道志》曰:三關謂平靖關,(長老云:此關因山為障,不營壕隍,故名平靖。

)其一也;武一陽一、黃峴二關,在安州應山縣界。

光州

《十道志》曰:光州,弋一陽一郡。

《禹貢》揚州之域。

春秋時弦子國。

秦置三十六郡,屬九一江一 郡。

漢為西一陽一縣。

《左傳·僖五年》曰:楚人滅弦,弦子奔黃。

(弦在弋一陽一軑縣。

)

《漢志》曰:西一陽一,屬一江一 夏郡。

又曰:軑,屬一江一 夏。

故弦子國。

(音汰,又徒系反。

)

《圖經》曰:定城縣,春秋黃子國也。

《十三州志》曰:定城,置在古黃子國南十二里。

《十道志》曰:定城,本漢弋一陽一縣。

《漢志》曰:弋一陽一,侯國。

屬汝南郡。

弋山在西北。

故黃國,今黃城縣也。

《十道志》曰:固始縣,本寢丘,孫叔敖所封之邑也。

又曰:殷城縣,本漢期思縣也。

《漢志》曰:期思,屬汝南郡。

故蔣國也。

《左氏傳》曰:凡蔣,周公之裔也。

安州

《十道志》曰:安州,安陸郡。

春秋雲子之國,雲夢之澤在焉。

後楚滅雲,封斗辛為鄖公,則其地也。

戰國時屬楚。

秦並天下,為南郡城。

漢為安陸縣。

宋武置安陸郡。

唐武德四年,為安州。

黃州

《十道志》曰:黃州,齊安郡。

《禹貢》荊州之域。

戰國時屬楚。

秦為南郡地。

漢為西陵縣。

高齊置衡州。

隋開皇三年,為黃州。

又曰:麻城、黃陂縣,本漢西陵縣也。

沔州

《十道志》曰:沔州,漢一陽一郡。

《禹貢》荊州之域。

春秋鄖國之地。

戰國時屬楚。

秦並天下,為南郡地。

漢為安陸縣地。

晉立沌一陽一縣,屬一江一 夏郡。

唐武德四年,置沔州。

《尚書·禹貢》曰:逾於沔。

(漢上曰沔。

)

《三國誌》曰:魏初定荊州,沌一陽一以為重鎮。

《晉書》曰:永嘉六年,王敦表陶侃為荊州刺史,鎮沔一陽一。

《宋書·州郡志》曰:晉於臨嶂山置沌一陽一縣。

《荊州記》曰:臨嶂山南峰謂之烏林峰,亦謂赤壁。

《吳志》曰:曹公臨荊州,孫權遣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領萬人,與劉備俱進,遇於赤壁。

《永初山川記》曰:沔口,古以為滄浪水,屈原遇漁父處。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