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四十四 ◎地部九:吳山《周禮》曰:雍州,其山鎮曰吳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四十四 ◎地部九

太平御覽

卷四十四 ◎地部九

○關中蜀漢諸山

吳山

《周禮》曰:雍州,其山鎮曰吳岳。

孫炎曰:雍州鎮有吳岳山也。

郭璞曰:吳岳別名開山。

《漢書地理志》:吳山在汧縣西,《國語》謂之西吳,秦都鹹一陽一,以為西嶽。

酈元《水經注》云:汧水發南山西側,俗以此山為吳山。

其山三峰,望之恆有落勢。

山下有石穴,廣四尺,高七赤,水溢石穴,懸波傾注,湧瀾奔蕩,發源成川,北流注於汧是也。

驪山

《三輔故事》曰:始皇葬驪山,起陵高五十丈,下錮三泉,周回七百步,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四門施繳,奢侈太過。

六年之間,為項籍所發。

放羊兒墮羊塚中,燃火求羊,燒其槨藏。

《述征記》曰:長安東則驪山,西側白鹿原,北望雲一陽一,悉見山阜之形,而恆若在雲霧之中。

孟康曰:"昔周幽王悅褒姒,姒不笑,王乃擊鼓舉烽以征諸侯,至而無寇,褒姒乃笑,王甚悅之。

及犬戎至,王舉烽以征諸侯不至,王遂敗,身死於驪山之北。

"

龍首山

《辛氏三秦記》云:龍首山長六十里,頭入渭水,尾連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高五六丈,土赤不毛。

昔有黑龍從山出飲水,其行道成土山。

今長安城即疏山為台殿,基址不假築,其含元殿,即龍首山之東麓,高敞為京之城最,階高於平地三十餘尺。

南去丹鳳門四百餘步,中無間隔,左右寬平,東西廣百步。

《兩都賦》云:"漢之西都,實曰長安,左據函谷、二崤之岨,右界褒斜、龍首之險,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帶以洪河、涇、渭之川。

"即此山之形勢也。

九蜺山

《四夷郡國縣道記》曰:,截嵕山,東連仲山,西當涇水出焉。

九嵕高六百五十丈,周十五里。

在鹹一陽一。

截嶭山

《四夷郡國縣道記》曰:截嶭山,在雲一陽一縣東北十里,一名慈嵕峨山,山勢嵯峨,山頂有雲起即雨,裡人以為候。

昔黃帝鑄鼎於此山。

,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帶以洪河、涇、渭之川。

"即此之形勢也。

雞頭山

崔鴻《十六國春秋》云:石生不能守長安,欲西上隴,士卒散盡,遂入雞頭山,為追兵所害。

山在鄠縣東。

牛首山

《山海經》曰:牛首山,澇水出焉,而注於潏水,是多飛魚,狀似魽,可療痔疾。

又曰:牛首山有鬼草,赤莖,葉如葵,秀如禾,服之使人不憂。

藍田山

《後魏風土記》云:藍田山,巔方二里,仙聖游集之所。

劉雄鳴學道於山下,有祠甚嚴,亦灞水之源,此西又有尊盧氏陵次,北又有媧氏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於是。

笄頭山

《史記》云:黃帝西至於崆峒笄頭山。

《圖經》云:笄頭山在涇一陽一西,《禹貢》涇水所出。

《淮南子》云:薄落山,一名笄頭山。

注《水經》云:大隴之山,異名耳。

《莊子》謂廣成子學道於崆峒之山,亦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蓋在此山。

按今肅州又有崆峒山,未詳孰是。

今此見有柏堂在山頂上,不知何代所置也。

後漢隗囂使王孟塞雞頭道,謂此山也。

賀蘭山

《涇一陽一圖經》曰:賀蘭山,在縣西九十三里,山上多有白草,遙望青白如駁,北人呼駁馬為賀蘭,鮮卑等類多依山谷為氏族。

今賀蘭姓者,皆因此山名。

太白山

《辛氏三秦記》曰:太白山南有陳倉山,山有石與山雞不別,趙高燒山,雞飛去,晨鳴山頭,聲聞三十里,或謂是玉雞。

《錄異傳》云:秦文公時,雍南山有大梓樹,文公伐之,輒有大風雨,樹生合不斷。

有一人病,夜往山中,聞有鬼語樹神:"秦若使人被發,以朱絲繞伐樹,汝得不憂否?"文公如其言伐樹,樹斷,中有一青牛出,走入澧水中,復出,使騎擊之不勝,騎墮地,復上,發解,牛乃畏之,入水不出。

故置髦頭騎也。

五將山

崔鴻《十六國春秋》云:苻堅為慕容沖所逼,長安城中有書曰:帝出五將,久長得免是。

又謠曰:堅入五將長得。

堅大信之,率騎數百出五將,宣告州郡,期以孟冬救長安。

堅至五將山,姚萇遣將軍吳忠圍堅,眾奔散,忠執堅以歸新平。

即此山也。

仇池山

《辛氏三秦記》云:仇池山,上有百頃地,平如砥。

其南北有山路,東西絕壁百仞,上有數萬家,一人守道,萬夫莫向,山勢自然有樓櫓卻敵之狀,東西二門盤道可七里,上有罔阜泉源。

《史記》謂秦得百二之固也。

西晉末,為氐一陽一茂搜所據,於山上立宮室囷倉,皆為板屋,乃氐之所理於此,今謂之洛谷道是也。

《秦州記》曰:仇池山,本名仇維山,形似覆壺,上廣百頃,周數十里,高二十餘里,壁立千仞,自然樓櫓卻敵,分置均調,竦起數丈,有如人力也。

青城山

《福地記》曰:青城山,高三千六百丈,周匝五十里,有甘露芝草,天池醴泉。

《玉匱經》云:黃帝封為五嶽丈人,乃岳瀆之上司,真仙之崇秩。

一月之內,群岳再朝,六時灑泉,以代晷漏。

一名赤城,一名青城都,一名天谷山,亦為第五洞天,寶仙九室之天。

對郡之西北,在岷山之南,群峰掩映,互相連接,靈仙所宅,祥異則多。

《益州記》云:崗巒嶺崿相連千里,上有仙都。

《地理志》云:西徼之外,一江一 水所出,天彭、青城,連峰不絕。

李膺記云:入山七里,至赤石城,有羊馬台,三師壇,上五里至瀑布,水澗二百步,有二石梯,有一石筍,高三丈。

過二石門,絕崖數百丈,下起常道觀,高峰下有水,六時灑落。

東北有二石室,名龍宮,可容百餘人。

從龍宮過石室,至石梯,名龍橋。

又有一石梯,洞穴深淺,莫知所極。

西北有石室,宛然見存。

又有黃帝壇,石法天地,上圓下方,闊一丈二尺,有十二角,觀東有石日月,各闊五尺,厚一尺二寸,相對柱上烏兔輝鑠,方圓磅礡可觀。

《五嶽真形圖》云:洞天所在之處,其下別有日月分一精一以照,其中龍橋處二山,相去百餘步,其峰危竦相對,橋在峰首,其橋中半漸漸促小,可六七寸,長一丈五尺,兩邊懸崖,俯臨不測。

山傍有誓石,天師張道陵與鬼兵為誓,硃筆畫山,青崖中絕。

今驗斷處,石並丹色,闊二十餘丈,深六七丈,望之赩然。

邛崍山

《山海經》曰:崍山,一江一 水出焉。

(今在漢嚴道縣南,中一江一 所出有九折阪,出貘似熊。

)其一陽一多黃金,其一陰一多麋,其木多檀柘也。

《華一陽一國志》曰:嚴道縣,南有邛崍山,山上凝冰夏結,回曲九折,王一陽一去官之所。

岷山

《山海經》曰:岷山,一江一 水出焉,而東流注於大一江一 。

其中多怪蛇。

有鳥焉,其狀如鴞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竊脂,可以御火。

石鏡山

《華一陽一國志》曰:疊州合川縣石鏡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其山有石,光瑩皎潔,照之莫不備見形體。

故謂之石鏡山。

山下又有銅窟,隋初於此置監,鼓鑄錢刀焉。

綏山

《列仙傳》曰:葛由者,蜀之羌人,周成王時,刻木為羊賣之,一旦乘木羊之蜀,蜀中王侯賓之,上綏山,山在安固縣東三十里隨之人皆得仙術。

覆船山

《十道錄》曰:覆船山,堯遭洪水,維舟樹下,船因覆焉。

又《益州記》云:覆船山中十五里,有七里阪,一名羊腹阪,屈曲有壁立難昇之路。

牛頭山

《九州記》云:牛頭山,昔日葛仙翁多游於此,今為立寺,與白獸山相連。

昔秦時有白獸為害,夷人射之,因刻白石於此山。

今遺像尚存。

董政山

《十道記》曰:董政山,隋開皇中,縣令董政封高雅之士,去官之後,民鹹思其德,因指此山為董政山。

彭亡山

《十道記》曰:彭亡山,後漢將軍岑彭征公孫述,於此山戰死,故號曰彭亡山。

鼎鼻山

《十道記》曰:鼎鼻山,周道衰微,九鼎淪一於此山之下,其水清澄,今民猶或見其鼎耳。

靈台山

《十道記》曰:靈台山,在縣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漢張道陵昇真之所。

《郡國志》曰:靈台山天柱崖下,有一桃樹高五尺,皮是桃心,肉似柏,張道陵與王良、趙昇試法於此,四百餘年,桃迄今不朽,小碑記之。

黃厥山

《郡國志》曰:黃厥山,有鐘乳穴十九。

又西岸有自然石塞,其下流水,上有一懸石似磬,驚之有聲可聽。

靈山

《郡國志》曰:靈山,昔有神女於此搗衣,因號搗衣山。

山南絕巖,有方石明瑩,謂之玉女搗練砧。

又有盤龍山,以山形如盤龍也。

猿門山

《益州記》云:猿門山,在涪縣之北二十五里,上多猿,其山二峰磔堅如門,故曰猿門。

金山

《益州記》曰:金山,在涪縣東五十步,東臨澗水,光照映川。

又李膺記云:金山長七八里,每夏潦雨有崩處,即金粟散出是也。

五婦山

《蜀記》云:梓橦縣有五婦山,一名五婦台。

秦王遺蜀王美一女 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至梓橦,五丁蹋地大呼驚五女,並化為石。

蜀王築台,登而望之,因名為五婦台焉。

玉女山

《梁州記》云:肥城東南有玉女山,山有一石穴,中若房宇,有玉女入穴不出,穴前有修竹,下有石壇,風微動竹,拂壇如帚。

祁山

《關山圖》曰:漢一陽一西南有祁山,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

《蜀志》云:建興六年,諸葛亮率師攻祁山不拔,即謂此也。

又按《九州志》云:祁山上有高樓,武陟二神祠,每歲郡邑祀之。

又《周地圖地記》云:其城即漢時守將所築。

閬山

《閬山圖經》曰:閬山四合於郡,故曰閬中。

按《名山志》云:"閬山多仙聖游集焉。

"

盤龍山

李膺《益州記》云:閬中盤龍山南,有一石長四十丈,高五尺,當中有戶及扇,若人之掩閉,古老以為玉女房。

銅梁山

左太沖《蜀都賦》云:外負銅梁於宕渠。

張孟注云:銅梁,山名也。

按其山有桃枝竹,西東連亙二十餘里,山嶺之上平整,遠望諸山,而此獨秀也。

(山在州南九里。

)

高梁山

《一江一 源記》云:南浦郡高梁山,尾東跨一江一 西,首劍閣,東西數千里。

山嶺長峻,其峰崔嵬,於蜀市望之,若長雲垂天。

一日行之,乃極其頂,俯視眾山,泯若平原,《劍閣銘》謂"巖梁山,積石峨峨",即述此也。

青石山

《益州記》云:昔巴蜀爭界,久而不決。

漢高帝八年,一朝密霧,石為之裂,今猶如之,自上及下,破處直若引繩焉,於是州界始判。

山上有古神祠,甚靈。

今名青石山。

雲南山

《九州要記》云:雲南郡山,山有神處石室,稱黃石公。

祀之必用紙一百張,筆一雙,墨一丸。

室內有啟,必知吉凶,但不見其形。

禺同山

《九州要記》曰:禺同山,有金馬碧雞之祠。

吊鳥山

《九州要記》曰:吊鳥山,在葉檢縣,葉榆則雲南郡廢邑也。

山上有鳥,千百群飛啁啾,一歲必一度大集,即鳳凰死也。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