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晉書》曰:孝惠帝諱衷,字正度,武帝第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

太平御覽

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

○西晉惠皇帝

《晉書》曰:孝惠帝諱衷,字正度,武帝第二子也。

太始三年,立為皇太子,時年九歲。

太熙元年四月己酉,武帝崩。

是日,太子即皇帝位,大赦,改元為永熙。

尊皇后楊氏曰皇太后,立妃賈氏為皇后。

五月辛未,以太尉楊駿為太傅,輔政。

秋八月壬午,立廣陵王遹為皇太子,以中書監何劭為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王戎為太子太傅。

永平元年春正月,詔改永熙二年為永平元年。

又詔子弟及群官並不得謁陵。

三月辛卯,誅太傅楊駿,駿弟衛將軍瑤,太子太保濟,中護軍張劭,散騎常侍段廣、楊邈,左將軍劉預,河南尹李斌,中書令蔣俊,東夷校尉文淑,尚書武茂,皆夷三族。

壬辰,大赦,改元,賈後矯詔廢皇太后為庶人,徙於金墉城,告於天地宗廟。

誅太后母龐氏。

壬寅,征大司馬、汝南王亮為太宰,與太保衛瓘輔政。

六月,賈後矯詔使楚王瑋殺太宰、汝南王亮,太保、菑一陽一公衛瓘。

乙丑,以瑋(音偉。

)擅害亮、瓘,殺之。

九月辛丑,征征西大將軍、梁王彤為衛將軍、錄尚書事,以趙王倫為征西大將軍、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

三年春二月己酉,賈後殺皇太后於金墉城。

五年冬十月,武庫火,焚累代之寶。

十二月景戌,新作武庫,大調兵器。

六年八月,秦雍氐、羌悉叛,推氐羌帥齊萬年僣號稱帝,圍於涇一陽一。

七年春正月癸丑,周處及齊萬年戰於六陌,王師敗績,處死之。

九年春正月,左積一弩一將軍孟觀伐氐,戰於中亭,大破之,獲齊萬年。

征征西大將軍、梁王彤錄尚書事。

以北中郎將、河間王顒為鎮西將軍,鎮關中;成都王穎為鎮北大將軍,鎮鄴。

十二月壬戌,廢皇太子遹為庶人,及其三子幽於金墉城,殺太子之母謝氏。

永康元年正月,大赦,改元。

三月癸未,賈後矯詔害庶人遹於許昌。

夏四月辛卯朔,日有食之。

癸巳,梁王彤、趙王倫矯詔廢賈後為庶人,司空張華、尚書僕射裴頠(音隗,文毀切。

)皆遇害,侍中賈謐及一黨一 與數十人皆伏誅。

甲午,倫矯詔大赦,自為相國、都督中外諸軍,如宣文輔魏故事,追復故皇太子位。

丁酉,以梁王彤為太宰。

己亥,趙王倫矯詔害賈庶人於金墉城。

五月己巳,立皇孫臧為太孫。

秋八月,淮南王允舉兵討趙王倫,不克,允及其二子秦王都、漢王迪皆遇害。

永寧元年,春正月乙丑,趙王倫篡帝位。

景寅遷帝於金墉城,號曰太上皇,改金墉曰永昌宮。

廢皇太孫臧為濮一陽一王。

五星經天,縱橫無常。

癸酉,倫害濮一陽一王臧。

三月,平東將軍、齊王冏起兵以討倫,傳檄州郡,屯於一陽一翟。

征北大將軍、成都王穎,征西大將軍、河間王顒,常山王乂,豫州刺史李毅,兗州刺史王彥,南中郎將、新野公歆,皆舉兵應之,眾數十萬。

倫遣其將閭和出伊闕,張泓、孫輔出堮阪以拒冏,孫會、士猗、許超出黃橋以拒穎。

及穎將趙驤、石超超戰於沮(音蛆。

)水,會等大敗,棄軍走。

四月辛酉,左衛將軍王輿與尚書、淮南王漼(七隗反。

)勒兵入宮,擒倫一黨一 孫秀、孫會、許超、士猗、(於離反。

)駱休等,皆斬之。

逐倫歸第,即日乘輿反正。

群臣頓首謝罪,帝曰:"非諸卿之過也。

"詔大赦,改元。

誅趙王倫、義一陽一王威、九門侯質等及倫之一黨一 與。

五月,立襄一陽一王尚為皇太孫。

六月戊辰,大赦,增吏位二等。

庚午,東萊王蕤、左衛將軍王輿謀廢齊王冏,事洩,廢蕤為庶人,輿伏誅,夷三族。

甲戌,以齊王冏為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成都王穎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河間王顒為太尉。

罷丞相,復置司徒官。

太安元年,五月癸卯,以清河王遐子覃為皇太子,賜孤寡帛,大酺五日。

以齊王冏為太師,東海王越為司空。

秋七月,兗、豫、徐、冀等四州大水。

冬十月,地震。

十二月丁卯,河間王顒表齊王冏窺伺神器,有無君之心,與成都王穎、新野王歆、范一陽一王虓(許一交一 切。

)同會洛一陽一,請廢冏還第。

長沙王乂奉乘輿屯南上東門,攻冏,殺之,幽其諸子於金墉城,廢冏弟北海王實。

大赦,改元。

以長沙王乂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

二年七月,中書令卞粹、侍中馮蓀、河南尹李含等貳於長沙王乂,乂疑而害之。

八月,河間王顒、成都王穎舉兵討長沙王乂,帝以乂為大都督,帥軍御拒之。

庚申,劉弘及張昌戰於清水,斬之。

顒遣其將張方,穎遣其將陸機、牽秀、石超等來逼京師。

乙丑,帝幸十三里橋,遣將軍皇甫商拒方於宜一陽一。

己巳,帝旋軍於宣武常庚午,捨於石樓。

天中裂,無雲而雷。

九月丁丑,帝次於河橋。

壬午,皇甫商為張方所敗。

甲申,帝軍於芒山。

丁亥,幸偃師。

辛卯,捨於豆田。

癸巳,帝旋於城東。

丙申,進軍緱氏,擊牽秀,走之。

大赦。

張方入京城,燒清明、開一陽一二門,死者萬計。

石超逼乘輿於緱氏。

冬十月壬寅,帝旋於宮。

石超焚緱氏,服御無遺。

丁未,破牽秀、范一陽一王虓於東一陽一門外。

戊申,破陸機於建春門,石超走,斬其大將軍賈崇等十六人,懸首銅駝街。

張方退屯十三里橋。

十一月辛巳,星晝隕,聲如雷。

王師攻方壘,不利。

方決千金堨,水碓皆涸。

(音鶴。

)乃發王公一奴一婢手舂給兵廩,一品已下不從征者,男子十三以上皆從役。

又發一奴一助兵,號為四部司馬。

公私窮踧,(子六反。

)米石萬錢。

詔命所至,一城而已。

壬寅夜,赤氣竟天,隱隱有聲。

丙辰,地震。

癸亥,東海王越執長沙王乂,幽於金墉城,尋為張方所害。

甲子,大赦。

永興元年春正月,成都王穎自鄴諷於帝,乃大赦,改元為永安。

帝逼於河間王顒,密詔雍州刺史劉沈、秦州刺史皇甫重以討之。

沈舉兵攻長安,為顒所敗。

張方大掠洛中,還長安。

於是軍中大餒,人相食。

以成都王穎為丞相。

穎遣從事中郎成夔等以兵五萬屯十二城門,殿中宿所忌者,穎皆殺之,以三部兵代宿衛。

二月乙酉,廢皇后羊氏,幽於金墉城,黜皇太子覃復為清河王。

三月,河間王顒表請立成都王穎為太弟。

戊申,詔曰:"朕以不德,纂承鴻緒,於茲十有五載。

禍亂滔天,奸逆仍起,至乃幽廢重宮,宗廟幾絕。

成都王穎一溫一 仁惠和,克平暴亂。

其以穎為皇太弟、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如故。

"秋七月,景申朔,右衛將軍陳眕(音軫。

)以詔召百僚入殿中,因勒兵討成都,王穎。

戊戌,大赦,復皇后羊氏及皇太子覃。

己亥,司徒王戎、東海王越、高密王簡、平昌公模、吳王晏、豫章王熾、襄一陽一王范、右僕射荀藩等奉帝北征。

至安一陽一,眾二十餘萬,穎遣其將石超拒戰。

己未,六軍敗績於湯一陰一,矢及乘輿,百官分散,侍中嵇紹死之。

帝傷頰,中三矢,亡六璽。

帝遂幸超軍,餒甚,超進水,左右奉秋桃。

超遣弟熙奉帝之鄴,穎帥群官迎謁道左。

帝下輿涕泣,其夕幸於穎府穎府有九錫之議,陳留王送貂蟬文衣鶡尾,明日,乃備法駕幸於鄴,惟豫章王熾、司徒王戎、僕射荀藩從。

庚申,大赦,改為建武。

八月戊辰,穎殺東安王繇。

張方復入洛一陽一,廢皇后羊氏及皇太子覃。

匈一奴一左賢王劉元海反於離石,自號大單于。

安北將軍王俊遣烏丸騎攻成都王穎於鄴,大敗之。

穎與帝單車走洛一陽一,御服分散,倉卒上下無繼,侍中黃門被囊中繼私錢三千,詔貸用。

所在買飲食以供,宮人止食於道中客舍。

宮人有持升餘糠米飯及燥蒜鹽豉以進帝,帝啖之,御中黃門布被。

次獲嘉,市粗米飯,盛以瓦盂,帝啖兩盂。

有老父獻蒸雞,帝受之。

至一溫一 ,將謁陵,帝喪履,納從者之履,下拜流涕,左右皆歔欷。

及濟河,張方帥騎三千,以一陽一燧青蓋車奉迎。

方拜謁,帝躬止之,辛巳,大赦,賞從者各有差。

冬十一月乙未,方請帝謁陵,因劫帝幸長安。

以所乘車入殿中,帝馳避後園竹中。

方逼帝升車,左右中黃門鼓吹十二人步從,惟中書監盧志侍側。

方以帝幸其壘,帝令方具車載宮人寶物,軍人因略妻後宮,分爭府藏。

魏晉已來所積之物,掃地無遺矣。

行次新安,寒甚,帝墮馬傷足,尚書高光奉進面衣,帝嘉之。

河間王顒帥官屬步騎三萬,迎於灞上。

顒前拜,帝下車止之。

以征西府為宮。

惟僕射荀藩、司隸劉暾、(他昆切。

)太常鄭球、(音求。

)河南尹周馥與其遺官在洛一陽一,為留台,承製行事,號為東西台焉。

丙午,留台大赦,改元復為永安。

辛丑,復皇后羊氏,李雄僣號成都王,劉元海僣號漢王。

十二月丁亥,詔曰:"天禍晉邦,家嗣莫繼。

成都王穎自在儲貳,政績虧損,四海失望,不可承重器,其以王還第。

豫章王熾先帝愛子,令問日新,四海注意,今以為皇太弟,以隆我晉邦。

以司空越為太傅,與太宰顒夾輔朕躬。

司徒王戎參錄朝政,光祿大夫王衍為尚書左僕射。

百官皆復職。

齊王冏前應還第,長沙王乂輕陷重刑,封其子紹為樂平縣王,以奉其嗣。

自頃戎車屢征,勞費人力,供御之物,皆減三分減二,戶調田租三分減一。

蠲除苛政,愛人務本。

清通之後,當還東京。

"大赦,改元。

以河間王顒都督中外諸軍事。

二年春正月甲午朔,帝在長安。

夏四月,丙子,張方廢皇后羊氏。

七月,東海王越嚴兵徐方,將西迎大駕。

成都王穎部將公師藩等聚眾攻陷郡縣,害一陽一平太守李志、汲郡太守張延等,轉攻鄴,平昌公模遣將軍趙驤擊破之。

九月壬子,以成都王穎為鎮軍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鎮鄴。

河間王顒遣將軍呂朗屯洛一陽一。

冬十月丙子,詔曰:"得豫州刺史劉喬檄,稱穎川太守劉輿迫脅驃騎將軍虓,拒逆詔命,造構凶逆,擅劫郡縣,合聚兵眾,擅用荀晞為兗州,斷截王命。

鎮南大將軍、荊州刺史劉弘,平南將軍、彭城王釋等,各勒所統,逕會許昌,與喬併力。

今遣右將軍張方為大都督,統一精一卒十萬,建武將軍呂朗、廣武將軍騫貙、(敕俱反。

)建威將軍一刀默等為軍前鋒,共玄許昌,除輿兄弟。

"丁丑,使前車騎將軍石超、北中郎將王闡討輿等。

赤氣見於北方,東西竟天。

有星孛於北斗,平昌公模遣將軍宋胄等屯河橋。

十一月,立節將軍周權詐被檄,自稱平西將軍,復皇后羊氏。

洛一陽一令何橋攻權,殺之,復廢皇后。

十二月,呂朗等東屯榮一陽一,成都王穎進據洛一陽一,張方、劉玄等並按兵不能御,范一陽一王虓濟自官渡,拔雲一陽一,斬石超,襲許昌,破劉喬於肅,喬奔南一陽一。

右將軍陳敏舉兵反,自號楚公,矯稱被中詔,從沔漢奉迎天子;逐揚州刺史劉機、丹一陽一太守王曠;遣弟恢南略一江一 州,刺史應邈奔弋一陽一。

光熙元年春正月戊子朔,日有蝕之。

帝在長安。

河間王顒聞劉喬破,大懼,遂殺張方,請和於東海王越,越不聽。

宋胄等破穎將婁裒,進逼洛一陽一,穎奔長安。

甲子,越遣其將祈公、宋胄、司馬纂等迎帝。

己亥,弘等奉帝還洛一陽一,帝乘牛車,行宮藉草,公卿跋涉。

六月丙辰朔,至自長安,升舊殿,哀感流涕。

謁於太廟。

復皇后羊氏。

辛未,大赦,改元。

八月,以太尉東海王越錄尚書事,驃騎將軍、范一陽一王虓為司空。

九月,頓丘太守馮嵩執成都王穎,送之於鄴。

冬十月,司空、范一陽一王虓薨。

長史劉輿害成都王穎。

十一月庚午,帝崩於顯一陽一殿,在位十六年,時年四十八,葬太一陽一陵。

帝之為太子,朝廷咸知不堪政事,武帝亦疑焉。

衛瓘常侍宴,撫武帝坐床 曰:"可惜此坐!"和嶠亦以為言,曰:"皇太子有淳古風,而季代多偽,恐不了陛下家事。

"武帝默然不答。

後武帝欲廢太子,楊後曰:"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太子遂定。

及居大位,政出群下,紀綱大壞,貨賂公行,天下為之市賈焉。

帝又嘗幸華林園,聞蛙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為私乎?"或對曰:"在官地者為官,在私地者為私。

"及天下荒亂,百姓餒甚,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

王隱《晉書》曰:高堂隆刻鄴宮屋材云:"後若干年,當有天子居此宮。

"惠帝止鄴宮,治屋者土剝更泥,始見刻字,計年正合。

○趙王倫(附)

《晉書》曰:趙王倫,字子彝,宣帝第九子也。

母曰柏夫人。

魏嘉平初,封安樂亭侯。

五等建,改封東安子,拜諫議大夫。

武帝受封琅琊郡王。

元康初,遷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關中。

倫刑賞失中,氐(音低。

)羌反叛,征還京師。

尋拜車騎將軍、太子太傅。

深一交一 賈、郭,諂事中宮,大為賈後所親信。

求錄尚書,張華、裴頠固執不可。

又求尚書令,華、頠復不許。

愍懷太子之廢也,使倫領右軍將軍。

時左衛司馬督司馬雅及常從督許超,並常給事東宮,二人傷太子無罪,與殿中中郎士猗等謀廢賈後,復太子,以華、頠不可移,難與圖權,倫執兵之要,性貪冒,可假以濟事,乃說倫嬖人孫秀曰:"中宮凶妒無道,與賈謐等共廢太子。

今國無嫡嗣,社稷將危,大臣將起大事。

而公名奉事中宮,與賈、郭親善,太子之廢,皆雲預知,一朝事起,禍必相及。

何不先謀之乎?"秀許己諾,言於倫,倫納焉。

事將起,而秀知太子聰明,若還東宮,將與賢人圖政,量已必不得志,更說倫曰:"太子剛猛,不可私請。

明公素事賈後,時議皆以公為賈氏之一黨一 。

今雖欲建大功於太子,太子含宿怒,必不加賞於明公矣。

當謂逼百姓之望,翻覆以免罪耳。

此乃所以速禍也。

今且緩其事,賈後必害太子,然後廢後,為太子報仇,亦足以立功,豈徒免禍而已。

"倫從之。

秀乃微洩其謀,使謐一黨一 頗聞之。

倫、秀因勸謐等早害太子,以絕眾望。

太子既遇害,倫、秀之謀益甚,而超、雅懼後難,欲悔其謀,乃辭疾。

秀復告右衛佽飛督閭和,和從之,期四月三日丙夜一籌,以鼓聲為應。

至期,乃矯詔敕三部司馬曰:"中宮與賈謐等殺害太子,今使車騎入廢中宮。

汝等皆當從命,賜爵關中侯。

不從,誅三族。

"於是眾皆從之。

倫又矯詔開門夜入,陳兵道南,遣翊軍校尉、齊王冏將三部司馬百人,排閣入華林,令駱休為內應,迎帝幸東堂。

遂廢賈後為庶人,幽之於建始殿,中書監、侍中黃門侍郎、八座,皆夜入殿,執張華,裴頠、解紹、杜斌等,於殿前殺之。

尚書始疑詔有詐,郎師景露板奏請手詔。

倫等以為沮眾,斬之以殉。

明日,倫坐端門,屯兵北向,遣尚書和郁送賈庶人於金墉。

倫尋矯詔自為使持節、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相國,侍中、王如故,一依宣文輔魏故事,以其世子散騎常侍拲(音拱。

)領冗從僕射;子馥前將軍,封濟一陽一王;虔黃門郎,封汝一陰一王;詡(況羽反。

)散騎侍郎,封霸城侯。

孫秀等皆封大郡,並據兵權,文武官侯封者數千人,百官總己聽於倫。

倫素庸下,無智策,復受制於秀,秀之威權振於朝廷,天下皆事秀而無求於倫。

秀起自琅琊小吏,累官於趙國,以諂媚自達。

既執機衡,遂恣其奸謀,多殺忠良,以逞私憾。

前衛尉石崇、黃門郎潘岳皆與秀有嫌,並見誅。

於是京邑君子不樂其生矣。

淮南王允、齊王冏以倫、秀驕僣,內懷不平。

秀等亦深忌焉,乃出冏鎮許,奪允護軍。

允憤起兵討倫。

允既敗滅,倫加九錫,增封五萬戶。

倫無學,不知書;秀亦以狡黠(一胡一 八反。

)小才,貪一婬一昧利。

所共立事者,皆邪佞之徒,惟競榮利,無深謀遠略。

倫、秀並惑巫兒,聽妖邪之說。

秀使牙門趙奉詐為先帝神語,令倫早入西宮。

又言宣帝於北邙為趙王佐助,於是別立先帝廟於邙山,謂逆謀可成。

秀等部分諸軍,分佈腹心,使散騎常侍、義一陽一王威兼侍中、出納詔命,矯作禪讓之詔,使持節、尚書令滿奮,僕射崔隨為副,奉皇帝璽綬以禪位於倫。

倫偽讓不受。

於是宗室諸王、群公卿士鹹假稱符瑞天文以勸進,倫乃許之。

左衛王輿、前軍司馬雅等率甲士入殿,譬喻三部司馬,示以威賞,皆莫敢違。

其夜,使張林等屯守諸門。

義一陽一王威及駱休逼奪天子璽綬。

夜漏未盡,內外百官以乘輿法駕迎倫。

惠帝乘雲母車,鹵簿數百人,自華林西門出居金墉城。

尚書和郁,兼侍中、散騎常侍、琅琊王睿,中書侍郎陸機從,到城下而反。

使張衡衛帝,實幽之也。

倫從兵五千人,自端門登太極殿,滿奮、崔隨、樂廣進璽綬於倫,乃僣即帝位,大赦,改元建始。

諸一黨一 皆登卿將,並列大封。

其餘同謀者鹹超階越次,不可勝紀,至於一奴一卒廝役亦加以爵位。

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

"而以苟且之惠取悅人情,府庫之儲不充於賜,金銀冶鑄不給於印,故有白板之侯,君子恥服其章,百姓亦知其不終矣。

倫親祠太廟,還,遇大風,飄折麾蓋。

孫秀既立非常之事,倫敬重焉。

秀在文帝為相國時所居內府,事無鉅細,必咨而行。

倫之詔令,秀改革,有所與奪,自書青紙為詔,或朝令夕改者數四,百官轉易如流矣。

時齊王冏、河間王顒、成都王穎並擁強兵,各據一方。

秀知冏等必有異圖,乃選親一黨一 及倫故吏為三王參佐及郡守。

秀本異與張林有隙,雖外相推崇,內實忌之。

及林為衛將軍,深怨不得開府,潛與拲箋,具說秀專權,動違眾心,而功臣皆小人,撓亂朝廷,可一時誅之。

拲以書白倫,倫以示秀。

秀勸倫誅林,倫請宗室會於華林園,召林、秀及王輿入,因收林,殺之,誅三族。

及三王起兵討倫檄至,倫、秀始大懼,遣其中堅孫輔為上將軍,督諸軍以拒義師。

倫復授太子詹事劉琨節,督河北將軍,率步騎千人催諸軍與義軍戰於激水,大敗,退保河上,劉琨燒斷河橋。

自義兵之起,百官將士鹹欲誅倫、秀以謝天下。

秀知眾怒難犯,不敢出剩及聞河北軍悉敗,憂懣不知所為。

義一陽一王威勸秀至尚書省與八座議征戰之備,秀從之。

使京城四品以下子弟十五以上,皆詣司隸,從倫出戰。

內外諸軍悉欲劫殺秀,秀懼,自崇禮闥走還下捨。

衛將軍趙泉斬秀等以徇,使倫為詔曰:"吾為孫秀等所誤,以怒三王。

今已誅秀,其迎太上復位。

吾歸老於農畝。

"傳詔以騶(音鄒。

)虞幡敕將士解兵。

文武官皆奔走,莫敢有居者。

黃門將倫自華林東門出,及拲皆還汶一陽一里第。

於是以甲士數千迎天子於金墉,百姓咸稱萬歲。

帝自端門入,升殿,御廣室,送倫及拲付金墉城。

梁王彤表倫父子凶逆,宜伏誅。

百官會議於朝堂,皆如彤表。

遣尚書袁敞持節賜倫死,飲以金屑苦酒。

倫慚,以巾覆面,曰:"孫秀誤我!"於是收拲、馥、虔、詡付廷尉獄考,竟百官是倫所用者,皆斥免之,台省府衛僅有存者。

自兵興六十餘日,戰及殺害近十萬人。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