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蕭子顯《齊書》曰:太祖高皇帝諱道成,字紹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

太平御覽

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

○南齊蕭道成

蕭子顯《齊書》曰:太祖高皇帝諱道成,字紹伯,小字鬥將,漢相何二十四世孫也。

何孫侍中彪,免官居東海蘭陵郡,於是為蘭陵人。

太祖以元嘉四年丁卯歲生,龍顙鐘聲,鱗文遍體。

儒士雷次宗立學雞籠山,年十三,受業治《禮記》及《左氏春秋》。

襲爵晉興男,除一江一 夏王大司馬參軍、員外侍郎、直閣中書舍人、右軍將軍。

尋一陽一王子房反,加輔國將軍,帥眾東討,一日破十二壘。

轉冠軍將軍、持節、北討諸軍事,鎮淮一陰一。

征還,遷督徐兗二州軍事、南兗州刺史。

明帝嫌太祖非人臣相,民間流言,云:"蕭道成當為天子",帝愈以為疑,遣鎮軍將軍吳喜以三千人北使,令喜留軍破釜,自將銀壺酒封賜。

太祖戎服出門迎,即酌飲之。

喜還,帝意乃悅。

七年,征還京師,部下勸勿就征,太祖曰:"諸卿暗於見事。

主上誅諸弟,太子稚弱,作萬歲後計,何關他族。

惟應速發,事緩必見疑。

今骨肉相害,自非靈長之運,禍難將興,方與卿等戮力。

"及還京,拜散騎常侍、太子左衛率。

時世祖以功當別封贛縣,太祖以一門二封,固辭不受。

詔許之,加二百戶。

明帝崩,遺詔為右衛將軍,領衛尉,加兵五百人。

與尚書令袁粲、護軍褚淵、領軍劉勉共掌機事,加侍中。

一江一 州刺史桂一陽一王休范反,出頓新亭以拒之,加使持節、平南將軍,給鼓吹一部。

治新亭城壘未畢,賊前軍已至,太祖方解衣高臥,以安眾心。

乃索白虎幡,登西垣,使寧朔將軍高道慶、羽林監陳顯達、員外郎王敬則浮舸與賊水戰,自新林至赤岸,大破之。

賊平,振旅凱旋入,百姓緣道聚觀,曰:"全國家者此公也。

"遷散騎常侍、中領軍、都督二兗徐青冀五州、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進爵為公,增邑二千戶。

與袁粲、褚淵、劉秉更日入直,號為四貴。

四年,加尚書左僕射。

太祖威名既重,蒼梧王深相猜忌,幾加大禍。

陳太妃罵之曰:"蕭道成有功於國,今若害之,誰復為汝著力者?"乃止。

楊玉夫等殺蒼梧王,迎立順帝。

太祖移鎮東府,進侍中、司空、錄尚書事,封竟陵郡公。

進太尉、十二州諸軍事。

大明、太始以來,相承奢侈,百姓成俗。

太祖輔政,罷御府尚方諸飾玩。

至是,又上表禁人間華偽,雜物不得以金銀為薄,馬乘具不得金銀渡,不得織成繡裙衣,道路不得著錦履,不得用紅色為幡蓋衣服,不得剪綵帛為雜花,不得以七寶飾樂器,不得以金銀為花獸,不得輒鑄金銅為像。

又進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領揚州牧。

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署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掾、屬各四人,太尉、錄尚書事、南徐州刺史如故。

三月,進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齊公,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位在諸侯王上。

四月,進爵為王。

又命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樂舞八佾。

辛卯,宋使兼太保淵、兼太尉僧虔奉璽紱,禪位。

建元元年四月甲午,即位於南郊,柴燎告天,昇壇受禪。

禮畢,即建康宮,大赦,改昇明三年為建元元年。

封宋帝為汝一陰一王。

五月,汝一陰一王薨,追諡為宋順帝。

四年三月庚申,有疾,召司徒褚淵、左僕射王儉,曰:"吾遘疾彌留,至於危篤。

公等奉太子如事吾,當令太子敦睦親戚,委任賢才,崇尚節儉,弘宣簡惠,則天下之理盡矣。

"壬戌,崩於臨光殿,年五十六。

謚曰太祖高皇帝。

上少有大量,博涉經史,善屬文。

雖經綸夷險,不廢素業。

後宮器物欄杆以銅為飾者,改用鐵。

內殿施黃紗帳,宮人著紫皮履。

欲以身率下,移風變俗。

每曰:"使我治國十年,當使金土同價。

"四月庚寅,葬武進大安陵。

○蕭賾

蕭子顯《齊書》曰:世祖武皇帝諱賾,字宣遠,太祖長子也。

小諱龍兒。

生於建康清溪宅,其夜,陳孝後、劉昭後同夢龍據屋上,故以字上。

初為尋一陽一國侍郎,闢為西曹書佐,出為贛令、尚書庫部。

桂一陽一王休范反,上遣軍襲尋一陽一,事平,除晉熙王諮議,遷司徒右長史、黃門郎、散騎常侍、一江一 州刺史。

征拜侍中、領軍將軍,給鼓吹一部。

又加持節、都督京畿諸軍事、僕射、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給班劍二十人。

齊國建,為世子,加侍中、南豫州刺史,給油絡車、羽葆鼓吹。

以石頭為世子宮,置二率,坊省服章,一如東宮。

進為太子。

及太祖即位,為皇太子。

太祖崩,上即位。

乙丑,稱先帝遺詔,以司徒褚淵錄尚書,左僕射王儉為尚書令。

丙申,立皇太子妃王氏。

永明元年正月辛亥,南郊,大赦,改元。

四年正月辛亥,藉田禮畢。

甲寅,幸閱武堂勞酒小會。

十一年正月,皇太子長懋薨。

甲午,立太孫昭業為皇太孫。

七月,上不豫,徙居延昌殿,始登階而屋鳴,吒甚,惡之。

戊寅,大漸。

詔曰:"始終大期,聖賢不免,吾行年六十,亦復何恨。

但皇業艱難,萬機事重,不能無遺慮耳。

太孫進德日茂,社稷有寄。

子良善相毗輔,思弘治道。

百辟庶條,各奉爾職,謹事太孫,勿有懈擔知復何言。

"又詔曰:"我識滅之後,身著夏衣畫天衣,純烏犀導路,器服悉不得用寶物及織成。

常所服身刀長短二口鐵環者,隨我入梓宮。

靈上勿以牲牢為祭,祭惟設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

喪禮每存省約,不須煩民。

百官六時入臨。

又顯一陽一殿玉像諸佛及供養,具如別牒,可盡心禮拜供養。

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為一精一捨,並嚴斷之。

惟年六十,必有道心者,聽朝賢選序,已有別詔。

"是日崩,年五十四。

丙寅,葬景安陵。

帝剛毅有斷,為治總大體,以富國為先。

頗不喜游宴、雕綺之事,言常恨之,未能頓遣。

詔"凡諸游煩,宜從休息。

自今遠近薦獻,務存節儉。

珠玉玩好,傷工尤重,嚴加禁絕。

"

蕭昭業

蕭子顯《齊書》曰:鬱林王昭業,字元尚,小名法身,文惠太子長子也。

世祖即位,封南郡王。

文惠太子薨,立為皇太孫。

即位,追尊文惠太子為世宗文皇帝。

隆昌元年正月,大赦,改元。

加太傅竟陵王子良殊禮。

閏月丁卯,以鎮軍大將軍西昌侯鸞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

七月癸巳,太后令:"嗣主特鍾沴氣,爰表弱齡。

自入纂鴻業,長惡滋甚。

居喪無一日之哀,衰絰為忻宴之服。

昏酣長夜,萬機斯壅。

社稷危殆,有過綴旒。

鎮軍居正體道,國家是賴,伊、霍之舉,實寄淵謨,便可依舊典,以禮廢黜。

中軍新安王,體自文皇,叡哲天秀,宜入嗣鴻業,永寧四海,外即以禮奉迎。

"

昭業少美容止,好隸書,世祖敕皇孫手書不得妄出,以貴重之。

進對音吐,甚有令譽。

王侯五日一問訊,世祖常獨呼昭業至幄座,別加撫問,呼為法身,重愛甚。

文惠太子崩,昭業每臨哭,輒號咷不自勝,俄而還內,歡笑極樂。

在世祖喪,泣竟,入後宮,常列一胡一 伎二部入閣迎奏。

為南郡王時,文惠太子禁其起居,節其用度,昭業謂豫章王妃庾氏曰:"阿婆,佛法言有福德福生帝王之家。

今日見作天子,便是大罪,左右主師,動見拘執,不如作市邊屠沽富兒百倍矣。

"及即位,極意賞賜,動百數十萬。

每見錢,曰:"昔時思汝,一個不得,今用汝未?"期年之間所出,諸庫儲錢數億垂荊開主衣庫,與不逞群小,又給閹人豎子各數人,隨其所欲,恣意輦取,取諸寶器以相剖擊破碎之,以為笑樂。

好鬥雞,密買雞至數千價。

世祖御物甘草杖,宮人寸斷用之。

毀世祖招婉殿以封賜閹人徐龍駒為齋。

龍駒尤親幸,為後閣舍人,日夜在宮房內。

昭業與文帝幸姬霍氏一婬一通,龍駒勸長留內,聲言度霍氏為尼,以餘人代之。

皇后亦一婬一亂,齋閣通夜洞開,內外淆雜,無復分別。

壬辰,使蕭鸞等率兵自尚書入雲龍門,戎服加朱衣於上。

帝在壽昌殿,聞外有變,使閉內殿,諸閹人登興光樓望,報云:"見一人戎服,從數百人,在西鐘樓下。

"須臾,蕭鸞領兵先入,帝走向愛姬徐氏房,拔劍自刺不中,以帛纏出,殺之,餘一黨一 亦見誅。

卒時年二十二,葬以王禮。

○蕭昭文

蕭子顯《齊書》曰:海陵恭王昭文字季尚,文惠太子第二子也。

封臨汝公。

鬱林王即位,改封新安王。

及鬱林王廢,尚書令西昌侯鸞奉帝纂統。

延興元年七月丁酉,即位。

以尚書令、鎮軍大將軍西昌侯鸞錄尚書事、楊州刺史,封宣城郡公。

十月,進為太傅、楊州牧,加殊禮,進爵為王,輔政,帝起居皆諮而後行。

思食蒸魚菜,太官令以無錄公命,不與。

辛亥,皇太后令曰:"嗣主幼沖,庶政多昧,且早膺尪疾,弗克負荷。

太傅宣城公宜入承寶命,式寧宗祏。

帝可降封海陵王。

"

十一月,稱王有疾,數遣御師占視,乃殞之。

時年十五,謚曰恭王。

○蕭鸞

蕭子顯《齊書》曰:高宗明皇帝諱鸞,字景棲,始安貞王道生子也。

少孤,太祖撫育,恩過諸子。

宋世為安吉令,有嚴能之名,遷寧朔將軍、淮南宣城二郡太守。

太祖踐祚,遷侍中,封西昌侯。

建武元年,持節、冠軍將軍、郢州刺史。

世祖即位,轉度支尚書、侍中,領驍騎將軍。

王子侯舊乘纏帷車,高宗獨乘下帷,儀從如素士。

遷中領軍、左衛將軍、豫州刺史、尚書僕射,領右衛將軍。

武帝遺詔為侍中、尚書令,加鎮軍、中書監、開府儀同三司。

海陵即位,為使持節、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揚州刺史,鎮東城,給兵五千人。

錄尚書、假黃鉞、中外都督,加殊禮,進爵為王。

太后令廢海陵王,以上入纂大位,群臣三請,乃受命。

建武元年十月癸亥,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戊子,立皇太子寶卷。

賜天下為父後者爵一級。

二年十月丁卯,詔曰:"軌業去奢,事殷哲後,訓物以儉,理鏡前書。

朕思所以遷淳改俗,反古移民。

可罷東田,毀興光樓。

"並敕水衡量省御乘。

永太元年四月甲寅,改元,大赦。

五月,以太子中庶子梁王為雍州刺史。

己酉,崩於正福殿,年四十七。

帝明審有吏才,持法無所借。

大存儉約。

罷世祖所起新林苑,以地還百姓。

廢文帝所起太子東田,賣之。

永明中,輿輦舟乘,剔去金銀還主衣庫。

太官進食,有裹蒸,帝曰:"可四片破之,餘充晚食。

"世祖掖庭中宮殿服御,一無所改。

○蕭寶卷

蕭子顯《齊書》曰:東昏侯諱寶卷,字智臧,高宗第二子。

建武元年,立為皇太子。

高宗崩,即位。

永元元年正月,大赦,改元。

辛卯,南郊。

詔二品清官以上應食祿者,有二親或祖父母年登七十,並給見錢二千貫。

二年八月甲申夜,宮內失火。

十二月,雍州刺史梁王起義兵於襄一陽一。

三年正月丙申,合朔,事畢,與宮人於閱武堂元會,皇后正位,帝戎服臨事。

三月,南康王寶融即皇帝位於一江一 陵,以太子左率李居士總督西討諸軍事,屯新亭。

九月,義軍至南州,輔國將軍申曹軍二萬人於姑熟奔歸。

丙辰,李居士與義軍戰於新亭,敗績。

十月,冀青二州刺史桓和入衛,屯東宮;己卯,以眾降。

光祿大夫張瑰先守石頭,棄城奔還。

於是閉宮城自守。

李居士以新亭降。

軍築長圍守宮城。

十二月,王珍國、侍中張謏等帥兵入殿廢帝。

帝在東宮,便好弄,不喜書學。

及即位,性重澀少言,不與朝士接,惟親信閹人。

日夜於後堂戲馬,五更方臥,至晡乃起。

漸出遊走,屏逐居民,從萬春門游東宮以東至於郊外,數十百里,皆空家靜室。

巷陌懸幔為高障,置仗防之,謂之屏除。

夜出晨反,火光照天。

拜愛姬潘氏為貴妃。

仍以金蓮帖地,使妃行於其上,曰此步步蓮花耶。

每出,妃乘臥輿,帝騎馬從後。

著織成褲褶,金薄帽,執七寶纏槊,戎服急裝,不變寒暑,凌冒雨雪,不避坑阱;馳騁渴乏,輒下馬解取腰間蠡器,酌水飲之,復上馬馳去。

選無賴小兒善走者為逐馬,左右百人,常以自隨。

置射雉場二百九十六處,翳中帷帳及步障,皆夾緣以紅錦,金銀鏤一弩一牙,玳瑁帖箭。

郊郭四民,樵蘇路絕,吉凶失時,輿疾棄一屍一,不得殯葬。

後宮遭火之後,更起仙華、神仙、玉壽諸殿,刻畫雕彩,麝香塗壁,錦幔珠簾,窮極綺麗。

又信鬼神,崔惠景事時,拜蔣子文神為假黃鋮、使持節、相國、太宰、大將軍、楊州牧、鍾山王,以至尊為皇帝。

迎神像及諸廟雜神皆入後宮,禱祀祈福。

及聞兵入,趨出戶,閹人黃大刀傷其膝,仆地,曰:"一奴一反耶?"直後張齊斬首送梁王。

宣德太后令依漢海昏侯故事,追封東昏侯。

唐秘書監虞世南《公子先生論》云:公子曰:"宋齊二代,廢王有五,並驕一婬一狂暴,前後如一,或身被殺戮,或傾墜宗社,豈厥性頑凶,自貽非命,將天之所棄用傾代業者乎?"先生曰:"夫木之性直,匠者揉以為輪;金之性剛,工人理以成器。

豈人事也?惟上智下愚,特稟異氣;中庸之才,全由訓一習一 。

自宋、齊以來,東宮師傅,備員而已,貴賤禮隔,規獻無由,且多以位升,罕由德進。

善乎哉!賈生之言:'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保則保其身體,傅則傅以德義,師則導之教訓,此三公之職也。

又置三少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晏者也。

故乃孩提有識。

三公、三少固明者孝仁禮義,以導一習一 之,遂去邪人,不使見惡行。

選天下之儒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翼衛之,使與太子居處。

故太子生乃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一習一 與正人居,不能無正,猶生長齊地不能不齊言;一習一 與不正人居,猶生長楚地不能不楚言也。

'秦使趙高傅一胡一 亥,教之獄訟,所一習一 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

故一胡一 亥今日即位,明日射人,有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視殺人如刈草菅然。

豈一胡一 亥之性惡哉?彼其導之者非其理也。

故選左右禪教之,最急此五。

君者稟凡庸之性,無周召之師,遠益友之箴規,狎不尚之近一習一 ,以斯下質,生而楚言,覆國忘身,理故然也。

"

○蕭寶融

蕭子顯《齊書》曰:和帝諱寶融,字智昭,高宗第八子。

建武元年,封隨郡王。

永元元年,改封南康王,出為荊雍寧益梁南北秦七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

蕭穎胄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劉山一陽一,奉王舉兵。

以雍州刺史蕭衍為使持節、都督諸軍事、左將軍。

以蕭穎胄為右將軍、督行諸軍事。

夏侯亶自京師至一江一 陵,稱宣德太后令:"南康王宜纂成國祚,光臨億兆,方俟清宮,未即大號,可且封十郡為宣城王,加相國、荊州牧,又加黃鉞。

"蕭穎胄為左長史,進號鎮軍;蕭衍進號征東將軍。

己巳,群僚上尊號。

中興元年正月乙巳,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以相國左長史蕭穎胄為尚書令、領軍將軍,蕭衍為雍州刺史。

十二月,建康平。

皇太后令以蕭衍為大司馬、錄尚書事、驃騎大將軍、楊州刺史,封建安郡公,依晉武陵王遵承製故事,百僚致敬。

二年正月,皇太后臨朝,入居內殿。

以大司馬蕭衍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殊禮,進位相國,總百揆,楊州牧,封十郡為梁公,備九錫之禮,加遠遊冠,位在諸王上。

二月,進梁公爵為王,增封十郡,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

三月景辰,遜位於梁。

丁卯,梁奉帝為巴陵王,徙姑熟。

戊辰,薨,年十五。

追為和帝,葬恭陵。

史臣曰:夏以桀亡,殷因紂滅,郊天改朔,理無延世。

而皇符所集,重興西楚,神器暫來,雖有冥數,徽名大號,斯為幸矣。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