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隋書》曰:高祖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一陰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

太平御覽

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

○隋高祖文皇帝

《隋書》曰:高祖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一陰一人也。

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

鉉生元壽,後魏代為武川鎮司馬,子孫因家焉。

元壽生太原太守惠瑕,惠瑕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忠,忠即皇考也。

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

薨,贈太保,謚曰桓。

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

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

"尼將高祖捨於別館,躬自撫養。

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

皇妣大駭,墜高祖於地。

尼自外入見曰:"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

"為人龍顏,額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

長上短下,深沉嚴重。

初入太學,雖至親暱,不敢狎也。

年十四,京兆尹薛喜闢為功曹。

十五,以太祖勳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成紀縣公。

武帝即位,遷左小宮伯。

出為隋州刺史,進位大將軍。

後徵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世稱純孝。

宇文護執政,尤忌高祖,屢將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

其後襲爵隋國公。

武帝娉高祖長女為皇太子妃,益加禮重。

齊王憲言於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

恐非人下,請早除之。

"帝曰:"此止可為將耳。

"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

"帝不悅,曰:"必天命有在,將若之何?"高祖甚懼,深自晦匿。

建德中,率水軍三萬,破齊師於河橋。

明年,從帝平齊,進位柱國。

與宇文憲破齊任城王高湝於冀州,除定州總管。

宣帝即位,以後又征拜上柱國、大司馬。

大象初,遷太僕丞、右司武,俄轉大府丞,帝每巡幸,恆委以居守。

大象二年五月,以高祖為揚州總管,將發,暴有足疾,不果行。

乙未,宣帝崩。

時靜帝幼沖,未能親理政事。

內史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以高祖皇后之父,眾望所歸,遂矯詔引高祖入總朝政,都督內外諸軍事。

周氏諸王在藩者,高祖恐其生變,稱趙王招將嫁女於突厥為詞以征之。

丁未,發喪。

庚戌,周帝拜高祖假黃鉞,左丞相,百官總己而聽焉。

十二月甲子,周帝詔以郢州之漢東二十郡為隋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

加璽紱遠遊冠,相國印,綠綟綬,位在諸王上。

隋國置丞相已下一依舊式,高祖再讓不許。

於是建台置官。

大定元年二月丙辰,詔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設鍾虡宮懸。

王妃為王后,長子為太子。

前後三讓,乃受。

俄而周帝以眾望有歸,乃下詔遣大宗伯、大將軍、金城公趙煚奉皇帝璽紱,百官勸進。

高祖乃受焉。

開皇元年二月甲子,上自相府常服入宮。

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

設壇於南郊,遣使柴燔告天。

是日大赦,改年為開皇。

六月癸未,詔以初受天命,赤雀降祥,五德相生,赤為火色。

其郊及社廟,依服冕之儀,而朝會之服、旗幟、犧牲,各令尚赤。

戎服以黃。

秋七月乙卯,上始服黃,百僚畢賀。

二年六月丙申,詔曰:"龍首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所在。

公私府宅,規模遠近,營構資費,隨事條奏。

"仍詔左僕射高熲、將作大匠劉龍、鉅鹿郡公賀婁子幹、太府少卿高龍乂等創造新都。

三年春正月庚子,將入新都,大赦天下。

六年二月丁亥,發丁男十一萬修築長城,三旬而罷。

七年春正月癸巳,有事於太廟。

乙未,制諸州歲貢三人。

丁巳,祀朝日於東郊。

己巳,陳遣兼散騎常侍王亨、兼通直散騎常侍王慎來聘。

壬申,車駕幸醴泉宮。

是月,發丁男十萬餘修築長城,二旬而罷。

夏四月己酉,幸晉王第。

庚戌,於揚州開山一陽一瀆,以通運漕。

八年冬十月甲子,將伐陳,有事於太廟。

命晉王廣、秦王竣清河公楊素並為行軍元帥,以伐陳。

九年春正月己巳,白虹夾日。

辛未,賀若弼拔陳京口,韓擒虎拔陳南豫州。

癸酉,以尚書右僕射虞慶則為右衛大將軍。

景子,賀若弼敗陳師於蔣山,獲其將蕭摩訶。

韓擒虎進師於建業,獲其將任蠻一奴一,獲陳主叔寶。

陳國平,得州三十,郡一百,縣四百。

癸巳,遣使持節巡撫之。

夏四月己亥,幸驪山,親勞旋師。

乙巳,三軍凱入,獻俘於太廟,拜晉王廣為太尉。

五月己卯,以吏部尚書蘇威為尚書右僕射。

六月乙丑,以荊州總管楊素為納言。

丁丑,以吏部侍郎盧愷為禮部尚書。

時朝野物議,鹹願登封。

秋七月景午。

詔曰:"豈可命一將軍,除一小國,遐邇注意,便謂太平。

予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虛言而幹上帝,非朕攸聞。

而今以後,言及封禪,宜即禁絕。

"二十年冬十月乙丑,皇太子勇及諸子並廢為庶人。

殺柱國、太平縣公史萬歲。

己巳,殺左衛大將軍、五原郡公元旻。

十一月戊子,天下地震,京師大風雪。

以晉王廣為皇太子。

十二月戊午、詔東宮官屬不得稱臣於皇太子。

仁壽元年春正月乙酉朔,大赦,改元。

以尚書右僕射楊素為尚書左僕射,納言蘇威為尚書右僕射。

丁酉,徙河南王昭為晉王。

三年七月,詔令州縣搜揚賢哲,皆取明知今古,通識治亂,究政教之本,達禮樂之源。

不限多少,不得不舉。

以三旬,鹹令進路。

徵召將送,必須以禮。

四年春正月景辰,大赦。

甲子,幸於仁壽宮。

乙丑,詔賞罰支度,事無鉅細,並付皇太子。

夏四月乙卯,上不豫。

六月庚申,大赦天下。

八月甲辰,上疾甚,臥於仁壽宮,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歔欷。

是時,惟太子及陳宣華夫人侍疾,太子無禮,宣華訴之。

帝怒曰:"死狗,那堪付後事?"遽令召勇。

楊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張衡入,拉帝血濺屏風,冤痛之一聲 聞於外。

年六十四,在位二十四年。

史臣曰:"高祖龍德在田,奇表見異,晦明藏用,故知我者希始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與能之議,未為當時所許,是以周室舊臣,或懷憤惋。

既而王謙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遲迥舉全齊之眾,一戰而亡,斯乃非止人謀,抑亦天之所贊也。

乘茲機運,遂遷周鼎。

於時蠻夷、猾夏,荊、揚未一,劬勞日昃,經營四方。

樓船南邁則金陵失險,驃騎北指則單于款塞,《職方》所載,併入疆理,《禹貢》所圖,鹹受正朔。

雖晉武之克平吳、會,漢宣之推亡固存,比義論功,不能尚也。

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侯無警。

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

二十年,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

考之前王,足以參縱盛烈。

但素無學術,不能任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愈扇。

又雅好符瑞,暗於大道,建彼維城,權侔宗室,人皆同帝制,靡所適從,聽哲婦之言,惑邪臣之說,溺一寵一 廢嫡,托付失人,滅父子之道,開昆弟之隙,縱其尋斧,剪伐本枝。

墳土未干,子孫繼踵屠戮,松檟才列,天下皆非隋有。

惜哉!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

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

○煬皇帝

《隋書》曰:煬皇帝,諱廣,一名英,小字阿{麻女},高祖第二子也。

母曰文獻獨孤皇后。

上美姿儀,少敏慧,高祖及後於諸子中特所鍾愛。

在周,以高祖勳封雁門郡公。

開皇元年,立為晉王,拜柱國、并州總管,時年十三。

尋授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台尚書令,大將軍如故。

高祖令項城公韶、安道公李徹輔導之。

上好學,善屬文,沉深嚴重,朝野屬望。

高祖密令善相者來和遍視諸子,和曰:"晉王眉上雙骨隆起,貴不可言。

"既而高祖幸上居第,見樂器弦多斷絕,又有塵埃,若不用者,以為不好聲妓,善之。

上尤自矯飾,當時稱為仁孝。

嘗觀獵遇雨,左右進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濕,我獨衣此乎!"乃令持去。

六年,轉淮南道行台尚書令。

其年,征拜雍州牧、內史令。

八年冬,大舉伐陳,以上為行軍元帥。

及陳平,進位太尉,賜輅車、乘馬、袞冕之服,玄珪、白璧各一,復拜并州總管。

高祖之祠太山,領武侯大將軍。

明年,歸藩。

後數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出靈武,無虜而還。

及太子勇廢,立上為皇太子。

是月,當受冊。

高祖曰:"吾以大興公成帝業。

"令上出捨大興縣。

其夜,烈風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壞,壓死者百餘口。

仁壽初,奉詔巡撫東南。

是後,高祖每避暑仁壽宮,恆令上監國。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於仁壽宮。

八月,奉梓宮還京師。

并州總管漢王諒舉兵反,詔尚書左僕射楊素討平之。

十一月癸丑,詔可於伊雒營建東京,即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也。

大業元年正月壬辰朔,大赦,改元。

立妃蕭氏為皇后。

改豫州為秦州,洛州為豫州。

廢諸州總管府。

景申,立晉王昭為皇太子。

三月丁未,詔尚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建東京,徙豫州郭下居民以實之。

辛亥,發河南諸郡男女萬餘,開通濟渠,自西苑引穀、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

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於士澄往一江一 南采木,造龍舟、鳳舸,黃龍、赤艦、樓舡等數萬艘。

七月景子,詔曰:"今宇宙平一,文軌攸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四海之中,豈無奇秀!諸在家及見入學者,若有篤志好古,耽悅典墳,學行優敏,堪膺時務,所在採訪,具以名聞,即當隨其器能,擢以不次。

"八月壬寅,上御龍舟,幸一江一 都。

以左武衛大將軍郭衍為前軍,李景為後軍,文武官五品以上給樓船,九品以上給黃筏。

舳艫相接,二百餘里。

冬十月己丑,赦一江一 淮以南。

一陽一州給復五年,舊總管內給復三年。

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成,賜監督者各有差。

三月庚午,車駕發一江一 都。

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闕,陳法駕,備千乘萬騎,入於東京。

辛亥,上御端門,大赦,免天下今年租賦。

三年四月甲午,詔曰:"夫孝悌有聞,人倫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

或節義可稱,或操履清潔,所以激貪厲俗,有益風化。

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並為廊廟之用,實乃瑚璉之資。

才堪將略,則拔之以禦侮,膂力驍壯,則任之爪牙。

爰及一藝可取,亦宜采錄,眾善畢舉,與時無棄。

以此求治,庶幾非遠。

文武有職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今上十科舉人。

有一於此,不必求備。

朕當待以不次,隨才升擢。

"景申,車駕北巡狩。

六月戊子,次榆林郡。

丁酉,啟民可汗來朝。

己亥,吐谷渾、高昌並遣使貢方物。

甲辰,上御北樓,觀漁於河北宴百僚。

秋七月辛亥,啟民可汗上表請變服,襲冠帶。

詔啟民贊拜不名,位在諸侯王上。

甲寅,上於郡城東御大帳,其下備儀衛,建旌旗,宴啟民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奏百戲之樂。

賜啟民及其部落各有差。

八月壬午,車駕發榆林。

乙酉,啟民飾廬清道,以候乘輿。

帝幸其帳,啟民奉觴上壽,宴賜極厚。

上謂高麗使者曰:"歸語爾王,當早來朝見。

不然吾,吾與啟民巡彼土矣。

"皇后亦幸義城公主帳。

己丑,啟民可汗歸藩。

癸巳,入樓煩關。

壬寅,次太原,詔營晉一陽一宮。

九月己未,次濟源。

幸御史大夫張衡宅,宴享極歡。

己巳,至東都。

五年三月,己巳,車駕幸西巡河右。

己亥,幸扶風舊宅。

夏四月己亥,大獵於隴西。

壬寅,高昌、吐谷渾、伊吾並遣使來朝。

乙巳,狄道、一黨一 項羌來貢方物。

癸亥,出臨津關,渡黃河,至西平,陳兵講武。

五月乙亥,上獵於拔延山,長圍周亙二十里。

庚辰,入長寧谷,度星嶺。

甲申,宴群臣於金山之上。

六月,景午,次張掖。

辛亥,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敏,膂力驍壯、超絕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禦,四科舉人。

壬子,高昌王麴伯雅來朝,伊吾吐屯設等獻西域數千里之地。

上大悅。

景辰,上御觀風行殿,盛陳文物,奏九部樂,設魚龍幔延,宴高昌王、吐屯設於殿上,以一寵一 異之。

其蠻夷陪列者三十餘國。

戊午,大赦天下。

開皇已來,流配悉放還鄉,晉一陽一逆一黨一 ,不在此例。

隴右諸郡,給復一年;行經之所,給復二年。

秋七月丁卯,置馬牧於青海渚中,以求龍種,無效而止。

九月癸未,車駕入長安。

六年二月庚申,征魏、齊、周、陳樂人,悉配太常。

三月癸亥,幸一江一 都宮。

甲子,以鴻臚卿史祥為左驍衛大將軍。

夏四月丁未,宴一江一 淮以南父老,頒賜各有差。

七年二月己未,上升釣台,臨揚子津,大宴百寮,頒賜各有差。

庚申,百濟遣使朝貢。

乙亥,上自一江一 都御龍舟入通濟渠,遂幸於涿郡。

八年春正月辛巳,大軍集於涿郡。

壬午,下詔曰:"高麗小丑,昏迷不恭,崇聚勃、碣之間,薦食遼、穢之境。

親總六師,用伸九伐,拯厥阽危,協從天意。

若高麗泥首轅門,自歸司寇,即宜解縛焚櫬,弘之以恩。

其餘臣人歸朝奉順,鹹加撫慰,各安生業,隨才任用,無隔夷夏。

營壘所次,務在整肅,芻蕘有禁,秋毫無犯。

布以恩宥,諭以禍福。

若其同惡相濟,抗拒官軍,國有常刑,俾無遺類。

明加曉示,稱朕意焉。

"總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號二百萬,其輸運者倍之。

癸未,第一軍發,終四十日,引師乃荊旌旗亙千里,近古出師之盛,未有之也。

三月癸巳,上御師。

甲子,臨戎於遼水橋。

戊戌,大軍為賊所拒,不果濟。

右屯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麥鐵杖,武賁郎將錢士雄、孟金乂等,皆死之。

甲午,車駕度遼。

大戰於東岸,擊賊破之,進圍遼東。

時諸將各奉旨,不敢赴機。

既而高麗各城守,攻之不下。

六月己未,幸遼東,責怒諸將。

止城西數里,御六一合 城。

七月壬寅,宇文述等敗績於薩水,右屯衛將軍辛士雄死之。

九軍並陷,將帥奔還亡者二千餘騎。

癸卯,班師。

九月庚寅,上至東都。

九年春正月丁丑,征天下兵,募民為驍果,集於涿郡。

三月戊寅,幸遼東,以越王侗、民部尚書樊子蓋留守東都。

庚子,北海人郭方預聚徒為盜,自號盧公,眾至三萬,攻陷郡城,大掠而去。

夏四月庚午,車駕渡遼。

壬申,遣宇文述、楊義臣趣平壤。

五月丁丑,熒惑入南鬥。

己卯,濟北人甄寶車聚眾萬餘,寇掠城邑。

六月乙巳,禮部尚書楊玄感反於黎一陽一。

丙辰,玄感逼東都。

河南贊治裴弘策拒之,反為賊所敗。

戊辰,兵部侍郎斛斯政奔於高麗。

庚午,上班師,高麗犯後軍。

八月壬寅,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等破楊玄感於閿鄉,斬之。

餘一黨一 悉平。

十年二月辛卯,詔曰:"蕞爾高麗,僻居荒表,鴟張狼噬,侮慢不恭,抄竊我邊陲,侵軼我城鎮。

是以去歲出軍,問罪遼、碣,殪長蛇於玄菟,戮封豕於襄平。

扶餘眾軍,風馳電逝,追奔逐北,逕逾沮水,滄海舟楫,沖賊腹心,焚其城郭,污其宮室。

高元伏鑕泥首,送款軍門,尋請入朝,歸罪司寇。

朕以許其改過,乃詔班師。

而長惡靡悛,宴安鴆毒,此而可忍,孰不可容!便可分命六師,百道俱進。

朕當親執武節,臨御諸軍,秣馬九都,觀兵遼水,順天誅於海外,救窮民於倒懸。

征伐以正之,明德以誅之,止除元惡,餘無所問。

"三月壬子,行幸涿郡。

癸亥,至臨渝宮,親御戎服,禡祭黃帝,斬叛軍者以釁鼓。

秋七月甲子,高麗遣使請降,囚送斛斯政。

上大悅。

八月己巳,班師。

十二月壬申,上如東都。

其日,大赦天下。

戊子,入東都。

十二年七月甲子,幸一江一 都宮,以越王侗、光祿大夫段達、大府卿元文都、檢校民部尚書韋津、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右司郎盧楚等總留後事。

十三年二月己丑,馬邑校尉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舉兵作亂,北連突厥,自稱定楊可汗。

庚寅,賊帥李密、翟讓等陷興洛倉。

越王侗遣虎賁郎將劉長恭、光祿少卿房崱擊之,反為所敗,死者十五六。

庚子,李密自號魏公,稱元年,開倉以賑群盜,眾至數十萬,河南諸郡相繼皆陷焉。

五月甲子,唐公起義師於太原。

丙寅,突厥數千寇太原,唐公擊破之。

秋七月壬子,熒惑守積一屍一。

丙辰,武威人李軌等舉兵反,攻陷河西諸郡,自稱涼王,建元安東。

八月辛巳,唐公破武牙郎將宋老生於霍邑,斬之。

十一月景辰,唐公入京師。

辛酉,遙尊帝為太上皇,立代王侑為帝,改年義寧。

帝在一江一 都聞唐公舉兵,動容者久之。

以手琢案曰:"渠有奇相,渠得之矣。

"如此者再三,遂欲渡一江一 幸丹一陽一。

時宿衛諸將皆是秦人,各有懷土之志。

宇文化及因人之心與裴虔通作亂,入犯宮闈。

宿衛皆走,遂執帝,將出示眾,數以十罪。

復引帝入,求鴆不得。

令狐行達牽帝使坐,以練布縊之。

時年五十。

蕭後令宮人撤床 簀為棺以埋之。

化及發後,右御衛將軍陳稜奉梓宮於成象殿,葬吳公台下。

發斂之始,容貌若生,眾鹹異之。

唐平一江一 南之後,改葬雷塘。

初,上自以藩王,次不當立,每矯情飾行,以釣虛名,一陰一有奪宗之計。

時高祖雅信文獻皇后,而性忌媵妾,皇太子勇內多嬖倖,以此失愛。

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無私一寵一 ,取媚於後。

大臣用事者,傾心與一交一 。

中使至第,無貴賤,皆曲承顏色,伸以厚禮。

婢僕往來者,無不稱其仁孝。

又常私入宮掖,蜜謀於獻後,楊素等因極構扇,遂成廢立。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