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唐書》曰:太宗文皇帝,諱世民,高祖第二子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

太平御覽

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

○唐太宗文皇帝

《唐書》曰:太宗文皇帝,諱世民,高祖第二子也。

母曰太穆順聖皇后竇氏。

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之別館。

時有二龍戲於館門之外,三日而去。

高祖之臨岐州,太宗時年四歲。

有書生自言善相,謁高祖曰:"公貴人也,且有貴子。

"因見太宗,曰:"龍鳳之資,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

"高祖懼其言大,將殺之,忽失所在,一陰一采"濟世安民"之義以為名焉。

太宗幼聰睿,玄鑒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時人莫能測也。

大業末,煬帝於雁門為突厥所圍,太宗應募救援,隸屯衛將軍雲定興營。

將行,謂定興曰:"必繼旗鼓,以設疑兵。

且始畢可汗舉國之師,敢圍天子,必以國家倉卒無援。

我張軍容,令數十里幡旗相續,夜則鉦鼓相應,虜必謂救兵雲集,望塵而遁矣。

不然,彼眾我寡,悉軍來戰,必不能支矣。

"定興從之。

師次崞(音郭)。

縣,突厥候騎馳告始畢曰:"王師大至。

"由是解圍而遁。

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時年十八。

有高一陽一賊帥魏刀兒,自號歷山飛,來攻太原,高祖擊之,深入賊陣。

太宗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援高祖於萬眾之中。

適會步兵至,高祖與太宗又奮擊,大破之。

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

及義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

拜右領軍大都督,右三軍皆隸焉,封敦煌郡公。

大軍西上賈一胡一 堡,(音保)。

隋將宋老生率一精一兵二萬屯霍邑,以拒義師。

會久雨糧盡,高祖與裴寂議,且還太原,以圖後舉。

太宗曰:"本興大義,以救蒼生,當須先入鹹一陽一,號令天下;遇小敵即班師,將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

還守太原一城之地,以為賊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納,促令引發。

太宗遂號泣於外,聲聞帳中。

高祖召問其故,對曰:"今兵以義動,戰則必克,退還則必散。

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須臾而至,是以悲耳。

"高祖乃悟而止。

八月己卯,雨霽,高祖引師趣霍邑。

太宗恐老生不出戰,乃將數騎先詣其城下,舉鞭指麾,若將圍城者,以激怒之。

老生果怒,開門出兵,背城而陣。

高祖與建成合陣於城東,太宗及柴紹陣於城南。

老生麾兵疾進,先薄高祖,而建成墜馬,老生乘之,高祖與建成軍鹹卻。

太宗自南原率二騎馳下峻阪,衝斷其軍,引兵奮擊,賊眾大敗,各捨仗而走。

懸門發,老生引繩欲上,遂斬之,平霍邑。

至河東,關中豪傑爭走赴義。

太宗請進師入關,取永豐倉以賑窮乏,收群盜以圖京師,高祖稱善。

太宗以前軍濟河,先定渭北。

三輔吏民及諸豪猾詣軍門請自效者日以千計,扶老攜幼,滿於麾下。

收納英俊,以備僚列,遠近聞者,鹹自托焉。

師次於涇一陽一,勝兵九萬,破一胡一 賊劉鷂子,以並其眾。

留殷開山、劉弘基屯長安故城。

太宗自趣司竹,賊帥李仲文、何潘仁、向志善等皆來會,頓於阿城,獲兵十三萬。

長安父老繼牛酒詣旌門者不可勝紀,勞而遣之,一無所受,軍令嚴肅,秋毫無所犯。

尋與大軍平京城。

高祖輔政,授唐國內史,改封秦國公。

會薛舉以勁卒萬人來逼渭濱,太宗親擊之,大破其眾,追斬萬餘級,略地至於隴坻。

義寧元年十二月,復為右元帥,總兵十萬徇東都。

及將旋,謂左右曰:"賊見吾還,必相追躡。

"設三伏以待之。

俄而隋將段達率萬餘人自後而至,度三王陵,發伏擊之,段達大敗,追奔至於城下。

因於宜一陽一、新安置熊、穀二州,戍之而還。

徙封趙國公。

高祖受禪,拜尚書令、左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三年七月,總率諸將攻王世充於洛邑,師次穀州。

世充率一精一兵三萬陣於慈澗,太宗以輕騎挑之。

時眾寡不敵,陷於重圍,左右鹹懼。

太宗命左右先歸,獨留後殿。

世充驍將單雄信數百騎夾道來逼,一交一 槍競進,太宗幾為所敗。

太宗遣行軍總管左右射之,無不應弦而倒,獲其大將燕頎。

世充乃拔慈澗之鎮歸於東都。

太宗遣行軍總管史萬寶自宜一陽一南據龍門,劉德威自太行東圍河內,王君廓自洛口斷賊糧道。

又遣黃君漢夜從孝永河中下舟師襲回洛城,克之。

黃河已南,莫不響應,城堡相次來降。

大軍進屯邙山。

九月,太宗以五百騎先觀戰地,卒與世充萬餘人相遇,會戰,復破之。

斬首三千餘級,獲大將陳智略,世充僅以身免。

其總管楊慶遣使請降,遣李世勣率師出轘轅道安撫其眾。

滎、汴、洧、豫九州相繼來降。

世充遂求救於竇建德。

四年二月,又進屯青城宮。

營壘未立,世充率眾二萬自方諸門臨穀水而陣。

太宗以一精一騎陣於北邙山,令屈突通率步卒五千渡水以擊之,因誡通曰:"待兵一交一 即放煙,吾當率騎軍南下。

"兵才接,太宗以騎沖之,挺身先進,與通表裡相應。

賊眾殊死戰,散而復合者數焉。

自辰至午,賊眾始退。

縱兵乘之,俘斬八千人,於是進營城下。

世充不敢復出,但嬰城自守,以待竇建德之援。

建德以兵十餘萬來援世充,至於酸棗。

蕭瑀、(音禹)屈突通、封德彝皆以腹背受敵,恐非萬全,請退師於穀州以觀之。

太宗曰:"世充糧盡,內外離心,我當不勞攻擊,坐收其弊。

建德新破孟海公,將驕卒惰,吾當進據武牢,扼其襟要。

賊若冒險與我爭鋒,破之必矣。

如其不戰,旬日間世充當自潰。

若不速進,賊入武牢,諸城新附,必不能守。

二賊併力,將若之何?"通又請解圍就險以就其變,太宗不許。

於是留通輔齊王元吉以圍世充,親率步騎三千五百人趣武牢。

建德自滎一陽一西上,築壘於板渚,太宗屯武牢,相持二十餘日,諜者曰:"建德伺軍芻盡,俟牧馬於河北,因將襲武牢。

"太宗知其謀,遂牧馬於河北以誘之。

詰朝,建德果悉眾而至,陳兵汜水,世充將郭士衡陣於其南,綿亙數里,鼓噪,諸將大懼。

太宗將數騎升高丘以望之。

謂諸將曰:"賊起山東,未見大敵。

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

我按兵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饑,必將自退,追而擊之,無往不克。

吾與公等約,必以午時後破之。

如或不然,寡人為無謀矣。

"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兵士饑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欲退。

太宗曰:"可擊矣。

"親率輕騎誘之,眾繼之,建德回師而陣,未及整列,太宗先登擊之,所向皆靡。

俄而眾軍合戰,囂塵四起。

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纏幡而入,直突出其陣後,張我旗幟。

賊顧見之,大潰。

追奔三十里,生擒建德於陣。

太宗數之曰:"我以干戈問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預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鋒?"建德股慄而言曰:"今若不來,恐勞遠齲"乃將建德至東都城下。

世充懼,率其官屬二千餘人詣軍門請降,山東悉平。

太宗入據宮城。

令蕭瑀、竇軌等封守府庫,一無所取,令記室房玄齡收隋圖籍。

於是誅其同惡段達等五十餘人。

大饗將士,班賜有差。

高祖令尚書左僕射裴寂勞於軍中。

六月,凱旋。

太宗親披金甲,鐵馬一萬騎,甲士三萬人,前後部鼓吹,俘二偽主及隋氏器物輦輅獻於太廟。

高祖大悅,行飲至禮以享焉。

高祖以自古舊官不稱殊功,乃別表徽號,用旌勳德。

十月,加號天策上將軍、陝東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

增邑二萬戶,通前三萬戶。

賜金輅一乘,兗冕之服,玉璧一雙,黃金六千斤,前後部鼓吹及九部之樂,班劍四十人。

於時海內漸平,太宗乃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

行台司勳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為學士,每更直閣下,降以一溫一 顏,與之討論經義,或夜分而罷。

八年,加中書令。

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

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等於玄武門誅之。

甲子,立為皇太子,庶政皆斷決。

八月癸亥,高祖傳位於皇太子。

太宗即位於東宮顯德殿。

遣司空裴寂柴告於南郊,大赦天下。

癸酉,放掖庭宮女三千餘人。

景子,立妃長孫氏為皇后。

己卯,突厥寇高陵。

辛巳,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與突厥戰於涇一陽一,大破之,斬首千餘級。

癸未,突厥頡利至於渭水便橋之北,遣其酋帥執失思力入朝為覘,自張形勢,太宗命囚之。

親出玄武門,馳六騎幸渭水之上,與頡利隔津而語,責以負約。

俄而眾軍繼至,頡利見軍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懼,遂請和,詔許焉。

即日還宮。

乙酉,又幸便橋,與頡利刑白馬設盟,突厥引退。

九月景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帝不受,令頡利歸所掠中國戶口。

丁未,引諸軍衛騎兵統將等一習一 射於顯德殿庭,謂將軍以下曰:"自古突厥與中國,更有盛衰。

若軒轅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驅馳方、邵,亦能制勝太原。

至漢、晉之君,逮於隋代,不使兵士素一習一 干戈,突厥來侵,莫能抗禦,致遺中國生民塗炭於寇手。

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築苑,造諸一婬一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惟一習一 弓馬,庶使汝鬥戰,亦望汝前無橫敵。

"於是每日引數百人於殿前教射,帝親自臨試試,中者隨賞弓刀布帛。

自是後,士卒皆為一精一銳。

十月癸亥,立中山王承乾為皇太子。

貞觀元年春正月乙酉,改元。

三月癸巳,皇后親蠶。

十二月壬午,上謂侍臣曰:"神仙事本虛妄,空有其名。

秦始皇非分愛好,遂為方士所詐,乃遣童男女數千人隨其入海求仙藥,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歸。

始皇猶海側以待之,還至沙丘而死。

漢武帝為求仙,乃將女嫁道術人,事既無驗,便行誅戮。

據此二事,神仙不煩妄求也。

"二年二月景戌,靺鞨(上音末,下音曷。

)內屬。

三月丁卯,遣御史大夫杜淹巡關內諸州。

出御府金寶,贖男女自賣者還其父母。

庚午,大赦天下。

夏四月己卯,詔骸骨暴露者,令所在埋瘞。

景申,契丹內屬。

初詔天下州縣並置義倉。

六月庚寅,皇子治生。

三年春正月辛亥,契丹渠帥來朝。

戊午,謁太廟。

癸亥,親耕籍田。

四月辛巳,太上皇徙居太安宮。

甲子,太宗始於太極殿聽政。

六月戊寅,以旱,親錄囚徒。

遣長孫無忌、房弘齡等祈雨於名山大川,中書舍人杜正倫等往關內諸州慰撫。

又令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極言得失。

是歲,戶部奏言:中國人自塞外來歸及突厥前後內附、開西夷為州縣者,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

四年春正月乙亥,李靖大破突厥,獲隋皇后蕭氏及煬帝之孫正道,送之京師。

二月癸亥,幸一溫一 湯。

甲辰,李靖又破突厥於一陰一山,頡利可汗輕騎遠遁。

甲寅,大赦,賜酺五日。

三月庚辰,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生擒頡利可汗,獻於京師。

甲午,以俘頡利告於太廟。

夏四月,御順天門,軍吏執頡利以獻捷。

自是西北諸蕃鹹請上尊號為"天可汗",於是降璽書冊命其君長,則兼稱之。

九月庚午,令收瘞長城之南骸骨,仍令致祭。

壬午,令自古明王聖帝、賢臣烈士墳墓無得芻牧,春秋致祭。

冬十月壬辰,幸隴州,曲赦岐隴二州,給復一年。

十月校獵於貴泉谷。

十二月,校獵於魚龍川,自射鹿,獻於太安宮。

十一月甲子,至自隴州。

戊寅,制決罪人不得鞭背,以明堂孔穴針灸所失。

高昌王麴文泰來朝。

是歲,斷死刑二十九人,幾致刑措。

山東至於海,河南至於嶺,皆外戶不閒,行旅不繼糧焉。

六年十二月辛未,親錄囚徒,歸死罪者二百九十人於家,令明年秋未就刑。

其後應期畢至,詔悉原之。

是歲,一黨一 項諸羌前後內屬三十萬口。

八年二月乙巳,皇太子加元服。

景午,賜天下酺三日。

三月庚辰,幸九成宮。

五月丁丑,上初服翼善冠,貴臣服進德冠。

九年五月,太上皇崩於太安宮。

七月甲寅,增修太廟為六室。

冬十月庚寅,葬高祖於獻陵。

十三年春正月乙巳朔,謁獻陵。

曲赦三原縣及行從大辟罪。

四月戊寅,幸九成宮。

甲申,阿史那結社爾犯御營,伏誅。

壬寅,雲一陽一石燃者方丈,晝如灰,夜則有光,投草木於上則焚,歷年而止。

十二月壬辰,狩於鹹一陽一。

是歲,滁州言:"野蠶食槲葉,成繭大如柰,其色綠,色收六千五百七十石。

"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于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及荒服蠻酋,相次遣使朝貢。

十五年,詔以來年二月有事太山,所司詳定儀制。

五月壬申,并州僧道及老人等抗表,以太原王業所因,明年登封己後,願時臨幸。

上於武成殿賜宴,因從容謂侍臣曰:"朕少在太原,喜群聚博戲,暑往寒逝,將三十年矣。

"時會中有舊識上者,相與道舊以為笑樂。

因謂之曰:"他人之言,或有面諛。

公等朕之故人,實以告朕,即日政教,於百姓何如?人間得無疾苦耶?"皆奏:"即日四海太平,百姓歡樂,陛下之力也。

臣等餘年,日惜一日,但眷戀聖化,不知疾苦。

"因固請過并州。

上謂曰:"飛鳥過故鄉,猶躑躅徘徊,況朕於太原起義兵,定天下,復少小遊觀,誠所不忘,岱禮若畢,或冀與公等相見。

"於是賜物各有差。

六月戊申,詔天下諸州,舉學綜古今及孝悌淳篤、文章秀異者,並以來年二月總集太山。

己酉,有星孛於太微,犯郎位。

丙辰,停封泰山,避正殿以思咎,命尚食減膳。

秋七月甲戌,孛星滅。

十六年冬十一月景辰,狩於岐山。

辛酉,使祭隋文帝陵。

丁卯,宴武功士女於慶善宮南門。

酒酣,上與父老等涕泣論舊事,老人等遞起為舞,爭上千萬歲壽,上各盡一杯。

庚午,至自岐州。

十二月癸卯,幸一溫一 湯。

甲辰,狩於驪山,時一陰一塞晦冥,圍兵斷絕。

上乘高望見之,欲捨其罰,恐虧軍令,乃迴鑾轡入谷以避之。

十七年正月戊申,詔圖畫司徒、趙國公無忌等勳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

三月丁巳,熒惑守心前星,十九日而退。

夏四月,皇太子承乾有罪,廢為庶人。

景戌,立晉王治為皇太子,大赦,賜酺三日。

已丑,加司徒、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房弘齡太子太傅,特進、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李勣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

庚寅,上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

五月乙丑,手詔舉孝廉茂才異能之士。

十八年十二月,命太子詹事、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禮部尚書、一江一 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左領軍常河、瀘州都督左難當副之。

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麗。

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親統六軍發洛一陽一。

乙卯,詔皇太子留定州監國;高士廉攝太子太傅,與侍中劉洎、中書令馬周、太子少詹事張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五人同掌機務;以吏部尚書、安德郡公楊師道為中書令。

贈殷比干為太師,謚曰忠烈,命所司封墓,葺祠堂,春秋祀以少牢,上自為文以祭之。

三月壬辰,上發定州,以司徒長孫無忌、中書令岑文本、楊師道從。

夏四月癸卯,誓師於幽州城南,大饗六軍以遣之。

癸亥,李世勣攻蓋牟城,破之。

五月丁丑,車駕渡遼東。

甲申,上親率鐵騎與世勣會圍遼東城,因烈風發火一弩一,斯須城上屋及樓皆盡,麾戰士令登,乃拔之。

六月景辰,師次安市城。

丁巳,高麗別將高延壽、高惠真帥兵十五萬來援安市,以拒王師。

李世勣率兵奮擊,上自高峰引軍臨之,高麗大潰,殺獲不可勝紀。

延壽等以其眾降,因名所幸為駐蹕山,刻石紀功焉。

賜天下大酺二日。

秋七月,李世勣進軍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師。

冬十月景辰,入臨渝關,皇太子自定州迎謁。

戊午,次漢武台,刻石以紀功德。

十一月幸幽州。

癸酉,大饗,還師。

十二月,幸并州。

二十年春正月,上在并州。

遣大理卿孫伏伽、黃門侍郎褚遂良等二十二人,以六條巡察四方,黜陟官吏。

庚辰,曲赦并州,宴從官及起義元從,賜粟帛,給復有差。

三月,車駕至京師。

六月,遣兵部尚書、固安公崔敦禮,特進、英國公李世勣擊破薛延阤於郁督軍山北,前後斬首五千餘級,虜男女三萬餘人。

二十一年春正月,詔以來年二月有事泰山。

甲寅,賜京師酺三年。

八月,詔以河北大水,停封禪。

辛未,骨利幹國遣使貢名馬。

二十三年三月辛酉,大赦。

丁卯,太宗以不豫,敕皇太子於金液門聽政。

是月,日赤無光。

夏四月己亥,幸翠微宮。

五月己巳,上疾甚,令草遺詔,有頃崩於含風殿。

年五十二。

遺命於皇太子即位柩前,喪紀宜依漢制。

秘不發喪。

庚午,遣舊將統飛騎勁兵從皇太子先還京,發六府甲士四千人,分列於道及安化門,翼從乃入;大行與從官官侍卿如常。

壬申,發喪。

六月甲戌,殯於太極殿。

謚曰文皇帝,廟號太宗。

葬昭陵。

上元元年,改上尊號曰文武聖皇帝。

天寶十二載,改上尊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